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華教授:遵循指南用藥方案 規範蕁麻疹臨床診療|抗組胺藥|皮膚...

2020-12-22 騰訊網

► 徐金華 教授

蕁麻疹是一種全球範圍內常見的皮膚病,無種族差異,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群發病率一般在1%~30%。我國人群患病率約為23%,已然構成一個龐大的蕁麻疹患者群體。但蕁麻疹的發病機制非常複雜,約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別是慢性蕁麻疹。為此,2019年2月,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用以規範蕁麻疹的臨床治療。如今17個月過去,記者就蕁麻疹診療規範化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徐金華教授。

2019年2月,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以規範蕁麻疹的臨床治療。經過一年多的臨床使用,您認為目前指南的落實情況如何?

徐金華教授

為了更好地指導蕁麻疹的診斷和治療,規範廣大皮膚科醫生的診療行為並造福患者,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結合國內外蕁麻疹研究相關進展,以我國2014版指南為基礎,參考美國2014年版及歐洲2017年版蕁麻疹診療指南,先後在PubMed、中國知網等資料庫搜集整理近5年內的高質量文獻,由數十位專家多次召開現場會議,經討論而制定,從而為蕁麻疹的診療提供更豐富、有效、權威的參考依據。本指南適用於中國成人及兒童蕁麻疹患者,可供廣大醫療機構及臨床醫務工作者參考應用。

指南發布至今,皮膚性病學分會一直致力於通過大大小小的會議,在全國各地進行宣講,使更多基層醫生了解蕁麻疹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學習蕁麻疹的規範治療,目前已取得一定進展。

指南對規範慢性蕁麻疹治療十分重要,但治療方法的多樣化及指南的局限性是臨床醫生處置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您是如何理解的?

徐金華教授

指南中的治療方法,主要依照現有臨床療效證據等級來制定。根據患者病情和對治療的反應,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案上,指南提供了一線、二線和三線三種選擇供臨床醫生參考。

一線治療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治療有效後逐步減少劑量,以達到有效控制風團發作為標準,以最小的劑量維持治療。慢性蕁麻疹療程一般不少於1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3~6個月或更長時間。第一代抗組胺藥治療蕁麻疹的療效確切,但中樞鎮靜、抗膽鹼能作用等不良反應限制其臨床應用,因此不作為一線選擇。

二線治療第二代抗組胺藥常規劑量使用1~2周仍不能有效控制症狀時,考慮到不同個體或蕁麻疹類型對治療反應的差異,可更換抗組胺藥品種,或聯合其他第二代抗組胺藥以提高抗炎作用,或聯合第一代抗組胺藥,睡前服用以延長患者睡眠時間,或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將原抗組胺藥增加2~4倍劑量。

三線治療上述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選擇以下治療。(1)雷公藤多甙片,每日1.0~1.5 mg/kg,分3次口服,使用時需注意對造血系統的抑制、肝臟的損傷及生殖毒性等不良反應。(2)環孢素,每日3~5 mg/kg,分2~3次口服,因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只用於嚴重的、對任何劑量抗組胺藥均無效的患者。(3)生物製劑,如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抗IgE單抗),對多數難治性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療效,推薦按150~300m g劑量皮下注射,每4周注射1次,但需注意其罕見的過敏反應。(4)糖皮質激素,適用於上述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議予潑尼松0.3~0.5mg·kg-1·d-1(或相當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口服,好轉後逐漸減量,通常療程不超過2周,不主張常規使用。國外有研究顯示,部分難治性慢性蕁麻疹採用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PUVA)或中波紫外線治療均有一定作用,並以PUVA療效更佳。

以上三種治療方案提供的藥物選擇,一般在臨床上都能滿足患者需求。除此之外,在臨床上不具備療效證據的藥物,指南不建議使用。

目前,對於慢性蕁麻疹,國內外指南中的抗組胺策略有什麼異同?對於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怎麼調整治療策略?

徐金華教授

在藥物初始使用效果不好的情況下,國外相對比較推崇增加劑量的治療方式,但國內指南並未將此作為首選。國內最常選用聯合或者換用其他的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若仍沒有效果,再考慮增加劑量。增加劑量受限於藥物說明書,如果說明書上沒有該類適應證,醫生單方面增加劑量使用,則屬於超適應證使用,可能會引起醫療糾紛。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抗組胺治療,仍要遵循指南和藥物說明書調整用藥方案。

患者教育是蕁麻疹治療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此您是如何做的?

