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文學回憶錄》:心如璞玉,以真性情寫好文章

2020-12-13 而夏的碎碎念

宗璞,原名馮鍾璞,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從小在北大燕園裡長大的她,深受最高學府的文化薰陶,從《霞落燕園》、《人老燕園》,我們看到,北大的幽靜深邃的環境,孕育了她此生的滿腹才情。

儘管多年前就讀過宗璞的作品,但是真正令我難忘的還是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作者通過描寫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表達了花和人一樣,在生命的旅程中註定要遭遇各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但不管時代怎樣變遷,我們的生活終將向前邁進。

無論是案頭前開放的水仙花,還是書房內至今留存的友人畫作;無論是動蕩年代裡的顛沛流離,還是安穩歲月中的尋山訪水;無論是不堪回首的往事,還是滿心歡喜的人生記憶,都在宗璞的筆下,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一一為我們展現。近些日子,當我手捧《宗璞文學回憶錄》時,才發覺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值得我們去發現,去珍惜。

01人雖已逝,記憶永在

讀宗璞的作品,令我最受感動的是她筆下寫的對親人、友人回憶的文章,回憶著與他們過往的點滴,記錄著他們的音容笑貌……這些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也沒有使用什麼過人的寫作技巧,有的只是作者對他們的至深感情。

作者寫下《三松堂斷憶》寄託了自己對父親的不盡哀思。文中作者記敘了父親馮友蘭生前諸多往事:馮友蘭先生於80歲才開始寫他的重要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史新編》,許多人擔心他寫不完,但他拼著性命支撐著完成了這部巨著。馮先生每住醫院,總要反覆吟哦《古詩十九首》,有記不清的字,便要旁人去查對,他在詩詞的意境中似乎覺得十分安寧。一次醫生來檢查後,他忽然對我說:「莊子說過,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張橫渠又說,存,吾順事;歿,吾寧也。我現在是事情沒有做完,所以還要治病。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冶了。」我只能說:「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親微笑不語。

《三松堂斷憶》一文中,雖然作者回憶的是與父親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但言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濃濃哀思,以及作者對父親高貴品質的無限崇敬。同時,在《三松堂斷憶》的首尾作者都提到了玉簪花。開頭寫道「轉眼間父親離開我們已快一年了。去年這時,也是玉簪花開得滿院雪白,我還計劃在向陽的草地上鋪出一小塊磚地,以便把輪椅推上去,讓父親在濃重的樹蔭中得一小片陽光。」結尾寫道「文章將盡,玉簪花也謝盡了。」作者在借玉簪花睹物思人時,我們也不難讓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悲愴。宗璞說:「沒有真性情,寫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情,則普通人的一點感慨常常很動人。」所以,宗璞筆下的作品常常是以真情投入,又借草木抒情,以此打動人心。

作者筆下其他文章如《蠟炬成灰淚始幹》、《花朝節的紀念》、《怎得長相依聚》等篇,也都極為打動人心。

02要學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從宗璞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她總是善於發現色彩、構成要素、姿態的美。她寫《紫藤蘿瀑布》、《奔落的雪原》、《在黃水仙的故鄉》……由此可見,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很多地方,每個地方都曾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過。宗璞的文字很精煉,常常是幾個短句,就足以把一個美麗的景致勾畫出來。例如,《怎得長相依聚》裡有這樣一段,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她的語言特點:三棵松中有兩棵高大,一棵枝條平展,宛如舞者伸出的手臂。仲德在時,這一棵松樹已經枯萎,剩下一段枯木,我想留著,不料很不好看,挖去了。又栽上一棵油松,樹頂圓圓的,宛如垂髫少女。仲德和我曾在這棵樹前合影,他坐我立,這是他最後的一張室外照片,也是我們最後的合影。又-棵松樹在一次暴風雨中折斷了, 剩下很高的枯乾,有些兇相。現在這棵樹也挖去了,仍舊補上一-棵油松,姿態和垂髫少女完全不同,像是個小娃娃,人們說它是仙童。

由此,三棵松的形象便可以在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來。所以啊,平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這樣才能將世界的精彩捕捉到我們的記憶中。

宗璞寫散文的風格向來都是:主題積極,感情含蓄,景色雅致,文字簡潔精練。雖然曾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吃過很多苦,但透過她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樂觀豁達、從容恬淡的心態。

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讓我們捧起《宗璞文學回憶錄》一書,走進宗璞筆下的美好天地,感受這世間的諸般美好。

