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痛苦是一種饋贈,幻滅中藏著轉機,我的愛情我救贖

2020-12-14 魔斯媽媽

文 / 魔斯媽媽

初識《親密關係》,是因為關於這本書的音頻解讀曾在樊登讀書APP上創下接近5000萬的點播量。很多人說讀完這本書,才終於明白自己曾經多麼的虛偽和無知。

是的,這是一本能引領你從婚姻痛苦中覺醒,尋找自我,獲得真正幸福能力的好書。就像樊登所說:任何對親密關係有興趣的人都不能錯過。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心理諮詢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博士,他號稱是生命教練。所以,當你翻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真的是一座通往靈魂的橋梁,字字句句都在講述兩性關係中最樸實卻又最深刻的道理。書中那些真實的個案剖析,仿佛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譯者是華語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老師。她的文筆極具美感。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拷問靈魂的美文,優雅而又通透,讀起來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

於我而言,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它完全顛覆了我此前對於兩性關係的諸多理解

1、 我們結婚吧:你以為那是愛情,那只不過是你的需求

克裡斯多福博士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是自己的需求。很多浪漫主義者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這卻是事實。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在滿足自我的某種需求。」

一個美好的東西,竟被剖析得如此現實。但,誰又說不是呢?

你說你愛一個女孩,想要追求她,和她結婚。很可能只是因為你需要有人陪伴、有人照顧、需要有人了解你、支持你、接受你、滿足你而已。

你說你和老公經常吵架,但還是難分難捨,肯定是彼此還愛著對方。或許,你們只是需要在親朋好友面前,維持一個健康的夫妻形象;或許,你們只是為了對孩子負責;又或許,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姑且湊合著。

我的愛情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在此之前,我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真的思考。因為,這些需求在控制著我們的言行,催生出各種期待,然後直接影響了我們和伴侶的關係。

.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就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成年人同樣存在這兩大需求,想要尋求歸屬感、被接受、被讚賞,想確認自己很重要,有價值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我們需要向對方證明自己很特別。就好像大學舞會中的一群男生,個個佯裝很酷,無視女生的存在。但是當女生走近時,他們會不自覺地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話題。他們明明希望女生關注自己,卻顯得滿不在乎,這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特別,不掉價。

克裡斯多福說,我們尋找伴侶,不過是在找一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同時又能彌補我們不足的異性

戀愛中的男女,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特別,會刻意粉飾自己。但過不了多久,激情褪去,卸下偽裝,彼此就會意識到對方並沒有曾經認為的那麼好。又或者,我們尋尋覓覓,最終也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夢中情人。

於是內心的需求開始作祟,它觸發了我們想改造對方的期望。而恰恰是這種期望,把接受和讓人自由,這些充滿愛意的感覺都擋在了外面,束縛了我們真正愛的能力。很多時候,期望不能得到滿足,又很容易心生怨恨,更加不懂得如何去愛了。

愛,到底是什麼?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放下立場,放下期待,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愛意存在於每一次衝突之中,如何找到它,取決於你能承受這麼美好的事物到什麼程度。

《親密關係》這本書讓我明白:需求的背後是匱乏。當我們總是渴求對方多愛自己一點時,恰恰是自己心中沒有愛。沒有愛對方的能力,更沒有愛自己的能力。所以,愛是什麼?不用向外去探尋,我們需要向內尋找愛的力量。

2、 家庭是靠兩個人經營的:不,婚姻的好壞只和你自己有關

克裡斯多福說,親密關係是不能一人貢獻一半的。因為這相當於你只需要付出50%的努力,而你的伴侶也一樣只付出了50%。未盡全力的兩個人在看向自己的時候,都認為自己已經做了該做的那一份;在看向對方時,都覺得對方不夠盡責。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幸福的家庭是靠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但《親密關係》這本書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我開始意識到:婚姻的好壞只和自己有關。我們不要去追求所謂的付出與回報,公平與對等。一段值得被看重的婚姻,需要我們投入100%的努力去對待。也只有自己投入全部的愛時,才會觸發對方付出更多,才有可能維繫一段好的親密關係。

