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廣網19日發表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仁飛的評論文章說,文博系統是蔡英文當局推動「臺獨」意識形態落地的重要領域,與課綱大調一樣,它是「文化臺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去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去中華民族」的重要實驗場。如今,臺灣文博系統在「臺獨」指揮棒的影響下,全面颳起「去中國化」風,後續影響不容低估,大陸方面需要通過主動作為,通過傳統文化堅守與現代文化創新,引領中華文華前行,拉近兩岸年輕世代的文化心靈距離。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臺文博系統充斥「去中國化」、對抗性的思維
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後,兩岸文博系統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率團來到北京,向大陸「借寶」,充實秋季在臺北揭幕的清「雍正大展」。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訪臺。這是兩岸故宮高層首次正式互訪,由此達成故宮(大陸)借出雍正畫像(臺北故宮沒有收藏)參加當年「雍正大展」的合作諒解,進而推動了兩岸故宮一甲子的合作盛事,引起了兩岸乃至世界的高度關注。
然而,隨著蔡英文上臺,兩岸故宮合作截然中斷。原因有二:一是蔡英文當局遲遲不肯對「一個中國」表態,且在「臺獨」路上狂奔;二是兩任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與陳其南公開宣揚臺北故宮「在地化」以及表達對兩岸故宮合作的敵視立場。
2017年蔡英文上臺後,委任的院長林正儀開始推行臺北故宮「在地化」計劃。他曾表示,臺北故宮難獲臺灣民眾「認同與愛好」,是因不夠公共化與「在地化」。他推「故宮文物下鄉」計劃,意涵由「臺灣主體性」出發,追求故宮與臺灣民眾的新連結。2016年11月,故宮(大陸)出版《故宮畫譜》,一些圖片掃描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等出版品。在敵視大陸、視兩岸為「兩國」的心態作祟下,林正儀卻表示將儘快到北京法院向故宮(大陸)提起訴訟。2018年7月接替林正儀的陳其南,聲稱臺北故宮與臺灣這塊土地沒有關係,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要繼續推動臺北故宮「土著化」。
1955年開設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強調,博物館展覽呈現政治色彩,反映國家認同。他公開強調民進黨「文化臺獨」主張,「我們是以臺灣文化作為我們大的架構,去發展漢文化、在地文化,去發展東南亞文化,去發展南島語系,去發展西方對我們臺灣藝術的影響,所以這個統統叫做『臺灣文化』。而臺灣文化裡有漢文化、有日本文化、有美國文化、有南島語系,有各種不同的文化,這個叫做『多元』。我的架構裡面,不會讓某一個文化獨立或獨尊出來,我們統稱這個就是在臺灣的多元文化發展,是文化的多元性。當然,某些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漢文化裡面我們講漢語,但是這個語言已經內化成在地了。對我而言,在地跟現代化比什麼漢文化、什麼文化來得更重要。」廖新田這一論述與鄭麗君草擬的「文化基本法」思路一脈相承,充滿「臺獨」的文化想像。
臺北故宮凸顯「臺灣氣息」
過去兩年,臺北故宮的布展體現強烈的「在地化」傾向。2017年林正儀推「迎向在地化故宮: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當時傳出原定於2017年7月的「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中有將「萬世師表」字樣撤換的聲音。2018年,臺北故宮推出所謂新計劃,稱以新故宮精神「匯聚、揉合與鏈結新的時代、新的社群、新的價值、新的趨勢等所有新的元素,成就一個聯繫過去與現在,同時進行未來新創再生的新故宮,企圖打造一個具公共化、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在地化與年輕化的新故宮」。陳其南上任伊始表示,「土著化」讓故宮的內在連接回到臺灣,並且會多收臺灣作品。
早在陳水扁時代,臺北故宮南院定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2019年故宮南院又將更換主題,而名稱將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在這個展覽中,臺灣歷史層位分3層:A層為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B層為清代以降中國天朝為中心的大陸帝國範疇,北院故宮所代表之意象。介於AB兩層之間的東亞海域,是明代大航海時期最精彩活躍的歷史舞臺。「史博館」館長廖新田認為,「根據陳其南的規劃,臺北故宮北院固守原有的中國文化路線,故宮南院則發揮讓民眾認識東亞文化、海洋文明的功能,兩者搭配平衡而巧妙。臺灣地區四周環海,卻長期忽視海洋文化與鄰國文明,希望臺北故宮可以發揮『博物館龍頭』的氣魄,引領觀眾和其他博物館深入挖掘世界文明與海洋文化」。
