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在文博圈颳起了「臺獨風」

2020-12-23 海外網

華廣網19日發表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楊仁飛的評論文章說,文博系統是蔡英文當局推動「臺獨」意識形態落地的重要領域,與課綱大調一樣,它是「文化臺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去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去中華民族」的重要實驗場。如今,臺灣文博系統在「臺獨」指揮棒的影響下,全面颳起「去中國化」風,後續影響不容低估,大陸方面需要通過主動作為,通過傳統文化堅守與現代文化創新,引領中華文華前行,拉近兩岸年輕世代的文化心靈距離。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臺文博系統充斥「去中國化」、對抗性的思維

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後,兩岸文博系統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率團來到北京,向大陸「借寶」,充實秋季在臺北揭幕的清「雍正大展」。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訪臺。這是兩岸故宮高層首次正式互訪,由此達成故宮(大陸)借出雍正畫像(臺北故宮沒有收藏)參加當年「雍正大展」的合作諒解,進而推動了兩岸故宮一甲子的合作盛事,引起了兩岸乃至世界的高度關注。

然而,隨著蔡英文上臺,兩岸故宮合作截然中斷。原因有二:一是蔡英文當局遲遲不肯對「一個中國」表態,且在「臺獨」路上狂奔;二是兩任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與陳其南公開宣揚臺北故宮「在地化」以及表達對兩岸故宮合作的敵視立場。

2017年蔡英文上臺後,委任的院長林正儀開始推行臺北故宮「在地化」計劃。他曾表示,臺北故宮難獲臺灣民眾「認同與愛好」,是因不夠公共化與「在地化」。他推「故宮文物下鄉」計劃,意涵由「臺灣主體性」出發,追求故宮與臺灣民眾的新連結。2016年11月,故宮(大陸)出版《故宮畫譜》,一些圖片掃描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等出版品。在敵視大陸、視兩岸為「兩國」的心態作祟下,林正儀卻表示將儘快到北京法院向故宮(大陸)提起訴訟。2018年7月接替林正儀的陳其南,聲稱臺北故宮與臺灣這塊土地沒有關係,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要繼續推動臺北故宮「土著化」。

1955年開設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強調,博物館展覽呈現政治色彩,反映國家認同。他公開強調民進黨「文化臺獨」主張,「我們是以臺灣文化作為我們大的架構,去發展漢文化、在地文化,去發展東南亞文化,去發展南島語系,去發展西方對我們臺灣藝術的影響,所以這個統統叫做『臺灣文化』。而臺灣文化裡有漢文化、有日本文化、有美國文化、有南島語系,有各種不同的文化,這個叫做『多元』。我的架構裡面,不會讓某一個文化獨立或獨尊出來,我們統稱這個就是在臺灣的多元文化發展,是文化的多元性。當然,某些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漢文化裡面我們講漢語,但是這個語言已經內化成在地了。對我而言,在地跟現代化比什麼漢文化、什麼文化來得更重要。」廖新田這一論述與鄭麗君草擬的「文化基本法」思路一脈相承,充滿「臺獨」的文化想像。

臺北故宮凸顯「臺灣氣息」

過去兩年,臺北故宮的布展體現強烈的「在地化」傾向。2017年林正儀推「迎向在地化故宮: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當時傳出原定於2017年7月的「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中有將「萬世師表」字樣撤換的聲音。2018年,臺北故宮推出所謂新計劃,稱以新故宮精神「匯聚、揉合與鏈結新的時代、新的社群、新的價值、新的趨勢等所有新的元素,成就一個聯繫過去與現在,同時進行未來新創再生的新故宮,企圖打造一個具公共化、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在地化與年輕化的新故宮」。陳其南上任伊始表示,「土著化」讓故宮的內在連接回到臺灣,並且會多收臺灣作品。