換個角度看,當我們總是期望對方如何如何時,實際上是在將自己的快樂當作對方的責任。而如果我們把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作伴侶的責任時,把自己的快樂、安全感、自尊等等都寄託於別人來實現時,這樣的相處模式本身就成了一個問題,會讓我們一直處在被動、無助的狀態。

為自己的感覺負全責,為自己的愛情負全責,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負全責。

(1)

當我們開始為自己負全責時,才能得到真正平靜和清明的心智,才能產生足夠的力量去做正確的選擇。

什麼樣的態度才是負全責的態度?不妨看看這些思考:

這個爛攤子是別人的責任,現在卻要我來收拾殘局。這個爛攤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也沒辦法控制我自己。這個爛攤子不是任何人的錯,但我要學會去處理,讓自己成長。我創造了這個爛攤子,她就是我的一部分。以上幾點都在嘗試承擔責任,但是不是直到最後一點才讓我們感覺到:我終於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了,內心因此得到平靜?

2

當我們決定為一段婚姻關係的種種問題負全責時,才能創造和伴侶之間相互支持的可能性。

丈夫晚歸,妻子很生氣地抱怨:「這麼晚回來,讓我很不爽!」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妻子認為是丈夫的行為造成了自己的不愉快。

但是指責對方,只能發洩怨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這位妻子懂得換個方式表達:

「你昨天晚歸,讓我察覺到內心的痛苦。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沒有人愛我。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發現在內心深處,我是多麼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溝通,是不是既能夠減少丈夫心中的壓力,又能夠開始覺察自己的行為呢?伴侶之間才有可能開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呢?

3

當我們決定不那麼在意對方的行為,試著接納伴侶的全部時,問題竟然消失了。

書中有一個例子提到:一個男生希望女朋友約會能守時,但女生總是遲到。於是男生很生氣。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他想讓女朋友用守時來證明愛和重視。可是生氣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當男生認識到要「放下立場」,不再要求女朋友「守時「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女朋友遲到」的問題消失了,時間也並沒有對約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是的,當我們選擇放下立場,很多時候伴侶也會跟著改變。如果我們覺得對方沒有改變,那可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放下立場。

事實上,當我們放下立場,接納伴侶時,即便對方沒有改變,自己也不會介意了。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本自具足,無需外求

就像上面這個男生,到底是女朋友真的不遲到了呢?還是他覺得遲到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呢?

3、我很痛苦:不是伴侶的錯,反思你的認知局限和未曾被安撫的傷痛

《親密關係》:一個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會覺得痛苦和沮喪,從而產生行為偏差。比如,期望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和自我放逐。在婚姻關係中,我們常常希望借這些手段來試圖控制伴侶,緩解內心的痛苦,但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痛苦。

痛苦的感覺從哪裡來?

很多人會認為是伴侶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但是《親密關係》告訴我們,是自我局限的信念讓我們感受到痛苦。而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沒有被安撫的傷痛。那些痛苦的記憶沒有消失,只是被迴避、封存,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

和伴侶的衝突,只是一次讓我們發覺到痛苦存在的機會。

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愛情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兩個人婚姻會這般痛苦?為什麼查爾斯不愛黛安娜,卻喜歡卡米拉?他們在婚姻中的態度與抉擇,跟童年的傷痛與缺失有很大關係。

查爾斯從小跟祖母生活在一起。那個時候的伊莉莎白女王忙於各種王室公務,參加各種活動,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但同時女王對身為王儲的查爾斯要求非常嚴格。批評的多,關懷的少,這讓幼年的查爾斯一直處於母愛缺失的狀態。這直接影響了查爾斯成年後的婚姻觀,他希望在一段感情中找到溫暖,被寬容,被傾聽,被關懷。而這些,年輕的黛安娜都沒有辦法給予。

