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的處世藝術,是不妥協卻能適應現實——齊美爾語錄

2020-12-11 北歐撩神的小天使

貨幣只是一條通往最終價值的橋梁,而人,永遠無法在橋上棲居。人最終能夠安然棲居的,是自己的心靈。

時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滿足了社會調試的需要,他把個人引向每個人都在進行的道路,他提供一種把個人行為變成樣板的普遍性規則。但同時它又滿足了對差異性、變化、個性化的要求。它是「階級分野」和「統合的欲望」的產物。

當所有的問題,哪怕是最細微的問題,都被放置於終極的層面加以考量,或者說,當一個人能從所有的問題中感受到終極性,那麼,他除了悲觀以外,還能有什麼?當然,這種悲觀實際上是透徹之後的澄明,洋溢的是安詳與靜寂

陌生人,不是今天來,明天走的漫遊者,而是今天來,明天留下來的人。《時尚的哲學》

橋告訴我們,人類是如何堅定地將天然存在的分離統一起來;而門卻顯示出,人類又是如何將長久統一的天然存在單元分隔開來。

當一個女人為了一種完全非人格性的、純粹外在事實性的回報而獻出自己最隱秘、最個人性的東西時,金錢等價物就說明人類尊嚴被降至最低點。

「我們的任務不是要去抱怨或縱容,而僅僅是去理解。」因為它(孤獨)在城市空間的出現是一種集體性的現實,也是一種集體性的欲望。

大規模的社會統一體中那種彼此保留和冷漠,那種知性的生活環境,對於個人獨立自主的重要意義,唯有在大都市的密集人群那裡得到了最明確的重視,因為身體上的接近和空間的缺乏,使得知性的距離第一次真正讓人能夠有所感知。這顯然只是這種自由的對應面:在某些環境下,一個人絕不會像在大都會的人潮擁擠之中那樣感到孤獨和失落。因為在這裡,跟在別的地方一樣,一個人的自由僅僅作為一種愉快的經歷反映在他的感情生活中是毫無必要的。

