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析:「爻」怎麼讀,此字我國古代有何涵義?

2020-12-14 泥腿看客

「爻」字出自哪裡,怎麼讀?內涵豐富,用意深遠

漢字是我國獨有的語言文字,從古至今,漢字作為我們常用的文字。其實漢字究竟有多少,恐怕國人沒人說得清。據資料記載,漢字大約有10多萬,但有出處漢字有91251個,日常使用的是幾千個。所以,沒人敢說認識所有漢字。即使專家也不會讀的漢字,更不要說其用意了。

在漢字中,有一個筆畫較少,此字是「爻」,也是常用漢字,那麼此字讀什麼?該字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含義呢?

出處

「爻」讀yao,出自《周易》,此字是《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也就是說「爻」在《周易》裡只是用來區分符合的一個字。比如「—」為陽爻,「——」代表陰爻。

而陽爻與陰爻又不同屬性,也有不同的象徵意義。陽爻表示剛健有力,蓬勃向上的朝氣,主要是指男性,還有陽剛之氣,大地和太陽也屬於陽爻屬性的事物。

陰爻是指陰柔溫和之意,它主要代表女性及表示陰柔的事物,天空、月亮也是代表柔和的事物。

因此「爻」代表周易的符號,只有在這個符號中,才能賦予此字的不同內涵。

涵義

那麼陽爻與陰爻有什麼樣的涵義呢?在《周易》裡,第三爻合成一卦,共有八卦,其中兩卦相重的叫「六爻」。

「交爻」既可以指從下向上排列成6個陰陽符號的組合,也可以把借用這種組合進行預測的方法統稱為「六爻」。

而每個爻都有爻辭,是對所在「爻」的解釋。而六爻可以看成是一件事發展的六個階段,而六爻辭和卦名,也是對那個卦的解釋。

比如最下面的爻叫作「初爻」,那對應的最上面的爻就是「上爻」,然後往下依次可叫作二爻、三爻、四爻、五爻。

前文我們說了,爻分為陽爻與陰爻,而陽爻被稱為「九」,而陰爻又被稱為「六」。再舉個例子,如果初爻是陽爻,那初爻也可叫作「初九」,如果上爻是陰爻,那麼也可叫作「上六」。

初爻加上二、三爻就是一個卦,叫作「內卦」,也叫作「上卦」。一般上卦是客卦,代表客人一方,而下卦是主卦,代表是主人一方,也稱「主方」。

因此,「爻」是易經中一個很基礎的單元,也是易經八卦中組成的最小單位。剛才我們通過易經解釋了「爻」組成內涵。但關於爻的說法又很多,爭論也很多。

說法

關於對「爻」的爭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記錄日影說。

與八卦源於日影的記錄,古人把一天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上午、中午、黃昏。而此過程中,如果是晴天碧日,那太陽的影子就很清晰,因此古人用實線「—」來表示。但如果是晴天時,那影子必然是模糊的,甚至看不到影子,就用「——」代表。所以爻組成八卦是早中晚三個不同時間段的重疊。

2.人的生殖說。

有人認為所謂的「爻」是指男人與女人的生殖器,陰爻就代表女性生殖器,有人認為「— —」形狀很像女人的。而「—」則與男人的很像。這與前文我們所解釋的意思相近。陽爻代表男性,是指陽剛之氣。陰爻代表女性,有陰柔溫和之意。

3.結繩記事說。

據資料記載,還有一個種觀點認為,爻與古代人結繩記事有關係,他們認為人們在觀察太陽影子變化時,會用8根繩子記錄一天的變化,因為8根繩子並排掛在一起,於是就有了「八掛」之後,此後讀作諧音「八卦」。

著名的周易研究學者李鏡池認為,「爻」代表是繩子打結,而「—」為一個大結,而「——」被看作是一個兩個小結組成,還有「〓」代表兩個大結,而「〓〓」則代表打了4個小結,依次類推。

4.佔卜之說。

有人認為,古代人用龜殼來算佔卜吉兇,再用火來燒龜殼,然後根據龜殼火燒後的裂紋進行推算,由此有人認為所謂的「陽爻」與「陰爻」只是通過龜殼裂紋推算出來的。

我國古代文化博大而精深,易經更是其中一個很難懂的一門古代說法。但我們先拋棄封建之說,要先從古人如何生存來看,古人用各種事物代表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我們現在用現代科技差不多。

