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北方的涮羊肉,大都傳承於蒙古涮羊肉,東來順傳承蒙古涮羊肉。北方的冬季哈氣成冰。若是瑞雪飄飄的冬夜,一家人能聚在屋子裡,圍著翻滾沸騰的涮鍋子美美吃上頓涮羊肉,那是一件多麼溫暖的美事!
吃菜講究鍋氣,涮羊肉的鍋氣無疑是最足實的。涮鍋子大有講究,它和火鍋不一樣。火鍋圓肚、膛大,可以裝進各種葷素菜品一起熬煮。
涮鍋子的膛是個倒錐形,上頭大,底下小,鍋裡的水總能保持滾開的狀態。夾起片羊肉下鍋涮上兩三下就熟了,十個八個人也供得上吃。
講究的涮鍋子要用紅銅打造,膛裡掛著一層銀亮亮的錫,據說可以避免直接熬銅產生的毒性。羊蠷又叫小三叉兒。另外還有兩小塊肉,一塊是磨襠,另一塊叫黃瓜條。除此以外,羊身上就再沒有適合涮著吃的肉了。
羊肉都是蒙古羊的羊肉,最好是用乾淨布吸乾表面的水分後稍微凍一下現切現涮。把肉切成半透明的薄片,講究要「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碼放在盤裡倒扣過來舉著肉不能掉下來,才表明肉的鮮嫩和幹松。
吃涮羊肉有幾樣必不可少的配菜:水發粉絲、酸白菜、大白菜頭、凍豆腐,再加上白皮糖蒜。主食品只有一樣——芝麻燒餅。齊了。經典的涮羊肉就這麼簡單。
再有就是各種蘸食的作料。涮羊肉的作料可謂豐盛,而且各種調料應該單獨盛放,由食客根據各自口味調配出喜歡的碗底——芝麻醬用涼開水加些鹽慢慢澥開,把帶湯的醬豆腐研成糊,還有釀製好的韭菜花,分別裝在大碗裡。蔥、姜、蒜切成末兒,香菜切段兒。四樣鮮菜放小碟裡備用。
醬油、醋、辣椒油,再點上幾滴必不可缺的滷蝦油——沒了這個,那味道就算不上地道。調出來青是青,白是白,再加上紅的、綠的、黃的……很靚麗的一小碗,吃的就是個性。
涮肉不是煮肉,吃起來有特定的程序。最先涮的既不是上腦兒,也不是後腿,而是兩片切成半透明的羊尾,豐潤肥美,宛若凝脂,讓鍋裡的湯再涮起肉來不覺得肉柴。之後,當然是涮肉了。
所謂涮,是用筷子輕輕夾上兩三片肉在鍋子裡抖摟上三四下,工夫不能長了,看肉一變色趕緊夾出來瀝乾湯水蘸上佐料吃。工夫長了就成了煮,而不叫涮了。
涮羊肉從來都是自助。醇香鮮嫩的羊肉蘸上自己調配的作料,可以說是香、鹹、辣、滷、鮮五味俱全。肉吃得差不多了,還可以煮酸菜去去油膩:煮些白菜清清口;煮凍豆腐吸飽湯汁裡的鮮味;
再燙一縷水粉絲,越發顯得滋潤……水霧繚繞中直吃得潸然汗出,最後夾一個添了小茴香粉的芝麻燒餅放在炭火上噓熱,待到芳香走竄,咬一口燒餅,就上碗鮮湯,美妙之極!
吃涮羊肉當然可以下館子,現在的涮羊肉館子當然很多,叫的上名字來的東來順,小肥羊,喜蒙羔,陽坊很多,肉都不錯,涮羊肉吃的就是肉,肉食第一位的。
不過我以為最地道的涮羊肉還是要在家裡和最親的人一起享用,不僅可以享受到那口濃重的鍋氣,還能感受舒坦、踏實和幸福的家味兒。當然要選一些好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