早在陳水扁時代,臺北故宮南院定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2019年故宮南院又將更換主題,而名稱將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在這個展覽中,臺灣歷史層位分3層:A層為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B層為清代以降中國天朝為中心的大陸帝國範疇,北院故宮所代表之意象。介於AB兩層之間的東亞海域,是明代大航海時期最精彩活躍的歷史舞臺。「史博館」館長廖新田認為,「根據陳其南的規劃,臺北故宮北院固守原有的中國文化路線,故宮南院則發揮讓民眾認識東亞文化、海洋文明的功能,兩者搭配平衡而巧妙。臺灣地區四周環海,卻長期忽視海洋文化與鄰國文明,希望臺北故宮可以發揮『博物館龍頭』的氣魄,引領觀眾和其他博物館深入挖掘世界文明與海洋文化」。

在這一系列展覽與活動調整中,明顯看到臺北故宮放棄了文博優勢,淡化了對臺北故宮常展或特展的中華文物宣傳,並且刻意強調臺灣與世界的連結,誇大臺灣文化的「在地化」。其中,備受爭議的展覽是在日本出名的當代臺灣漫畫家鄭問臺北故宮大展,島內文博學者直指臺北故宮有人將博物館政治化,將臺北故宮導向一個現代動漫作品展示的場所。前故宮博物館院長馮明珠指出,「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臺灣福爾摩沙」這一主題,是陳水扁執政時代的博物館顯學,許多博物館包括臺北故宮,都曾策展相關展覽,但將相關研究策展和成為一個博物館的主題,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史博館」醞釀「正名」

廖新田在2018年4月的「出國報告」中謀划去「國立」,改名為「國家歷史博物館」:「就其『國家』歷史使命與未來願景,『國立歷史博物館』應該可以考慮『正名』為『國家歷史博物館』,呼應館內的『國家畫廊』,以及臺灣藝術界、國人、國際社群的殷殷期待」,「『國立歷史博物館』名稱上隸屬歷史博物館,理應肩負『國家』歷史線軸之梳理、呈現的責任,強化『國立歷史博物館』之『國家』歷史概念之展覽與推教實踐,深化與明確化『國家級博物館』的定位」。「『國立』跟『國家』當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是朝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角度,部(『文化部』)裡面有考慮過,但決策權是在部長、是在部,我們持續會跟部裡做建議跟溝通。」這一段報告明確指出,蔡當局文化部門已醞釀「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只因議事日程的關係,尚未列入2018年臺文化部門的工作規劃中。

此外,「史博館」也將變成臺灣故事館。

「史博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8月17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包括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6萬多件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民進黨重新上臺後,「史博館」的常展多了一個臺灣地方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展覽主題採用「多元詮釋的歷史觀」,以歷史時間軸序列,分為「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早期的居民」「異文化相遇」「唐山過臺灣」「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巨變與新秩序」「邁向多元民主社會」等七單元,並以跨樓層的雙劇場呈現「展望新世紀」。廖新田於2018年初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未來希望能夠愈來愈朝向跟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去做呼應,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展覽方面會用我們的展覽品去呈現出臺灣多元文化的歷史」。三年之後,在廖新田貫徹展覽政治化的思維下,「強調文化藝術認同建構的使命,特別是常設展的規劃必須符應前述目標」,「史博館」勢必背離1962年于右任手書《「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所闡述的「加強民族精神教育、促進國民心理建設」的宗旨。

急切完成「中正紀念堂」轉型

蔡英文上臺以來,操作「中正紀念堂」轉型,將之與所謂的「轉型正義」、「去除威權時代記憶」與博物館組織機構調整牢牢地捆綁在一起。2017年2月25日,臺「文化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將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目前已初步將中正紀念堂商店內有關蔣介石的商品下架停售,且開閉館也要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中正紀念堂展廳、藝廊、演藝廳更名,恢復原先使用的1展廳、2展廳、一樓藝廊、演藝廳等中性名稱;啟動文物展視室文物協調歸還「國史館」等其他單位事宜。2月,組成「『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諮詢委員包含人權、歷史、藝文、法律、都市計畫、公共行政及心理學等人員組成,計劃以兩年左右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所謂的轉型,最後完成「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

