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移民太空,那麼我們的太空社區是什麼樣的?-奧尼爾圓筒

2021-01-08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在過去幾個世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為了滿足我們的工業需求和全球商業化,地球上的資源正在被迅速的消耗殆盡,很多人認為再這樣下去地球將步入毀滅的境地。一些未來學家認為,介於人類向外擴張自己領土的本性,當地球上的資源無法支持人類的生產生活需要時,我們無可避免的要走上探索以及向太空殖民的道路。

人口過剩是目前人類面臨的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這使得星際旅行和太空殖民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話雖如此,然而建造一個太空棲息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例如如何在太空中建造設施,如何在太空中創造宜居社區,完成垃圾的回收和處理,以及如何建造人工重力場,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相信這個項目是值得投資實施的。

太空殖民的實施可以為從其他行星上獲取資源奠定基礎。在地球上,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並不是那麼高,同時面臨著不可避免的難題,比如不利的天氣情況以及夜晚的出現。

然而,在太空中,太陽可以不間斷地釋放能量並被利用。利用這豐富的能量,我們就無需擔心動力問題在整個太陽系旅行。此外,太陽系也會我們提供大量的化學資源。美國宇航局已經啟動了一項從月球資源中產生燃料、水和氧氣的項目。

鑑於此,下面我們要介紹以下奧尼爾圓筒。它是由著名物理學家傑拉德·奧尼爾在幾十年前提出的。

圖解:奧尼爾圓筒的插圖(圖片來源:Flickr)

除了是物理學家,奧尼爾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和太空愛好者。儘管他在物理學方面提出了新的概念來探索高能粒子物理學而廣為人知,但他在太空殖民方面的工作才是他最珍貴的遺產。

圖解:傑瑞德·K·歐尼爾(1977年)(圖片來源:Wolfkeeper / Wikimedia Commons)

奧尼爾圓筒思想的起源

奧尼爾在普林斯頓大學為他的學生教授物理時,給學生們布置了設計太空巨型結構的任務,以證明在太空中生活和生存是完全有可能。

他的學生們想出了無數的設計來適應人類在太空中的居住。經過長時間的頭腦風暴,奧尼爾把他們的理論歸結為圓柱形太空集合體的概念。 之後更多的細節和這個設計的功能在1974年發表在《今日物理學》雜誌上;這個圓柱體被稱為奧尼爾圓筒。

奧尼爾圓筒的設計

奧尼爾圓筒由兩個圓柱體組成,在軸承上向相反方向旋轉,以減輕陀螺效應。每個圓柱體的長度為30千米,直徑為7.5千米。在圓筒外面安排3塊鋁製鏡面,跟著圓筒一起旋轉。沿軸向,在圓柱面上開了3扇大窗,鏡面反射的陽光透過窗玻璃射入殖民地。每一扇窗恰好正對著殖民地內的一塊生活區,也就是說整個圓筒包含3塊生活區,中間隔著3塊透明的大牆。這6塊面積都是一樣的。奧尼爾設想在幾乎零重力的環境中,將工業加工和娛樂設施設置於中軸線上。

圖解:奧尼爾圓筒的內部視圖,帶有交替的居住區和窗條(圖片來源:Rick Guidice / Wikimedia Commons)

重力模擬

生活在地球上和生活在太空(或任何其他天體上)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是重力的差異。為了穩定我們需要構建人工重力場。當兩個巨大的圓柱體在其軸上旋轉時,它們會利用內表面所有物體的向心力來創造人造重力。根據圓柱體的尺寸,加速度方程:a=v^/r,計算出的值來代替地球的加速度值(即9.81),我們可以推斷出圓柱大約需要每小時旋轉28圈來模擬一個合適的引力。

地球環境模擬

維持一個與地球相似的大氣層,是建造太空聚居地的下一個挑戰。奧尼爾圓筒的設計謹慎,其氣體比例與地球相似。然而它的壓力是地球上海平面壓力的一半。這不會對我們的呼吸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這種小小的變化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減少對天然氣的需求以及我們的牆壁在建造時不需像地球上那麼厚。通過改變鏡子的排列以及改變氣體比例,可以控制殖民地內接受到的太陽能量的大小,以便調節平均溫度和模擬季節變化。

晝夜模擬

由於人類的棲息地位於真空(太空),圓柱體實質上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熱水瓶!奧尼爾圓筒試圖克服這一問題,使用了一系列的鏡子鉸鏈在三個窗口。這樣,就可以將陽光直接照射到圓柱體中來模擬白天的時間。同樣地,通過把鏡子推開,可以創造出一種夜晚般的氛圍.這個模擬的「夜晚」也將允許生物產生的熱量從圓柱體中輻射出來。

