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工作經常不知不覺神遊,本來已經計劃好了的任務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效果卻不理想;計劃要好好看書一小時,然而卻突然想起有事情沒做,一本書拖了好久才能看完...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很多人每天工作都喊著忙,卻不知道忙什麼,往往工作了一整天,卻沒什麼效果。這是為什麼?
在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我們總是很忙碌,卻總是停不下手來好好思考,自己到底在忙什麼?因為害怕自己停下手上的工作,會使自己工作越來越重;怕趕不上別人的進步,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怕自己停下來會讓自己老闆覺得,自己是勝任不了這份工作...
我自己也是這樣,每天總是在忙,工作忙,每天晚上忙著應酬陪不了家人,沒有時間學習。忙已經成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然後每天工作不見起色,家人也沒時間陪同,更沒時間去學習了。為了改善這個局面,我學習了時間管理。
在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番茄工作法,從而改變了很多。時間合理的分配,告別忙茫盲。番茄工作法,確實是職場必備的技能,有效管理時間,高效完成工作,提高效率。
番茄工作法適合人群:職場中的人,陷入忙茫盲的無限循環的人,和想要改善生活,提高效率,高效完成工作的人。
工具:番茄鍾,筆,紙
為什麼我這麼推崇番茄管理法?時間管理方法很多,但是番茄工作法在我個人認為是最簡單,最實用的。
一個番茄時間(25 分鐘)不可分割
一個番茄時間內如果做與任務無關的事情,則該番茄時間作廢。
永遠不要在非工作時間內使用《番茄工作法》。
不要拿自己的番茄數據與他人的番茄數據比較。
番茄的數量不可能決定任務最終的成敗。
必須有一份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
1.計劃活動清單。
早起幾分鐘或者前一天睡覺前,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填寫到「今日待辦」清單。可以選取一天中重要的事,特別是時間管理中重要不緊急的事,都要詳細明了的列出來,計劃需要多少個番茄鍾,先預估一下,在事項旁邊畫上一個小方框。
我一般是前一天晚上睡覺前花10分鐘,在自己的方格記錄本上寫上明日待辦123。我喜歡用本子記錄,容易統計留底。曾經也用過用A5紙或者便籤,紙張一多很容易丟失,而且不好整理。事件安排我一般選取三件重要不緊急的事,比如讀書、寫作、鍛鍊三個部分。在讀書上計劃一個半小時,就在讀書旁邊畫上三個小方框;寫作一小時,就在寫作旁畫上兩個方框;鍛鍊半小時,就在鍛鍊旁邊畫上一個小方框。一看就很清晰,接來下就可以執行了。
2.開始番茄鍾。
當確定好你的活動清單後,開始實施你的番茄鍾。扭啟25分鐘的番茄鍾,當番茄鍾開始「咔嚓咔嚓」響起,你就要馬上開始專注。
這個過程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25分鐘開啟啟動模式,你還處於飄忽的狀態。不用著急,這需要一個適應練習的過程,只要你按照正確的做法,一旦開啟就開始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就慢慢形成一個條件反射的現象。習慣這個反射,你只會越來越高效。
完成一個番茄鍾後,記得在你的活動清單事項後的小方框裡打上一個叉,便於後續統計。
3.休息時間。
在25分鐘以後一定要有5分鐘的休息時間。為什麼強調休息的5分鐘時間?大腦保持高度的專注以後沒有得到適當的放鬆,無法進入下一個高度專注的工作時間段,反而會拖延時間,完不成預估的番茄數。
利用5分鐘的休息時間,你可以喝杯水,站起來走一走,伸伸懶腰,也可以翻一下你的微信微博等,但是千萬不要花太長時間,你還要馬上進入下一個番茄鍾呢。
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我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一個番茄鍾到了,鈴聲響起,可我還剛剛開始進入狀態的感覺,不肯中斷。這樣的好處是保持事件的連續性,一直到完成為止。壞處是不休息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短暫的休息促使大腦快速的消化剛才25分鐘內的吸收的內容。正確使用番茄鍾後你會發現休息5分鐘比持續做下去效率更高。
4.反饋你的完成情況。
在一天結束後及時收集當天的番茄鍾數。你要收集兩方面的數據:一方面你活動專注的番茄數據及時更新在你的活動清單裡,第二個方面是你在番茄時間裡被打斷的次數和情況,比如為什麼中斷?中斷幾分鐘。
將這些數據信息以記錄的方式列出清單,從中找出改進流程的思路。如果你想獲得適合你實際工作生活的工作習慣,在自我調節的過程中,你最好每天針對這兩方面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
我在每天睡前來反饋這些數據。剛開始做番茄鐘的時候,我也按部就班地記錄總結,後來我發現沒必要這麼複雜。數據記錄工作在第二步結束後馬上在待辦清單的事項後面做好了標記。一旦事情被打擾或者思緒專注不起來,我就暫停番茄鍾,在待辦清單的事項後簡單記錄一下,自己能看的懂就好。
就這麼完成了,你的一天任務也完成了,有沒有開始有點滿足感?番茄工作法的執行有簡單的一面,可如果要想用好,也得花一番工夫。但是,一旦你找到了適合你的工作節奏,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時,你會發現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會使用番茄工作法,有效管理時間,形成完美自律與高效的工作生活,讓我們達成人生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