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將成為像「會議室」般的社交場所,大學究竟該怎麼辦?

2020-12-13 騰訊網

  放眼全球,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網際網路、信息化、數位化、大數據、人工智慧作為搶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主動權的戰略選擇,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網際網路+」層出不窮,網際網路和數位化深刻地改變傳統產業結構, 「工業4.0」和產業網際網路應運而生,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甚或休閒娛樂方式也發生重大變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次新技術的重大發明,都會促進人類文明產生重大改變,同時也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帶來巨大變革,推動教育思想的迭代、教育內容的增加、教育方法的更新和教育手段的升級。

  信息技術正與高等教育加速融合,重塑未來發展新格局

  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後,現在正在經歷信息革命。大數據、智能化、移動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結合的「大智移雲」,成為信息技術新時代的重要特徵。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僅是人人交互、人物交互,甚至物物交互,人類將不可避免進入一個萬物智能、萬物智聯的時代。

  近年來,人工智慧迎來了黃金髮展期。網際網路大數據、強大的運算能力,以及深度學習模式的突破,被認為是人工智慧賴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們造就了語音、人臉識別準確率的驚人提升,人機對話像人與人一樣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 「阿爾法元」一樣自學成才、無師自通,自生成自演化軟體。

  世界各國已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發布高等教育創新戰略,將高等教育信息化視為提高全民素質、增強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 「教育2030戰略」,提出為處於衝突地區和偏遠地域的學習者配備恰當的信息技術設施、提供遠程學習的機會,以構建全納、公平、優質的教育體系;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發布的 「2030年的學校」調查報告指出,未來的實體學校不再是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地方,將成為像 「會議室」般的社交環境。此外,在一些高校,比如史丹福大學提出開環大學計劃 (Open Loop University)、密涅瓦大學實施O2O式辦學體制等,促進新的大學形態蓄勢待發。

  可以說,世界高等教育已然走到了一個歷史性拐點,而信息技術則被視為催發高等教育系統整體變革的核心動力和解決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難題的有效舉措,正與高等教育加速融合,重塑未來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2017年2月,美國新媒體聯盟發布了 《2017地平線報告 (高等教育版)》,預測了高等教育未來五年採納的六項關鍵技術:自適應學習技術、移動學習、物聯網、下一代學習管理系統、人工智慧和自然用戶界面。這些前沿技術向我們展示了未來智慧高等教育的形態,高校將加速 「去中心化」,實現知識學習更先進、更廣闊的開放化、共享化,班級授課形式或將走向終結, 「機器+人+N」成為最基本的教學場景,基於共同興趣的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共同體將大行其道……對此,高等教育要做好充分準備。

  培養適應數位化時代的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命題

  今天這個時代,是數位化生存的時代,是 「大智移雲」時代,世界經濟正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

  數位化不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也促進了為時代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的高等教育的深刻變革。主動擁抱變革,積極對接數位化、智能化產業發展,培養適應數位化時代的創新人才,這既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命題,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6年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印發,強調深化應用、融合創新,提出要 「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以教育信息化驅動教育現代化。2017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中國青島開幕,大會通過了 《青島宣言》,這是全球第一份針對教育領域信息通信技術的宣言。近期,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方案也呼之欲出。

  教育部先後印發 《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旨在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向世界前列,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為世界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 「中國智慧」和 「中國方案」。

  數位化 「燙平」了以往發展的差距,各方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眼下,高等教育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由於 「馬太效應」,原有的差距將被放大,要實現超常規、非線性的跨越式發展則難上加難。而數位化戰略,則為突破這一窘境提供了可能。事實上,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已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比如,高鐵發端於日本、發展於歐洲、興盛於中國。又如,雖然中國不是網際網路等數位化信息化技術的原創國或策源地,但 「網際網路+」卻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行動支付更是引領全球 「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方向;基於定位技術、藍牙技術和通信技術等物聯網 (IOT)技術的 「共享單車」也開始走向世界。

