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了十幾年英語,但表達依然存在這樣一個誤區:「中式英語」。
何謂「中式英語」?那就是在英語表達中不自覺的帶入一些中文的味道。歸根究底,這種差異源自中英思維上的不同。
從初中開始到大學,【英語課程】就建立在一套語法規則和詞彙上的漢化系統來教育。因此讓我們認為中英兩者就是語法形式的轉換,於是各種中文味十足的英語便層出不窮的誕生…
其實英語和中文思維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很多表達習慣會不同,就好比接下來的一些例子,我們常用的表達方式,在外國人眼裡,其實味道是不一樣的——
「請坐」,我們總喜歡說「Please sit down」,雖然「Please」,直譯中文有「請」的意思,但英文思維上把其放在前面就會有命令的感覺,顯得些許的不禮貌。
▶更為禮貌的說法應該是:
Take a seat
Have a seat
「Wait a moment」,在英文思維上也有些不禮貌,就像在下達命令,而且顯得說話方是不耐煩的。
▶更為禮貌的說法應該是:
Just a moment
Give me a second
One sec (ps:不要理解為「一秒」,我們可以通過例句感受它的真正用法)
▶如果是對朋友發表的言論表示不確定、不贊同,想提出異議時可說:
Hang on a moment(等等)
Hang on a second(等一下)
「 Do you understand?」,在英語思維上,是相對嚴厲/居高臨下的語氣,就好像家長或者老師在說教,但如果是普通朋友之間,語氣上就略顯「衝」!
▶單純想詢問對方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
"Am I making sense?" (我說清楚了嗎?)
"Am I explaining this clearly?" (我解釋明白了嗎?)
▶非正式但不會引起反感的說法——
"Did you get/catch all that?" 你明白了嗎?
"Are we on the same page?" 我們想法一致嗎?
▶更為口語化的表達——
"You feel me?"
別只會說 "I want"。"I want"更偏向孩子的說法,反之大人說的話會顯得比較沒禮貌,而且不成熟。要表達「我要」最恰當的說法:
正式的口吻:
I would like
縮略版,更口語:
I'd like
「我想上廁所」記得別說"I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 更恰當,禮貌的說法是:
①Nature calls( 「內急」,這樣就更婉轉的表達自己要上廁所)
②I need to use the washroom(我要用一下洗手間)
「這個人很無趣」可以用Boring來形容;而如果想表達某個人感到無聊,應該用bored.
•I am bored. 我感到無聊。
•A boring person. 一個無趣的人。
再見只會說「goodbye」?
嚴謹意義上,goodbye這個詞應該被用在【正式場合】,日常使用的頻率並不高。它除了表示再見,還可以表示「The end」「I'm not going to see you again.」。例如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分手時會說:「goodbye」。
「再見」如何分場合使用?
•最常使用See you later /See ya
•非正式場合:Bye/Buh-bye/Catch you later
•正式場合:Take care(保重)
其實,【中英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最終體現在語言的方方面面,包括詞彙,表達,語法規則等,適當的了解和區分,你會發現更多~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天天學英語
盡在「語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