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
初識《親密關係》,是因為關於這本書的音頻解讀曾在樊登讀書APP上創下接近5000萬的點播量。很多人說讀完這本書,才終於明白自己曾經多麼的虛偽和無知。
是的,這是一本能引領你從婚姻痛苦中覺醒,尋找自我,獲得真正幸福能力的好書。就像樊登所說:任何對親密關係有興趣的人都不能錯過。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心理諮詢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博士,他號稱是生命教練。所以,當你翻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真的是一座通往靈魂的橋梁,字字句句都在講述兩性關係中最樸實卻又最深刻的道理。書中那些真實的個案剖析,仿佛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譯者是華語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老師。她的文筆極具美感。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拷問靈魂的美文,優雅而又通透,讀起來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
於我而言,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它完全顛覆了我此前對於兩性關係的諸多理解。
1、 我們結婚吧:你以為那是愛情,那只不過是你的需求
克裡斯多福博士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是自己的需求。很多浪漫主義者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這卻是事實。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在滿足自我的某種需求。」
一個美好的東西,竟被剖析得如此現實。但,誰又說不是呢?
你說你愛一個女孩,想要追求她,和她結婚。很可能只是因為你需要有人陪伴、有人照顧、需要有人了解你、支持你、接受你、滿足你而已。
你說你和老公經常吵架,但還是難分難捨,肯定是彼此還愛著對方。或許,你們只是需要在親朋好友面前,維持一個健康的夫妻形象;或許,你們只是為了對孩子負責;又或許,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姑且湊合著。
我的愛情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在此之前,我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認真的思考。因為,這些需求在控制著我們的言行,催生出各種期待,然後直接影響了我們和伴侶的關係。
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就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成年人同樣存在這兩大需求,想要尋求歸屬感、被接受、被讚賞,想確認自己很重要,有價值。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我們需要向對方證明自己很特別。就好像大學舞會中的一群男生,個個佯裝很酷,無視女生的存在。但是當女生走近時,他們會不自覺地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話題。他們明明希望女生關注自己,卻顯得滿不在乎,這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特別,不掉價。
克裡斯多福說,我們尋找伴侶,不過是在找一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同時又能彌補我們不足的異性。
戀愛中的男女,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特別,會刻意粉飾自己。但過不了多久,激情褪去,卸下偽裝,彼此就會意識到對方並沒有曾經認為的那麼好。又或者,我們尋尋覓覓,最終也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的夢中情人。
於是內心的需求開始作祟,它觸發了我們想改造對方的期望。而恰恰是這種期望,把接受和讓人自由,這些充滿愛意的感覺都擋在了外面,束縛了我們真正愛的能力。很多時候,期望不能得到滿足,又很容易心生怨恨,更加不懂得如何去愛了。
愛,到底是什麼?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放下立場,放下期待,才能找到真正的愛。愛意存在於每一次衝突之中,如何找到它,取決於你能承受這麼美好的事物到什麼程度。
《親密關係》這本書讓我明白:需求的背後是匱乏。當我們總是渴求對方多愛自己一點時,恰恰是自己心中沒有愛。沒有愛對方的能力,更沒有愛自己的能力。所以,愛是什麼?不用向外去探尋,我們需要向內尋找愛的力量。
2、 家庭是靠兩個人經營的:不,婚姻的好壞只和你自己有關
克裡斯多福說,親密關係是不能一人貢獻一半的。因為這相當於你只需要付出50%的努力,而你的伴侶也一樣只付出了50%。未盡全力的兩個人在看向自己的時候,都認為自己已經做了該做的那一份;在看向對方時,都覺得對方不夠盡責。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幸福的家庭是靠夫妻雙方共同經營的。但《親密關係》這本書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我開始意識到:婚姻的好壞只和自己有關。我們不要去追求所謂的付出與回報,公平與對等。一段值得被看重的婚姻,需要我們投入100%的努力去對待。也只有自己投入全部的愛時,才會觸發對方付出更多,才有可能維繫一段好的親密關係。
換個角度看,當我們總是期望對方如何如何時,實際上是在將自己的快樂當作對方的責任。而如果我們把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作伴侶的責任時,把自己的快樂、安全感、自尊等等都寄託於別人來實現時,這樣的相處模式本身就成了一個問題,會讓我們一直處在被動、無助的狀態。
為自己的感覺負全責,為自己的愛情負全責,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負全責。
(1)
當我們開始為自己負全責時,才能得到真正平靜和清明的心智,才能產生足夠的力量去做正確的選擇。
什麼樣的態度才是負全責的態度?不妨看看這些思考:
這個爛攤子是別人的責任,現在卻要我來收拾殘局。這個爛攤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也沒辦法控制我自己。這個爛攤子不是任何人的錯,但我要學會去處理,讓自己成長。我創造了這個爛攤子,她就是我的一部分。以上幾點都在嘗試承擔責任,但是不是直到最後一點才讓我們感覺到:我終於與自己的內心和解了,內心因此得到平靜?
