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是語文考試中常見的題型之一,想要在翻譯方面得滿分,首先得掌握比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為翻譯題的考查往往是從這些種特殊句式中延伸而來。
今天我們來看下文言文常見的四種特殊句式。
現代漢語習慣的常規語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等的需要語序會發生變化。
如果以這個常規語序為標準的話,我們會發現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許多次序顛倒的情況,這是古人說話的習慣。但為了方便我們學習,就稱它為「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其中較難理解的是倒裝句。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⑴用&34;表判斷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⑵句末用&34;表判斷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⑶用&34;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
⑷用動詞&34;或判斷詞&34;表判斷
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用&34;表判斷,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⑸用&34;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 &34; &34;(諸葛亮《出師表》)
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嶽陽樓記》)
③且相如素賤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⑤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陶淵明《桃花源記》)
⑹用&34;表示否定判斷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②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六國論》)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34;(《呂氏春秋 察今》)
&34;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34;充當,翻譯為&34;;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構(所……的地方)充當的。全句翻譯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點: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34;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34;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34;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