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2020-12-25 澎湃新聞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2020-09-28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個人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我當然是從文學的角度看的,從長篇小說寫作技巧的角度看的。我和很多作家談過,他們都覺得這部小說寫得幾乎沒有瑕疵。託爾斯泰寫出《戰爭與和平》之後,俄國人歡呼雀躍,歐洲人刮目相看,毛姆說那是最好的長篇小說,羅曼·羅蘭說它是當代的《伊利亞特》。其實,另有很多歐洲作家不完全服氣,他們認為俄國人會打仗,所以俄國人會寫戰爭小說,但俄國人寫愛情小說、家庭小說、悲劇小說還是不靈,也就是說,不在少數的歐洲作家認為俄國作家不會講故事,其實到現在,我們依然會發現,俄國文學的可讀性一般來說是不如西歐小說。你也可以說俄國作家不樂意講故事,他們更樂意精神傳道,這當然是正面的說法。內行的作家往往會說,俄國作家寫作時比較粗線條,不大會精雕細作。其他的歐洲語言我不懂,但是我懂中文和俄文,也懂一點英文,我發現,俄國作家在寫作中確實沒有中國作家和英語作家那麼關注文字本身。中國作家寫作的美文傳統特別深厚,你的故事再好,如果你表達的文字是粗糙的,那麼你在中國就不是好作家,甚至不是作家,但是俄國作家,有的時候語言實際上不是特別講究。這是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學傳統,但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例外,無論在情節結構還是文字表達上,它都是無可挑剔的,對於《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服氣的。談起《安娜·卡列尼娜》,大家經常會說它有一種拱形的結構,一邊是安娜和伏倫斯基的關係,一邊是列文和吉娣的關係,這兩個情節開頭各自發展,最後逐漸靠攏,形成一個拱頂。好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拱形結構,這樣的結構顯得非常結實,天衣無縫,很能承重,什麼都可以加進去,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上的完美性。

列夫·託爾斯泰對待安娜的態度轉變

把《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做一個比較,是蠻有意思的話題。在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中,託爾斯泰都有過嚴重地改變初衷的情況,也就是他寫作的構思和創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託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本來沒想寫這場戰爭,他想寫的是十二月黨人起義,可後來他意識到,俄國歷史上對改變俄羅斯民族意識來說更為重要的事件可能還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於是他就轉過來寫這場戰爭。寫《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樣,他本來是想接下來寫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卻使他寫起這個「家庭故事」來。起初,他決定寫「一個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部悲劇」,我們通過這句話能感覺到,他一開始寫這部小說是想告訴別人,一個不忠的妻子會給家庭和社會造什麼結果,也就是說,他在準備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站在安娜的對立面上的,是準備說這個女人怎麼不好,她的不好又造成了什麼結果。但在寫作過程中,安娜的人物性格邏輯卻改變了託爾斯泰最初的構思,託爾斯泰還是寫了她的不忠,以及這個不忠所造成的悲劇,但是他更多地寫到了我們後來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也就是這個悲劇的來源問題。他一開始想寫的一定是安娜自身的問題,要麼是她的情慾帶來的結果,要麼是她在上流社會的隨波逐流,要麼是一個偶然事件,總歸是不正常的愛情造成的糟糕結果。但是寫著寫著他發現,安娜跟上流社會女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愛是真愛,如果安娜也是逢場作戲的話,一點問題沒有,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那樣。安娜正是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成了上流社會的攻擊對象,成了社會輿論的犧牲品。寫到這裡,託爾斯泰的同情心轉到安娜一邊了,面對的是安娜周圍那個市民氣濃厚的社會,安娜變成他同情的對象。我們經常會說,有時候作品的藝術邏輯能改變作家自己,託爾斯泰寫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都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程度不等地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初衷。

《安娜·卡列尼娜》是《戰爭與和平》的延續

或許有人認為,從《戰爭與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託爾斯泰的創作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也就是從史詩開始轉向家庭,從寫戰爭開始轉向寫愛情,從寫四大家族轉向寫兩個人的戀愛、私情,也就是一種收縮,一種轉折,甚至是一種下降。這樣把這兩部作品做題材上、風格上的對立,其實是一種比較幼稚的方法。