相關焦點

  • 這是部不可能完成的小說,宗璞自嘲:是「一個東倒西歪人」寫的
    近日,作家宗璞的《野葫蘆引》第四卷《北歸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再現了明侖大學師生結束八年顛沛流離,返回北平之後,紛繁錯綜的現實生活。勝利塵埃落定,內戰烽煙又起。歷史巨變的前夜,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父一輩的擔憂,子一輩的情緣,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筆端。
  • 民國「性情才子」邵洵美,62年的人生究竟活出了怎樣的真性情?
    只不過在才子佳人輩出的民國時代,堪稱大佬級牛人的邵洵美,偏偏以自己的真性情燃燒無常的歲月,更不願入仕,旨在喜歡的領域採擷飛揚,亦成就斐然,瀟灑風流地度過了62年,還收穫"小孟嘗"之稱。四、榮辱皆忘更讓人動容的是,"性情才子"邵洵美在家景顯赫時不驕不躁,在榮光滿滿時不令不昏,在遭遇困境災難時不怨不懼,始終如一地保持真性情坦然應對,沒有什麼彎彎繞,依舊豁達澄澈簡單地直面生活,真正抵達"把酒臨風、榮辱皆忘"的至高境界。
  • 語文教學中的真性情及教師真性情的三種基本表現形式
    近年來,為了杜絕語文教學中「假大空」現象的蔓延,語文教育界開展了真語文的討論。下邊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這三個方面是:語文教學需要真性情、真性情乃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中「真性情」的三種基本表現形式。
  • 吳曉波書單:推薦《文學回憶錄》
    上周六,剛剛經歷「王林風波」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自己的公號「吳曉波頻道」裡貼出一篇《有一種愛叫「真不愛」》的專欄文章,感慨在這個「態度」愈發重要的世界上,硬幣有兩面,一面叫「真愛」,另一面叫「真不愛」。為此,他也開出了一份自己的「真愛」書單和「真不愛」書單。他說這樣的書單有點「偏執」,但是無妨,因為「偏執」亦是一種態度。
  • 蘭心蕙質 品格高雅——記宗璞
    他知道我去過宗璞的家、編過她的作品,便要我給她女兒介紹一下宗璞的情況。其實,一直到今年春天,我花了近兩個月時間,重新細讀了我收集到的宗璞所有作品,包括《野葫蘆引》四部長篇中已出版的三部、幾十個短篇以及100多篇散文,才可說我對她的身世、創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文章來源:早安新東方 第396期作者:新東方西安學校 張龍這一次應該是第二次讀完了《蘇東坡傳》,但是在下筆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卻不知寫些什麼,因為在蘇軾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他的一生經歷豐富,並非一個完人,一生三起三落。起時最高官至兵部尚書,落時乃至連吃住都成問題的一介平民,一生起起伏伏飽經苦難風霜。就是這麼一個人,千古以來,受到無數人的喜歡和敬仰。
  • 陳丹青談《文學回憶錄》: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木心前半生在「文革」的動蕩中偷偷閱讀經典,寫作「不合時宜」的文學作品,1982年定居紐約後又在潦倒和孤獨中老去,一生從未登臨風口浪尖。雖然他也有十幾本著述,但若非最近一套名為《文學回憶錄》的圖書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木心不會被各大媒體如此關注。這種熱鬧可能是他生前雖並不在乎,也未曾想到的。
  • 夢回母校回憶錄之作者感言(三十四)
    作者感言:大學十年「校園紀實類回憶錄」從2018年11月中旬開始創作,至今已經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因為還在新手期,每天只能發表一篇文章。剛開始我的寫作靈感如泉湧般不斷湧現,書寫得很流暢。可是文章寫到第二十篇左右的時候,開始有些吃力了,畢竟寫回憶錄是第一次接觸這方面的知識,以前寫的都是小說,題材方面也都是都市武俠玄幻類型,但我的回憶錄愣是讓我寫成了記敘文,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家還記得最開始時,文章的題目是什麼嗎?叫帶你走進我的母校之黑大風雲十年日誌。
  • 瑪麗·卡爾:如何寫好一本回憶錄
    瑪麗·卡爾在瑪麗·卡爾看來,回憶錄是從「記憶裡尋找真相」,真相雖然不能完全抵達,但回憶錄的「重構」與小說的「虛構」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分;而詹姆斯·弗雷則說,「我寫的《百萬碎片》裡,只有百分之五是不誠實的在瑪麗·卡爾最新作品《回憶錄的藝術》裡,她結合她撰寫回憶錄的經驗與具有代表性的回憶錄,告訴讀者具體的方法,如何寫出有吸引力的回憶錄。瑪麗·卡爾的這本書可以和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安妮·拉莫特的《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一起,成為關於寫作的實用指南,《華爾街日報》書評稱讚說:這本書值得每個想嘗試寫回憶錄的人讀一讀。
  • 年度歷史傳記書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感謝掌聲
