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法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務必親力親為!(深刻)

2020-08-20 逆旅修行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教育無法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人這一生中必須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的開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發展。

所以,為人父母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那麼就千萬不要在這四件事上偷懶。

01

  • 缺少陪伴,撫養由老人代勞。

陪伴,這個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在當今的親子關係中卻極為「奢侈」。

之前網上有一句話很火:「我只有兩隻手,要麼搬磚,要麼抱你,我抱你就不能搬磚,可不搬磚就沒辦法養你。」

是啊,不工作,養不起孩子;去工作,陪不了孩子。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如此,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忙碌,陪孩子的時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在一檔親子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和她兒子安迪之間的相處模式就很好地詮釋從小沒有媽媽的陪伴給孩子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安迪三個月大的時候,就被黃聖依送到了奶奶身邊,安迪可以說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

媽媽黃聖依卻很少陪伴在他身邊,這也就導致了媽媽對安迪的了解很少很少。

在一場測試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默契考試中,黃聖依只得了28分。

由於平時很少陪伴孩子,黃聖依對安迪不了解, 安迪也不熟悉媽媽,對媽媽十分抗拒。

媽媽帶他去買衣服,他一直拒絕跟媽媽牽手;

媽媽要和他拍照,他一直說我不拍;

當被問到:媽媽不陪你,你會孤單嗎?安迪說:我習慣了。

父母沒有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那幾年和他建立親密的聯繫,這就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

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

父母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偷懶,缺席了孩子成長中最為關鍵的那幾年,以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等著你。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來自父母的陪伴。

02

  • 不捨得教育,無條件放縱孩子。

現在生活中動不動就聽到「熊孩子」這個詞,特別是近些年來,「熊孩子」頻頻上新聞頭條。

深入分析事件的背後,幾乎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些「不計較」養育的父母。

曾有過這樣一則新聞,在一家火鍋店裡,有兩個年輕姑娘在吃火鍋,旁邊是一家三口。

火鍋店裡人很多,孩子還跑來跑去,大家都盡力躲著,可還是會不小心撞到別人。

小孩子撞到了人,不但沒有道歉,還用腳去踢別人。

孩子的父母看到了,不僅沒有制止孩子,反而哈哈大笑。

這時候,熊孩子跑到隔壁兩個年輕姑娘那一桌,二話不說就抓起肉丸直接往沸騰的火鍋裡扔。

火鍋裡的辣油噴了出來,噴到兩個姑娘臉上,還噴到了一個姑娘的眼睛裡。

最後,姑娘的眼睛廢了。

孩子的父母開始慌了,說著各種好話,說孩子還小不懂事,看到受傷姑娘的父母態度堅決,父母開始對孩子拳打腳踢,破口大罵。

有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這是父母對孩子說的最殘忍的話。

孩子是小,但因他們不懂事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挽回的。

而正因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所以才更需要教育。

孩子小的時候或許沒有對錯的界限,沒有形成醜惡的分辨。

如果父母不教育他,長大後,他們就會被社會狠狠地教育。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

教育的底線是什麼,就是起碼不讓孩子變熊。

03

  • 教育光靠老師,父母做甩手掌柜。

現在很多父母,因為自身工作等各種原因,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責任都推給了老師,完全指望老師教育好孩子。

許多父母都貫徹這一觀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但是他們卻忘了,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遠遠大於老師,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

教育界有一個著名的「5+2=0」公式,說的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所謂的「5+2=0」,指5天的學校教育頗有成效,但2天的家庭教育如果沒有跟上的話,那麼孩子的教育始終會在原地打轉,甚至會變得越來越差。

在學校裡,孩子上的是一樣的課,接受的是一樣的教育,他們的水平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可是回到家裡之後,父母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同。

有些父母給孩子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自己也起到了榜樣作用,孩子自然好好學習。

而有些父母看電視玩手機,孩子便有樣學樣,不好好學習,如何提高成績?

