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5道美味的小吃,我最喜歡泉州面線糊,你呢?

2020-12-20 牛大男

1、板板橋油炸粑:板板橋油炸粑是四川省內江市的著名地方特色小吃,該品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油炸粑出自清道光年間,距今約有180年歷史。椑木鎮有位趙姓的大戶人家,每到秋收季節,家裡就會僱傭很多長工和短工下地勞動。有一年秋收季節,趙家讓一個放牛娃臨時負責熬煮綠豆湯,讓勞工們解暑、止渴。不料,沒有經驗的放牛娃放了太多的綠豆,結果成為一鍋粥。他擔心會被主人責罵,於是就"瀝"出大量已煮爛的綠豆,用它和糯米混在一起蒸成了粑兒。主人就拿給勞工們吃,大家從沒見過這種食品,吃後覺得雖然順口,卻感到還欠缺點什麼。於是有人建議,把粑兒放入油鍋裡炸一下試試,放牛娃照此下鍋油炸,再拿出來品嘗,大家對其讚不絕口,並給它取名"油炸粑"。其後,這家主人又拿了一點到茶館請大家品嘗,人們又對它的配料提了一些建議,獨具特色的油炸粑逐漸盛開定型並傳入民間。當時,椑木鎮屬於沱江內江境內重鎮,船運發達,也是成都與重慶陸路交通的必經之地,每天人來客往,非常熱鬧。幾年後,已安家的放牛娃在平日客流量大,時用三塊大木板鑲拼成的"板板橋"(現在經營油炸粑的位置)邊搭了一個茅草棚,架起鍋灶,經營油炸粑。因為它攜帶方便,也利於行人匆匆趕路,生意逐漸紅火,人們就稱它為"板板橋油炸粑"。

2、紫薯餅:紫薯餅營養價值豐富。主要食材有紫薯、糯米粉、麵粉,輔料有白芝麻,紅豆沙或其它。把紫薯煮熟壓成泥後,與糯米粉混合揉成麵團,再把麵團小劑子壓扁包入輔料,最後用鍋煎熟即可。其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紫薯營養豐富具特殊保健功能,其中的蛋白質胺基酸都是極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其中富含的維生素A可以改善視力和皮膚的黏膜上皮細胞,維生素C 可使膠元蛋白正常合成, 防治壞血病的發生, 花青素是天然強效自由基清除劑。具有普通紅薯的營養成分外,還富含硒元素、鐵元素和花青素 。在日本國家蔬菜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中名列榜首。另外,紫薯還可去皮烘乾粉碎後加工成粉,色澤美觀,營養豐富,是極好的食品加工原料,可作為各種糕點的主料或配料。同時紫紅薯還將成為花青素的主要原料之一。紫薯從莖尖嫩葉到薯塊,均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是當前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中的食品。做法:1、紫薯洗淨切片隔水蒸熟。2、用勺子把蒸熟的紫薯壓成紫薯泥,加入糯米粉,麵粉揉成麵團。3、把和好的紫薯麵團分成小劑子,紅豆沙餡搓成球備用,再把麵團小劑子壓扁後包入紅豆沙餡.包好後壓成圓餅。4、圓餅滾上白芝麻。5、平底鍋倒入適量油,待油稍微熱後放入做好的紫薯餅,轉小火慢慢煎,煎一小會兒,翻面繼續煎再翻面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3、泉州面線糊: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先以紗布包好蝦糠,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魚乾的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一併燒沸,再將精製的面線稍捻碎後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好味,澱粉調水後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打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入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小麥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洩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做法:1、將蝦糠包紮於紗布中放入1000克清水鍋中,用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糠後,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撕成絲。2、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澆沸。將精製面線稍捻碎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調準味。澱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即可。3、用餐前可根據各人的口味,加入滷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和油條,食用面線糊時撒上胡椒粉、芹菜末、白酒以及滷汁,味道更美。