蔡當局不斷操作這一議題,並且每一場次的座談、工作坊都以全程網路直播,以所謂的「公開透明」方式,讓外界更加了解討論過程,不斷與「二二八事件」、國民黨不當黨產聯結在一起,顯然政治清算國民黨及國民黨來台歷史的動機明顯。

「去盲、去自大」迫在眉睫

「文化臺獨」是「軟性臺獨」,是「漸進式臺獨」,旨在改造民眾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其危害性不容低估。我們應該在《反分裂國家法》基礎上,推動「反文化臺獨」的戰略規劃,引領中華文化前行,戳破「臺灣文化大於中華文化的文化自大虛胖症」以及「以殖民文化為榮的夜盲症」;要進一步推動兩岸民間文博系統交流,加快共同保護兩岸的文化遺產;我們要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細緻入微的傳播方式,講好中華文化,講好兩岸融合故事,達到直抵人心的親和力和穿透力。


責編:童芳

31401929,.蔡當局在文博圈颳起了「臺獨風」,.2018-09-21 13:11:42,.204156,.童芳

相關焦點

  • 蔡英文露出「臺獨」真面目
    這分明是一封向大陸挑戰的「臺獨」宣言書。這封信明白地表述了三層意思:第一層,蔡英文當局重回「一中一臺」、「兩國論」的老路,向「獨派」歸隊;第二層,向中國大陸明白地指出,蔡當局不會調整「臺獨」路線,要與大陸對抗到底;第三層,進一步突出兩岸政治對抗,要把2300萬臺灣民眾的利益一意孤行地綁架在蔡當局推行的「臺獨」這輛戰車上。
  • 臺海觀瀾 建「臺獨」公園、拆統一基地、關花蓮縣長,蔡當局的三...
    王義偉從9月21日開始,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蔡英文當局幹了3件大事:啟用了一座「臺獨」公園,拆除了一處統一基地,關押了一位花蓮縣長。9月21日,臺灣第一座以「臺獨」分子名字命名的公園——黃昭堂紀念公園落成啟用。這座公園的標誌,是黃昭堂的半身塑像。黃的身體向右前方傾斜,右手拇指高高舉起,擺出「贊」的姿勢。塑像的底座刻著黃的名言:「我這一生除了『臺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建造這座公園,臺南市政府花了3500萬新臺幣,歷時1年5個月。
  • 蔡當局放寬農藥殘留標準 遭諷不敢"臺獨"只會"臺毒"
    名為「鳳凰花護民主市政監督聯盟」的社團在Facebook貼出製圖表示,民進黨不敢真「臺獨」,只會搞「臺毒」,網友則說,怪不得自古有「荼毒百姓」一詞。據報導,臺當局「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昨日(23日)表示,放寬農藥殘留量是農藥業者提出申請,引發各界譁然,就連民進黨「立委」都跳出來,指此舉彷彿黑箱作業。還有民眾好奇,難不成臺當局是把人民當菜蟲,才會覺得應多加點農藥?
  • 「臺獨」上躥下跳,蔡當局闖大禍了,馬英九2次公開喊話蔡英文
    撰文丨泉泉 小野近一段時間,民進黨當局多次挑釁大陸,而且還公開透露出「臺獨」的想法。可想而知,這些行為都會導致「臺海局勢」複雜化。其實,「臺灣問題」原本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然而由於「臺獨」分子的再三阻撓,導致臺灣遲遲無法回歸大陸。民進黨近來又頻頻在臺灣政壇中得勢,所以他們越來越膨脹。為了打消「臺獨」分子的囂張氣焰,大陸近一段時間頻繁圍繞臺灣進行軍事活動以此作警告。
  • 張良驊:蔡當局訂定「言論自由日」的政治意圖
    蔡當局訂定「言論自由日」,名為追思鄭南榕爭取言論自由自焚殉道,實為推動「文化臺獨」的重要一步,主要有以下一些政治意圖。    鼓勵臺灣各界人士像鄭南榕一樣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反對國民黨、支持「臺獨」。鄭南榕1947年出生於臺北市,其父親是福建福州人。
