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測了十幾個3至7歲的孩子, 大家有幾個共同特徵:
01
測評中孩子的共同特徵
1.大腦雙側分化不全
因為小時候沒爬或爬得不夠,成長過程中又太偏重靜態學習, 得不到足量的彌補,每個孩子在做爬、走、跳等大動作和拿筆、用剪刀、打繩結、拼圖…等靜態活動時,身體全都大片用力,從嘴巴、頸椎、肩膀、手臂,甚至整個脊椎,無一放鬆!
靜態活動持續不到二十分鐘,開始有孩子趴到地板上或整個靠在媽媽身上,無力支撐自己的身體。慢慢地,有孩子開始焦躁起來,專注力開始分散,平時能輕鬆完成的動作,此刻怎麼努力都完成不了,後來就發起脾氣,「哼」一 聲, 生氣地離開。
這是大腦雙側分化不全非常典型的行為特徵---受挫即放棄,自我打擊之後的反應即是對親近的人生氣。
2.視覺空間感不成熟
孩子2至3歲時開始好動、愛蹦跳,但家人為了保護孩子,總是禁止這類行為,加上孩子長時看電視,或小時候長時訓練閃卡記憶,眼肌得不到充分鍛鍊,導致孩子無法完成關於形狀、輪廓、位置和精細聚焦的活動,80%以上五到七歲的孩子甚至都已經出現明顯跳行跳字的現象,在學校學習成績欠佳。
這些孩子用眼費力,簡單的剪紙動作,他們全都不自覺地在三分鐘之內,將紙從距離眼睛三十公分的位置,挪到不到十公分的位置,將來應該都免不了戴眼鏡的命運。
3.肢體雙側協調性不佳
大部分孩子在使用單手工作時,例如:畫圖、剪紙,另一隻手都不能即時配合工作手,大多無意識任意擺放,直到工作很不順暢、需要額外幫助時,另一隻手才會參與工作,例如:幫忙按住紙張或更換拿紙的位置,但雙手的配合總是不能合拍。有些家長不知道這是一種身體開發不全導致的能力未建立的現象,直接就出手幫孩子,孩子就這樣被養得笨手笨腳。
有這類行為表現的孩子通常會在很多大小肌肉的活動場合中,顯得手腳好像都不是自己的,常常手腳不聽使喚,無力快速並正確地完成許多動作,在團體中非常容易受挫。
4.能量不足
身邊周圍的各種環境信息都注意不全,甚至注意不到。當孩子專注於某種活動,因為感統失調、容易累而變換自己的身體姿勢時,通常注意不到一直坐在身邊一起測評的小朋友,一伸腳就踢到人或弄亂隔壁小朋友的紙張;收拾東西時,只能看見眼前小範圍的情況,總會漏掉身邊左右側的小物件,更別說是身後的東西了。
這種情況若未改善,通常會是孩子未來與人相處不來的主要原因,因為他總是不自覺地給別人製造困擾和破壞別人的物品,但別人和他事後的溝通往往無法讓不自覺的他信服,最後都會變成吵架、辯解和爭論,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有理講不通」的人。其實, 我們身邊也常有這樣的成人朋友的, 也許自己本身就有這樣的情況卻不自知。
02
教育觀念的偏差會剝奪孩子發展身體智能
現代的孩子普遍出現以上的情況,另外還有觸覺不足的行為表現,像膽小、怕生、愛哭鬧、偏食、磨蹭、拖拉、人來瘋、易怒、易興奮……,前庭覺不足的行為表現,像反應慢、好動、專注力不足、寫反字、看書眼睛容易累卻可以長時間看電視、跳行漏字、智力正常卻成績低落、特別不愛動、動作笨拙……,除了大環境的改變致使孩子缺少開發身體的機會之外,教育觀念的偏差是主要剝奪孩子發展身體智能的因素。
孩子身體的感覺通路建立不全,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自信、學習力和適應力,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彌補身體感覺刺激,提升孩子的感統能力,而非在於強化末梢動作的訓練,例如:孩子不會拿剪刀,就專門訓練孩子拿剪刀;孩子記不住文字的寫法,就專門練寫那些字;注意力太短,就專門訓練孩子「坐功」。
這樣的末梢動作訓練是無法讓孩子建立舉一反三的智力的,反而容易因為這類費力費時的訓練,排擠了真正能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神經系統的活動時間,而這類訓練之後,將來類似的行為,孩子還是要從新學起,無法自己成功摸索和延伸,因為機械式練習是無法啟動孩子的感統機制的。
況且,孩子的整體神經系統到底欠缺哪幾方面的連結和強化,必須有專業的觀察和針對性的訓練方案,這樣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幫孩子把身體打造成為一個良好的學習工具,否則就成了「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費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03
讓感統訓練成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今天在家整理這個月的家長課堂PPT,一邊寫就一邊想著:感覺統合跟隨人一輩子,影響人一輩子,務必讓感統觀念普及化,讓感覺統合訓練成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程。否則,孩子就必定一代不如一代,那麼,國家民族的希望何在?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這樣,其實也是在創造我們自己將來的貴人。大家加油!(文/王臻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