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面對閱讀,小學生往往是有興趣讀,但沒耐心堅持,翻完一本書,只知道大概講了什麼。筆者認為只有站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立場上定位閱讀教學,才有可能將其落到實處。對於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指導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激發廣泛興趣——加強詞句訓練——教授閱讀方法——閱讀情感分享。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策略進行有效閱讀,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和能力。
關鍵詞:學情 小學語文 低年級 閱讀教學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的學情分析
我校一年級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語文學習。閱讀環節往往是語文課最「寂靜」的時刻,僅有小部分學生嘗試回答,卻總答非所問;課外閱讀薄弱,學生能聽懂大人講故事,卻沒有興趣靜下心來自己讀。針對所教學生閱讀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困難,筆者設計「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調查問卷。2018年1月所授班級的36位學生參加了調查問卷,其中三道題的情況值得引起重視:
1.目前,閱讀中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63.89%的學生認為閱讀的最大困難是不理解字詞在文中的意思(見圖1),8.33%的學生對文章內容難以理解,5.56%的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2.78%的學生意識到自己過於懶惰。部分學生能拼讀出字音,但不能有效閱讀。
圖1
2.寫出你最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
列舉兒童文學、童話故事、兒童漫畫為自己最喜歡內容的學生人數居多(見圖2)。學生對字少,圖片豐富的書籍,尤其是繪本,十分感興趣。長期持續閱讀此類讀物不利於提高文字閱讀能力。
圖2
3.你是否願意參加課外閱讀活動?
92%的學生希望參加課外讀書活動(課外閱讀交流會、讀書筆記小報展示……)。此類活動之前開展較少,可能會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基於學情分析,我在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設計了一些閱讀教學策略和方法。
二、基於學情分析的策略和方法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只有事先了解學生語文閱讀方面的掌握情況,才能選擇更合適的策略,通過具體方法落實到課堂實踐。
(一)學情出發,圖文結合,激發廣泛興趣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沈大安先生曾說:「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可以非常深刻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8—14歲的兒童。」我們一直習慣站在成人的立場看待他們,其實兒童不是「小大人」,他們有屬於自己年齡的心理特點、獨特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先從視覺上感受。在課堂中重視「感知覺式」的閱讀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尤其是色彩明亮的圖片,有著視覺衝擊和吸引力,充分利用課文中插圖資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活有關的文學閱讀作品。
1. 觀察圖片,指一指
圖片的價值可以體現在導入環節,透過文字結合圖片,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渲染氣氛。採用陌生事物形象化幫助學生消除認知困難,聯繫生活實際,激發想像,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抽象概念。
如:在執教二年級語文《井底之蛙》(部編版)時,通過出示圖片,感知青蛙和小鳥的位置。青蛙蹲在井底,小鳥落在井沿。大多數同學沒有親眼見過「井」,教師利用板畫,請學生在圖片上指出:井沿,就是井口的邊沿。沿,就是邊。學生立刻領會,印象深刻。
2. 對照圖片,說一說
教材中的插圖不只是漂亮,引人注目,更有它的存在意義。學生可以通過圖片化辨識,區分容易混淆的事物。圖片啟發,配合文字內容說明、講解,還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理解、辨析。每冊教材的插圖都很鮮活,形象直觀,種類齊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容。
如:在教授《樹之歌》時,學生雖然能讀出樹的名字,但卻壓根沒見過,根本分不清楚這些不同種類的樹木。教師結合書上圖片,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中樹的特點去找一找,對照圖片,說說特點。
生1:楊樹高,榕樹壯、枝葉非常茂盛。
生2:梧桐樹的葉子像手掌,我在附近的思南路看到馬路兩邊有很多梧桐樹。
生3:媽媽帶我去香山看過一大片紅紅的楓葉。
生4:松柏不畏嚴寒,一年四季常青。
生5:十月金桂飄香。
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奧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聯繫所觀察,結合書本圖片,辨識不同樹木,了解不同特點。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曾精闢地闡述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問題:「讀有字書,精讀博覽,廣為採擷;讀無字書,汲取生活之水,開闊視野。」教師要善於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書本向生活拓展,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源頭活水,開掘學生發自內心的對閱讀的接納和喜愛。