教育部陳寶生說:「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

教育具有雙向性,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相互配合。

正如一位資深教育專家所說:「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千萬不要覺得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

成就一個孩子,是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

04

  • 遵從孩子意願,任由他快樂成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越來越崇尚快樂教育。

他們認為,孩子的感覺最重要,應該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如果孩子對學習感到痛苦了,那麼就不要逼著孩子學習。

殊不知,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這是父母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歌手劉歡在某次採訪中說起女兒的教育問題,他十分後悔當初沒有逼女兒一把。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著所謂的「快樂教育」,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劉歡的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吃不了苦,不願練琴的人,於是他們對女兒妥協了。

如今的他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此外,劉歡還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其實你迫使孩子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的。」

世上沒有後悔藥,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點枯燥且乏味的階段,這時候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那麼孩子的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下淺嘗輒止的階段。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這樣的孩子,只能淪為生活的弱者。

現在的社會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不好好努力,不堅持學習,最終只能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為了孩子好,父母千萬不要在學習上放任孩子,鼓吹快樂教育。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父母做什麼。

父母一定要狠下心來,適當逼孩子一把。

要相信,長大後孩子一定會感激你們當年的嚴厲和堅持。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短短的十幾年,願每一位家長都不要錯過。

千萬不要奢望等孩子長大了再去努力、彌補,那個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人父母要擔起監護人的責任,千萬不要偷懶。