(2)
當我們決定為一段婚姻關係的種種問題負全責時,才能創造和伴侶之間相互支持的可能性。
丈夫晚歸,妻子很生氣地抱怨:「這麼晚回來,讓我很不爽!」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妻子認為是丈夫的行為造成了自己的不愉快。
但是指責對方,只能發洩怨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這位妻子懂得換個方式表達:
「你昨天晚歸,讓我察覺到內心的痛苦。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沒有人愛我。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發現在內心深處,我是多麼沒有安全感。」
這樣的溝通,是不是既能夠減少丈夫心中的壓力,又能夠開始覺察自己的行為呢?伴侶之間才有可能開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呢?
(3)
當我們決定不那麼在意對方的行為,試著接納伴侶的全部時,問題竟然消失了。
書中有一個例子提到:一個男生希望女朋友約會能守時,但女生總是遲到。於是男生很生氣。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他想讓女朋友用守時來證明愛和重視。可是生氣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當男生認識到要「放下立場」,不再要求女朋友「守時「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女朋友遲到」的問題消失了,時間也並沒有對約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是的,當我們選擇放下立場,很多時候伴侶也會跟著改變。如果我們覺得對方沒有改變,那可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放下立場。
事實上,當我們放下立場,接納伴侶時,即便對方沒有改變,自己也不會介意了。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本自具足,無需外求。
就像上面這個男生,到底是女朋友真的不遲到了呢?還是他覺得遲到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呢?
3、我很痛苦:不是伴侶的錯,反思你的認知局限和未曾被安撫的傷痛
《親密關係》:一個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會覺得痛苦和沮喪,從而產生行為偏差。比如,期望引起注意,權力鬥爭、報復心理和自我放逐。在婚姻關係中,我們常常希望借這些手段來試圖控制伴侶,緩解內心的痛苦,但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痛苦。
痛苦的感覺從哪裡來?
很多人會認為是伴侶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但是《親密關係》告訴我們,是自我局限的信念讓我們感受到痛苦。而每個自我局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沒有被安撫的傷痛。那些痛苦的記憶沒有消失,只是被迴避、封存,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
和伴侶的衝突,只是一次讓我們發覺到痛苦存在的機會。
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愛情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兩個人婚姻會這般痛苦?為什麼查爾斯不愛黛安娜,卻喜歡卡米拉?他們在婚姻中的態度與抉擇,跟童年的傷痛與缺失有很大關係。
查爾斯從小跟祖母生活在一起。那個時候的伊莉莎白女王忙於各種王室公務,參加各種活動,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但同時女王對身為王儲的查爾斯要求非常嚴格。批評的多,關懷的少,這讓幼年的查爾斯一直處於母愛缺失的狀態。這直接影響了查爾斯成年後的婚姻觀,他希望在一段感情中找到溫暖,被寬容,被傾聽,被關懷。而這些,年輕的黛安娜都沒有辦法給予。
另一邊,黛安娜的童年一樣缺失愛。父母離異,判歸父親撫養,但父親卻喜歡男孩,還娶了一個黛安娜不喜歡的後媽。喜歡她的母親常常不能見面,短暫的相聚之後總是無盡的思念與痛苦。這些都讓黛安娜成年以後非常渴求得到異性的呵護與關愛。她憎恨一切對婚姻的背叛。所以當她無法從同樣缺失愛的查爾斯那裡獲得溫暖時,當她發現查爾斯與卡米拉的情書時,她無助地把自己的婚姻帶向了崩潰的邊緣。