  這些示例之所以能發生,緣於數位化可以使傳統的一些競爭優勢或長期以來積累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存,甚或成為新範式下發展的包袱,這為後進者迎頭趕上先進、實現戰略性趕超提供了絕佳契機。從某種意義上講,數位化 「燙平」了以往發展的差距,使參與競爭的各方又一次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高校辦學也是如此,要緊緊搶抓數位化戰略機遇,圍繞 「雙一流」建設目標,形成新動力,提供新支撐,助推新發展,實現戰略性趕超。當前,「雙一流」建設如火如荼, 「新工科」大行其道。據悉,2020年直接面向新經濟的新興工科專業比例達到50%以上。著眼於 「數字中國」和 「中國製造2025」,國家將大力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新技術和智能製造、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新產業相應的新興工科專業和特色專業集群。

  對眼下的高校尤其是傳統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來說,一方面要用數位化為傳統學科 「賦能」,不斷增強現有學科發展能力與活力;另一方面,要懂得以數位化戰略升級科研手段,再造和重構研究範式。

  這裡舉一個例子。 《紅樓夢》共一百二十回,一般都認同胡適在 《紅樓夢考證》作的結論,即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寫,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1985年開始,復旦大學李賢平教授帶領他團隊作大數據分析。他們將一百二十回看成是120個樣本,然後確定與情節無關的虛詞出現的次數作為變量,看看哪些回目出自同一人的手筆。

  他們分析47個虛詞 (如:之、其、或;呀、嗎、咧、罷;可、便、就等)出現的頻率,作為 《紅樓夢》各個回目的數字標誌。利用這120個樣本進行聚類,果然將一百二十回分成兩類,即前八十回為一類,後四十回為一類,以數據客觀證實了一百二十回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

  然後,這個團隊又分析前八十回是否為曹雪芹所寫。他們通過對比曹雪芹的其它著作,結果證實用詞手法屬於同一類,斷定前八十回為曹雪芹一人手筆。後四十回的論證結果,則推翻了是高鶚一個人所寫,而是曹雪芹親友將其草稿整理而成,寶黛故事為一人所寫,賈府衰敗情景當為另一人所寫等等。這個大數據分析在紅學界引起很大轟動。

  其實,現在不少高校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學者已經開始引入數位化工具搞科研了,理工科和生命醫學學科更是自不待言。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科研,必須工具好、平臺好、裝備好,尤其要有與時俱進的先進科研範式,否則就輸在起跑線上。

  「教的範式」向 「學的範式」轉變,真正實現以 「學為中心」

  通過數位化,不僅可以升級科研工具、平臺、裝備,更能再造和重構研究範式。數據驅動的智能,就是其中一種非常值得重視的新範式。這是一種利用機器學習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從數據中自己向上發現規律。本質上是把人的智能問題轉化成計算問題,該計算問題要麼是規則驅動的邏輯推理,要麼是通過數據處理從數據裡面生成。實際上,科學研究已經經歷了從 「實驗歸納」,到 「模型推演」,再到 「仿真模擬」的三次範式革命,現在方興未艾的「大數據 (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正是演進中的第四次範式革命。

  近年來,中國的高速鐵路、磁懸浮列車等屢屢見諸媒體,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成為國家名片,隨著國家經濟結構進入轉型期, 「智慧交通」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且大數據產業逐步成熟大背景下,中國智慧交通產業的快速發展就在眼前,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與此相適應,也要升級我們的科研範式,善用新範式。

  對高校來說,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務之急。著眼於2030年乃至未來的高等教育,我們要促進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數據挖掘、知識管理和社交網絡等技術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深度融合,構建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制度環境,打造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切實將 「教的範式」向「學的範式」轉變,真正實現以 「學為中心」的學生個性化學習。

  教育部:實施「人工智慧+」行動

  教育部日前發布 《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或人工智慧交叉研究中心,多種方式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

  以高校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情況為基礎, 《行動計劃》重點明確三個階段目標:

  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

  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能社會建設;

  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行動計劃》提出,要將重點集中到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方向,系統布局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

  《行動計劃》同時提出, 「實施『人工智慧+』行動」,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特別要推動智能教育發展。