託爾斯泰在寫《戰爭與和平》之前十年的作品,幾乎全部在為《戰爭與和平》做某種準備,儘管有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很自然的延續。《戰爭與和平》體量非常大,他後來的作品某種意義上都是這部作品中某些分主題的延續。在《戰爭與和平》中,「和平」的生活佔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和平」就是貴族的生活,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貴族生活這個分支的一種延續。此外,《戰爭與和平》不僅是一部史詩,也是一部關於貴族生活的小說。愛情也好,舞會也好,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也好,這些在《戰爭與和平》都很多。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絕對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託爾斯泰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家,他出名比託爾斯泰早,去世也比託爾斯泰早,託爾斯泰開始寫作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名氣已經非常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發表以後認為,這部小說首先是一部社會小說,而不是愛情小說。也就是說,對一部長篇小說的定性恐怕不能僅僅看它的情節和內容,也要看到它和那個時代的關係,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後作品的關係。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在託爾斯泰的三大長篇小說中是一部承前啟後的作品。比如,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貴族生活的這一部分自然地延續到《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開始更多地摻入他本人對貴族階級的審視、批判,正是這樣一種對貴族階層的反省促使他改變了對安娜的態度,從而對貴族階級這一整體進行反省,最後過渡到《復活》裡對整個階級和制度的否定。這三部作品之間其實有著很強的邏輯聯繫。總之,《戰爭與和平》除了史詩之外也是家庭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除了是家庭小說以外也是社會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

我們把《戰爭與和平》定性成英雄田園詩,所謂英雄田園詩一定是壯闊的,昂揚的,樂觀主義的,歷史樂觀主義的;但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特別有名的一句話。其實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即便是列文和吉娣,託爾斯泰特別想把他倆寫成特別幸福的一對人,但是看完這部作品後沒有多少讀者覺得他們的生活是高度理想化的。的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不幸」。從《戰爭與和平》昂揚的歷史樂觀主義頌歌,過渡到《安娜·卡列尼娜》中關於俄國貴族階層的傷感再現,整體的調性是不一樣的。

有俄國學者認為,1880年前後整個西方對俄國的看法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某種意義上就來自《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問世之後,西方人並不完全服氣,覺得託爾斯泰不一定會寫愛情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徹底徵服了大多數西方作家,覺得即便寫歐洲意義上的長篇小說,當時的歐洲作家依然寫不過俄國人,寫不過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辦的雜誌《作家日記》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他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記敘了一次街頭偶遇,說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作家岡察洛夫,這是一個非常慵懶的人,他寫的《奧勃洛莫夫》前面幾十頁都在寫主人公怎麼起床,作家本人也有些像他的主人公,這個作家是個貴族,他很有錢,但一輩子都沒結婚,因為覺得結婚太麻煩了。這樣一個安靜的貴族在街上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遠就漲紅著臉問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沒有讀過「那部小說」,這兩個人心照不宣,「那部小說」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動不已的岡察洛夫手指著西邊的天空說:「他們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的!」「他們」指的就是西歐的作家。這兩位俄國大作家的心態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俄國作家都在較一個勁兒,看他們什麼時候能寫得比歐洲作家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紹了這次相遇之後,就寫道:「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因為有了列夫·託爾斯泰,俄羅斯人就可以在歐洲的文學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歐洲人也應該開始覺得俄羅斯人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是個文學動物,是個文明的動物。從此,整個西方開始轉變對俄國的看法。」

