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天都是陣雨,每次下雨的時候,兒子都特別開心,非要拉著我去陽臺上看雨,家裡陽臺沒有封閉,他喜歡將他的小手伸出去,感受雨滴落在手上,然後眯著眼睛衝著我笑。
看雨的時候他總有那麼多的話和問題:
「媽媽,你看,地上都是溼漆漆的。」
「不是溼漆漆,是溼漉漉,我們說晚上不開燈,黑漆漆的,知道了嗎?」
「知道了,媽媽。你看,下面的樹葉綠綠的,樹葉在喝雨水,是不是?」
「是的,喝了雨水他們會長得更高啊,就像你一樣,每天要吃飯、喝水,一天天長大。」
「媽媽,沒有每天下雨啊,樹葉沒有每天喝水。。。」
我知道問題會一直持續下去,好奇的年紀,語言的敏感期,每天嘴巴不停,不是吃飯就是說話;小手、小腳也是,總是不停地在家跑來跑去,家裡只要他有能力夠得找的地方,都會把物件取下來一番發問「這是什麼?怎麼用啊?」
疫情之下,宅家裡的2個多月,每天的活動空間就是這個小窩。以前,兒子每天都要下樓玩幾趟,在家裡呆不住,他喜歡騎著他的平衡車穿來穿去,下坡的時候兩隻小腳離地,我跟著後面,看著前面的「小鴨子」,開心地發出「咯咯咯的笑聲」。這麼長時間沒有下去,他會在我和他的爸爸暫時疏忽他時候,湊過來嘟嚷著「我不開心,我好孤單,好無聊啊。。。」我和爸爸都會相視一笑,抱抱他,告訴他很快就可以下樓玩了。
原本是想做個計劃,每天陪伴孩子做些什麼,後來想想算了,讓他無拘無束、想做什麼、玩什麼「耐心陪伴」就是最好的計劃和準備。作息時間是規定好的,晚上10點前入睡,睡前親子閱讀、講故事半小時至一小時,一般都是我在陪伴,爸爸只會在我臨時有事出席替代。早餐前、晚餐前會看兩集動畫片,動畫片有爸爸推薦的葫蘆娃(他那個年代的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小豬佩奇,2個多月看下來好像還沒有看完,每次我瞟幾眼的時候發覺情節都不一樣。兒子每次看完動畫片都自己去關電視,這點讓我們覺得很安心。繪本閱讀、看動畫片、10點前入睡就這樣約定俗成了。
白天其餘的空白時間怎麼辦了?對於他這樣一個超長待機的發電機,可是一刻都不得空閒。
帶他一起「全民K歌」,手機上一直有這個APP,工作忙一年也唱不了兩首歌,現在有空,學了好幾首歌,每次唱完心情很好。帶著兒子加入進來,動畫片的主題曲,他先是會哼,然後對著歌詞教教,居然一首完整的歌曲拿下來沒有問題,小傢伙節奏感很不錯。錄完了,他拔下耳機就要欣賞他的傑作,樂呵呵地聽。
彩鉛塗鴉,厚厚一疊草稿紙。現在除了會握鉛筆、畫圓圈,其餘的不會,就喜歡用各種顏色的鉛筆在紙上亂塗,居然潛移默化認識了各種顏色,顏色認識很清晰,基本可以排除「色盲」的可能。
與爸爸嬉戲打鬧,這是每天必備的遊戲。算是對於旺盛精力的一種消耗,「大戰」必大笑,看著大笑的孩子,自己的表情好像也被打開了。爸爸騎著妞妞車,他騎車平衡車,地面上擺上幾個動物玩偶,「障礙騎車」,比賽規則就是「不撞牆、不裝家具、不撞門、不碰動物玩偶,誰碰到就刮鼻子。」投入地玩,他總是很遵守規則。
疫情期間買的拼圖「中國地圖、木質海景拼圖」,每天都要拆了拼、拼了又裝玩兩次。開始買回來的時候就把小塊的拼圖當玩具扔來扔去,在每天這樣和他一起拼,慢慢可以獨立地拼圖了,拼完了位置覺得不對了就喊我們過去幫忙。
每天必過的一關就是整理玩具,一天玩下來,玩具被他扔得七零八落。「把你的玩具收拾一下吧」。「媽媽,太多了,我一個人收拾好累。」然後,就趴在沙發上等我的反應。「沒事,媽媽陪你一起收拾」。等我和他一起收拾,他拿著一個玩具就開始玩起來了。。。孩子,就是這麼頑皮,隨時都有他自己的樂趣。玩就玩吧,最後不玩了,又說自己累不想收拾。我只得使出殺手鐧,去拿個垃圾袋,「再不收拾,媽媽就全撿垃圾袋扔出去了」。這招是管用的,立馬收拾。殺手鐧也只能使那麼一兩次,主要還是慢慢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羅裡吧嗦寫了一大堆,願我們的陪伴沒有辜負時光,願兒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沒有百分百做得好的父母,卻是百分百愛孩子的父母,及時孩子每天都會有幾次讓你感覺崩潰,「崩潰」的感覺培養了做父母的耐心和與孩子相處的能力,想想也是一件美事。
不管是這次疫情期間,還是以後漫漫的歲月,我陪你慢慢長大,你陪我漸漸變老,不負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