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再開「新口」 彭博終端便捷境外投資者入市交易

2021-01-10 中國產經新聞網

本報記者 邵志媛報導

11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顯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彭博公司合作項目準備工作基本就緒,雙方通過交易平臺連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項目將正式啟動。

分析稱,境外投資者通過彭博交易終端進入中國債市,債券交易便利性將大大提升,有利於推動境外機構進一步加大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力度,有助於穩定跨境資金流動和人民幣匯率,我國債券對外開放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彭博接入境內債券交易平臺

據悉,外匯交易中心將與彭博在代理模式(CIBM Direct)和債券通模式(Bond Connect)下開展合作。通過代理模式入市的境外投資者可在彭博終端上發送委託指令,經結算代理行確認後與對手方在交易中心系統達成交易。通過債券通模式入市的境外投資者可通過彭博終端發送請求報價RFQ與境內做市機構在交易中心系統達成交易。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彭博之所以要對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首先這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需要。在金融領域加速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債券市場也要加快對國外投資者開放,在我國金融交易系統相對不完善的情況下,利用彭博等國外公司成熟的系統,無疑是一個方便快捷的方式。其次,彭博擁有較強的渠道和技術優勢,債券交易領域擁有成熟的解決方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機構之一,世界上主要的投資者都離不開彭博的系統,因此和彭博等公司建立合作項目,可以快速吸引到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有利於吸引外資的參與。第三,彭博是較早進入我國開展業務的金融信息服務機構,跟我國的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都有密切的合作,相互比較了解,彼此熟悉,合作過程中的溝通成本更低。」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說:「彭博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數據終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接彭博,相對於對接了全球主要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

確實,記者了解到,目前,彭博公司交易終端是境外機構投資者使用的主流交易終端之一。此前,境外投資者在「債券通」模式下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只能通過Tradeweb接入交易中心平臺。在外匯交易中心平臺與彭博終端連接後,境外投資者就能再多一個入口,便捷地通過彭博公司交易終端投資中國債券。

截至2018年10月末,已有1110家境外機構投資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規模約1.75萬億元,較2017年7月份「債券通」上線前增長108%。

此次項目啟動後,對中國債券市場以及境外投資者來說都會帶來一定的利好。

卞永祖指出,對於中國債券市場來說,一方面可以讓境外投資者進來,從而帶來更多的資金。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債券市場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不斷完善我們的監管方式、方法,提高服務質量。對於境外投資者來說,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中國的債券市場是世界上第三大市場,也是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金融中國市場就意味著打上了中國的發展快車,可以尋找到更多的機遇。這在當今世界金融市場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空間不大的情況下,他們找到一個新的投資大陸,對於他們來說尤其重要。

黃志龍也向記者分析指出,對於中國債券市場來說,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將為中國債券市場引進全球資金,有利於債券市場的資金供應。相對境外投資者來說,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相對於能夠共享中國經濟和人民幣資產的增長紅利。

推動債市開放

自2010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不斷擴大開放。最開始主要是通過開放直接入市的模式,不斷擴大境外機構投資的主體範圍和投資品種。在過去直接入市的模式下,境外投資者通過結算代理人接入外匯交易中心系統進行債券交易。

2017年7月,債券通開通之後,為我國債市開放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讓境外投資者「足不出戶」,在不改變業務習慣的基礎上,便捷地參與內地債券市場。

現在,通過直接入市模式入市的境外投資者,可在彭博終端上發送委託指令,經結算代理行確認後,與對手方在交易中心系統達成交易。

可以看出,債市開放一步步走入深水區。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餘額達83.76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二,債券品種豐富,交易工具序列齊全,基礎設施安全高效,已具備相當的市場深度與廣度。央行積極引進境外投資者投資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斷擴大境外機構投資的主體範圍和投資品種。

然而有分析稱,目前,境外投資者投資規模佔我國債券市場比重仍然較低,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不過,隨著一系列債市開放配套措施落地,境外投資者關心的具體制度安排相繼取得較大進展,投融資便利性進一步提高,環境更為友好。

