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學100味常用中藥,不得不提到甘草。
甘草,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中草藥。
在方子裡面,甘草常常扮演配角「使」藥的角色,也就是一個配角。
還記得我在剛學中醫那會,總覺得這個甘草好像沒什麼用,於是就自作聰明,把方子中的甘草去掉,結果可想而知,藥效差很多。
後來,把甘草加上去,效果就很好。
從那以後,我就明白2點:
第一,經方驗方這些古方經過千千萬萬的人驗證過了,沒有一個多餘的藥,也沒有更好的代替藥,傳下來給咱們的已經是最好的了,咱們只要相信照用就行。
第二,每個中藥都很重要,學方子必須先懂中藥。就好比你要辦成一件事,你得組建一個團隊。你要組建團隊,你就得知道每個隊員的特點,把他們放在合適位置,才能形成強而有力的團隊,才能把事情辦成。
自古以來,大家對甘草的評價就極高。李時珍這樣評價甘草: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老百姓也經常稱甘草為「和事佬」,能夠調和百藥。
關於甘草,我一直沒想到一個特別合適的詞來形容它。
前幾天,看到一個馬雲演講的視頻,馬雲說:我自己什麼都不會,但我的團隊裡有頂級高手,這些特別有能力的人往往不擅長和別人共事,而我的工作就是如何讓他們在一起工作。
聽完馬雲講完這番話,我突然想起了甘草,甘草的角色跟馬雲的角色有點像。
可以說馬雲什麼都不會,但是如果沒有馬雲,不會有今天的阿里帝國。
也可以說甘草好像沒啥特長,但是如果方子裡少了甘草,那這個方子就失去了該有的功效。
正因為如此,甘草的作用,咱們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
甘草的第1個強大功效:調和百藥。
凡事以「和」為貴,組方也是這樣,一個方子只有「和」了,才能發揮出作用。
在經方裡面,常常是熱藥跟寒藥並用,比如半夏瀉心湯,裡面有黃芩黃連這樣的苦寒藥,又有乾薑這樣的辛熱藥,那就得用甘草來調和,不然這寒藥和熱藥在一起就會有矛盾。
一般來說,如果有寒藥和熱藥出現在同一張方子裡,就必須有甘草。
用來調和藥性,一般都用炙甘草。
甘草的第2個強大功效:緩和藥性。
什麼叫緩和藥性呢?就是讓藥性走的慢一些,讓藥力發揮持久一些。比如,用甘草和乾薑一起用,那就是乾薑甘草湯,是用來溫中散寒的主方。
你如果單用乾薑不用甘草,那就起不到效果,為什麼呢?
乾薑爆發力強,但是沒有持久力,有爆發力沒有持久力當然就不會有好效果。
乾薑辛散力很強,在身體裡走的很快,甘草走的慢就能拉住乾薑,乾薑慢下來之後就有持久力了。
再比如說,麻杏石甘湯裡,有石膏和知母這些寒涼之品,寒涼之性會傷脾胃,那就加點甘草,讓寒涼之性緩下來,這樣對脾胃傷害就不大了。
再比如說,補氣的方子四君子湯裡面有甘草,為什麼要加甘草?也是讓補氣的力量緩和下來,細水長流慢慢補才能補的進去。
還有,小承氣湯裡有大黃和甘草,如果你不加甘草,那大黃在身體裡面一路狂奔,一瀉千裡,你身體肯定受不了的。加點甘草之後,甘草走得慢就能拉住大黃,讓身體慢慢地瀉。
用來緩和藥性,一般用炙甘草。
甘草的第3個強大功效:能解百毒。
甘草其他的功效都很平庸,唯獨這解毒的能力沒有哪個藥跟它相提並論。
不管是中草藥的毒,還是食物中毒,還是農藥中毒或者蛇蟲咬傷等其他毒,甘草都能解。
如果甘草解不了,那就再配上綠豆同用,那幾乎能解一切的毒了。
方子裡含有有毒藥材的,比如附子,半夏這些,那基本也要加入甘草來解毒性的。
