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日用工藝美術品,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在生活,生產中廣泛使用

2020-12-25 腦洞菌Aleee

本文系作者一些事急不得躁不妥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編織是民間常見的一種日用品或工藝美術品,一般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形式將植物的莖葉、皮、芯等交織而成的。編織又被稱為編結,按照不同的原料材質,可以將編織分為草編、柳編、竹編、藤編等多種類型。常見的編織材料是柳、竹、藤、草等。很早之前,編織技術就在中國出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開始將編織物廣泛應用於日常的狩獵活動之中。人們用植物柔韌的莖葉或皮編織成網兜,裡面裝滿大石塊,拋甩出去,用來擊打獵物。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在生活、生產中廣泛使用編織物。

編制工藝籃子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那裡有100多件蘆葦席的殘片出土,面積大的有1平方米左右,小的只有巴掌大小,雖然大多數早就腐朽了,但是仍然能看見其結構緊密、結實、勻稱。具體的編織方法是將幾根葦條作為一組,豎經橫緯編織成斜紋狀,也就是現在常見的人字紋。這些葦席的紋理清晰可見,經線緯線分布均勻,光滑細膩,被當時的人們作為臥具使用。1958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在浙江吳興縣錢山漾發現,有一大批竹編實物從當地出土。

蘆葦蓆子

這些竹編的篾條經過仔細的刮磨,用手觸摸,細緻光滑,以十字紋、人字紋、梅花紋、菱形紋最為常見,編制的技術已經很精良,主要有籮、筐、簍、籃等品種。大多數編織物以植物的莖葉、枝條等作為原材料,容易損壞、腐朽,那些被印在陶器上的編織物的痕跡就成為了難能可貴的實證。在燒制陶器的過程中,祖先將已經成型的陶坯放在蓆子等編制物上,進行晾曬。於是編織物的痕跡就會被印刻在還沒完全乾的泥坯上,晾乾以後,經過焙燒,陶器就製成了,從而一直保存到了現在。比如說從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印痕,就說明了當時人們已經經常使用籃子、框子、蓆子等各種編織物。

竹編籃子

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100多塊印著編織印痕的陶片,這些痕跡都清晰可見,常見的編結方法有四種:平紋編織法、斜紋編織法、纏結編織法、卷圈編織法。蟲工角先秦時期,各種文獻記載中經常可以見到編織工藝,比如《禮記》就曾多次提及人們對筐、籃、竹蓆等編織物的使用。目前,多處遺址都有先秦時期的編織實物出土,相關實物證明,編織工藝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很成熟,用料講究,工藝高超,用途廣泛,與如今的編織用品已經很近似。比如,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30多件編織物,包括1件竹扇、1件竹筐、1件竹蓆、1件竹枕、10件竹籃。其中竹蓆的原料是青篾,寬度為0.5釐米,厚度為0.03釐米,周邊編織的是縱橫的人字紋,構成了回字形的格局,中間為縱橫相間的人字紋,長度為177釐米,寬度為127釐米。

編制竹籃

比起先秦時期,漢朝的編織品品種更加豐富。當時,常見的坐具是席和榻,榻的形狀與現在的矮床類似。榻上經常鋪著蓆子,常見的蓆子主要有粗竹蓆、細竹蓆、藺席、莞席這幾類。藺席用燈芯草編織而成,又被稱為「燈草蓆」。漢朝時,大多數藺席由河東一帶生產,長度為六尺左右,價格也很便宜。莞席也被稱為蒲蓆,大多數由三輔地區生產,價格也相對昂貴。漢朝時,還出現了竹,外觀近似於帶著蓋的箱子。有48件竹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使用的竹篾寬度為0.4釐米到0.5釐米,厚度為0.1釐米,大多數編成人字紋,用麻布給蓋和底的邊沿包邊。

燈草蓆

當時,還有一種被稱為「篋」的竹編容器,形狀是方中帶圓,有底,也有蓋,主要用來盛放各種衣物、書籍等,也有人用來盛放各種珠寶首飾。據說,為了防止有人把竹篋撬開,偷竊裡面的物品,人們會用繩索將其牢牢地捆綁。竹編的薰籠在漢朝也出現了,主要是為被褥、衣物等薰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薰籠出土,用竹篾編織而成,為錐形,周身遍布著大大的孔洞,還敷著一層細絹。一直到清朝,人們仍在使用這種竹編的薰籠。到了唐朝,草編已經被廣泛使用,除了草蓆,還經常用柔韌性極佳的蒲草編織成各種衣物,被稱為「蒲衣」。當時滄州生產的柳編箱也很出名,是現在柳條箱的雛形。

