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提醒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要做黨員應該做的事情。作為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要用實際行動,紮實、有效的帶頭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我是德江縣楠杆鄉龍寨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梅剛。2019年3月,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我主動申請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從德江縣委宣傳部,來到全縣77個深度貧困之一的楠杆鄉龍寨村脫貧攻堅一線作戰,扛起了脫貧攻堅戰的大旗。
龍寨村坐落於海拔1350米的山頂上,號稱「德江小西藏」。距縣城60公裡,距鄉鎮12公裡,全村239戶967人,貧困戶79戶362人,這裡山高坡陡、交通落後、條件惡劣,一年四季多數多數時間是在陰雨天度過。 我們第一天來到龍寨,滿山煙雨濛濛,車從懸崖邊開過是心驚膽戰。村裡遍地垃圾,汙水橫流......全村就一條公路,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裡需要我們來改變。
德江縣楠杆鄉龍寨攻堅隊隊長、第一書記梅剛(左)為老人接過背簍
到村之後,我們並沒有洩氣,攻堅隊嚴格按照出發前大會上領導們提出的德江脫貧攻堅口號:「脫貧攻堅打不贏 一切等於零」的總體要求,全面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時間見證了我們每天為民辦事服務的點點滴滴。上戰的第1天,我們走訪8個村民組,第2天了解村情,第3天調解村民家庭矛盾,第4天召開群眾會,第9天認識在家貧困戶,第10天下地幫助老百姓幹活,第30天認完全村在家人員,第40天幫農戶接水管、安裝電線、修門、打地平、翻瓦......慢慢地我們成為了村裡的全能手。
經過一年多努力,在全攻堅隊和老百姓們的共同努力下,龍寨攻堅隊切實履行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攻堅克難,把做群眾事當成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老百姓,動員搬遷47戶;修建通組公路四條9.8公路,連戶路2500多米;排汙溝1997米;修建兩個文化廣場;完成透風漏雨整治63戶;補齊短板,實施五改一化一維107戶;戶戶用上安全水;建檔立卡戶100%參保;實現「零」錯退漏評漏人現象;拆除老舊圈舍95間,通過人居環境整治,組織群眾參與衛生清理500餘人次,清理垃圾20餘噸,村民們對攻堅隊點讚。
梅剛幫忙群眾種菜
龍寨以產業為支撐,目前按照「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了以核桃維主導產業,養殖、種植為輔助產業發展模式。 對照產業「八要素」找差距,全面推進全縣2+N產業發展,目前發展一個大規模養牛場,存欄144頭,該戶帶動全村共同發展養牛產業,全村現存欄量326頭;兩個大規模養豬場,存欄生豬500餘頭;三戶養羊大戶,存欄150隻;養雞場一個,存欄4000多隻;種植核桃1400畝;天麻2000平米、烤菸100多畝等多效產業發展。 疫情期間我們一直堅守崗位,守好卡點,連續奮戰22個晝夜沒回家,甚至換洗的衣服都是請他人帶來;發展產業過程中我被牛角馬蜂蜇6針,住院四天後立馬返回攻堅隊繼續開展工作;為了推進搬遷戶舊房拆除工作,我在拆除舊房的過程中,右手受傷,縫了兩層4針,沒有向組織請半天假,一直奮戰一線,組織搬遷戶舊房拆除工作有序推進。
梅剛(左一)帶著駐村幹部幫助群眾美化人居環境
「有困難,找梅書記、梅隊長」,每次下隊聽到最多的一句話。誠心為民,民必理解;真心為民,民必擁護。駐村以來,我始終把這句話作為做人做事的準則,做政策的執行者、引路人,把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把忙幫到基層關鍵處。「脫貧,一戶都不能少」,這是我駐村工作中向龍寨村79戶362名貧困人口許下的莊嚴承諾,現每戶人均收入都已達到9601.23元,戶戶穩崗就業,我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駐村幹部的承諾,成了龍寨村廣大黨員幹部和老百姓的信賴人。 如今,龍寨村在各級領導領導們的關心支持下,在攻堅隊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人居環境煥然一新,一條條硬化連戶路直通各家各戶,村民們幸福歡聲迎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