徐金華教授

目前對蕁麻疹患者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在候診期間進行科普。這主要是因為國內門診資源緊張,門診醫生每天要收治大量患者,從而導致患者候診時間相對較長,醫生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蕁麻疹科普教育。未來門診資源緊張的問題若能得到緩解,患者就診採取預約制,門診醫生便有更多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患者教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趙作濤教授:蕁麻疹診療及評估量表&使用
    蕁麻疹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是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滲透壓增加引起的局部水腫反應,主要特點是真皮水腫形成局部風團樣改變,即老百姓說的風疹塊。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治療難度大、控制率低,其在臨床上如何診療以及一般使用哪些量表進行評估,本刊特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趙作濤教授進行經驗分享。
  • 冬季慢性蕁麻疹來襲 抗組胺藥就是唯一良藥?
    有沒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標準方案?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宋志強介紹,由於蕁麻疹主要和組胺釋放有關,治療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組胺藥。抗組胺藥有很多種。目前國內外的診療指南標準方案就是建議規則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依巴斯丁、氯雷他定等。第一代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賽庚啶,因為吃藥後多數人會有打瞌睡的副作用,一般現在不再推薦用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至於抗阻藥物需要服用多久,要依據患者的病情來定。建議至少服用3-6個月。      有些人會問,3~6個月是不是吃藥的時間太長了?
  • 你需要一份蕁麻疹用藥和預防全攻略
    小編聽到了你們的呼聲,本期「盛情」邀請到重量級嘉賓皮膚科主任徐金華教授及皮膚科朱奕錡醫生,為您提供詳細全面的蕁麻疹診療及預防全攻略。上文提到,肥大細胞激活後釋放組胺是引起蕁麻疹的重要機制之一,故而抗組胺藥在蕁麻疹的藥物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屬於一線治療方案。
  • 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同為抗組胺藥,用法有什麼區別?
    參考文獻:  [1]抗組胺H1受體藥在兒童常見過敏性疾病中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8,33(3):161-168  [2]口服H1抗組胺藥治療變應性鼻炎2018廣州共識[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2018,18(3):149-156  [3]抗組胺藥在皮膚科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7,50(6):393
  • 孩子過敏時,抗組胺藥怎麼用?
    抗組胺H1受體藥(以下簡稱抗組胺藥)具有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安全性較高的優勢,在兒童過敏性疾病治療方面應用廣泛。但該類藥在臨床應用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如怎樣做到有適應證用藥、治療方案如何合理制定、用藥療程如何把握等。因此做到科學合理使用抗組胺藥仍是一項巨大挑戰!
  • 兒童安全用藥:多學科聯合 推動我國兒童過敏合理用藥
    會上,健康報社社長鄧海華指出,為促進我國兒科學科建設與發展,提高群眾兒童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健康報社、《臨床藥物治療雜誌》社聯合成立兒童抗過敏科普宣傳編委會,聘請全國權威專家擔任編委會首席顧問和編委等職務,為兒童抗過敏疾病診療提供科普宣教平臺,讓權威聲音傳遞給公眾,提升百姓健康素養,預防疾病,關口前移。
  • 蕁麻疹如何治療,兒童和孕婦也能用抗組胺藥嗎?
    原創 gcplive 藥評中心作者:Gcplive來源:藥評中心(轉載時不得修改圖片)蕁麻疹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肥大細胞是蕁麻疹發病中關鍵的效應細胞
  • 小小的風團,大大的麻煩——蕁麻疹
    醫生在藥物選擇會遵循安全、有效和規律使用的原則,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對治療的反應制定並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控制蕁麻疹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常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貝他斯汀、奧洛他定等。
  • 全球最牛的皮膚科期刊有了中國「分號」,要感謝他們
    >JAAD編委、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宋志強教授針對臨床常見的蕁麻疹診療和抗組胺用藥問題進行了深入講解。 曹雙林教授介紹了《歐美蕁麻疹指南(2018版)》的相關內容,著重講解了對不同亞型蕁麻疹診斷與治療手段。蕁麻疹主要表現為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兒童患者的診斷、治療與成年患者差別不大。治療方面,2018年指南明確分為四線治療。
  • 我國發布首個兒童過敏性鼻炎診療指南 推動臨床管理規範化發展