竹編容器

19世紀初期,一串唐朝的草編粽子從新疆吐魯番出土,一共有5枚,形狀與如今的花線纏粽子類似。使用的原料是一種類似麥秸的草杆,將其從中間剖開,再用「趕角套疊」的手法來編織,表面仍舊保留了草杆的光澤感。宋朝時,浙江東陽一帶的竹編,精緻典雅,工藝精湛,每平方寸內編織的篾條可達120多根,紋理緊湊細密,圖案豐富多樣,當地出產的花籃、香籃、走馬燈、龍燈、花燈等都很受人們的青睞。明朝最有名的編織品是草編,是從蒲團發展而來的,主要作為坐團,薄團原來是和尚打坐時使用的坐具,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了民間廣泛使用的日常坐具。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老百姓熱衷於使用蒲團。

竹編燈籠

從明朝起,安徽舒城就以出產「舒席」而聲名鵲起。這種舒席的用料很考究,只有竹子表面那一層薄薄的頭篾,篾條柔嫩纖細,裝飾圖案精美細緻,工藝高超,深受當時王公貴族的喜愛。清朝康熙年間,湖南益陽所產的水竹涼蓆聲名鵲起,其典型特徵是「薄如紙,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清朝初年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編織工程,也就是「柳條邊」。當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邊界地區的統治,開始在當地修建長長的籬笆牆。從清順治年間就開始分多段修建,直到清康熙年間才正式完成。

舒席

這條長長的籬笆牆分為「老邊」和「新邊」:「老邊」是南起今遼寧鳳城至山海關接長城的這一段;新邊」是從原東北至吉林市北的這一段。這道綿延千裡的邊牆上一共設置了21處邊門,每一道門由幾十名官兵駐守,嚴格稽查出入人員,嚴禁籬笆牆兩側居住的老百姓越過籬笆去另一側採人參、放牧或從事其他生產活動。清嘉慶年間,山東、河南等地生產的草帽開始流行,主要以麥草作為原材料,輕便靈動,舒適柔韌,至今還有人在使用。「盛錫福」是北京的帽業老字號,1911年創立,山東掖縣人劉錫三是其創始人。