儘管奧尼爾圓筒的設計在技術上是健全的,但這個想法太複雜了,無法用我們目前的技術來實現。到目前為止,它的實施僅限於科幻領域。然而,考慮到像SpaceX和火星一號這樣的組織的努力,也許有一天奧尼爾圓筒會幫助人類在浩瀚的太空中定居下來!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cienceabc

National Space Society

Space Studies Institute

NASA

Harvard Universit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即將來臨,如果人類長期駐留太空,如何生成人工重力
    人類再一次把眼光投向了星辰大海,只不過顯然這一次人類的眼光看得更遠。相信當人類的腳步踏上火星土地的時刻,人類真正的太空時代即將開啟。不過隨著太空時代的來臨,肯定會有相當數量的人類長期駐留在太空,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而他們也將面臨長期失重帶來的健康問題。而通過諸多的太空類科幻作品,很多人可能都對人工重力這個概念有過一定的了解。
  • 人類能在太空繁衍嗎?美俄在太空做了受孕實驗,結果卻挺意外
    1961年,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進入太空,人類第一次離開地球來到了太空之中。隨後美國先一步將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人類進入太空登上其它星球就這樣成為了現實。而自從人類可以進入太空之後,人們開始對人類是否能移民到其它星球做出了假設,各國也都在盡心的研究太空技術,以期許人類可以移民到太空之中去。但是人類移民到太空中不可避免會出現這麼一個問題,就是人類在太空中如何繁殖後代?
  • 霍金預言一百年後人類可以移民太空,現在有多少人感興趣?
    如今人類的固態思維面臨了新的零界點,一旦這種思維方式被打破,就會出現新的太空文化。為了探索太空文明,人類正努力尋求新思維的突破,這種突破方式就具有顛覆性的。從火箭的發射,衛星以伴地球飛行的姿勢出現在人類面前的時候,人類已經初步具備移民太空的能力。
  • 航天專家對話:人類探月的價值在哪裡?「太空移民」何時成現實?
    那麼,人工智慧到底在深空探測中能做什麼呢? 王飛躍認為,人工智慧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不過他並不認可一種理論:「認為人工智慧起來後,人類文明要滅亡,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霍金、馬斯克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敵人,把人類從地球趕到月球,再趕到火星上去,按照這個邏輯,人工智慧起來了,就是人類的災難,所以為了逃避人工智慧這個災難,要太空移民。
  • 如果現在我們必須離開地球,70億人都移居太空可行嗎?
    想像一下,如果未來有巨大的隕石或小行星撞向我們的地球,而全球在避免其撞擊的方案都失敗後,那麼短時間內,拯救人類的唯一解決方案將是儘快離開地球,並嘗試在宇宙中找到我們新的家園。當今時代,諸如太空旅行或太空移民之類的信息已經變得不再陌生,隨著技術和科學的進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目前科學家們已經正在研究人類在外太空適生存的方法及在宇宙中尋找人類新的家園。如果說把全球的人類都遷移到外太空,將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分享一下相關太空移民的事實。
  • 科學拯救人類,想要在太空繁衍,傳統繁殖方式可能不方便
    到太空之中生活一直是科學家這些年研究的重點,甚至很多人都提出過太空移民,而當人類移居到太空之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應該就是繁衍後代,大家都知道太空是一個失重的環境,但這樣的環境之下,要實現親密接觸,雖然在地球上是比較簡單容易,但是放在太空之中卻面臨著很多的難題。
  • 太空人在太空漫步,不小心掉入太空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呢?
    太空人在太空漫步,不小心掉入太空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呢?隨著我國航天技術不斷的發展,人類的航天夢想也一步一步在實現。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人們對太空的了解也是越來越多,同時也有更多的朋友對神秘的航天事業充滿了好奇心。比如,就有一些朋友問到:如果太空人在太空漫步,不小心掉入太空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危險呢?首先,這取決於太空人有沒有穿防護服。
  • 太空的「犧牲品」,50年前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現在如何了?
    太空對人類來講都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也不斷的吸引著大家。不過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逐漸強大,在科技以及航天方面也有了重大的成就,也能憑藉著我們自己國家的實力登上太空。相信很多人都想搞清楚太空上面到底會遭遇什麼樣的情景,而我們人類在近幾十年裡一直都致力於太空的探索和研究。
  • 太空中能捏爆氣球嗎?如果將充好氣的氣球帶到太空中會發生什麼?
    太空中能捏爆氣球嗎?如果將充好氣的氣球帶到太空中會發生什麼?人類在太空中的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是卻已經踏上了地球之外的星球,並且很快將會踏上另一個行星,雖然在太空的研究已經有這麼多年,但是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心還是非常大的,因為太空的一切依然還是一個謎,人類還無法將太空研究得很透徹。人類不光好奇太空中是什麼感覺,也會好奇地球上的東西在太空中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比如一個氣球在太空中會怎麼樣?
