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於夜晚,我最早的記憶來自外婆。小時候我總是三更半夜驚醒,有時候還會無緣無故的哭泣。醒來聽到寂靜夜裡傳出各種響動,總會第一時間貼到外婆身邊,怕到不行。
外婆便會很溫柔地撫摸我的背,拍拍我的頭,然後在我耳邊念著:「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哭兒郎,過往行人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
老人家多數有點迷信,她相信念三遍後,我的睡眠就會變好,於是總在我半夜驚醒後念給我聽。也不知是什麼玄學,常在她念完後,我又能重新閉上眼睛進入夢中,那時外婆溫暖的懷抱和低柔的嗓音,構成了我對黑夜最早的記憶。
在我生了小孩後,大寶也經常半夜睡不安穩,有天哄睡他的過程中偶然想起了外婆哼的語調,那是第一次,在輕柔的撫慰中,寶寶快速的進入了睡眠。
當然這方法也不一定每次都奏效,只是它對於我來說很特殊。後來跟其他的寶媽交流,發現有很多孩子在晚上都睡得不太安穩。有的孩子能入睡但是睡不踏實,還得一直抱著;有的孩子很容易驚醒、夜啼;有的孩子作息顛倒,還鬧覺;有的孩子則格外黏媽媽,認床。其中有位寶媽提到自己家孩子總是凌晨3點還沒睡,諸如此類情況數不勝數,實在是讓家長們操碎了心。
其實,孩子的睡眠跟大人一樣分階段,根據國際睡眠醫學學會的標準,他們將睡眠分為五個階段,前四個階段分別是: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和深睡期,屬於睡眠時相中的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最後階段則介於清醒期與入睡期的混沌狀態,入睡者通常會有翻身動作,像是要醒又像是要進入第一階段即入睡期的睡眠,這實際上是進入了睡眠時相中的快速眼動睡眠期(REM)。
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屬於安靜睡眠,不容易驚醒;快速眼動睡眠期屬於活躍期睡眠,容易驚醒。在晚上這兩個睡眠時相多次相互交替,而嬰幼兒與成人相比,其睡眠交替更頻繁,也就更容易在活躍期睡眠階段驚醒。
因此,寶媽們要注意觀察孩子在晚上醒來時是否處於活躍期,適當放輕手腳,給予安慰。
1. 擔心孩子睡不夠,總是哄睡。有的父母總怕孩子晚上不睡從而導致睡眠時間不夠,從而一有機會就哄睡寶寶。雖然充足的睡眠時間對寶寶來說很重要,但寶寶的睡眠質量也是衡量的重要指標。
寶寶即使睡覺時間短,只要深度睡眠時間足夠長,那麼就不會影響身體發育,因為嬰兒的成長激素主要是在深度睡眠時期分泌。
而且總是讓寶寶睡覺,反而會導致寶寶作息不規律,讓他沒有活力,所以即使晚上寶寶睡得少,也不能經常性哄睡,而是應該讓寶寶的作息保持規律。
2. 撒不開手,總是抱著睡。有的父母認為抱著孩子睡覺能給他更多地安全感,讓他更快入睡。實際上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抱著寶寶確實能給他安全感,但同時也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讓他睡覺時除了你的懷抱,其他人都不要。
一旦你有事離開,那孩子必然會睡不好。抱久了也會讓孩子產生入睡困難,大了也不能養成獨立睡覺的習慣。
3.一有動靜,就喜歡輕拍。看電視劇,孩子在床上只要一有動靜,媽媽必定會輕輕地拍孩子,畫面很溫馨沒錯,但如果現實生活中的父母也經常這麼做的話,那孩子絕對睡不好。
就像前面說的,孩子處於活躍期睡眠時手腳都會有動作,還經常翻身,如果父母這個時候拍打孩子,驚動了他的睡眠,那麼孩子就會從入睡狀態醒來,從而哭泣不止。
1.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首先房間溫度、溼度適宜,不過冷、過熱、過幹、過溼,20-25攝氏度的溫度、50-60%的溼度最好;其次是在臥室儘量少放電子產品,因為電子產品有藍光會影響睡眠,而且父母在孩子入睡前自己也要少玩手機、電腦;最後,臥室最好裝上厚窗簾或者隔音海綿,降噪。
2.建立正常的晝夜節奏和睡-醒模式
這一點很重要,孩子建立起正確的生物鐘能夠讓他更加適應環境,從而改善睡眠。首先,在白天時要讓孩子不要睡得太久,可以出門走走散散步,就算要睡一次,也不要超過3-4個小時,睡得太久晚上精神容易亢奮。
其次就是五六點左右儘量不要讓孩子睡覺,因為睡著了很可能半夜就醒。最後是在孩子睡覺前給他一些特別的暗示,比如關燈、拉窗簾,讓他知道做完這些事就要睡覺了,通過這些可以給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晝夜節奏和睡覺模式。
3.培養孩子自我入睡的能力
這一點從孩子出生起就可以開始培養,父母不要孩子一哭就去哄,這樣後期糾正比較困難。
先弄清孩子夜哭的原因,如果是餓了尿了等生理需求,父母滿足好後可以安撫孩子入睡;如果是因為睡眠淺不踏實,可以適當的安撫。
Tips:一般來說除去生病外,孩子哭泣15分鐘左右就會停止然後入睡,只要父母堅持一點,相信養成寶寶自我入睡的習慣只是時間問題。
奶爸有話講: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自然』給予人們的甘露是睡眠。」人的一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睡覺的,在這樣一段如此悠長的休憩時光中,父母需要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