    為了提升專業醫務人員對於兒童過敏性鼻炎的重視,向基層醫生普及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規範診療,提升專業臨床診療水平,3月31日,由拜耳主辦的國內首個《兒童過敏性鼻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解讀會在上海正式舉辦。據悉,《兒童過敏性鼻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由許政敏教授牽頭,基於國內外兒童過敏性鼻炎診療相關指南、臨床研究的新進展,並結合兒科專家的臨床診治經驗撰寫,目前已發布於《中國實用兒科雜誌》。這是我國第一個關於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指南,旨在科學傳遞兒童過敏性鼻炎相關知識,為臨床診療提供切實的建設性指導。
  • 蕁麻疹,治療藥物有哪些?| 螞蟻藥事
    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AAD):對於輕中度蕁麻疹最常使用的藥物是非鎮靜型(即不會引起嗜睡)的抗組胺藥,比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貝他斯汀
  • ...的防治水平——訪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楊志波教授
    合理應用治療手段,規範治療過敏性皮膚病 面對高發的過敏性皮膚病,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手段可分為兩大類,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方面的一線用藥是 H1受體拮抗劑,還有鈣劑和調節免疫的相關藥物;二線用藥則是糖皮質激素,其中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生物製劑均可開展藥物治療。
  • 抗組胺藥物不止引起嗜睡,還需注意這些
    抗組胺藥物是一類選擇性地拮抗組胺H1受體、拮抗組胺作用的藥物,其據結構和功能特點不同,可分為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鎮靜性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其中第一代抗組胺藥物(鎮靜性抗組胺藥物)受體選擇性較差,可抗組胺、抗膽鹼能、抗5-羥色胺、抗多巴胺、抗α腎上腺素受體等,並易透過血腦屏障;第二代抗組胺藥物、第二代新型抗組胺藥物受體選擇性和特異性強,不易透過血腦屏障
  • 得了慢性蕁麻疹怎麼辦?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慢性蕁麻疹也不會短時間就痊癒的,認識到這一點,放鬆心情,反而有助於病情的減輕和恢復。因為,現在的研究已證實,焦慮是慢性蕁麻疹的一個重要誘發和加重因素。有沒有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標準方案?由於蕁麻疹主要和組胺釋放有關,治療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組胺藥。抗組胺藥有很多種。
  •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左亞剛:蕁麻疹的病因分析、治療方法和止癢小竅門
    01健康界: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疾病嗎?它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是什麼? 得了蕁麻疹一定要進行過敏原檢測嗎? 左亞剛教授: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特徵性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可伴有血管性水腫。
  • 抗組胺藥:處方藥與OTC群雄逐鹿
    20世紀80年代以前,進入臨床的H1R受體拮抗劑的最大特點是均具有乙胺基結構,故與組胺受體有著較強的親和力,脂溶性大,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神經中樞,產生鎮靜作用。而且對H1、H2、H3、5-羥色胺(5-HT)及膽鹼能受體都有一定作用,選擇性差,不良反應較多;在體內代謝快,作用時間短,服藥次數多。這一類藥被稱為第一代抗組胺藥,因其具有鎮靜作用,故又稱為鎮靜型抗組胺藥。
  • 抗過敏藥還會引起蕁麻疹?怎麼回事?
    可致蕁麻疹的藥物數量眾多,難以一一列舉,幾乎所有的能引起過敏反應或促進組胺釋放的藥物都有可能致蕁麻疹。藥物致蕁麻疹的機制並不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兩種。1變態反應(1))Ⅰ型變態反應也叫急性蕁麻疹,發生在用藥後 24h 內。
  • 規範特應性皮炎診療創新藥讓患者廣受益
    本次大會以「智慧引領,科技賦能,創享康復未來」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皮膚領域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皮膚領域的新發展、新技術、新理念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通過發揮高端學術會議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普及和加強中國皮膚科醫生的皮膚病康復理念、提升和擴大專委會在皮膚科領域內的影力和號召力,提升、規範和推廣中國皮膚病整體康復能力。
  • 治蕁麻疹,不能著急停藥
    臨床上蕁麻疹病因複雜,有些和過敏有關,但約75%的患者找不到病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對於知道病因的患者來說,有效遠離過敏原十分重要。患者可能會問,「管住嘴」就真的能躲過蕁麻疹嗎?並非如此,因為蕁麻疹的過敏原比較多樣化,食物只是其中一類,如海鮮、牛羊肉、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少吃,部分熱帶水果,如菠蘿、芒果、榴槤等也容易引起過敏。
  • 抗過敏益生菌利敏舒與慢性蕁麻疹的關係
    疾病介紹  慢性蕁麻疹是指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和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水腫,病程通常大於6周。慢性蕁麻疹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均有發病,發病後常會有反覆發作的現象,並且會有較為明顯的風團和瘙癢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