(二)學情視角,讀練結合,加強詞句訓練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閱讀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不能理解句子中重點字詞的意思,如何在閱讀中掌握詞語的含義,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方法來品析其在文中的意思,從而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在學生需要指導的地方重點指導,充分利用「閱讀學習單」載體(見表1),創設閱讀課堂教學情境、加強詞句訓練,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表1 閱讀訓練單
閱讀學習單
課文:「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牆,腿像四根柱子。官員們一邊看一邊議論:這麼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訓練1:又高又大 又x又x
訓練2:一(堵)牆 四(根)柱子
訓練3:仿照課文語句,把句子補充完整:
訓練4:請用「一邊……一邊……」說一句句子
1. 積累詞語
詞語是構成語言、文本的基本材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詞語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辦法。
訓練1:又高又大 又x又x
生分享:又香又脆的蘋果 又大又圓的太陽 又白又亮的牙齒……
訓練2:一(堵)牆 四(根)柱子
生交流:一張桌子 一本書 一支鉛筆 一個書包 一瓶水……
在閱讀中強化積累詞語的意識,嘗試把積累的詞語準確地運用到句子中,幫助學生初步學會關注社會,感悟生活,豐富語言,拓展知識面,激活創新思維。
2.強化句式
句式訓練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靈活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把握文章邏輯關係,具備基本閱讀篇章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加深對一些基本句型的認識,並讓他們通過口頭或書面造句,學以致用。
訓練3:仿照課文語句,把句子補充完整:這棵樹又粗又壯,樹頂像 (一把傘) ,樹枝像 (大力士的胳膊) 。
訓練4:請用「一邊……一邊……」說一句句子
生1:爺爺一邊喝茶,一邊看報。
生2:媽媽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音樂
低年級學生以口頭表達為主,分享交流的時候能講出,在看書閱讀時就減少了對文章理解的難度,提高自身閱讀水平。
學生藉助完成「閱讀學習單」上的任務,互相交流。從字詞到句子,一步一步深入解讀。通過延伸內容,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中現象,表達出自己的所讀與所思。學生「閱讀學習單」的設計,是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且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使閱讀教學事半功倍。
(三)深入學情,讀思結合,教授閱讀方法
學情是指影響教學效果而且能被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進行幹預的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是教學的策劃者、設計者和組織者,但真正「發出」學習需求的都是兒童,是兒童煥發生命活力的訴求才有了教學活動。由此可見,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要根據學生年段、學情等情況來制定目標,設計問題。
1.「漸進式」引導
它是針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在學生對已經提出的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再次補充和深化,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直到學生能夠理解透徹。教師應該想辦法知道學生有哪些不會的,怎樣解難,層層推進。在閱讀中,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過去一知半解的內容,接觸和感受過去不知道的內容,並進一步引發探究未知的熱情和興趣。
學習李白的《夜宿山寺》,提問:你從哪裡看出這座山寺很高?在學生明白「危樓」、「高百尺」、「摘星辰」可體現樓之高的基礎上,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師:摘星辰本是難事,但詩人卻能夠做到。他離星星這麼近,多興奮啊!可是他為什麼不敢高聲吟誦?
生1:他害怕。
師:他害怕什麼?
生2:害怕驚擾到天上人。
師:站在樓上說話,竟然會驚擾到天上的仙人,你說這樓怎麼樣?
生3:真高啊!
師:天上真的有神仙嗎?
生4:沒有。這是詩人的想像。
生5:想像離不開現實,因為這座樓太高了,所以詩人才有了這樣的想像。多麼奇妙的想像,多麼美妙的詩句呀!
2.「個性式」發展
不同的學生給出了不同的回答,但都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解讀,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給予鼓勵和引導。葉聖陶有一句話:「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說,大家來讀。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
在講授《曹衝稱象》一課時,讀第一自然段後,設計了如下問題:
課文「古時候有個人叫曹操,人家送他一頭象。曹操很高興,帶著他的兒子和官員們一同去看象。」
師問:曹操為什麼要帶著他的兒子和官員們一同去看象?