相關焦點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中國工藝美術品的美學內涵
    工藝美術品不同於一般的生活用品和用具,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實用價值,但更重要的似乎是作為裝飾品的藝術價值。它通過對一定物質材料的藝術加工所展示出來的造型、色彩、紋樣、肌理等視覺形象反映出一定時代的風尚和審美觀念,創造了美的歷程。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萬物之靈的崛起點,我們的祖先甩開猴子和猿的時代-新石器時代
    使用石制工具的時代,在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人類的石器時代歷史很長,人類的歷史有300萬年,石器時代差不多佔了299.5萬年。它雖然極其原始,但卻展示了人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人類最初走出森林,和猿相揖別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了遠大無比的發展潛力。面對強悍的大自然,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去接近它,慢慢地發現了種比手更有 力量的生產工具,那就是石器。
  • 歷史:新石器時代
    導語:在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久坐逐漸交換它們的覓食生活技能。他們為農業訂購農場,並用野生動物製作寵物。他們也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社區,以及他們的寵物。綿羊和山羊不只是提供牛奶和肉類。例如,你的外套被製成衣服。
  • 2020年工藝美術品市場前景分析預測 - 2020年版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對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工藝美術品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隨著「收藏是繼金融證券、房地產之後的又一大投資領域」的觀念逐漸被接受,這些都會給我國的工藝美術品行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 你一定想像不到生活中常見的收納筐是這麼來的!
    生活中你一定見過類似這樣的筐子或是籃子,那麼你知道它們都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嗎?你一定想像不到這個就是製作收納筐的原材料。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是編織各種柳編製品的原材料。將柳條泡軟後就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的筐子或籃子了。柳編的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在從事採集作物的過程中製作各種容器和包裝物,採用有韌性的植物,藉助初步掌握的編制方法,製作出不同類型的柳編產品。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上宅先民生活場景圖示  「北京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  上宅和北埝頭遺址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較早階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北京及附近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對於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的生活習俗、社會關係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現實生活中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藝術,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瑰寶
    中國的史前時代即考古學上的舊時期時代,屬於社會發展史上的原始社會。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有了自己的藝術文化,一直延續著。中國畫與中國的佛,道,儒的哲學理論是緊密相連的。它更注重內心的追求,求的是一種寧靜致遠,天人合一,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心境,美術教育中非常需要這樣的文化來洗滌我們的內心,為我們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 考研乾貨 | 中央民大文博,新石器時代考古(上)
    磨製石器;陶器-泥條盤築法;墓葬-甕棺葬;農業和畜牧;定居的生活方式早期:距今約12000年-8000年中期:距今約8000年-5000年晚期:距今約5000年-4000年1.時間:距今7400-69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文化
  • 新石器時代玉器:原始圖騰的宗教思想
    由於當時人們製作玉器經驗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備,再加之藝術欣賞能力較低,製作不規整。一般僅採用琢打磨光,器形較簡單,器身多不飾紋飾。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 2020-2026年中國工藝美術品行業發展研究分析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而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文化修養、投資意識的提升,傳統工藝品成為了國內民間藏家的新寵。過去90%的好東西出口,近年90%的好東西留在了國內,而且很多人開始到歐美、日本、東南亞去回購**年外銷的精品。
  • 有沒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
    比如《荀子》、《韓非子》中都有這個故事。根據書中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鳥獸足跡創造出字。如果這個故事能夠被證實的話,那麼距今4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字。古人一直相信倉頡造字的說法,一直到清末,這個說法才受到了質疑。因為在1900年前後,人們發現了一種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
  • 台州小草帽編織出的國際範
    溫嶺被譽為「中國帽業名城」、「中國編織帽之鄉」、「中國編織藝術之都」,在業內有著「溫嶺草帽天下戴」的美譽。  7月31日,由市標準研究院牽頭,浙江舜浦工藝美術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參與起草的「浙江製造」團體標準《編織帽》通過評審,這是台州企業主導起草的全省首個制帽業「浙江製造」團體標準,將有利於提高編織帽行業的技術水平,提升「浙江製造」品牌形象。
  • 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工藝美術品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對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工藝美術品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隨著「收藏是繼金融證券、房地產之後的又一大投資領域」的觀念逐漸被接受,這些都會給我國的工藝美術品行業帶來更大的機遇。
  • 潘其風、韓康信: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布研究
    黃河中、下遊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的人骨材料,至今採集很少。已經研究發表的只有河南廟地溝二期文化墓葬的人骨。該文化是龍山早期或由仰韶到龍山的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概括地講,廟地溝二期文化人骨的體質與現代亞洲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較為接近,而較寬的顱和面、大的面部扁平度又有些近似北亞類型的特點。
  • 舊石器與新石器考古差異雜談
    所以時不時會思考一下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差異。 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前者研究舊石器時代的材料,後者研究新石器時代的材料。再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石器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了,我們平時也接觸不到什麼石器。所以,學習石器描述的困難,一方面是由於石器分類術語的複雜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我們日常生活對石器的陌生感造成的。 陶器的描述就很不一樣。我個人覺得,陶器描述最突出的特點是擬人化。
  • 哪裡有水泥化糞池賣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哪裡有水泥化糞池賣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ixrt」   合肥峰昊一直專注於水泥整體化糞池的生產與銷售。哪裡有水泥化糞池賣,質量輕,耐腐蝕,安裝便利,歡迎新老客戶來電選購!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人們從這裡出土的文物有蚌鐮、骨鏃、骨針、骨鏢、古鏃、石斧、陶紡輪、陶罐、獐牙、鹿角等新石器時期的大量遺物,根據文物學家們的考證,據說是這處遺址是屬新石器時代至商代時期的遺址」。我們查閱《臨泉縣誌·古遺址》上面記載有:「崗上遺址,位於姚集鄉(原屬黃嶺區)崗上村南50米處。是呈長方形的高臺,遺址面積為2.08萬平方米。
  • 上下五千年真不是隨便說說,中外美術史對照告訴你—新石器時代
    1.陶器的總體類型我國境內的陶器分布廣泛;從器物的裝飾來劃分可以分為彩陶、黑陶、素陶、印紋陶等類型。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中,最具的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在我國的考古發掘中,迄今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雕塑品,但從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許多雕塑作品來看,在它們之前應當有相當長的發展歷程。原始時代的雕塑作品中,以各種陶塑動物形象為最多,也最生動有趣,其中豬和狗的形象非常引人注意。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陶豬,山東膠縣三裡河出土的豬形陶鬹、狗形陶鬹,從其體形結構特徵來看,顯然都是馴化了的家豬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