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要想提升教育質量靠的是什麼?優質師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好老師」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都需要一個專業成長的過程。
陝西省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鹹陽市教學名師、育才田家炳中學科研主任王衛濤
我這幾年有機會去一些學校聽評課,也就了解到學校中教師隊伍專業成長的一些現實情況。各個學校在教師專業成長這一塊兒基本上都大同小異,教師們的情況也都是幾乎完全一樣:「撥一撥」才「動一動」,學校不提要求,教師就不去提升;學校不重視培訓,教師就懶於行動。個別目標明確的教師想在專業上有所進步,能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能自覺、自發的努力,因此就會發展、成長得快一些。但絕大多數教師在專業成長上都是缺少或者缺失自我規劃和自我成長主動性、積極性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教師個人的成長願望不強烈,二是管理層搭建的幫扶平臺不夠,三是學校激勵政策不到位。最終教師們都只把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定為自己的目標,而把其他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就全放到一邊去了。如此這般,又怎麼會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呢?
對於較為普遍的教師懶於發展自我的現象,其實也不能完全責怪教師。學校中事務繁多,教育教學工作壓力又大,哪裡還能有時間去考慮自我的成長。時間長了,老師們形成了工作定勢,就更難走出「舒適區」,更難去改變自己了。學校內相當一部分老師從教的終極目的就是評上副高級職稱,只要是與評職稱有關係的培訓、課題、論文等工作,他們還可以積極響應,一旦職稱問題解決了,就萬事「皆休」了。為評職稱、被動的專業成長要求對教師而言是毫無後勁的。「一入校門深似海」「低頭只做拉車人」,這就是許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現狀。
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領導層一般情況下是聽之任之的,校內「模式化」的工作要求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觀念使得在教師專業成長這件事上,領導們表現的就不是很積極了。教師只管上課,至於出外學習或者培訓,若是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領導們就會讓教師顧「學校工作」而犧牲自己的「提升發展」。實際上,這是一種「未能遠謀」的表現。校領導層要能很好地幫扶教師專業發展,我覺得主要在於學校的「一把手」要有遠見卓識,要有「教師發展就是學校發展」的管理意識。一位名校長會成就一批名教師,一批名教師會成就一所名學校。只要校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落腳點正確,那教師的專業成長就不是問題了。
可現實情況是,有些校長對待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看法是:那是教師個人的事,和學校有什麼關係;有些校長則認為:教師只要上好了課、教出好成績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有些校長怕花錢、怕出事,不讓教師走出去,只為保證學校穩定;還有一些校長因為種種原因,也有點兒得過且過混日子的思想。試問,這樣一群有著五花八門想法的領導,又怎會指導幫扶教師們有規劃、有機會、有動力去自我提升呢?
所以說,對於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能力的發展,校長要成為第一推動人——可以說,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是「一把手工程」。管理層要給教師搭建一個成長的平臺,要給單位制定一個教師成長的規劃,要給成長起來的教師一個完善的獎勵制度。這樣,才能讓更多教師有明確的發展方向,有自我提升的動力,那學校教師隊伍自然就會達到良性發展。
我曾經與一位較熟悉的名校長談關於教師成長,在我託出了自己的看法後,他就把他的做法分享了出來。其實,他的做法也沒有太多創新,就是鼓勵、幫扶、認可、使用,只不過他在做這些事情時,都能站在教師需要的角度考慮:教師需要得到信心時,他就鼓勵他們去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教師需要幫扶時,他就請來外面的專家進行指導;教師需要認可時,他就從經濟、職評等方面傾斜;教師願意上進時,他就要求領導幹部必須是教學中的佼佼者。這幾年,他們學校採用這樣的辦法,培養出來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也給單位的教師成長帶來了一股正能量,更給本地區的學校教師隊伍培養提供了藍本。
教師個人願意發展自我,領導能提供其發展的平臺,學校能有幾項制度保障,三方正向給力,教師的專業成長才會落到實處。
延伸閱讀:
英語特級教師王生虎的專業成長感悟:腹有詩書「教」自華丨暑修班
榆林市綏德縣江德小學賀淵:沉浸於專業精進的那些歲月會留香丨成長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