生1:曹操很高興。
生2:曹操想炫耀,別人都沒見過大象,只有他有大象。
生3:曹操想和大家分享快樂,這麼珍貴的大象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師總結:歷史上,這頭大象是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的,大象被運達許昌的當天,曹操就帶領兒子和文武百官來看。說明曹操對這頭大象的重視,還有一種炫耀的心理;也說明大象很稀奇,確實當時絕大多數人都是從未見過大象的。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一旦被激發,思想就如插上翅膀,自然而然地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獲得體驗與感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潛意識通過問題的設計已顯露出來,然而多元的、個性的理解需要與老師的文本「連結」起來,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實現「俯仰生姿」,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與形成便指日可待了。
(四)基於學情,讀寫拓展,閱讀情感分享
從學情視角,通過讀寫拓展,激發學生閱讀與分享的熱情。學生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一起進步,分享者在其他學生的掌聲和目光中獲得成就感,與此同時,傾聽者也拓寬了視野。
1.「好書推薦分享」
通過一學年的閱讀指導,激發了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學生自覺利用假期,閱讀了一定量的書籍。新學期初,本班進行了「好書推薦分享」,學生對課外閱讀的內容都有了一定的思考,以下是某同學的閱讀分享:
《昆蟲記》是法國的大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書,他用了一生的時間來觀察、研究昆蟲,才寫成了這本書,書裡記錄了昆蟲的生活和特點,據說被翻譯成很多很多的語言呢!長江出版社的《昆蟲記》是適用小朋友讀的繪本,書裡有很多圖畫,讓我們通過看圖認識了螳螂怎麼尋找食物,糞金龜怎麼樣做好公共衛生工作。同時,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比如松樹金龜和老象蟲。昆蟲的本領真大,這本《昆蟲記》讓我看的愛不釋手。
2. 「多元讀書互動」
綜合多種閱讀形式,閱讀豐富內容。學生在假期中還自發組織了讀書活動,如:「微信打卡閱讀」、「小報剪貼交流」、「紅色配音活動」、「圖書館一日讀」等活動。
三、初步成效與未來思考:
經過課堂閱讀滲透、閱讀方法指導、閱讀活動開展,筆者請所授班級的36位學生再次參加了「閱讀跟進」問卷調查。對上次引起重視的三道問題情況,再次調查、分析:
1.閱讀能力有效提高。
33.33%的學生認為閱讀的最大困難是不理解字詞在文中的意思,所佔比例下降了30.56%;8.33%的學生對文章內容難以理解;5.56%的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基本無困難的學生比例上升至52.78%,上升了33.34%。(見圖3)
圖3
2.閱讀內容不斷豐富。
相比之前,學生最喜歡的閱讀書目種類增多,內容豐富(見圖4)。新增:名著讀物、偵探小說、詩歌欣賞、歷史故事等。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心靈成長史。學生在選擇閱讀書目上漸漸捨棄稚嫩、開闊視野,但未完全脫離圖片,仍需藉助圖片繼續閱讀。
圖4
3.閱讀願望大大激發。
藉助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學生從陌生到了解,到喜歡上「讀書活動」。本班100%的學生願意參加課外讀書活動,且形式多樣。如果一個人擁有與他人分享讀書心得的平臺,那麼他讀書的欲望就會被激發。所以說,學生讀書活動的搭建創設,給予其分享交流的機會,使之愛上閱讀。
展望:通過有效的學情研究,形成優化的、直觀的學習模式,給學生帶來不只是閱讀成績的進步,而且是整體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於低年級學生,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圖片過渡到文字,同時不減少其興趣?如何堅持閱讀,廣泛閱讀,從現代文延伸至文言文,從中國文學通往外國文學?值得我們繼續探索。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 馬雲青
刊登於《現代教學》2020/1AB
參考文獻
1.於漪.2014.語文教育微思考.構建靈動的語文課堂教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教育部.2019.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Robert J.Marzano.2018.新教學藝術與科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