4、番薯粥:番薯粥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粥類小吃之一,一般為潮汕人所喜愛,一般是早餐吃的。配上一些自家泡的鹹菜(酸菜)或者來一碟黑橄欖,風味無窮。該粥方適用於便血、便秘、產後缺乳、夜盲症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此方選自《粥譜》。 新鮮紅薯半斤,粳米2~3兩,白糖適量。 健脾養胃,益氣通乳。適用於維生素A缺乏症,夜盲有關番薯粥雜圖 症,大便帶血、便秘、溼熱黃疸。 將紅薯(以紅紫皮黃心者為最好)洗淨,連皮切成小塊,加水與粳米同煮稀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白糖適量,再煮二、三沸即可。 紅薯俗名山芋,又叫甜薯,番薯,甘薯,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民間中多有用新鮮紅薯煮粥食用的習慣,紅薯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主食之一,它不僅營養豐富,還有一定的醫療價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說:"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用。"《金薯傳習錄》還記載:"紅薯又治"痢疾下血,酒積熱瀉,溼熱黃疸,遺精淋濁,血虛經亂,小兒疳積。"紅薯的組成成份包括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維生素A和C,它所含的蛋白質比大米和白面還多。此外,還含少量的脂肪、胡蘿蔔素、核黃素等。同粳米煮粥。更能增強健脾胃,補中氣的效果。《粥譜》稱:"紅薯粥。益氣厚腸胃耐用飢。"由於紅薯粥香甜可口,因此,老幼鹹宜。 由於紅薯粥含多量糖份,所以患糖尿病的人,不宜選用。另外,在煮紅薯粥時,一定要趁熱服食,冷了後吃或吃後受涼,都容易引起泛酸,醋心。對於一些平素不能吃甜菜食的胃病患者,不宜多食。

5、香港雲吞麵:雲吞麵是香港特色美食之一,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淨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麵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據《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至於廣東何時用"雲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則無從考證。雲吞麵不僅深受港人的喜愛,就連許多香港的影視歌壇紅星對雲吞麵都情有獨鍾,如:周潤發、譚詠麟、成龍、周星馳、羅嘉良等眾多明星,翻開他們的個人資料你會發現他們的最愛都是雲吞麵。發哥稱:因為工作沒有辦法,出埠前往加拿大拍西片,一去便數個月,唔知(為什麼)點解出埠一久就好想食香港的魚蛋粉與雲吞麵"。羅嘉良在一次拍片現場憨厚地說:"我完全不懂煮菜,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吃雲吞麵,一周要吃五六次"。雲吞麵是在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最低潮時興起的,至今天,車仔面和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而價格方面則有貴有平。不過這些小販式經營己成為歷史陳跡。車仔面再沒有車仔,這也是香港的轉變的一部份。而香港的雲吞,是香港獨特的蝦肉餃子,只有香港才可以吃到,或到中國一些鋪子,放湯或油炸,再配合油菜或炸魚皮,真的是一流的享受。香港很多做街坊生意的食肆都有車仔面和雲吞麵售賣,如果想品嘗一下車仔面和雲吞麵的美味,香港的大街小巷可是隨處。