另一邊,黛安娜的童年一樣缺失愛。父母離異,判歸父親撫養,但父親卻喜歡男孩,還娶了一個黛安娜不喜歡的後媽。喜歡她的母親常常不能見面,短暫的相聚之後總是無盡的思念與痛苦。這些都讓黛安娜成年以後非常渴求得到異性的呵護與關愛。她憎恨一切對婚姻的背叛。所以當她無法從同樣缺失愛的查爾斯那裡獲得溫暖時,當她發現查爾斯與卡米拉的情書時,她無助地把自己的婚姻帶向了崩潰的邊緣。

是童年愛的缺失,讓查爾斯和黛安娜都有著一直未被撫平的傷痛。而這些傷痛讓他們都對愛產生渴求,但卻無法給予。兩個匱乏的人,無法跳出自我認知的局限,只能讓自己的婚姻越來越痛苦。

所以,婚姻中一方的痛苦,並不見得來自伴侶的錯誤。我們需要反思痛苦的根源,面對它,解決它。

也許你還會在反思中發現,一些讓你產生痛苦的創傷並不是真的。它很可能只是來自於你個人的想法。而你的想法,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就像小時候,你經常被父母責罵,甚至挨打,你會覺得父母不愛你,或者偏愛其他兄弟姐妹。成年後,你甚至會產生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但是,這些想法真的客觀嗎?有多少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呢?會不會還有很多當時環境的局限讓你無法看清父母的愛意呢?也許從一開始你就是錯的,以至於後面一系列的連鎖認知都是錯的。

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說: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當我們學會在痛苦中反思,做正確的選擇時,痛苦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獲得成長,引領我們遇見更成熟、美滿的親密關係。

4、冷處理&裝可憐:你以為是包容,卻不知這才是最可怕的憤怒

我們常常認為,憤怒的情緒一定是帶有攻擊性的。比如指責、謾罵、威脅,還有肢體攻擊。但實際上婚姻關係中最可怕的憤怒是沒有暴力行為的。

面對情侶間的爭執,斯文的男人常常會選擇冷處理。他們認為這樣處理矛盾的方式很體面。他們甚至對大呼小叫的另一方有點鄙夷和不屑。

冷處理可以緩解兩個人的矛盾嗎?好像很難。

冷處理的另一種解釋就是「冷暴力」。擺出一副冷冷的表情,藉以告訴對方我很生氣,但是你不值得我浪費口水。這是一種肆無忌憚地彰顯自己不尊重對方。這如何能緩解對方的情緒,緩解彼此的矛盾呢?

就算是有些人只是沉默寡言,或者藉故離開,迴避問題,一樣也會給對方的情緒火上澆油。因為這看起來,另一方好像成了壞人,而自己仿佛是個無辜的受害者。這讓另一方情何以堪?

所以冷處理就是一種軟抵抗,這裡面沒有任何的包容和理解。

還有一種更厲害、更隱秘的招,就是「裝可憐」。

很多宮鬥戲中,嬪妃爭寵,這是慣用的伎倆。這也是女人在對一個男人表達不滿的時候,自以為很聰明的招數。

一個男人忙於工作,忘記妻子的生日。等他回到家,看見妻子神情低落地坐在客廳,便問:出什麼事了嗎?妻子說:「沒什麼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依舊很委屈地坐在那裡。丈夫一再追問下,妻子回答:「只不過今天是我的生日,本來以為我們可以一起出去吃晚餐的。」丈夫不好意思地說:「噢,不會吧,我又忘了!」妻子楚楚可憐,卻再次提醒丈夫:「嗯,去年你也忘記了。但是我理解你和那麼難過,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的,我理解。」丈夫一再地道歉,妻子只是一味地表示理解,卻不給丈夫任何彌補的機會。

這就是典型的「裝可憐」式的憤怒。

你假裝不介意對方的行為,更不會指控對方傷害你,但你的言語間卻充斥著隱隱約約的批評、諷刺和抱怨。又或者裝作極度受傷,幾乎要哭出來了。這會讓對方充滿愧疚。但因為你並沒有指控對方做錯事,所以對待這樣的憤怒,對方甚至連自衛的機會都沒有了。