  • 從嫦娥五號探月到太空移民有多遠,曦光晨眠帶你進入太空饕餮之旅
    太空人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太空人登空太空漫遊的鏡頭。那麼我們距離真實的太空移民還有多遠呢?影片以細緻逼真的科技手法,呈現了人類在探空中漫遊和生活的畫面。其中的一個外空探測器的外形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嫦娥五號極為相似。而我們在太空中失蹤的狀態下,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跑步的時候我們可以圍著搶跑,這樣呢就會沒有了地心的吸引力。而我們運動的體驗。也自然會變得不一樣。對於自身的感官感受也似乎變得更強。除了運動,我們還要解決飲食問題、睡眠問題。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這三艘宇宙飛船會在軌道或行星表面聚集成一個繁忙的「探索者社區」。第一個到達火星的將是阿聯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它將於2月9日抵達目的地。這是阿拉伯國家太空計劃中第一個執行任務的深空探測器。這項任務的目標是研究火星大氣層空間站,將有價值的數據傳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也將於2月10日抵達火星。
  • 雙胞胎實驗:人類不適合長期太空旅行,地球是我們的囚籠?
    人類是在地球上誕生的,而且已經進化了數百萬年,我們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地球上溫和的環境,例如有合適的重力、有合適的大氣壓、有合適的空氣成分、有合適的溫度、有較低的輻射危害;如果人類離開地球這個伊甸園進入外太空,那麼我們就會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化,而瞬間死亡。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 太空懷孕危險而且不道德?-太空,懷孕,危險,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
    在太空中如何性交無疑是個讓人不禁發笑的話題,但它也有重要的一面。如果我們將在太空探險,甚至居住在那裡,那麼人們將在太空中進行地球上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性交和分娩。簡單來說,我們必須知道所要面臨的問題,因為結果不僅會影響我們,而且會影響我們之後的好幾代人。儘管科學家研究過在軌5年以上的太空人的健康問題,但他們從未真正的考慮過在地球軌道微重力、月球或火星的低引力、或者巨大行星的超級引力情況下,人類的生殖系統將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這無疑是個敏感話題,尤其對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太空局這樣的公共機構而言。
  • 一個完美的太空藥房長什麼樣?
    如果NASA太空人Dog Hurley和Bob Behnken最近在大流行期間為進入國際空間站做的所有精心準備都沒有洩露出去,那麼太空人已經遵守了極其嚴格的健康規則。即使更健康的時期,他們也會在發射前隔離數周。他們的行為沒什麼需要改變的。在太空中動手術風險巨大,幸運的是這種事從未發生過。
  • 將人類精子送上太空,「上天造人」真的可以實現嗎?
    將精子送上外星球,培育「太空寶寶」,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大片,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為此努力。人們想要移民外星球,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在太空環境下人類是否可以正常孕育生命?據美媒《連線》報導,西班牙的一個科研團隊正在研究微重力對人類生殖的影響。
  • 星際旅行狂想曲:飛出外太空 我們該怎樣做?
    舉個簡單的例子,與我們距離最近的阿爾法半人馬座比鄰星,離太陽大約有4.4光年(1光年大約等於9.6萬億公裡);人類迄今製造出的航行速度最快的飛行器是「旅行者」太空探測器,它的速度是每秒18公裡。這就是說,即使生活在11000年前冰川時期的洞穴人就開始用「旅行者」太空探測器去探測半人馬座比鄰星,就算沒有任何意外,它目前還正在茫茫太空中孜孜不倦地飛行,僅僅完成了全部旅程的1/15。
  • 如果女太空人在太空來例假要怎麼辦?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執行任務的太空人捷列什科娃曾經說過:宇宙對於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寬厚,我們要接受和男性完全一樣的訓練。然而我們知道,男女的身體構造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女性會有生理期。在最開始時,科學家挑選太空人時曾經考慮過女性,因為女性有著眾多的優點,體重更輕,身材更小等,在早期火箭運載能力有限時,體重較小意味著可以節約一大筆發射經費。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今天科學家們探索的重點是什麼?未來你可以在哪裡預定一趟太空旅程?而人類又將如何在火星上定居?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 在太空中「不穿衣服」真實情況是怎樣?我們那麼多年都給電影騙了
    話說,愛看太空系列電影的朋友想必一是喜歡宇宙那浩瀚無邊,藏著無窮無盡奧秘的誘惑。二是在那種沒有多少人能夠到達的環境裡,每一個任務,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帶來不可挽救危險的刺激感。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需要穿著那笨重不方便的太空服,如果不穿,無疑就是那句歇後語活生生的表現:廁所裡點燈,找(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