相關焦點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qz.fjsen.com 2014-04-16 09:48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舌尖上的中國》來泉拍攝 面線糊潤餅等小吃入選
    《舌尖上的中國》來泉州拍攝 面線糊潤餅等小吃入選早報訊(記者杜妮娜 傅恆)一碗鮮香四溢的面線糊,不僅僅是一種小吃,還代表著家的味道。近日,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攝製組來泉拍攝面線糊、潤餅、牛排等泉州名小吃,不久將在CCTV9播出。【拍攝】草根面線糊小店 被央視選中去年,央視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讓節目中出現的中國美食徹底「火」了一把。
  • 石花膏、土筍凍、面線糊等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在中山路的一家知名小吃店裡,來自河南開封的遊客王先生正在品嘗海蠣煎。「前晚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立馬問了酒店前臺哪裡有海蠣煎吃。
  • 石花膏面線糊等上《舌尖上的中國》 刷屏泉州人朋友圈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在中山路的一家知名小吃店裡,來自河南開封的遊客王先生正在品嘗海蠣煎。
  • 面線糊:泉州著名特色小吃之一,清甜爽滑,獨特的閩南風味!
    面線糊:泉州著名特色小吃之一,清甜爽滑,獨特的閩南風味!泉州歷史悠久,在700多年前就被馬可波羅稱之為「光明之城」,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在很多地方依舊能夠看到一些千古遺風,即古樸清雅又精緻婉約。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這是我第六次來泉州了!每次都要吃麵線糊、石花膏、薑母鴨和海蠣煎。不同店的面線糊,味道也不一樣,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家了。」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到泉州過年。她說,自己對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著迷,更喜歡泉州便宜又美味的小吃。  在中山路的一家知名小吃店裡,來自河南開封的遊客王先生正在品嘗海蠣煎。「前晚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立馬問了酒店前臺哪裡有海蠣煎吃。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泉州人來說,這麼美味的紀錄片裡,怎能少了泉州美食的蹤影?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
  •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面線糊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一大撥吃貨泉州尋美味前晚,泉州人的朋友圈被《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裡的泉州片段刷屏了。片段剛剛播完 遊客連夜尋泉州味道「你們店還在營業嗎?」前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剛剛播完,就有來泉過年的遊客打電話到丁秉正的店裡,想要吃上一份清涼可口的石花膏。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網友力薦泉州名小吃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網友力薦泉州名小吃 qz.fjsen.com 2013-04-10 07:48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核心提示為展現閩南文化的內涵與底蘊,今年3月26日起本報推出「泉州名小吃」專欄,已介紹了面線糊、安海土筍凍、湖頭米粉、潤餅菜等多種名小吃,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引發市民對家鄉小吃的熱議。
  • 泉州面線糊、潤餅或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面線糊潤餅牛肉羹泉州名小吃入選《舌尖》第一季的熱播,在全國各地掀起一股風潮。
  • 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幫助百姓度過饑荒,泉州的美食你知道幾個?
    泉州這座美麗的城市,不僅歷史文化深厚,而且說到泉州的美食,很多都會忍不住的口水。泉州的美食不僅在舌尖上的中出現,還有幾樣是由鄭成功發明並幫助當地人度過饑荒的特殊美食。海蠣煎。這道菜在泉州這座沿海城市有著很大的名氣,同時還有很長一段歷史。在明朝末年的大將鄭成功帶領軍隊大戰荷蘭軍,荷軍怒急之下將城內糧食都藏了起來,斷了鄭成功糧食的來源。
  • 舌尖上的泉州,泉州美食分享
    在福建,有一個地方叫沙縣,沙縣小吃在中國可謂是遍地開花,小編今天介紹的不是沙縣,而是泉州。提到泉州,那就不得不說一檔超級火的美食節目《時間上的中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泉州就是一座被這檔節目點名多次的城市,所以可見泉州的美食之多。
  • 舌尖上的美食之舌尖上的泉州,這是每一個小吃貨的必要打卡之地
    它就是泉州,那個上過多次《舌尖上的中國》的泉州。作為一個小吃貨,怎麼可以不打卡泉州呢?在泉州,美食遍地,而且這裡沒有像廈門一樣的巨大人流量,在這個,你可以安安靜靜地吃一頓飯,可以安逸地享受美食的內涵!很多大家熟悉的廈門小吃,比如面線煳、花生湯、蚵仔煎,其實都是發源於此。如果在廈門打卡的古早味、網紅美食不盡如人意,去泉州再吃一次,絕對能洗刷難吃的「罪名」。
  • 泉州面線糊做法 正宗小吃 感受閩南風味
    泉州面線糊 正宗小吃 泉州面線糊 豬骨 大乾貝 六個左右
  • 泉州美食再登央視《舌尖》!這次火的居然是……
    聽我爸媽說,1985年左右,才2毛錢。我小時候,有5毛錢一碗的,也有1元錢一碗的。下午放學後吃上一碗再回家,覺得一天都很幸福。現在賣石花膏的店鋪多了,我反而更懷念小時候在推車上買到的味道。」去年國慶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劇組來到泉州,經過挑選後「看上」了石花膏、海蠣煎和面線糊。「在店裡拍攝了一周,正好是泉州最熱的一陣子。」他說。
  • 舌尖上的中國:5道美味的小吃,我最喜歡高唐老豆腐,你呢?
    可是如果你想要多一點粉或者多一點碼子,就可以在買粉的 時候告訴店家你要輕挑重挑,或者重蓋輕蓋。不明白的人往往聽得很糊塗,這些就是米粉的牌子,牌子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挑跟蓋,輕挑就是要少一點粉,重蓋就是蓋多點碼子,反之亦然。以前買粉叫做買籌,在店的入口處一塊板子,上面懸掛了許多籌碼,是用木條做的米粉,榨菜絲,肉絲,鹽,味精,醬油,雜骨湯,幹椒粉,蔥花,熟豬油。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什麼?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 這一碗泉州面線糊,配料簡單,但風味十足
    讓小廚帶著你一起到福建泉州探尋一番吧~美景盡收眼底,美食呢~就統統入了我的胃吧~快快跟上腳步,跟著小廚看一看吧~泉州故事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
  • 《舌尖上的中國3》沒看夠?「古早味」的泉州美食在這裡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但是似乎跟人們期待的不一樣。最近更是口碑一路下滑,引起人們的熱議。不少觀眾吐槽《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味道」變了,節目效果上不再如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評分分別是9.3分和8.4分,而第三季則下滑到5.0分。《舌尖3》第二集中出現的3道美食固然也是泉州的代表性美食。但是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泉州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不容錯過的美食。
  • 泉州面線糊,配菜品種多,味道由您定
    在福建泉州市,許多人的早餐是從一碗麵線糊開始的。那麼,這是一種怎樣的小吃?本文為您介紹。 泉州面線糊是閩南地區一道著名的特色小吃,據說,在福建省的99種必嘗美食榜上排名第三。可見,泉州面線糊在福建省內是多麼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