這個例子使我們感覺到,文學有時的確讓人感到沒什麼用,不是高科技,創造不出多少產值,可是文學的用處有時大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你覺得你有多少錢,別人因此就一定會尊重你、高看你,事實上,別人可能恐懼你,但未必尊重你,而文學和藝術就能換來尊重。《安娜·卡列尼娜》在歐洲和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原標題:《《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
    原標題:以現代芭蕾之美,致敬俄羅斯文學巨著艾夫曼芭蕾舞團曾兩次把列夫·託爾斯泰筆下最動人的女性帶到上海舞臺,用現代芭蕾的舞蹈語言演繹世界文學史上的豐碑。今年9月,舞團將再度來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而這次與《安娜·卡列尼娜》同行的,是另一部俄羅斯文學經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
  • 俄羅斯文學通識讀本,為什麼普希金重要?
    《俄羅斯文學》內容簡介本書介紹了各種形式的文學在俄羅斯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俄羅斯的民族文學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俄羅斯人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文化?作者沒有採用傳統的文學史寫法,而是另闢蹊徑,以俄羅斯文學的中心人物普希金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俄羅斯文學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俄羅斯人的作家崇拜、俄羅斯國內外對俄羅斯作家的解讀、俄羅斯文學中的性別問題以及民間故事傳統對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等等。作者簡介卡特裡奧娜·凱利,牛津大學新學院俄語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俄羅斯現代派詩歌、俄羅斯女性文學、俄羅斯文化中的性別問題等。
  • 網絡文學經典化的重要裡程碑(文化隻眼)
    原標題:網絡文學經典化的重要裡程碑(文化隻眼)近日,閱文集團與國家圖書館達成戰略合作,閱文集團掛牌成為國家圖書館第二家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包括《大國重工》《朝陽警事》《慶餘年》《鬥羅大陸》《琅琊榜》《全職高手》《盜墓筆記》等100部各題材類型的優秀網文佳作被國家圖書館典藏。
  • 俄語教授: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已不會有當初的影響
    鄭體武  俄羅斯文學影響了幾代人  普希金、託爾斯泰、契訶夫、屠格涅夫等,這些俄羅斯文學史上閃耀的名字,至今光芒不減。不朽的篇章和詩句,是幾代中國人的記憶。新一代讀者對俄羅斯文學的熱情,已不及當年,但這並不會減弱俄羅斯文學的魅力和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 瞿秋白與俄羅斯文學
    在短暫的36年人生中,瞿秋白所從事的對俄羅斯文學的傳播、研究與譯述工作,不僅為中國新文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蛻變前導引路,也為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他為人類留下的寶貴的思想與文學財富至今仍熠熠生輝。瞿秋白對俄羅斯文學的選擇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是在時代與個人的作用下共同完成的。
  • 中國現代文學館:守護文學的夢想
    1985年1月5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宣布成立;1993年起,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備建設新館。2000年5月23日,一座展現中國現代文學成就的大型文化設施——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從此,人們可以步入這座中國文學的殿堂,去重溫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輝煌,從中找尋中國作家走過的足跡;2012年5月23日,中國現代文學館二期常設展覽《中國現當代文學展》對公眾開放。
  • 自傳體三部曲集結出版:俄羅斯文學巨擘的成長與初戀
    在近日於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的新書發布會「屠格涅夫、列夫·託爾斯泰、高爾基:大師的青春修煉手冊——關於成長,關於初戀」上,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長青學者張建華就這一話題展開,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 中國文學在俄羅斯落地開花(記者觀察)
    它兼顧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可窺中國文學發展之全貌。俄羅斯東方文學出版社社長阿尼蓋耶娃告訴記者,此前,俄漢學家明顯偏重於探究古代中國,忽視了中國當今文壇的現狀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目前這些作品全是直接譯於漢語版,避免了過去從英文轉譯而帶來的「附帶損傷」,如修辭技巧的闕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歷史事件的模糊處理等。  中國作品在俄羅斯喜獲豐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俄政府積極推動的結果。
  • 《俄羅斯文學》:不循規蹈矩,甚至也不像是一部「文學史」
    【編者按】俄羅斯文學的天空星光璀璨,關於俄羅斯文學的介紹也不計其數。牛津大學新學院俄語教授卡特裡奧娜凱利撰寫的《俄羅斯文學》無意成為一本循規蹈矩的文學史,而是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個性化的鑑賞性寫法。作者選取「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作為中心人物,藉此串起了俄羅斯文學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為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文飛所作《俄羅斯文學》序言。
  • 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
