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14:38:05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兒童票,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兒童群體的優惠票。誰是兒童呢?照理說,是按年齡判斷。可現實中,「兒童票」卻只有一部分兒童才享受得到。
「兒童票」縮水待遇?新規來了!
今年7歲的佛山小朋友飛飛,個頭已經竄到1米4左右,因為比同齡人長得快,據飛飛爸爸說,孩子早從3年前開始,就不享受免票優惠,而要購買半價票了。
孩子明明年齡還小,身高卻超過免票標準,不得不購買半價票或全價票。車得坐,票得買,可這票買的心裡能爽嗎?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共場所的兒童免票標準在1.2米~1.3米,半價票標準在1.3米~1.5米,而根據國民體質監測公報:
由於營養狀況和成長環境的改善,早在2014年,我國6歲兒童的平均身高就已達到或接近1.2米,12歲孩子的平均身高已>1.5米,14歲孩子的平均身高則已達到或接近1.6米左右。
孩子的個頭竄得快,兒童票卻沒有跟著「長個兒」,明明應該享受的優惠,莫名其妙打了折扣;明明是同個年齡,卻分了買不買票……說起來就一句話:不公平。
不合理的老規矩什麼時候能改?隨著暑期到來,不少帶著孩子出行的家長,更是感觸頗深。
7月12號,《交通運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化道路運輸價格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發布,提出乘坐城市公交、長途客運的兒童優惠乘車標準,將從「量身高」轉為「看年齡」:
6歲以下實行免票
6至14歲執行客票半價優待
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7月25日。
「量身高」簡單易行?一刀切不行!
以身高為標準,聽起來的確直觀、易行。但更方便就更合理嗎?
記者從重慶西部公交公司了解到,事實上,重慶的城市公交對兒童乘車優惠的免票標準,已經從原來的1米2提高到了1米3。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對於沒有辦理學生卡的兒童,1米3以下、包括1米3,實行免票,學生憑學生卡乘車則享受每次0.25元的優惠票價,一個月可以乘坐90次。
雖然規定聽起來也很清楚,但裡面的矛盾和爭執依然不少。比如:身高恰好在臨界點,怎麼算?不算兒童票,家長不滿;算兒童票,司機又可能面臨「超載」……
標準更科學,操作才會更簡單,矛盾才會減少。
《徵求意見稿》明確,採用以年齡為主,身高為輔的判斷標準。兒童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以年齡為判定標準。對於未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還以身高為標準,以便於旅客出行和經營者執行。
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這種方式並不麻煩。即便因為沒帶身份證不能享受優惠,大家有話在先,也能樂於接受。
老規矩鬆動!優惠擴展何時行?
眼看著車票的規矩要改了,那麼景區、遊樂場等「高個子」兒童的其他福利「歧視」,又要什麼時候「與時俱進」呢?畢竟,消費者吐槽最多的,又何止是那一張車票。
2018年,廣東一位消費者因10歲的女兒身高超過標準,被要求補買門票,將上海迪士尼告上法庭。
2019年2月,廣東省消委會就廣州長隆集團多個場所存在以身高作為兒童優惠票標準問題,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引發廣泛關注。
記者調查發現,將身高而非年齡作為兒童優惠標準,並非個案,而幾乎是各大景區、遊樂場所的一個通行做法。
法律界人士普遍認為,以身高作為兒童優惠標準,有違我國相關法律的立法精神,執行更加寬鬆的年齡標準是大勢所趨。如不方便攜帶身份證件,可參考老年優惠政策,使用類似於「老年卡」的「兒童卡」,同樣簡便易行。
不少消費者在期待,交通領域兒童票優惠標準的鬆動,能否擴展到其他領域?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商家也意識到,逐漸修改兒童優惠的提供方法,是大勢所趨。
第1眼-重慶廣電特約記者 羅維 馮緒龍 馬驥
原標題:兒童票「新規」來了!重慶家長怎麼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