在這一系列展覽與活動調整中,明顯看到臺北故宮放棄了文博優勢,淡化了對臺北故宮常展或特展的中華文物宣傳,並且刻意強調臺灣與世界的連結,誇大臺灣文化的「在地化」。其中,備受爭議的展覽是在日本出名的當代臺灣漫畫家鄭問臺北故宮大展,島內文博學者直指臺北故宮有人將博物館政治化,將臺北故宮導向一個現代動漫作品展示的場所。前故宮博物館院長馮明珠指出,「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臺灣福爾摩沙」這一主題,是陳水扁執政時代的博物館顯學,許多博物館包括臺北故宮,都曾策展相關展覽,但將相關研究策展和成為一個博物館的主題,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史博館」醞釀「正名」
廖新田在2018年4月的「出國報告」中謀划去「國立」,改名為「國家歷史博物館」:「就其『國家』歷史使命與未來願景,『國立歷史博物館』應該可以考慮『正名』為『國家歷史博物館』,呼應館內的『國家畫廊』,以及臺灣藝術界、國人、國際社群的殷殷期待」,「『國立歷史博物館』名稱上隸屬歷史博物館,理應肩負『國家』歷史線軸之梳理、呈現的責任,強化『國立歷史博物館』之『國家』歷史概念之展覽與推教實踐,深化與明確化『國家級博物館』的定位」。「『國立』跟『國家』當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是朝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角度,部(『文化部』)裡面有考慮過,但決策權是在部長、是在部,我們持續會跟部裡做建議跟溝通。」這一段報告明確指出,蔡當局文化部門已醞釀「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只因議事日程的關係,尚未列入2018年臺文化部門的工作規劃中。
此外,「史博館」也將變成臺灣故事館。
「史博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8月17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包括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6萬多件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民進黨重新上臺後,「史博館」的常展多了一個臺灣地方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主題採用「多元詮釋的歷史觀」,以歷史時間軸序列,分為「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早期的居民」「異文化相遇」「唐山過臺灣」「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巨變與新秩序」「邁向多元民主社會」等七單元,並以跨樓層的雙劇場呈現「展望新世紀」。廖新田於2018年初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未來希望能夠愈來愈朝向跟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去做呼應,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展覽方面會用我們的展覽品去呈現出臺灣多元文化的歷史」。三年之後,在廖新田貫徹展覽政治化的思維下,「強調文化藝術認同建構的使命,特別是常設展的規劃必須符應前述目標」,「史博館」勢必背離1962年于右任手書《「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所闡述的「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促進國民心理建設」的宗旨。
急切完成「中正紀念堂」轉型
蔡英文上臺以來,操作「中正紀念堂」轉型,將之與所謂的「轉型正義」、「去除威權時代記憶」與博物館組織機構調整牢牢地捆綁在一起。2017年2月25日,臺「文化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目前已初步將中正紀念堂商店內有關蔣介石的商品下架停售,且開閉館也要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中正紀念堂展廳、藝廊、演藝廳更名,恢復原先使用的1展廳、2展廳、一樓藝廊、演藝廳等中性名稱;啟動文物展視室文物協調歸還「國史館」等其他單位事宜。2月,組成「『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諮詢委員包含人權、歷史、藝文、法律、都市計畫、公共行政及心理學等人員組成,計劃以兩年左右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所謂的轉型,最後完成「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
蔡當局不斷操作這一議題,並且每一場次的座談、工作坊都以全程網路直播,以所謂的「公開透明」方式,讓外界更加了解討論過程,不斷與「二二八事件」、國民黨不當黨產聯結在一起,顯然政治清算國民黨及國民黨來台歷史的動機明顯。
「去盲、去自大」迫在眉睫
「文化臺獨」是「軟性臺獨」,是「漸進式臺獨」,旨在改造民眾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其危害性不容低估。我們應該在《反分裂國家法》基礎上,推動「反文化臺獨」的戰略規劃,引領中華文化前行,戳破「臺灣文化大於中華文化的文化自大虛胖症」以及「以殖民文化為榮的夜盲症」;要進一步推動兩岸民間文博系統交流,加快共同保護兩岸的文化遺產;我們要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細緻入微的傳播方式,講好中華文化,講好兩岸融合故事,達到直抵人心的親和力和穿透力。
責編:童芳
31401929,.蔡當局在文博圈颳起了「臺獨風」,.2018-09-21 13:11:42,.204156,.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