三百餘頁,整整十萬字的手書,完成《古代漢語》第二冊的抄寫,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班的學生收到了這項與眾不同的作業。布置這項作業的人,正是揚大歷史系的老師、研究「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的博士陳士銀。
這件事情一出,就引起了中國青年報、新華社、光明網、北京晨報等國內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但網友們卻在評論區裡吵翻了天,很多網友認為:「抄書無用」、「死板刻薄」……也有部分網友認為「抄書有利於歷史的學習」等。
開學第一課為新生布置560多萬字手抄作業開學第一堂課,陳士銀老師就給班裡同學布置了抄寫《古代漢語》的作業。這本書有三百餘頁,前後一共十萬餘字,歷史17全班56人共完成了五百多萬字的繁體字抄寫。由於全書內容都是繁體字,同學們在抄寫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難,也有很多同學對此表示了不理解。
在被問及為何布置這項作業時,陳老師說道「完成這項任務後,對他們以後閱讀原始文獻有非常大的幫助。」
面對這項嚴峻的作業,學生的反應有些出人意料。「最初得知這份作業時,大家都十分震驚與不理解,甚至有些牴觸。但在抄寫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慢慢領悟其中的意義。後來大家紛紛『倒戈』,變得更加自信,同時對陳老師也更加崇拜。」周婷雅同學笑稱。
上課與同學互行古禮掀起校園最炫「漢服風」陳士銀老師是研究三禮學的博士,上課也格外注重個人儀表與上課禮儀。每次上課,陳老師都會穿著特製的熨燙平整的中山裝,站在講臺前的他頗具民國時期教書先生的氣質。用陳老師的話說,教授如此有韻味的古代漢語課程,更不能穿著隨意,廢棄課堂禮儀。
他第一節課便教導學生們上課前學生與老師的禮儀,彼此鞠躬時將雙手置於腹前,男生是左手在外,而女生則是右手在外,相互鞠躬前傾九十度,是為相見禮。他向我們解釋到,這樣的禮儀出自周禮,也符合陰陽的傳統觀念,並向同學們介紹揖拜時手的位置不同,也決定了此禮的兇吉。
學習了這項禮儀之後,班上時有大批同學穿漢服相見,班上更是颳起了一股對古時禮儀的探索之風。「我們有很多的漢服同好,但之前不敢人前穿出去,自從開始上陳老師的課,我們就能光明正大的穿漢服去上課了。」漢服愛好者朱圳揚說道,陳老師還就古時祭祀之禮、男子加冠之禮、女子及笄之禮等向同學們一一講解。
獨立完成數百卷古籍點校追求古法惹爭議陳老師認為,歷史系學生要有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除了治學研究,他還致力於校對古籍。近兩三年來,陳士銀已經校對了上百卷的書本古籍,其中包括四庫本《周禮註疏》(42卷)、《儀禮註疏》(17卷),景宋淳熙本《禮記正義》(70卷),又與復旦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點校方苞《禮記析疑》(48卷)。
除了要求學生手抄大量繁體字、上課行古禮外,陳士銀還要求學生的請假條用文言書寫,這些要求引來了學生們的不理解。「現代上課鞠躬問好已經足夠表現對老師的尊重,像陳老師課堂上的禮儀有些太繁瑣了。」一位同學說道。
對於那些不同的聲音,陳士銀回應道:「中國古代禮儀包含了很多積極的意義,禮推廣到社會,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而抄寫書本則是為了提高同學們的歷史底蘊。」據了解,陳士銀的這種要求獲得了該班班主任以及院裡領導認同。歷史17班主任朱春龍老師對這樣的作法有著高度評價:「陳老師讓大家抄書這一點非常好!大一正是學生打基礎的時候,抄書也是一個必備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功底的提升。」
雖然陳士銀老師的這種做法有些同學並不理解,但他知禮博學的君子風度還是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又傳授為人之本、做事之道。
(圖片來源網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