  • 「臺獨」再次打臉!美國向臺發出紅牌警告,蔡英文美夢直接破滅
    諸多現象都足以證明,蔡當局在"美臺關係"中早已是廣為人知的笑話,而蔡當局卻不願從"倚美謀獨"的美夢中清醒。近日美國對臺再發紅牌警告,"臺獨"又自打臉了! 言下之意再清楚不過,就是蔡當局一再配合川普政府完成軍售,以及之前照單全收的美豬美牛,這些為了能夠爭取與美方達成貿易協定的所有鋪墊,都打了水漂。消息一出,引起島內一片譁然。
  • 張良驊:蔡當局刪減文言文的諸多弊端
    在這571位投票者中,高中語文老師只佔2成,大學生、高中生卻佔2成8,其餘為社會其他人士。臺灣教師張楚說:真是「外行領導內行,劣幣驅除良幣」。這些投票人士,基本上都是屬於蔡當局刻意挑選的「政治正確」的特定人員,具有比較濃厚的「反中」、「臺獨」、「媚日」立場,尤其是參與課綱審議的學生代表,往往不是希望減負懶得學習文言文的學生,就是具有「臺獨」和「媚日」傾向的學子。
  • 蔡英文的「臺獨」把戲該收場了
    臺灣經濟因兩岸關係的「寒冬」,也是寒氣襲人,特別是大陸赴臺旅遊銳減後,直接影響到臺灣旅館、餐飲、遊覽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從業人員的收入,以致相關行業舉行大遊行,且遊行此起彼伏,表達對蔡當局的強烈不滿。蔡當局上臺僅僅5個多月,卻把臺灣經濟社會搞的一團糟,民怨沸騰。    蔡當局執政不力,民眾怨聲載道,其民調自然雪崩下跌。
  • 「死道友不死貧道」 看蔡英文背後的臺獨大佬
    李登輝、辜寬敏等所謂的臺獨大老,是信仰「臺獨」的蔡英文的背後靈,在蔡英文的背後不斷下指導棋。他們美其名為蔡英文的政治導師,但其實並不真正關心蔡英文的執政成績如何,對李登輝、辜寬敏、吳澧涪等人來說,蔡英文也不過是遂行其「臺獨」路線的一個棋子,蔡英文做的好或者是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有沒有執行「臺獨」路線,如果有,那麼這些深綠「臺獨」就會對蔡英文美言幾句,如果沒有遵行他們所設定的路線,李辜吳飆罵起蔡英文,也是絲毫不留情面的。
  • 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
    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想有個院子很容易,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有院子,但是想要有個漂亮的院子,就需要花點功夫了。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仿古瓦的神奇之處在於對古典和藝術的追求,例如對仿古瓦的顏色和花紋。
  • 蔡當局放寬「小三通」拉陸客很有限
    顯然,蔡當局修正發布「小三通」部分條文,放寬「小三通」限制,企圖吸引更多的大陸民眾組團通過「小三通」管道或路徑去金門、馬祖、澎湖乃至臺灣本島旅遊。不過,筆者以為,蔡當局放寬「小三通」拉陸客,效果將會很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蔡英文當局推行「去中國化」的「漸進型『臺獨』」路線,傷害了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大陸民眾的民族感情,怎能不令陸客反感?
  • 蔡當局要強過「中共代理人法」 細思恐極!
    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後,民進黨當局並未深刻檢討問題原因所在,而是朝著「臺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並加快「修法臺獨」的步伐
  • 運動場上颳起「民族風」