大家注意,如果用來解毒,一般都用生甘草。
甘草的第4個強大功效:補中益氣。
《本經》中這樣描述甘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
啥意思呢?比較瘦弱的人,氣力很小的人適合甘草,甘草能讓筋骨堅韌,能強壯肌肉,能倍增力氣。
土為五行之母,萬物由土而生,這甘草是土性最全的,最擅長的就是補土。
所以呢,很多方子裡加點炙甘草,為的是補土保護脾胃。
但是,大家稍微注意一下,不要認為脾土虛的人用炙甘草來補就行了,容易腹脹的人不建議服用炙甘草。
炙甘草補土跟其他補氣藥還有點不一樣,比如黃芪補氣,補到身體裡的氣會流動起來,這樣不太容易引起氣滯。
炙甘草也能補中氣,但是炙甘草補的這個氣「守而不走」,它就四方八穩地定在那裡。
所以,容易肚子脹的人用炙甘草要謹慎,如果要用,需要配伍陳皮這樣的理氣藥才行。
甘草用來補中益氣,一般都用炙甘草。
甘草的第5個強大功效:潤肺化痰止咳。
很多人感冒好了之後,往往留下半聲咳。
我分享兩個小方法:一個方法是煮點山藥水喝,另一個小方法就是用生甘草片泡水喝。
生甘草能潤肺潤咽喉,很多人在秋冬季節容易咽喉癢咽喉乾燥,那可以每天泡點生甘草水喝就能緩解了。
還有,出現咽喉腫痛的時候,也同樣可以用生甘草水,因為甘草可以解咽喉的熱毒。
甘草還有一些民間用法,比如用生甘草來治肺結核。
張錫純先生記錄了詳細用法:對於肺結核的人,用粉甘草研磨成粉末狀,用9g的金銀花煎水來衝服,每次服5g左右的粉甘草粉末。
什麼叫粉甘草呢?也是甘草的一種,一般的甘草外皮是紅色的,而這粉甘草的皮是黃色的,這粉甘草性平不溫,用於解毒清熱最好。
甘草有這麼多神奇的功效,估計很多人會想:既然甘草很平和,那就每個方子裡都加點甘草總不會錯吧。
要知道,10個方子裡7個方子有甘草,那還是有3個方子沒有甘草的,說明不是所有方子都適合加甘草的。
我總結了傷寒論的經方,發現有這樣的規律,有2類方子統統不用甘草。
第一,利尿滲溼的方子裡,都不用甘草。比如五苓散,真武湯這樣的方子,都不用甘草。為什麼呢? 因為甘草容易藏水,不利於水溼排出。
第二,行氣的方子裡,都不用甘草。比如枳實薤白桂枝湯,半夏厚樸湯都不用甘草。為什麼呢?因為甘草土性壅滯,不利於氣機斡旋流通。
除了這2類方子,還有方子需要排出體內各種痰溼、瘀血、積食等病理產物,而病人正氣尚足的時候也不用甘草。
所以呢,方子裡要不要配甘草,這裡面的學問是很大的,方子配伍的學問咱們很快就會了解到了。
如果要用甘草來平時養生保健的話,我有3點建議:
第一,養生多用生甘草,一般不用炙甘草的。為什麼呢?養生要權衡「通」和「補」,炙甘草偏補而且有點壅滯,生甘草補中有通,所以用來保健養生的話生甘草更為合適。
第二,甘草適合瘦弱的人來服用,形體偏胖的人和體內溼氣重的人,不建議經常吃甘草。因為甘草保水,容易藏水藏溼氣。
第三,容易肚子脹、容易胸脅脹、小腿脹的人,不太適合吃甘草。因為甘草土性壅滯,不利於氣機運行。
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甘草,其實這裡面也藏有大學問,這正是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
要用好甘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希望今天的分享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