  來源 | 文匯APP

  作者 | 徐飛,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編輯 | 羅金苗

相關焦點

  • 2030年的學校 「教室」變身「會議室」
    近日,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授權本網獨家發布「2030年的學校」調查報告顯示,教師、講座或強制課程將被淘汰,今後傳統實體學校不再是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地方,相反,它成為一種社交環境,學生在這裡接受引導,與同學互動,獲得各種能力,以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生涯。
  • 未來辦公場所的十大變革趨勢
    根據ZDNet的分析,未來的辦公場所在空間布局上將更加高效緊湊,在設備上將更加智能完備,物聯網、人工智慧、監控技術均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以適應遠程辦公時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靠近員工住所的「第三個辦公空間」可能將出現。此外,調研機構CCS Insights指出,到2022年,半數以上的白領仍將保持遠程工作。
  • 【書評】未來學校:學校將再無圍牆
    未來教育將打破空間、時間、年齡、科目等限制,帶來教育界的很大改變。人工智慧技術推動著這些改變,也讓很多關於教育的設想成為現實。 這種改變,從實體上看,是學校、教室、班級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看,是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乃至未來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
  • 孩子在學校裡面很孤僻,甚至沒有朋友,家長該怎麼辦?
    ,那麼究竟這種孤僻的性格是後天養成的?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沒有朋友的初中生,究竟誰做錯了?孩子在學校裡面很孤僻,家長該怎麼辦當然,我們還是來看一下小王的成長經歷,也明白一下父母在他成長中到底有沒有做過什麼?讓她和同齡人有如此大的差距?
  • 異化的教育:獲取知識靠「黃莊」,學校只是社交場所?
    這6所學校並不像其他普通初中那樣主要接受學區派位過來的學生,而是除了「子弟」,他們還可以通過點招、推優、特長生、政策生、實驗班、早培班等方式來選擇最好的生源。「這是一個口子。」郎靜說。早在1998年,北京市就取消了小升初的統一入學考試,而改為學區劃片派位入學。但實際上,像「六小強」這樣的學校,還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權。
  • 2018移動遊戲社交場所生態發展報告
    引言:2017年以來,受國內移動遊戲市場蓬勃發展,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場所轉型升級大勢,年輕群體線下多元化社交需求旺盛多重因素影響,線下移動遊戲社交場所萌芽並快速發展。2018年,移動遊戲社交場所進入「洗牌階段」,靈活豐富的經營內容和特色的用戶運營理念是致勝的關鍵。同時,隨著電子競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和電競生態的完善,也給場所未來可持續化經營帶來無限的機遇。
  • 別的大學總是「一建成名」,把樓梯設計成社交場所,這個新鮮
    © Peter Bennetts莫納什大學LTB的設計將學習活動保持在地面附近,與校園景觀建立聯繫,並賦予建築物各種地形特質。在廣闊的低層建築中設置水平空間,這意味著內部的學習活動對於更廣泛的校園社區是可見的並且可參與的。樓梯是社交場所的「冷凝器」,讓不同背景的人在此意外相遇。
  • 讓我們大膽暢想一下:未來的「學校」
    作為一名建築師,我心中理想的未來學校將呈現出如下特徵:有中心、無邊界的校園未來的學校將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環境,核心的學習與思考空間處於相對安靜的內部,但人人得以自由進入。這種「開放」不是均勻的,而是漸進的,有層次的。
  • 上大學了,被同學碾壓,該怎麼辦?
    「我們這裡的英語水平真的比不過自家省會,更比不過一些沿海省份,以後怎麼辦啊?」有的新生躊躇滿志:「不管怎麼樣,我總該有一些長處吧,一個人不可能全方面地碾壓我。」「如果有差距,那就先正視它,然後像前面的人學習,直到超過他。」
  • 海南大學將分期分批為學生宿舍裝空調
    新華網海口5月1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王自宸 趙葉蘋)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15日就「海南大學學生難耐酷暑,網上"求"校長安空調」一事進行報導。海南大學16日回復稱,未來將分期分批為學生宿舍安裝空調,近期則將開放公共會議室在內的有空調場所,供學生納涼。