相關焦點

  • 教育無法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務必親力親為
    教育無法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務必親力親為父母沒有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那幾年和他建立親密的聯繫,這就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父母在撫養孩子這件事上偷懶,缺席了孩子成長中最為關鍵的那幾年,以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等著你。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金錢買不來教育,教育需要親力親為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孩子的事,等孩子長大了,出現問題了,才想到花錢買教育。父母花錢能買到教育嗎?【李玫瑾】:如今的金錢社會,一些年輕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錢請人帶孩子;孩子長大了,出現叛逆、早戀、厭學、網癮、打群架、夜不歸宿、在外結交社會不良青年等問題,還是想花錢請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 陪孩子寫作業,父母需要做的是「親子陪伴」,而不是「親力親為」
    甚至有些父母,只要孩子寫作業,就抱著手機躺在旁邊玩,美其名曰「陪孩子寫作業」,似乎很好地盡到了為人父母的本分。實際上這些家長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學習不但沒有積極效果,還起到了很大的破壞影響!至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想要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確有困難,但是父母需要做的是「親子陪伴」,而不是「親力親為」。
  • 院長親力親為 對各部門進行業務指導
    院長親力親為 對各部門進行業務指導 2020-05-16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記住養育孩子最大的秘訣是愛
    一、對隔代教育的刻板印象隔代教育是這些年在育兒領域被探討頻繁的話題,多到讓我一度誤以為:隔代教育是現在才新興的「養育模式」。很多負面評價更讓我誤以為:相較於科學育兒,隔代教養代表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理念,無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
  •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錯過了「黃金期」,父母再努力也沒用
    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很深的依賴感,而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父母和孩子是有著天然血緣關係,所以孩子與父母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對於孩子而言都是最親的人。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是真的嗎?孩子小時候的內心是比較脆弱和敏感的,所以他們常常需要去尋求安全感。
  • 43歲牧民媽媽與兒子同時高考圓夢,好的父母會陪孩子共同成長
    高考前夕,有聽力障礙的母親突患腿疾,生活無法自理。雖然心懷「大學夢」,但面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娜日娜最終決定放棄高考回家照顧母親。02去年,68位高考狀元背後的故事曝光,大家發現,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這3個特徵: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 孩子和祖輩更親一點,你在意嗎?
    如果你問我,孩子和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更親一點,你會在意嗎?你會想著把孩子「搶」過來嗎?其實,我是能接受的。孩子能被祖輩無條件的寬容和寵愛,長大後對她來說會是很甜蜜的回憶。這點,我感同身受。我也相信,只要父母的愛不缺失,無論孩子和誰親一點,她都能快樂的成長。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一對好父母,勝過200個好老師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小小的紙條,承載了父子的肺腑之言,也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曆程。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並不能成為父母缺席的理由。記得一位作家說過:「父母」這個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
  • 只有爸爸能參加家長會:教育孩子,這3件事媽媽別管
    文 | 小嗲來源 | 小十點(ID:sdikid)前段時間,長沙一所學校召開一場專屬爸爸們的家長會,引起網絡一片熱議。46 位爸爸穿西裝打領帶組成「爸爸天團」,在教室聽講記筆記,「名場面」十足。而在一項關於家庭教育中,父母參與度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家庭教育中,逾六成的媽媽在唱「獨角戲」。只有三成的家庭能在父母共同負責下教育孩子。而父親在教育中佔主要職責不到一成。
  • 無論隔代養育,還是親力親為,最大的放心源自對孩子天然的愛
    一、對隔代教育的刻板印象隔代教育是這些年在育兒領域被探討頻繁的話題,多到讓我一度誤以為:隔代教育是現在才新興的「養育模式」。很多負面評價更讓我誤以為:相較於科學育兒,隔代教養代表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理念,無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在我的刻板印象裡,「隔代教育」只不過是現代社會生活和家庭分工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選擇。
  • 親力親為 雷厲風行——吳祥校長工作認真嚴謹令人敬佩
    他親力親為、雷厲風行、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他的大名早已耳聞,卻未曾謀面。彼此相識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直接接觸也只有四次。第一次是今年6月12日,城東新區中心學校在藍天學校會議室召開線上教學工作經驗交流會,他與我並排坐在一起。他的身材修長略顯消瘦,戴著一副近視眼鏡,言談舉止溫文爾雅。發言時激情滿懷,鏗鏘有力,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懶惰是孩子的終生遺憾(二)
    母親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好媽媽。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就必須先使自己變好。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說,孩子並沒有親她,只有他的祖父母才親。她開始與孩子進行講理,亂七八糟說了一大堆。這個孩子突然生氣了,盯著他的母親說:「你真煩人。」她忍不住向孩子大吼。孩子大喊:「媽媽,我恨你,你是一個壞媽媽!」朋友驚呆了,心中充滿了悲傷:我為什麼要當壞媽媽?後來,她意識到由於她忙於工作,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成長。
  • 給所有父母的忠告:管孩子要趁早,長大再管就晚了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筆者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家長管教孩子要趁早,等他們長大後再管就來不及了!原因很簡單,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你為他鋪好軌、奠好基,他才能愈發優秀。所以,父母們要抓住這一關鍵期,重視對孩子的管教。
  •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回答真實又扎心,父母要反思
    孩子的回答真實又扎心,父母要反思。姥姥雖然也親,但是去姥姥家沒有在自己家裡自在,而且姥姥還有自己的孫子孫女,對外孫沒那麼上心。或許,是我們的傳統觀念如此吧,覺得外孫是別人家的孩子,跟女婿家人姓,而只有孫子才是跟自己家姓,是自家的孩子。而孩子,就算感受到姥姥的親,但也知道自己跟姥姥不是一家人。
  • 教育孩子我們必須親力親為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這兩者缺一不可。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好4點,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父母千萬不要劈頭蓋臉地隨意指責孩子,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積極引導。只有你把他當做一個真正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自尊心,尊重他對世界的好奇心,尊重他就像尊重你自己一樣。那麼,孩子的未來才會擁有同理心去尊重別人,去關心別人,去愛護別人,他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幸福的。
  • 「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回答,父母需要反思,現實又戳心
    文/小朵朵說育兒隨著現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父母雙方都選擇外出工作,減輕家庭的生活壓力,所以大部分寶媽都在生完孩子之後,身體恢復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上,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帶孩子,通常情況下,家長的第一選擇都是麻煩雙方父母來照顧孩子。
  • 致家長: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教育的問題本質是大人的問題在學習上,父母和孩子似乎永遠達不到共識,父母的期待越高,孩子的成績就越糟糕。有有人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以為他們的父母很省心:你的孩子真優秀,你根本不用管吧?有些家長自以為無能為力,覺得孩子就是這樣了,教不好了,也就和孩子一樣自暴自棄。俞敏洪說過:如果家庭是一臺複印機,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孩子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一旦教育出現了問題,根源一定在大人身上。
  • 孩子被自閉症治療師虐待: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父母可以親力親為
    (或者是利用洋娃娃)營造並展現出來的某個場景。只有在擁有了大人的掌控力之後,孩子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參與感和滿足感,才能盡情地享受快樂、表達自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熱衷於模仿,喜歡化身為變形金剛、奧特曼、恐龍、公主等,並不是簡單的一時興起、童真童趣,而是身份確認敏感期的必然表現。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表示,一個人只有在身份確認之後,才能明白「我是誰」。
  • 教育路上,家長要明白這些
    ,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孩子。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那些覺得賺錢最重要的父母,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貢獻給工作,以至於一次次缺席孩子的成長。等到孩子教育失敗了,才真正醒悟: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開學第一課》上,董卿說過這麼一段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賺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