    [導讀]王鼎鈞曾是一名電臺記者,他寫的回憶錄證實了這一句話:所有新聞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都是舊聞。他沒有什麼立場或者政治背景,更不過分渲染,而是像寫新聞那樣,實事求是地寫作。我在各種版塊的夾縫中寫回憶錄,立定腳跟不插隊,不選邊,自己告訴自己別想去得任何一種文學獎。那時候,中立、獨立或自立的作家是沒有贊助人的。想不到天涯海角素未謀面的人裡面自有知音,兩極或三極之外還有這麼廣大的腹地,這樣蓬勃的生機,年年有人身受其惠,及於天涯海角。以我及身所見,文學創作一向得到報紙的支持。文學作品需要廣為人知,報紙有文教新聞。
  • 寫一篇好文章的經驗秘籍,全在這兒了
    學習研究古今中外的文章學著作,深入鑽研寫作理論,研究寫作規律,精通文理、文脈,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3.「習法」。「理」之下為「法」,就是創造、製造、改造某一事物的具體方法、技術、流程.制度等。寫文章也有具體的方法、技巧、流程、步驟,如怎麼選題立意、謀篇布局、起承轉合、遺詞造句、行文敘述等,我們稱之為「文法」。「法」重在「習」。
  • 怎樣才能邁出寫文章第一步?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時間長了,積累多了,就總想寫點什麼東西。那麼怎樣才能邁出寫文章的第一步?筆者認為一開始寫文章切忌過於低調謙虛,謹小慎微,不要有擔心被人取笑和批評的心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個人總結兩點,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
  • 如何寫自傳
    幾年前就開始計劃,要著手給自己寫本自傳,記錄並總結一下自己所經歷的人生。但幾年過去了,開了幾個頭,有的寫了幾千字,都不能令自己滿意,就只好停下來,放棄掉。剛開始,覺得寫自傳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真到動手的時候,才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其實,寫自傳與寫小說一樣,首先是要確定一個體例。自傳,雖然是傳主自己寫自己,但也有各種不同的寫法。
  • 《女巫的麵包》時代女性的真性情學理性和善
    小說以「瑪莎所謂的愛情」為突破口,通過一廂情願和自以為是來推進情節,接下來,我將分析「瑪莎」這個人物,並從「女性真性情」的角度解讀《女巫的麵包》:女性的真實時代氣質,學會保持理性善良。1【時代女性真性情】:「女巫」,備受爭議的女性真性情揭示了膨脹的女性權利佔據了愛情和支配權,這是傳統vs新時代的衝擊,讓我們來談談《女巫的麵包》中的瑪莎人設:在小說的開頭,瑪莎米查姆小姐已經40歲了,她不僅擁有這家店,還擁有2000元的押金、兩顆假牙和一顆充滿激情的心。
  • 文學回憶錄
    他的作品,好讀難懂,難懂易記,因為風格印記太過強烈了,每一句說,自有一股木心的標識,引人一字一字地讀下去,銘入腦海,有時立即記住了某一句,回頭細想,其實還沒懂得確切的意思:於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2. 神話,是大人說小孩的話,說給大人聽的。多聽,多想,人得以歸真返璞。3. 中國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太現實。神權、夫權、誰管誰,滲透神話,令人懼怕。
  • 廖久明 | 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藤野先生》論
    《心的探險》。」 這裡雖然不欠薪,然而如在深山中,竟沒有什麼作文之意。因為太單調,而小瑣事卻仍有的,加以編講義,弄得人如機器一般了。」[20] 根據這些引文可以知道,魯迅這段時間的情況為:「仍無閒暇」「無刺激,竟什麼意思也沒有」,「別人的稿子,一篇也沒有寄來」。由此可知,魯迅這段時間寫作這四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接替魯迅主編《莽原》半月刊的韋素園的催稿。
  • 羅楊:書法要有真性情—疫中遐想
    王羲之的行草書,筆力遒勁,有虎踞龍盤之勢;米芾寫行書,筆力外露,四面得勢;虞世南寫楷書,筆力含蓄,筆勢溫和;顏真卿的楷書,筆勢內斂,卻有一掣萬鈞之力;懷素寫草書,盡顯怒張之勢。即是他們旺盛的書寫活力體現也是其真性情流露出的筆端神採。
  • 為何不讀寫得好的韓愈的文章?
    不讀韓愈明清間也有所謂文學革命,但恰如農夫夢見自己當了皇帝,無拘無束,想吃什麼便吃什麼,然而吃什麼呢?想了半天,只想出個炸醬麵古代文人,如果寫得好一些,現代人就叫他文學家——這也無所謂了,反正「文學」裡早已什麼東西都有,猶如文聯裡什麼人都有。
  • 《七十二堂寫作課》大師教你寫出好文章
    《七十二堂寫作課》 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合著的一部講述文章作法的書籍。書中的文章均選自二人合編的《國文百八課》。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扎心,為什麼呢?我們學過的、看過的很多文章就是隨筆,像觸景生情的《紫藤蘿瀑布》(宗璞);像旅行途中的《南極斷想》(周國平);也可以是書信,像徐志摩的《致陸小曼》,傅雷的《傅雷家書》;還可以追懷故人,像石評梅的《墓畔哀歌》,魯迅先生的《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巴金的《懷念曹禺》,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