是童年愛的缺失,讓查爾斯和黛安娜都有著一直未被撫平的傷痛。而這些傷痛讓他們都對愛產生渴求,但卻無法給予。兩個匱乏的人,無法跳出自我認知的局限,只能讓自己的婚姻越來越痛苦。
所以,婚姻中一方的痛苦,並不見得來自伴侶的錯誤。我們需要反思痛苦的根源,面對它,解決它。
也許你還會在反思中發現,一些讓你產生痛苦的創傷並不是真的。它很可能只是來自於你個人的想法。而你的想法,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就像小時候,你經常被父母責罵,甚至挨打,你會覺得父母不愛你,或者偏愛其他兄弟姐妹。成年後,你甚至會產生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
但是,這些想法真的客觀嗎?有多少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呢?會不會還有很多當時環境的局限讓你無法看清父母的愛意呢?也許從一開始你就是錯的,以至於後面一系列的連鎖認知都是錯的。
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說: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當我們學會在痛苦中反思,做正確的選擇時,痛苦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獲得成長,引領我們遇見更成熟、美滿的親密關係。
4、冷處理&裝可憐:你以為是包容,卻不知這才是最可怕的憤怒
我們常常認為,憤怒的情緒一定是帶有攻擊性的。比如指責、謾罵、威脅,還有肢體攻擊。但實際上婚姻關係中最可怕的憤怒是沒有暴力行為的。
面對情侶間的爭執,斯文的男人常常會選擇冷處理。他們認為這樣處理矛盾的方式很體面。他們甚至對大呼小叫的另一方有點鄙夷和不屑。
冷處理可以緩解兩個人的矛盾嗎?好像很難。
冷處理的另一種解釋就是「冷暴力」。擺出一副冷冷的表情,藉以告訴對方我很生氣,但是你不值得我浪費口水。這是一種肆無忌憚地彰顯自己不尊重對方。這如何能緩解對方的情緒,緩解彼此的矛盾呢?
就算是有些人只是沉默寡言,或者藉故離開,迴避問題,一樣也會給對方的情緒火上澆油。因為這看起來,另一方好像成了壞人,而自己仿佛是個無辜的受害者。這讓另一方情何以堪?
所以冷處理就是一種軟抵抗,這裡面沒有任何的包容和理解。
還有一種更厲害、更隱秘的招,就是「裝可憐」。
很多宮鬥戲中,嬪妃爭寵,這是慣用的伎倆。這也是女人在對一個男人表達不滿的時候,自以為很聰明的招數。
一個男人忙於工作,忘記妻子的生日。等他回到家,看見妻子神情低落地坐在客廳,便問:出什麼事了嗎?妻子說:「沒什麼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依舊很委屈地坐在那裡。丈夫一再追問下,妻子回答:「只不過今天是我的生日,本來以為我們可以一起出去吃晚餐的。」丈夫不好意思地說:「噢,不會吧,我又忘了!」妻子楚楚可憐,卻再次提醒丈夫:「嗯,去年你也忘記了。但是我理解你和那麼難過,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真的,我理解。」丈夫一再地道歉,妻子只是一味地表示理解,卻不給丈夫任何彌補的機會。
這就是典型的「裝可憐」式的憤怒。
你假裝不介意對方的行為,更不會指控對方傷害你,但你的言語間卻充斥著隱隱約約的批評、諷刺和抱怨。又或者裝作極度受傷,幾乎要哭出來了。這會讓對方充滿愧疚。但因為你並沒有指控對方做錯事,所以對待這樣的憤怒,對方甚至連自衛的機會都沒有了。
自己企圖逃避痛苦,卻讓對方覺得有罪惡感並進而操控他的行為。這樣的相處模式,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一絲包容的。甚至有一些細思恐極。
當婚姻中出現問題,我們容易憤怒。是因為憤怒似乎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麻醉心中的痛,把問題拋給對方,讓對方產生罪惡感。但事實上,不論是什麼樣的憤怒,都不能真正療愈內心的傷痛,解決雙方的矛盾。
寫在最後:
《親密關係》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愛情,認識了婚姻關係。當我更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本質時,我似乎擁有了更加積極的心態。
所有的出現,都是生命的饋贈。換一個角度,便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我把每一個問題和挫折都當作一種考驗,努力去拿到收穫。每一次衝突時,我都始終提醒自己:要自省,這裡蘊藏著轉機。抓住它。
我的愛情我救贖,你的呢?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