    中新網上海3月27日電 題:探訪上海草嬰書房:翻譯家讓一代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作者 鄭瑩瑩「我要努力在讀者和託爾斯泰之間架一座橋,並且把這座橋造得平坦、寬闊,讓人輕鬆走來不覺得累。」中國有名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曾經說。鄭瑩瑩 攝距離草嬰2015年去世已有三四個年頭,本月下旬,地處上海徐匯區的草嬰書房終於開放試運營了。鄭瑩瑩 攝27日一早,75歲的上海市民朱玉桃坐了45分鐘地鐵,特意前來尋覓昔日的「文學記憶」。
  • 當代俄羅斯文學的現實主義潛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文學迅速進入後現代敘事階段,這種後現代主義文學以其魔幻化、碎片化、荒誕化等新奇特性成為當代俄羅斯文學的「主潮」。這種後現代熱潮幾乎遮蔽了另外一種傾向,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現實主義潛流。在俄羅斯文學界有人稱這種現象為「回歸」。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當代俄羅斯流行文化近乎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違背日常經驗的結論: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當前中文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俄羅斯/蘇聯文化傳播廣泛,佔據著重要的亞文化位置。但這些俄羅斯/蘇聯文化的來源都並非一手信息,俄羅斯文化的主動傳播能力是欠缺的,俄文在國內並不流通,和當代俄羅斯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引進衰微。
  • 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俄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 走馬俄羅斯:俄羅斯的「熊」文化
    原標題:俄羅斯的「熊」文化 跟隨「俄羅斯世界盃賽事直擊APP唯彩看球」活動從地鐵「遊擊隊員」站出來後,一眼就能看到莫斯科著名的「一隻螞蟻」跳蚤市場。每周周六日的市場內外都是當地居民展示和甩賣「寶貝」的日子,從生活用品、軍事產品到宗教器具、書籍雜誌等,可謂琳琅滿目。
  • 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
    2011年7月4日,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專門為學習俄語的朋友開設了適合不同級別和需求俄語培訓班。俄語培訓班設有綜合的學術課程,根據俄羅斯聯邦教育和科技部的規定按照符合俄羅斯標準的對外俄語教學方式全面和系統的授課,從最基本的俄語學習到掌握豐富的語言詞彙和語法。
  • 文學翻譯: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
    [摘要]翻譯收入也很微薄,據草嬰夫人盛天民透露,草嬰譯的《安娜·卡列尼娜》,儘管印了好幾百萬冊,但他拿到的稿費只抵一張女兒飛往美國的機票錢。這件喜歡的工作,就是俄羅斯文學翻譯。他曾以一己之力將列夫·託爾斯泰的全部作品譯介到中國,被人們稱為「翻譯史上的壯舉」。然而,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翻譯家,在「文革」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卻過著清苦的日子。由於沒有「行政級別」,他生了病只能去街道小醫院診治,最後,由當時上海市的領導過問,才算解決了醫療待遇問題。
  • 俄羅斯各界歡慶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四周年 「品讀中國」文學...
    這裡是了解中國的窗口,是感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最新動態的前沿陣線」,一位俄羅斯觀眾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成立四周年慶典暨第二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上滿面笑容地對記者說。 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兼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在回憶該中心成立四年間走過的不平凡歷程時表示,「自2012年成立以來,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上百場精彩的文化活動,各類展覽、電影展映、講座、文藝演出、文學座談等活動應有盡有。
  • 論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中的民族精神建構
    東正教已滲透進一代又一代俄羅斯人民的血液和靈魂中,與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國家構建、文化觀念變革、文學藝術變遷等息息相關。 千百年來,東正教精神及其價值觀念已經充分地滲透到了俄羅斯作家和思想家的意識當中,從而規約了整個文學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的大體一致性。許多文學作品不僅反映了俄羅斯社會風貌、民族心理和社會文化,同時也客觀反映和表達了作家們的宗教體驗和宗教情感,宗教與文學相互滲透、密不可分。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由於地大物博,文化的多元和發展的不平衡,中國文學自先秦以來就形成了南北之分,南方區域通常被人們劃分為荊楚、吳越、巴蜀、嶺南等文學圈,而雲南文學在明代以前還不成氣候,至明代的發展無疑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朱明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控制邊睡,在文化、教育方面化民成俗的空前強勢,使雲南文學實現了與全國的合流,從而立起了雲南文學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 文學期刊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召開
    本次會上,與會專家就現代文學領域歷史文獻的重讀、作家佚文的搜集、文壇事件的考辨、文學生態的描述等問題,展開了富有建設性的討論。文學期刊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重要的史料來源之一。近年來,學界出於對空疏學風的糾正,越來越重視原始期刊的研究,以回到「歷史現場」的方式重新理解、評估現代文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