    原標題:運動場上颳起「民族風」  本報訊 趙文輝、趙迎旭報導:孔雀拳、霸王鞭、「跳南澗」……是不是很像少數民族運動會?但在雲南省南澗縣人武部,這些項目已成為軍營運動場的一大特色。   近日,筆者走進該人武部的運動場,一股「民族風」撲面而來。在場地一側,官兵們正在練習健身操「跳南澗」。
  • 「政治臺獨」只是開始?蔡英文最新計劃曝光,郭臺銘披露重要信息
    最近,臺灣島內的選舉爭奪異常激烈,一直不被外界看好的蔡英文,為了提振支持率,不惜鋌而走險,繼續操弄兩岸議題,暗中推行「臺獨」主張。在這樣的背景下,島內有不少政治人物站出來,痛批蔡英文的錯誤做法,國際社會也發出了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聲音,給島內的「獨派」澆了冷水。
  • 蔡英文「文化臺獨」進入新階段
    針對蔡「超越」李登輝、陳水扁師承,既「破」且「立」,更為系統地從「戰略」高度和「法制」層面固化的「文化臺獨」,華廣網16日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的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不敢明火執仗地搞「法理臺獨」,但以「去中國化」為表、「法理臺獨」為裡的「文化臺獨」卻愈演愈烈,花招百出。
  • 美國反對「臺獨公投」 川普這次幹的漂亮!
    「美國在臺協會」(AIT)發言人於13日表示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作為,長期政策是不支持「臺獨公投」,以回應臺灣地區「臺獨」組織「喜樂島聯盟」召集人郭倍宏鼓譟「立法院」再修「公投法」以鬆綁「臺獨公投」的舉動,與11日「美國在臺協會」前任理事主席、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研究主任卜睿哲致函郭倍宏以警告有異曲同工的意涵。
  • 臺灣政治學者:民進黨當局走向「法理臺獨」,大陸會拿出棍棒
    英系「綠委」蔡易餘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刪除「國家統一前」字眼,一讀通過,被視為蔡當局走向「法理臺獨」之舉。臺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宋興洲表示,蔡當局若持續推動修法,觸及北京當局底線,「棍棒會拿出來」,輕則對臺經濟制裁、限縮,重則武力攻臺,臺海動蕩,假如修法通過,預期兩岸將喪失談判空間。 蔡易餘等人提案刪除「國家統一前」字眼,修改為「因應國家發展」,引發各界廣泛討論,並被視為「法理臺獨」之舉。
  • 倪永傑:「臺獨」夢囈阻隔蔡英文轉型之路
    他還透露早與服務於蔡當局的「國安會秘書長」、侄子吳釗燮不再往來。「臺灣社」張葉森提高分貝為其幫腔,喊出了綠營心聲。辜寬敏更是怨聲連連,重炮吐槽蔡英文「做四年就好,不要想著下一次選舉」。「臺獨」大佬密集唱衰讓民調陷於死亡交叉的蔡英文如芒刺在背,骨鯁在喉。  繼而在「入聯」、「制憲」上持續發難。許世楷鼓譟「入聯」,要求臺灣以「新國家」加入。
  • 臺媒呼籲蔡英文以臺海和平為念:斬斷「臺獨」糾纏!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表示,「臺獨黨綱」已是兩岸交流最大障礙,修改黨綱是務實可行的做法。臺灣《旺報》今日刊文表示,當今民進黨再多的聲音建議調整對中政策,或蔡當局內再多有關兩岸關係的善意論述,若沒有蔡英文的公開背書,恐怕都難以取得大陸的信任,無濟於事。希望她能以臺海和平為念,一舉斬斷「臺獨」黨綱對臺灣的糾纏!
  • 蔡英文聽清了,新黨擲地有聲:絕不為「臺獨」而戰
    蔡英文連任之後不僅不緩解兩岸關係,甚至還愈發惡化,挾洋自重挑釁「武力」,一再不聽警戒在「臺獨」的不歸路上越發猖獗,大陸不得不以軍事亮明立場。如今,不少臺灣民眾在臺當局的裹挾之下一度失去談論「和平統一」的勇氣,企圖將島民綁上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