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種植大棚
大河網訊(記者 劉曉明)南樂縣聯富現代農業園區不僅種植了大量的無公害蔬菜,而且生態農業信息化建設也緊跟步伐。7月10日,濮陽市「聚焦三農工作 實現鄉村振興」網絡媒體採訪團隊來到南樂縣張果屯鎮煙之東村的聯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觀摩。
走上觀景平臺,腳下一片連著一片的蔬菜大棚盡收眼底。張果屯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曹傑英告訴記者,這裡的200畝地是全部用來種植西紅柿的。「農作物產品認證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無公害,第二是綠色,第三是有機,我們的西紅柿通過測試附近2000畝土壤和水質,獲得了綠色認證。」這裡的西紅柿種植採用了高溫殺毒滅菌的悶棚方式,平均年收入能達到5萬多元。
除了種植農作物,園區開始栽種景觀樹,為以後發展農業旅遊構建基礎。「先有生產體系,再往第三產業融合上延伸,沒有生產就沒有支撐,現在我們就是在為第三產業打基礎。」曹傑英說。
種植西紅柿使農民致富
據了解,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達到了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處理商品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的「五化」標準。
通過園區輻射,還帶動了張行、後孫黑、魏莊等10餘村大棚蔬菜發展,主要種植聖女果、尖椒、番茄等綠色無公害蔬菜,年產果蔬1500萬公斤。目前,園區已基本形成了以草莓、西紅柿種植為主導的果蔬種植支柱產業,為當地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路。
監控平臺
隨後,記者參觀了南樂縣生態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該工程基於構建一個現代化智慧農業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在其中一個基地,記者從平臺的監控中看到,這個基地一共改造升級了201座溫室大棚,實現了棚內環境數據的實時採集,空氣土壤溫溼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一覽無餘。「假如系統檢測到土壤的溼度沒達到種植農作物的最低要求,那麼澆水的設備就會自動打開,這樣就不需要人工的過多介入。」該平臺相關管理人員介紹。
該平臺預計今年6月底施工完畢,進入試運行階段。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大農業」數據中心,構建互聯共享的「網際網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涵蓋南樂縣整個農業產業結構,包括農業產值、農作物分布、農技推廣、農機監管等,增強農業生產宏觀調控能力,使全縣22.31萬農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