自己企圖逃避痛苦,卻讓對方覺得有罪惡感並進而操控他的行為。這樣的相處模式,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一絲包容的。甚至有一些細思恐極。

當婚姻中出現問題,我們容易憤怒。是因為憤怒似乎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麻醉心中的痛,把問題拋給對方,讓對方產生罪惡感。但事實上,不論是什麼樣的憤怒,都不能真正療愈內心的傷痛,解決雙方的矛盾。

寫在最後:

《親密關係》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愛情,認識了婚姻關係。當我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本質時,我似乎擁有了更加積極的心態。

所有的出現,都是生命的饋贈。換一個角度,便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把每一個問題和挫折都當作一種考驗,努力去拿到收穫。每一次衝突時,我都始終提醒自己:要自省,這裡蘊藏著轉機。抓住它。

我的愛情我救贖,你的呢?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渡劫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荷爾蒙飆升的青春期,我們便步入了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之旅。我們開始與父母產生分歧,對異性更加關注,這一過程是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尋覓親密關係稱為尋找自我。
  • 慶兒讀書~《親密關係》01
    我認為的親密關係是很寬泛的。讀完正念的奇蹟,我認識到親密關係,其實更多是身邊人的關係。 書中說最親密的關係是你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張德芬老師推薦序裡一個詞,心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想我們開始追求親密關係時,那般美好的感覺是任何事物不能去替代的。
  • 慶兒讀書~《親密關係》01
    我以為的親密關係是很寬泛的。當讀完正念的奇蹟,我認識到親密關係,其實更多是身邊人的關係。書裡最親密的關係指的是你與你的伴侶之間的關係。書裡張德芬老師推薦序裡一個詞,心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我想當我們開始追求親密關係時,那般美好的感覺是不能所替代的。
  • 最好的愛情,是擁有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親密關係》的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和最好的愛情之間的關係。霍妮在《婚姻心理學》一書中說:「如果夫妻雙方能夠學會調和感情層次上的差別,理解並體驗對方的感受,那麼我們離真正的親密無間不遠了。」01最好的愛情,是什麼樣的?我們一生都在尋找最好的愛情,可是真正美好的愛情或許就在身邊。
  • 《親密關係》值得讀兩遍:尋找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這本書能夠為你解開困惑。在國際長途飛行中,最適合讀書和思考。這一次,八個小時的飛行途中,我快速閱讀了這本《親密關係》。正如本書的譯者張德芬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是一本值得讀兩遍以上的書。如果是寫一篇完整的書評或講書稿,也許要寫超過萬字,才能把書中精華細細展現。
  • 《鞋帶》:當親密關係成為彼此的羈絆,別忘了讓愛情回歸初心
    小說中的故事又何嘗不是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正如《親密關係》中指出的:當愛情從最初始滿是美好和希望的月暈階段褪去,過高的期望背後,難免掉入幻滅的深淵。而在幻滅階段,人通常會出現四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 如何從親密關係中獲益?
    婚姻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親密關係,婚姻是圍城還是寶藏,取決於你是否能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獲益。每一段親密關係都是一個成長機會,你可以重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在反思中找到親密關係更和諧的相處模式。1親密源於期待婚姻總是從一場場吵架中消耗了一切美好。吵架源於憤怒,而我們的憤怒中蘊含了對愛人的大量不滿。可我們如果把時間軸撥回到親密關係的起點,當初他/她可是我們最滿意的人呢!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一、什麼是愛情?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來講,愛情是兩個人在相處的時候,相互的吸引。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提出過一個理論,愛情需要激情、親密、還有適當的承諾,這三者加起來才是完美的。愛情在男性和女性的眼中是不一樣的,男性喜歡的是一種浪漫的愛情,女性更喜歡的是實用的愛情。
  • 親密關係分為四個階段,可惜大多數人一直在前兩個階段徘徊,你呢
    這一次,我沒有安慰她,也沒有反駁她,只是把這本《親密關係》推薦給她。如果她願意靜下心去讀一讀,一定會在書中找到答案。《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老師曾說:「《親密關係》是少數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因為生活當中的問題總是層出不窮,而我們又是如此健忘。」
