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一些事急不得躁不妥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編織是民間常見的一種日用品或工藝美術品,一般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形式將植物的莖葉、皮、芯等交織而成的。編織又被稱為編結,按照不同的原料材質,可以將編織分為草編、柳編、竹編、藤編等多種類型。常見的編織材料是柳、竹、藤、草等。很早之前,編織技術就在中國出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開始將編織物廣泛應用於日常的狩獵活動之中。人們用植物柔韌的莖葉或皮編織成網兜,裡面裝滿大石塊,拋甩出去,用來擊打獵物。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在生活、生產中廣泛使用編織物。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那裡有100多件蘆葦席的殘片出土,面積大的有1平方米左右,小的只有巴掌大小,雖然大多數早就腐朽了,但是仍然能看見其結構緊密、結實、勻稱。具體的編織方法是將幾根葦條作為一組,豎經橫緯編織成斜紋狀,也就是現在常見的人字紋。這些葦席的紋理清晰可見,經線緯線分布均勻,光滑細膩,被當時的人們作為臥具使用。1958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在浙江吳興縣錢山漾發現,有一大批竹編實物從當地出土。
這些竹編的篾條經過仔細的刮磨,用手觸摸,細緻光滑,以十字紋、人字紋、梅花紋、菱形紋最為常見,編制的技術已經很精良,主要有籮、筐、簍、籃等品種。大多數編織物以植物的莖葉、枝條等作為原材料,容易損壞、腐朽,那些被印在陶器上的編織物的痕跡就成為了難能可貴的實證。在燒制陶器的過程中,祖先將已經成型的陶坯放在蓆子等編制物上,進行晾曬。於是編織物的痕跡就會被印刻在還沒完全乾的泥坯上,晾乾以後,經過焙燒,陶器就製成了,從而一直保存到了現在。比如說從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印痕,就說明了當時人們已經經常使用籃子、框子、蓆子等各種編織物。
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100多塊印著編織印痕的陶片,這些痕跡都清晰可見,常見的編結方法有四種:平紋編織法、斜紋編織法、纏結編織法、卷圈編織法。蟲工角先秦時期,各種文獻記載中經常可以見到編織工藝,比如《禮記》就曾多次提及人們對筐、籃、竹蓆等編織物的使用。目前,多處遺址都有先秦時期的編織實物出土,相關實物證明,編織工藝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很成熟,用料講究,工藝高超,用途廣泛,與如今的編織用品已經很近似。比如,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30多件編織物,包括1件竹扇、1件竹筐、1件竹蓆、1件竹枕、10件竹籃。其中竹蓆的原料是青篾,寬度為0.5釐米,厚度為0.03釐米,周邊編織的是縱橫的人字紋,構成了回字形的格局,中間為縱橫相間的人字紋,長度為177釐米,寬度為127釐米。
比起先秦時期,漢朝的編織品品種更加豐富。當時,常見的坐具是席和榻,榻的形狀與現在的矮床類似。榻上經常鋪著蓆子,常見的蓆子主要有粗竹蓆、細竹蓆、藺席、莞席這幾類。藺席用燈芯草編織而成,又被稱為「燈草蓆」。漢朝時,大多數藺席由河東一帶生產,長度為六尺左右,價格也很便宜。莞席也被稱為蒲蓆,大多數由三輔地區生產,價格也相對昂貴。漢朝時,還出現了竹,外觀近似於帶著蓋的箱子。有48件竹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使用的竹篾寬度為0.4釐米到0.5釐米,厚度為0.1釐米,大多數編成人字紋,用麻布給蓋和底的邊沿包邊。
當時,還有一種被稱為「篋」的竹編容器,形狀是方中帶圓,有底,也有蓋,主要用來盛放各種衣物、書籍等,也有人用來盛放各種珠寶首飾。據說,為了防止有人把竹篋撬開,偷竊裡面的物品,人們會用繩索將其牢牢地捆綁。竹編的薰籠在漢朝也出現了,主要是為被褥、衣物等薰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薰籠出土,用竹篾編織而成,為錐形,周身遍布著大大的孔洞,還敷著一層細絹。一直到清朝,人們仍在使用這種竹編的薰籠。到了唐朝,草編已經被廣泛使用,除了草蓆,還經常用柔韌性極佳的蒲草編織成各種衣物,被稱為「蒲衣」。當時滄州生產的柳編箱也很出名,是現在柳條箱的雛形。
19世紀初期,一串唐朝的草編粽子從新疆吐魯番出土,一共有5枚,形狀與如今的花線纏粽子類似。使用的原料是一種類似麥秸的草杆,將其從中間剖開,再用「趕角套疊」的手法來編織,表面仍舊保留了草杆的光澤感。宋朝時,浙江東陽一帶的竹編,精緻典雅,工藝精湛,每平方寸內編織的篾條可達120多根,紋理緊湊細密,圖案豐富多樣,當地出產的花籃、香籃、走馬燈、龍燈、花燈等都很受人們的青睞。明朝最有名的編織品是草編,是從蒲團發展而來的,主要作為坐團,薄團原來是和尚打坐時使用的坐具,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了民間廣泛使用的日常坐具。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老百姓熱衷於使用蒲團。
從明朝起,安徽舒城就以出產「舒席」而聲名鵲起。這種舒席的用料很考究,只有竹子表面那一層薄薄的頭篾,篾條柔嫩纖細,裝飾圖案精美細緻,工藝高超,深受當時王公貴族的喜愛。清朝康熙年間,湖南益陽所產的水竹涼蓆聲名鵲起,其典型特徵是「薄如紙,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清朝初年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編織工程,也就是「柳條邊」。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邊界地區的統治,開始在當地修建長長的籬笆牆。從清順治年間就開始分多段修建,直到清康熙年間才正式完成。
這條長長的籬笆牆分為「老邊」和「新邊」:「老邊」是南起今遼寧鳳城至山海關接長城的這一段;新邊」是從原東北至吉林市北的這一段。這道綿延千裡的邊牆上一共設置了21處邊門,每一道門由幾十名官兵駐守,嚴格稽查出入人員,嚴禁籬笆牆兩側居住的老百姓越過籬笆去另一側採人參、放牧或從事其他生產活動。清嘉慶年間,山東、河南等地生產的草帽開始流行,主要以麥草作為原材料,輕便靈動,舒適柔韌,至今還有人在使用。「盛錫福」是北京的帽業老字號,1911年創立,山東掖縣人劉錫三是其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