那麼,在外匯交易中心與彭博開展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卞永祖表示,首先充分溝通非常重要,包括中方的需求、交易規則以及雙方平臺的相關技術細節,只有充分溝通才能保證雙方交易平臺順利、完美對接,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打牢基礎。其次,重視培訓的重要性。雙方應該共同設計教材,制定培訓計劃,讓境外投資者能夠完全熟練掌握系統的使用和交易規則,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系統上線後可以試運行一段時間後再交付,避免在交易過程中由於不熟練而遭受損失。另外,中國利用這次機會,積累經驗並標準化相關系統接口,為開發更多像彭博這樣的合作夥伴做好準備,也是為債券市場的更大開放做準備。

接近監管人士透露,下一步,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規則,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資環境。

未來,為進一步保證更好推動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卞永祖表示,一方面要不斷完善中方的交易平臺,將軟體接口更加標準化,方便其他合作夥伴的系統介入,優化基礎設施,也為下一步更大開放打牢基礎。同時,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交易規則,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保證交易平穩進行。第三,還要通過大數據等新型技術手段完善監管方式,提高監管能力,避免交易風險的發生。

黃志龍則指出,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還需要在以下兩方面繼續完善:一方面是進一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最大人民幣資產的規模;另一方面債券的發行、監管規則能夠逐漸國際化,逐漸適應債券市場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總之,開放債券市場符合國家的對外開放戰略,有利於我國債券市場引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提高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夯實債券市場的利率定價基礎,不斷提高債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今後,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需要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