金錢是一種介質、一座橋梁,而人不能棲居在橋上

最高境界的處世藝術,是不妥協卻能適應現實。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這段語錄,將酒的境界寫到了極致,為人處世,值得學習!
    說起我們喝的白酒,它能有什麼境界?這讓我們就想起了唐朝大詩人李白了,李白喝酒的境界,無人能比,他能鬥酒百篇。這種境界,那就不是酒自身的境界了,是靠李白才有的境界。要問酒的境界,讓我們來回答,還真不好回答。倘若回答不上來,我們不妨讀一下莎士比亞這段語錄,將酒的境界寫到了極致,為人處世,值得學習!
  • 齊美爾逝世百年︱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不過,齊美爾所謂社會學不探討社會形式的零散內容,並不意味他認為社會學不該論及人類個體,毋寧說,社會學對於個體,需要有另一種想像方式:所謂「人類個體」也是相互作用下的一種形式。言下之意有二。首先,將整體形式拆分成基本元素,是一種可以無窮盡的過程。社會可以拆分成人,但人也可以拆分成細胞,細胞還可以再繼續拆分成分子、原子。
  • 德國齊美爾研究漸入佳境
    德國當代著名齊美爾研究專家克勞斯·利希布勞特認為,這種氛圍源於德國歷史的特殊性: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深刻影響了德國學術界,從刻意遺忘齊美爾所生活的帝國主義時代背景,到刻意遺忘齊美爾本人,皆可以被理解為是德國人對不光彩歷史的一種整體丟棄。同時,一些對於齊美爾的刻板印象,影響了人們對其思想成就的評價,阻礙了對齊美爾的重新發現。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不僅如此,老子也談到了一個人應當如何處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柔弱勝剛強」,就已經很厲害了,甚至「知其雄,守其雌」,也能讓自己的一生,無所缺失。
  • 齊美爾的社會學理論
    形式社會學齊美爾認為,人們在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聯繫和行為,其形式是有限的,而其中存在基本上類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會交往的形式」,只有在這種方式中,交往才構成社會現實。齊美爾將這種形式與互動的內容分離開來,而這些形式才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這就是齊美爾率先提出的形式社會學。基本特點:① 研究社會中人們相互作用的交往形式。
  • 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順天合道
    天地最大的恩德就是孕育、生養了世間所有的生命,然而卻默默無言,不居功自偉、不圖任何回報……。天地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故能恆久遠。由此可見,世上最大的私是最大的公、最大的公就是最大、最長遠的私。陰陽永遠是不可分割的、相輔相成的統一體。有時候,我們覺得陰陽分開了,但是陰陽的分開只是暫時的。比如,人和動物的嘴巴就是陰陽,上顎為動為陽、下顎為靜為陰。
  • 畫壇巨擘鄭乃珖四子鄭大幹書法賞析——解析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反過來說,要想寫好字,我們不光要在寫字本身上下功夫,更要扎紮實實地在做人、修養、為人處世等方面做足文章,所以說,寫字是一個人一生要去修為的事情。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師法自然,妙造自然,回歸自然。書法藝術達到自然的境界是最難的。雖然書法藝術本身就源於自然,通過人們對自然的提煉抽象概括,利用毛筆這個工具以符號形概括自然和社會現象,最終又以自然為終結。
  • 齊美爾:形式社會學 | 新傳理論07
    在《社會學基本問題》中,齊美爾把社會學分為三大類:一般社會學(普通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接下來主要介紹形式社會學。格奧爾格·齊美爾齊美爾稱之為形式社會學,即這一研究撇開了其中的具體內容,關注的只是抽象社會交往的純粹要素——形式。齊美爾和其他社會學家一樣,承認作為社會構成基礎的個人的存在,但他同時強調,僅僅承認個體的存在是遠遠不夠的。
  • 米開朗基羅很簡單的一句名言,卻道出了藝術的最高境界,值得學習
    那麼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如果這樣的一個問題丟給大家去回答,大家會怎麼去回答這個問題呢?我們不妨一起來試著回答一下。比如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忘我,只要一個人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那麼他的畫兒就會很有藝術,就會畫得很好。
  • 學一點適應集體生活的藝術
    因此,要求各人發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精神,方能保證集體生活正常而和諧地進行。古人云「非禮勿行,非禮勿聽」。「禮」就是規矩、準則、法規。古人還將集體生活中的「禮」提到「人道之極」的高度。這種說法一點也不過份。人是社會中的人,而不是陶淵明理想的「桃花源」中之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因此,人在社會中生活,就自然要「循禮」,否則難免會失去為人之本。
  • 齊美爾《貨幣哲學》的價值論基礎
    不僅如此,齊美爾還和李凱爾特同樣認為,離開了價值,實在也是不可能的,「任何時候,當我們的心靈(mind)不是單單被動地反映現實的鏡子(這也許從沒有發生過,因為即便客觀的認知也只能從評價活動中產生)時,我們就生活在價值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以一種完全自主的秩序安排實在的內容」[1]60。也即儘管實在與價值有不同的起源,但在認識論層面,正如文德爾班所言,價值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 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需要很多錢嗎?莫言的名言,讓人大徹大悟!
    如果問你,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相信很多人會回答,愛的最高境界肯定需要錢來支撐啊,比如說送愛人一輛豪車,給愛人買最貴的首飾等,都可以俘獲愛人的心。這樣真的是愛的最高境界嗎?怕是很多人羨慕的境界吧?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當你以自己為中心,老子也會告訴你: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一個人不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沒有人能讓他憤怒,讓自己生氣,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才能坦然處世,平靜自省。
  • 「無極堂」道家九大生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玄靈道人
    畫家玄靈子劉文順國畫水墨荷花推薦一、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老子》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
  • 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早安晚安語錄,ID:zaowanyul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 人生必定有所遺憾>這一輩子逐漸明白,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是學會半這個字。2 一半一半,才是智慧一個人最高的境界,是半。人生之中,終究會明白,有些話該說的時候去說,不該說的時候不去說。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便是這樣的道理。以自律之心對待一切誘惑,才是處世的最高智慧。 好友同行,親人在側,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一定年齡,請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吧。與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養生。有人覺得乏味,有人卻樂此不疲。
  • 現實中遭到了侮辱怎麼辦?柴靜的語錄,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現實中遭到了侮辱怎麼辦?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柴靜的語錄,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文字如下: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擊,只需要蔑視。——柴靜讀完柴靜這段語錄,我們可以看到柴靜是想讓我們首先不要憤怒,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而且還不讓還擊,這也是很多人很難控制住的。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三七開」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三七開」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人生三分選擇,七分放下生老病死,愛恨離別,求之不得,人生有許多事情,往往是讓人無能為力的。處世三分糊塗,七分清醒清醒做事,糊塗做人,是立身處世的救命法寶。很多事,不知道比知道好,不靈通比靈通好,不精明比精明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很多時候,糊塗不是傻氣,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家人糊塗,家庭合睦;和朋友糊塗,友情穩固;和同事糊塗,工作順手。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從心所欲,是一種人生的一種大境界、大自由,是對世間的大起大落淡然看待的表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並能夠對世間萬物作到心止如水的人,才算是真正領悟了這一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