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我們藉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社會在發展,人類的語言也在不斷地充實演變。
特別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潮詞讓人應接不暇,說明信息社會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之豐富。在浩瀚的詞彙中,有一些詞我們隨口即出,習以為常,卻不知在它們背後還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
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個可能每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都曾用到過的詞語----「二百五」!現實生活中哪種情況下,這個詞可以派得上用上場,估計各位心裡都有個譜。
但是你可知道,不僅是我們會使用,「二百五」這個詞古已有之,那麼,古代人會是在什麼場合之下甩出這個詞呢?
根據其中一種說法,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時候有個大說客叫蘇秦,這個人後來被人暗殺,蘇秦的大粉絲齊王立下誓言決心要找到兇手為他報仇雪恨。但是找到兇手談何容易,無異於大海撈針。於是齊王就想了一個計謀,他命令屬下把蘇秦的腦袋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之上,並在城裡貼上告示,內容是:蘇秦本是齊國的內奸,現有義士把他殲滅,實在是齊國的大恩人,因此特此賞千兩黃金,望英雄前來受領。
因為賞錢太誘人了,告示一出來,就有四個人一起前來認領,齊王早知事有蹊蹺,於是嚴肅對他們說:「你們都聽好了,誰都不許說謊!」,但這四個人還是同時堅持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無奈,說道:「好吧,我相信是你們殺的,但這兩千黃金賞給你們,你們如何分?」,其中有人馬上回答道:「這簡單,我們一人二百五」。謊言亦至此,齊王忍無可忍,立馬變臉喝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這個故事是否屬實已無從考證,說明蠢人不會判斷局勢,為了二百五丟了性命。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二百五」和古代的貨幣有關。我們知道從秦朝鑄造半兩錢到唐代的開元通寶,從構造上都是外圓內方的銅幣。
這個銅錢其實攜帶起來很不方便,就像現在的硬幣一樣,就不如紙幣使用的場合多,就是因為它的重量和不好隨身帶。於是古人為了方便保管就用線繩將這些銅錢串起來,串一千個叫做一貫,一貫叫一串也叫一吊。
那這跟二百五有什麼關係呢?一千枚是一吊,那麼五百就是半吊,這就又跟「半吊子」、半「半吊子」聯繫起來。半吊子這個詞現代人也不陌生,古代人們也經常使用,指的就是做事不太靠譜、腦袋不太靈光的一類人。
演化成現代人使用的「二百五」,內涵就更加明確了,因此,我們從一個簡單的日常用詞就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政治事件,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