相關焦點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中國」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周朝第二任君王周成王時期,當時周成王興建洛陽,一個叫做「何」的貴族為了紀念這件事情,於是命人鑄了一件青銅器。這件青銅器於公元1963年在陝西寶雞出土,今天被稱為「何尊」。「何尊」的底部鑄了約一百多個字,裡面就有「宅茲中國」的字樣,意思是說:要住在「中國」。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老師點名遇生僻字"乂爻"、"奭雨" 回家翻康熙字典
    而昨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的一些小學了解到,少數學生的姓名是生僻字,不查字典,一般人還真不認識,比如「乂爻」、「奭雨」、「張頔」等。警方建議,要避免今後在使用姓名時出現麻煩,取名時應使用規範漢字。  「奭雨」同學,請問你的名字怎麼讀?  南京一所小學的王老師說,自己班上曾轉來一名學生,名字的後兩個字是奭雨。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 這幾個最複雜的漢字,人多的時候讀不出來,那就丟人了
    人多的時候,遇到漢字不會讀,確實會讓人尷尬。有一次和朋友在飯店吃飯,朋友指著碗底的字問我怎麼讀,乍一看碗底確實有一個字,但是仔細一看,又好像是幾個字組合而成,後來才知道這個字是由「招財進寶」幾個字組合而來。
  •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
    文/遐慕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現在的我們已經步入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而還在大學的夥伴們沒剩幾天就該參加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了吧。對於現在的大學生,如果英語沒能通過四級的話,是無法畢業的。
  • 漢語拼音發明前,漢字怎麼讀?
    Lymptus:現行的拼音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嗎?徐春偉:這個問題要看站在中國人角度還是外國人角度。北京話是沒有濁音的,而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和日語是有濁音的。用濁音符號b、d、g代表清音[p][t][k],容易造成西方人錯讀,還會使本國人學外語讀錯。
  • 這些我們不會讀的韓國漢字,都是中文的叛徒!
    它讀作eo,在韓國古代用於奴婢的名字。如果說前兩個「乙」字旁韓國漢字的讀音還只是怪,那乬字就開始讓你的舌頭打結了——它讀作keol,倒有點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韓國漢字的這種構詞法其實跟我們中國很多漢字也差不多,所以有一些韓國漢字放到中國漢字裡面也毫不違和,不知道讀音就很難辨認出來。
  • 杜鋼建再證:英國1600年前漢字證明英人英語源於中國
    英國伯克郡考古發現的兩塊石刻文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左邊是阿拉米字母和拉丁字母,右邊是中國文字即大湘西古文字。從圖片來看,無論是左邊的阿拉米字母和拉丁字母,還是右邊的漢字文字和古文字符號,都源於大湘西古文字。 不列顛歷史的國王譜系表明,英國各個時期的族群均源於大湘西的地區。英國歷史上第一個歷史時期是特洛伊人佔領阿爾比恩島即不列顛島時期。
  • 古代沒拼音怎麼給漢字注音?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
  •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產生的傳說
    漢字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是它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由此推測漢字產生的時間應該更早,為此民間流傳種種說法,其中影響大的有接繩說、倉頡造字說和八卦說。說明曾經有很漫長的「結繩而治」時代。東漢鄭玄話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中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古人以結繩的大小記事的大小,以結數來記數,他們通過結繩的方法幫助記憶,彼此之間互相交流。
  • 漢字文化的奇葩,拆開都認識,可就是不會讀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漢字,看起來認識吧,可是又不認識。有多個單獨的字組成,如果把每一個部分給拿出來,每一個字都認識。可是把它們放在一起,就覺得這好像是寫錯了的字,即使按照漢字不認識就讀半邊的規律,很多時候也讀不出來。而且不光讀不出來,你在字典裡也查不到它們,但它們還就是中國字。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這些真的不是亂碼,是漢字!
    它是一個漢字哦,讀作kuài。 在古代的意思和「澮」一樣,都是指田間的小水溝。然而現在「澮」都沒多少人認識了,更別提它啦。 不過可千萬別把它讀成「點」,因為它其實是「主」的異體字,讀作zhǔ。 一個「丶」是漢字,四個「丶」加在一起,變成「灬」也是一個漢字!當然,它也不讀「四點」,而是讀「huǒ」,意思和「火」是一樣的。 這下明白《說文》中為什麼說,「然,燒也」了吧?看字形就知道了:大家圍著篝火烤肉,旁邊還蹲了一條狗。
  • 杜鋼建:為何英漢同源——英國人使用漢字的三大階段
    我本科學習英語專業,喜讀英美文學譯著。當年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先生給我們講授莎士比亞戲劇。巫老師精通英語雅言與漢語雅言,他對英語與漢語詞彙的比較分析激發了我對英漢同源問題的興趣。巫寧坤先生於2019年8月10日在美國逝世,享年99歲。早在17世紀,英國語言學界已經認識到英語的源頭是漢語。
  • 「薦讀」這些真的不是亂碼,是漢字!竟然一個都不認識
    在古代的意思和「澮」一樣,都是指田間的小水溝。然而現在「澮」都沒多少人認識了,更別提它啦。看到「丅」,你一定會下意識地當成是英文字母「T」的高仿吧?其實它是漢字哦,讀作xià,意思和「下」一樣,只是少了一個「丶」。其實這個「丶」也是一個漢字!
  • 古代的幾種漢字注音方法
    以漢字為漢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國最早的漢字注音法。
  • 《周易》:從歸妹卦看我國古代的媵婚制
    為了便於理解這一卦的卦爻辭,先簡介一下古代的媵婚制度還是必要的。《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說:「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又說:「娣侄日媵。媵,承也,承事嫡也。」《爾雛·釋言》。「媵,送也。」《詩經·召南·江有汜序》疏:「妾送嫡而行,故謂妾為媵。媵之名不專施妾。凡送女適人者,男女皆謂之媵。」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1.讀若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