相關焦點

  • 彭博和交易中心聯合推出直投模式下請求報價(RFQ)服務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湯翠玲)彭博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9月1日共同宣布,在彭博終端上針對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投模式(CIBM-Direct)與交易中心交易系統連接,為國際投資者提供請求報價(RFQ)服務。
  • 【關注】政府債券市場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近年來,中信證券堅持為各類型機構提供一攬子國債報價服務,連續三年做市量增幅達30%,做市品種覆蓋貼現、關鍵期限、超長期等各類國債,全面滿足機構對國債配置及交易的需求;同時,中信證券通過整合境內外業務單元,在全球多地設立了交易團隊,為歐洲、美國、亞洲等區域的300多家各類投資機構提供中國國債的做市交易服務,近三年中信證券與境外機構債券通的國債交易量累計超過1000億,位列券商第一。
  • 境外機構買賣中國債券成交活躍
    外資加碼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高漲。12月2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11月債券託管量(按投資者)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債券託管量大幅增長,11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面額為27663.36億元,同比上漲47.88%,相較上年末上漲47.38%,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第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 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規模達3.25萬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境外機構持續增持中國債券,一方面顯示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債券市場各項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的便利程度顯著提升;另一方面說明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吸引力持續提升,境外機構投資者長期看好人民幣資產,對我國經濟金融具有較強信心。
  • 入「指」為序,銀行間債市探路「2.0時代」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下稱交易中心)副總裁張翠微認為,受益於中國融資結構轉型與金融對外開放的長期發展要求,銀行間市場還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在發展機遇期,「機遇總體上大於挑戰。」  銀行間市場深度和廣度提升的最新動力(310328)是納入國際指數。2019年4月1日,全球三大債券指數之一的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正式納入中國銀行間市場人民幣計價的國債和政策性銀行金融債。
  • 詳解外資買債——投資者行為
    最後,利差、匯率等是重要的交易性因素,中美利差走勢反應中國債券的性價比,對外資購債行為具有一定預判意義,匯率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構建匯率對衝後的利差指標,可以較好地捕捉外資流入的趨勢變化。中國作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境外投資者持倉佔比仍偏低,同時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中國債券對於境外投資者而言具有較強的配置價值,因此外資買債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 債券市場擴大對外開放
    記者:我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明顯提速,熊貓債是其中之一,您認為熊貓債的發展情況如何以及國外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鑑?   閆衍:我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始於2005年,2014年以來明顯加速。自2010年獲得準入以來,銀行間市場境外投資者數量開始迅速增加,債券持有量雖高速增長,但佔比仍較小。
  • 「債券通」將啟利好境內外投資者有更多「籃子」放「雞蛋」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向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開放不同,推動「債券通」「更親民、更接地氣」。  早在2016年11月,香港金融發展局發表了題為《有關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債券通」的建議》的報告,建議推動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報告探討了內地與香港的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可行性,以便利兩地的零售投資者。
  • 彭博推出彭博巴克萊中國高流動性信用債指數
    )指數,追蹤中國銀行間信用債市場中以人民幣計價的具有較高流動性、可交易的債券。  彭博指數服務有限公司執行長Steve Berkley先生表示,繼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全面納入全球綜合指數後,LCC指數的創建將幫助全球投資者更好的了解和投資中國信用債市場。
  •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機構投資者應與不超3家境內銀行直接開展外匯...
    北京商報訊(記者孟凡霞 吳限)11月1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公告稱,為配合做好國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優化境外機構債券投資項下外匯風險管理,根據相關規定,起草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完善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外匯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依據) 為規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
  • ...上述改革措施進一步提高了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市投資的便利性,有...
    文 / 冷靜2019-10-16 15:36:34來源:FX168財經網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外匯管理局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上述改革措施進一步提高了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市投資的便利性,有助於提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 債市年終盤點之一:2019年債券市場統計分析報告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複雜形勢下,我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適宜,貨幣市場利率整體降低,債券收益率略有下行,社會融資成本小幅降低。債券市場信用風險高位企穩,信用債券發行回暖,信用利差全面收窄。債券產品創新提速,價格指標細化豐富,發行交易制度持續完善,風險疏導機制陸續推出,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大幅提高。
  • 登記結算制度改革相關業務將上線 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再邁一步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結算)近日發布的通知顯示,滬深市場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登記結算制度改革相關業務將於12月28日上線。其中,QFII、RQFII參與融資融券業務的,可於業務上線後申請開立信用證券帳戶,並自帳戶開立的次一交易日起參與融資融券類證券交易;QFII、RQFII參與股票期權、債券回購業務相關開戶、登記、結算安排,於證券交易所開通相應業務時生效。業內人士表示,登記結算制度改革對提高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水平,滿足市場需求,促進不同開放渠道協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 外資持有國內債券超3萬億元 已連續3年淨買入國內股債
    對外開放駛入「快車道」 《證券日報》記者據中央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數據梳理,自2016年以來,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規模已經連續五年增長。招商證券(港股06099)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股票、債券市場的外資流入明顯加速,規模上升,一方面在於國內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開放政策和對境外投資者入市的便利、支持、放寬政策逐漸完善,另一方面在於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逐步受到國際投資者的認可,這體現為國際重要指數對於中國股債資產的納入,和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長期投資者戰略性選擇增持中國資產,中國資產在全球的重要性上升。
  • 債券通總經理馬俊禮:「債券通」的「南向通」目前還沒有時間表
    債券通有限公司總經理馬俊禮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債券通」交易數據屢創新高,體現出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吸引力不斷增強,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債市。「債券通」在2017年成功推出,境外投資者可通過「債券通」直接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這項通過香港建立債券基礎設施聯通內地和境外債券投資者的機制安排,已成為境外機構投資內地債市的重要渠道。
  • 盤點2019: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全球超千億美元「加注」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副局長陸磊近日在出席中新社舉辦的「國是論壇2019年會」時透露,今年前11個月,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合計超1000億美元。外資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增持紀錄正不斷刷新。
  •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簡化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備案
    新華社上海6月19日電(記者 有之炘)為深化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於19日發布2018年第2號公告,簡化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備案的信息收集和報備要求,公告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 借鑑美國經驗完善我國債券市場做市商制度
    今年6月,筆者赴美國對紐聯儲、路透總部、摩根史坦利、梅隆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進行了參訪與交流,對美國債券市場最新發展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本文將主要歸納其對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一些啟示。  美國債券市場制度安排帶來的啟示  (一)建立激勵做市商的制度安排  美國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
  • 金融全方位開放再加碼 外資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多個領域
    全方位開放將再加碼金融監管部門近來頻頻發聲,針對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作出新的部署,債市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開放措施將持續推進。近日,央行等三部門發布關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的公告,鼓勵境外機構作為中長期投資者投資我國債券市場。已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方式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此前,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投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務(CIBM Direct)開始試運行,這是繼債券通之後,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