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家庭中,母親決定孩子人生的溫度,而父親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作為父親,我們的作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關乎孩子一生,雖然我們願意給孩子做「登天的梯」,也樂意給他做「拉車的牛」,但父愛的分寸還是很難把握。
對於絕大多數正常家庭來說,父親在孩子的世界裡總是扮演著默默無聞的角色,父親遠不及母親那般溫暖親近無微不至,卻總在某個角落默默地關注著孩子,他們扛著家庭的重擔卻不善表達,他們愛的深沉卻只會暗地裡保護孩子。
無數事實證明,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和創造力,在父親的引導下,孩子的成長才能更沉穩。
然而人與人之間會有一些表象上的差別,父親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成長曆程也會左右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
而這其中,有成就的父親難免會對孩子更加嚴厲和強勢,他們希望「虎父無犬子」,希望「老子英雄兒好漢」,父親們往往最喜歡各方面最像自己的那個孩子,而自負的父親們往往更趨向於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但是縱觀我們的歷史,「虎父無犬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情況不常有,而「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卻是很常見。
我們總結其中的規律,不難發現:強勢的父親往往難以培養出成才的孩子。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出現了很多很多的能人,但他們往往有一個不如他們的繼承人,這裡面最為我們熟悉的比如趙奢之於趙括、贏政之於胡亥、劉邦之於劉盈、劉備之於劉禪。
趙奢在世時,曾力挽狂瀾擊敗秦軍,讓強大的秦國不敢輕易犯境,直到他死之後,秦軍才敢大舉攻打趙國。
他的兒子趙括在他的薰陶下自幼熟讀兵書,然而只是個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長平一戰身敗名裂,成了一個千古笑話。
秦始皇嬴政親理朝政後,用了10年時間統一六國,這時候他僅僅39歲。
在他的光環下,他的20幾個子女顯得極為平庸,18子胡亥最終繼承皇位,作為眾望所歸的公子扶蘇卻最早被淘汰,結果胡亥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把大秦帝國給敗了。
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功績自無需評說,農民出身的他在幾個窮哥們兒的幫助下,滅秦國、敗項羽,一個強大民族從此屹立世間。
而他的繼承人劉盈,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成器」的繼承者,從他開始,劉氏天下開始了外戚與宦官此起彼伏的博弈,漢朝最終也是亡於此患。
劉備與劉禪自不必說,我們再熟悉不過。
這只是幾個為人熟知的例子,如此「虎父犬子」的現象在我們的歷史中數不勝數,雖然有一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存在,比如周勃之於周亞夫、班彪之於班固、蘇洵之於蘇軾蘇澤等,可是亞夫班固之後呢?還是進入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對我們來說,帝王將相與我們太過遙遠,而且真正的偉人和英雄也有時勢造就的因素,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只希望他能成才成器,將來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
不論是從歷史中還是對身邊人的觀察以及自己的成長經歷來看,我們找到一個規律:強勢的父親很難教出成才的孩子。
簡單來說有三方面原因。
1、強勢的父親對孩子會有本能的高要求
作為父親,最大的樂趣在於:在有生之年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和教育孩子——蒙田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有能力做父親一般都有讓自己讓他人認可的地方,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我們都有很多自己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就算我們不強勢,我們也會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而對其有嚴格的要求。
越是自負的父親,對孩子越容易比較嚴厲和強勢,嚴厲就意味著會給孩子高標準高要求,越高的要求孩子就越容易唯唯諾諾沒有主見。
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方面孩子在父親光環下很難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一方面又會屈從與父親。
到最後,孩子很容易成為一個缺乏主張的人,即便他們在父親的努力鞭策下穩步前行,也很難超過父親的作為。
2、強勢的父親容易讓孩子的性格更「慫」
事實上父母雙方任何一方過於強勢都一樣,孩子在強勢的父親約束下,出於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孩子多會屈從父親的意志。
長此以往孩子唯唯諾諾成了習慣,待到走入學校、走入社會也難讓自己不「慫,心理上的陰影要消散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有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
3、強勢的父親容易讓孩子形成好逸惡勞的惡習
幾乎所有的父親都願意做孩子的「登天梯」、成功的墊腳石,而且對於很多普通的父親來說,孩子的成功也意味著自己的成功。
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拼命打拼,希望能為孩子留下更多東西,於是我們也有了這些東西,然後呢?我們的自負也就隨之而來。
我們會強勢,因為我們有了強勢的資本,但這種資本也同時給了孩子衣食無憂的生存保障,孩子自小在強勢我們的鞭策和引導下,再如何優秀,也很難擁有我們那種向上的動力。
前段時間又刷了一遍心中神劇《大宅門》,也寫了一篇粗淺文章,今天又想到這裡,不得不再提一筆。
看過該劇的人應該都比較了解,主角白景琦有一個很出色也很強勢的爺爺,然後爺爺養了三個比較平庸的兒子,而恰恰是那個資質平庸且看似窩囊的父親卻養出了特別出色的白景琦。再往後,白景琦的強勢作風幾乎毀了自己的幾個孩子。
雖說是虛構的影視劇,但它比歷史更容易被我們所熟知,其中的道理還是相通的,歷史上的這種「虎父犬子」的現象如出一轍。
對我們來說,我們大多數父親,與白景琦的父親更為接近,他的個人能力不是那麼突出,卻是一個完美的父親,可以說他是白景琦成功成才的奠基人。
人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或許就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以前的「孝」更多的是服從,跟現代的「孝」意義有些不同,但這也同樣解釋了本文主題。
如何成功地培養一個孩子,其實只在這個「嚴」和「慈」的分寸把握上。
如果把「慈」單純地理解成愛,那「嚴」則可理解成原則,我們不推崇父親強勢,不代表可以不嚴格,我們不推崇父親過於慈愛,不代表可以沒有原則。
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才最合理,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真正靠譜的可複製的說法。
平等相處亦師亦友?可父親的「威嚴」在孩子的成長中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安全感和約束力也都需要來自自己的父親,而且有的時候,父親也需要作為孩子的「敵人」,刺激著孩子的心智成長。
或許我們可以說,一個能夠在孩子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溫和相待給予適度援助、在孩子明顯走入誤區的時候強勢幹預將其拉回來的父親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合格的父親,而一個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且懂得如何合力幫助孩子的父親才可稱之為一個優秀的父親。
我們都深愛自己的孩子,我們願意做孩子「登天的梯」,也願意給孩子做「拉車的牛」,為了孩子我們可以犧牲我們的一切,只要孩子將來能更好地立足於這個世界。
問題是我們都是普通人,在育兒過程中,我們也會迷茫,沒有哪一套成功的育兒經驗是可以讓我們拿來直接複製的,因為每個家庭、每個父親都有不同的人生境遇。
我們能肯定的是,過於強勢的父親很難教出成才的孩子,可是身為父親,我們也不能指望自己的孩子被時勢造就,父親的缺位也同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不利影響。
這其中的分寸,只能由父親們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把握。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