  • 聚財、鏈未來,杭州雲城正式發布 未來國際青年社區會怎樣呈現?
    之所以取名為「雲城」,就是要用「雲」的形象手法來定義「城」的內涵特徵,以最大的真誠和熱情構建詩意空間、詮釋未來城市。那在這座未來城市,人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未來社區呢?因為在雲城工作的年輕人,一定對生活品質有著高要求。現在我們來看的這座國際青年未來社區,也許你會從中得到答案。
  • 怎樣申請「未來學校」,為孩子打造美好未來之基?
    這個過道現已成了"未來學校"的一個宣傳窗口,既有學校的介紹,也有學生對"2W1H"的典型回答展示;既有靜態展示,也有動態分享(顯示屏),動靜相間的布局,格外有生氣。我們的提前到來就是因為上午經過道時,感受到了這裡特有的"風景",由於當初時間倉促,沒能細看,現在就想一探究竟,滿足一下好奇心。
  • 孩子社交能力弱該怎麼辦
    我有時候覺得是我的問題遺傳給了兒子,我小時候也是孤僻的性格,一個人獨來獨往,現在我就擔心兒子越長越大,一直這樣持續下去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家長該怎麼做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一、孩子社交能力弱有哪些原因嬰兒出生就會用嘴巴吸吮媽媽的乳房,隨著嬰兒的逐漸成長,會循序漸進的發展出一系列更高的技能,嬰兒用手抓,翻爬、語言的技能,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 「森林學校」或將為未來教育注入新活力
    該調查研究指出,未來可能不會有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校園,學習將不僅限於實體學校。旅行教室和現實的世界環境將成為一個新的校園。城市圖書館和城市實驗室將繼續幫助學生完成他們的項目。「森林學校」將興起,有研究表明,參加戶外實踐活動的兒童心理健康和總體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參加過森林學校的兒童比沒有參加過森林學校的兒童表現出明顯更高的環保態度。說到「沒有實體校園」,我們往往會聯想到這個名字——密涅瓦(Minerva)大學。
  • 致考生:我們究竟該怎樣選大學?
    內容大同小異:你們學校有沒有進雙一流?你們學校是不是985?你們學校是不是211?你們學校是不是本科一批?你們學校有什麼王牌專業?解釋多了,口乾舌燥,恨不能放一個大喇叭,錄製一段固定內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全國重點大學來咱們家招生啦……問題來了,這種打開方式都正確麼?
  • 網絡社交雙刃劍,未成年人怎麼辦?政協常務委有話說
    一部手機在青少年甚至小學生手中已經屢見不鮮,若是誰沒有一部手機,反而成為同學們口中的笑話。所以不少孩子為了滿足一己虛榮,哭著喊著向父母伸手要。當然也有主動給小學生、中學生買手機的父母。我的大學同學就是其中一個,她也給四年級的兒子準備了最新款手機。
  • 背奶白領會議室也能擠奶 愛心媽咪小屋將遍布滬CBD商圈
    東方網1月14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溫暖的小屋、舒適的椅子、有電源還有冰箱,牆角放置的玩具還會「唱出」催眠曲……白領新媽上班「背奶」不再無處躲、職場孕婦逛街累了不會無處歇,從去年開始,「愛心媽咪小屋」在申城生根發芽,今年預計再增加300家,將逐步遍布全市大小CBD商圈。
  • 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未來,物理形態的學校,鋼筋水泥、磚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還會有,圍牆也可能依然在,但是,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朱永新認為,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區,也可以在大學校園,甚至在培訓機構。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
  • 特稿:我們究竟該怎樣選大學?
    今天,咱們聊聊如何選大學。二我們必須清楚究竟是誰考上了大學?我們愛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尊重父母的意見,但是……大部分父母並不了解大部分的專業。大部分父母也未必真心了解子女的喜好。那當然,哪裡都有好大學,東北西北西南東南都有,我們說的不是大學,是環境。大學是你用四年、七年甚至更多年去融入一種文化,適合一種氛圍,適應一種氣候,養成一種思維。風土人情語言習慣飲食風俗都是適應,這甚至影響你未來的就業抉擇和生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