  • 以愛情三角理論建立親密關係,用四階段法及XYZ法維持親密關係
    每個人生下來就會在一個關係網中,關係網把我們同這個世界關聯起來,其中有一種關係顯得十分特殊,就是親密關係,那麼什麼是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人類原始的本能欲望之一,體現了人類歸屬和愛的需求,它不同於泛泛之交,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它的特殊性表現在親密二字。
  • 從《親密關係》中看到我們真正的需求
    《親密關係》中講述的戀愛四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很好的展示了我們愛情的發展過程,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從月暈期開始進入,到了幻滅期常常熬不過就破裂了。只有較少的一部分經由內省期到達啟示期,這跟我們的行為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 什麼樣的親密關係是可以長期持續的?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係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親密關係》雙十二,沒有購物,而是選擇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係》這本書。
  • 迷途愛讀書之《親密關係》,為你的愛情之路答疑解惑!
    這是克裡斯多福老師的書,最開始讀的時候,我覺得像是在讀一本理論很深的課本一樣,不是那麼能夠讀進去,但是慢慢的我發現,這本書裡的智慧真的很深奧,親密關係不只是和戀人的關係,還包括和親人、閨蜜、同事、家人等等,但是和戀人的關係是最親密的,男女關係也是張力最強、感染力最大、感觸最深的。
  •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親密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總會有一本書可以幫你解答。】最近跟老公一直處於冷戰的狀態,看他哪裡都不順眼。當然這個感受肯定也是相互的,他應該看我也不順眼吧。我最近就一直在思考,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於是便有人感慨「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就像錢鍾書的《圍城》裡所說的「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那麼,我們真的不可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嗎?我們為什麼不能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呢?也許,你也曾求助過親戚朋友,甚至花重金請「高人」、「大師」指點,卻唯獨忘了從自身尋找答案。
  • 解析《窄門》:柏拉圖式的愛情悲劇,親密關係中不存在純粹的理性
    不過,兩人卻絲毫沒有結婚和確定關係的打算。表姐自幼生長在母親不忠的家庭裡,對於愛情中的欲望關係十分抗拒。她始終認為自己與表弟的愛情應該是那種柏拉圖式的重精神世界交流的純理性愛情,不應該帶任何親密的接觸和情感的火花碰撞。
  • 如今要的不是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
    如今的社會,如今的人,如今的女人,可以不要和伴侶擁有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告訴說;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遇見真愛,但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實現,想要經營一段親密的關係,不必花重金求助『大師』『高人』指教,不管是親密愛人還是知心朋友,與這些人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自己。
  • 《親密關係》⑥丨跳出受害者牢籠,才能擁有破繭而出的靈魂力量
    《親密關係》亦如此。享受了第1個階段「月暈」效應中的甜美和諧,走向第2個階段「幻滅」的權力鬥爭與報復,其後迎來第3個階段的「內省」。在第3階段,由於同外在世界的接觸越來越頻繁,所以我們必須再次面對小時候經歷過的那種渺小的感覺。
  • 《三十而已》讓人幻滅?心理學:剖析親密關係的喜與憂
    人的本性時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當浪漫的愛情逐步退卻,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有歡喜,又有憂愁的感情?《親密關係》中說:人是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擅長處理兩性關係。於是,本應該帶來美妙體驗、快樂享受以及甜蜜回味的親密關係,卻往往帶來失望、痛苦,甚至怨恨。
  • 《三十而已》讓人幻滅?心理學:剖析親密關係的喜與憂
    人的本性是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當浪漫的愛情逐步退卻,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有歡喜,又有憂愁的感情?《親密關係》中說: 人是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擅長處理兩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