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2021-01-07 搜狐網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是對於富有平民精神的麻雀而言,這句名言應該反著說。這種小小的鳥兒,不僅陪伴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入詩入畫,在歷史中擁有令人難忘的位置。

  陳勝和曹植是兩個自比鴻鵠的反面教材

  戰國時代,宋人漆園吏莊子在《逍遙遊》裡,描寫了一隻小鳥,「翱翔蓬蒿之間」,卻嘲笑「絕雲氣,負青天」的大鵬。這個故事,像一條巨大的魚,在中國的文化之水裡遊蕩了兩千多年,跟在它後面追波逐浪的魚群就多了。

  最有名的,是秦末的「起義家」陳勝,《史記·陳涉世家》這樣說:「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不過,陳勝登高望遠的能力並不好。按照《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鑑》的說法,陳勝這個人難以抵擋起義稍微成功後帶來的富貴和權力的侵蝕,像個「政治暴發戶」一般,很快地變得兇殘貪婪,剛愎自用,愛酒好色,最後眾叛親離,死得很悲慘,被自己的親信「御者」也就是車夫給殺掉。

  再有,就是「才高八鬥」的詩人曹植,他有一句詩就說:「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曹操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他的兄長曹丕,還是在立儲鬥爭中漸佔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曹丕繼位、稱帝(史稱魏文帝)後,曹植的生活從此轉彎,處處受限制和打擊。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繼位(史稱魏明帝),對曹植也是嚴加防範。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被遷封過多次,去世後諡號「思」,故後人稱之為「陳思王」。「思」的意思恐怕就是說他「想得太多」。

  自從麻雀部落有了國家和領地意識之後,便迅速地發現了陳勝和曹植這兩個自比鴻鵠的反面教材,對它們這種富有平民思想的鳥類來說,看著那些不理解自己或者嘲弄自己的人得到了悲慘的下場,無疑是一件舒心暢意的事,這意味著上天對某些不識好歹者的懲處。

  寫過《獵人筆記》的屠格涅夫大概認錯了物種

  全世界的麻雀共有19種,中國有5種,最常見的是樹麻雀,其次分別有山麻雀、家麻雀、黑頂麻雀、黑胸麻雀。麻雀是鳥類中最典型的平民,數量多,一年能繁殖兩次,一次能生個四五隻。它們千萬年來養成了與人類相依存的習慣。

  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寫過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麻雀》,文章裡那只在黃昏的道路上勇敢地與狗作鬥爭的麻雀媽媽堪稱英雄,但所有聽過這個故事的麻雀,腦子裡都有懷疑的火花閃過,它們嘀嘀咕咕地說:「我們真有那麼勇敢嗎?我們會在黃昏帶著子女出門散步嗎?」

  麻雀雖然喜歡打鬥,但那是為了爭奪領地、食物、情人而死掐,根本不可能迎戰狗這樣的龐然大物。因此,寫過《獵人筆記》的屠格涅夫要麼認錯了物種,要麼就是俄羅斯的某種麻雀有著中國麻雀所缺乏的習性。麻雀父母會帶著子女練習覓食、飛行、停靠、爭奪等生活技巧,但遇上強敵,它們只需一飛了事,不太可能發生面對面的遭遇戰。

  雀形目的鳥類大都身材嬌小,膽怯可人;好拉幫結派,喜聚眾聒噪;生性善良,但脾氣也偶爾火爆;缺乏攻擊力,但在繁殖期也喜歡肉食;平常叫的時候有些煩人,不過一旦唱起來,那腔板估計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自然之音。在全世界將近一萬種鳥類中,雀形目的鳥類是最多的,在中國一千多種鳥類中,雀形目鳥類數量同樣佔盡優勢。因此,沒有人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燕雀」到底是概指燕子和麻雀,還是指一個真的叫「燕雀」的鳥類。

  雀形目的鳥很早就在《詩經》裡佔了一席之地

  「麻雀文化影響團」在歇後語的城堡中安下了許多營寨。「寧做螞蟻腿,不學麻雀嘴」;「麻雀落在牌坊上——東西不大,架子不小」;「麻雀飛進照相館——見面容易說話難」;「麻雀開會——細商量」;「麻雀飛大海——沒著落」。

  還有,「麻雀鼓肚子——好大的氣。」麻雀或者說雀形目的鳥,很早就在《詩經》裡佔了一席之地,有一首《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這估計是一個女子被人逼婚時堅決反抗的憤怒之作,到今天讀起來仍舊鮮明地感受到裡面蘊藏的堅定的個人主張。因為這首詩,就有了「雀角鼠牙」這個成語,表示那些強迫他人的人或事,也泛指訴訟、爭吵。

  北宋的蘇軾作過一首詞,叫《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南宋詩人楊萬裡,寫過一首詩叫《寒雀》:「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話晚晴。特地作團喧殺我,忽然驚散寂無聲。」這與諺語「兩個女人等於一千隻麻雀」頗有些相像。

  古代的畫家們也喜歡用麻雀來表達心意,畫名多半是《竹雀圖》、《寒雀圖》、《戲雀圖》、《雀樂荷》等。北宋的畫家崔白的名作《寒雀圖》就珍藏在故宮博物院裡。南宋畫家吳炳畫了《竹雀圖》,藏於上海博物館。

  麻雀的歷史演替著人類的愚昧和勇氣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麻雀的歷史演替著人類的愚昧和勇氣。1954年之後,中國突然出現了一股「除四害」之風,全國人民被發動起來,奮起打擊麻雀。詩人郭沫若還作了一首推波助瀾之詩《咒麻雀》:「麻雀麻雀氣太官,天垮下來你不管。麻雀麻雀氣太闊,吃起米來如風颳。麻雀麻雀氣太暮,光是偷懶沒事做。麻雀麻雀氣太傲,既怕紅來又怕鬧。麻雀麻雀氣太驕,雖有翅膀飛不高。你真是混蛋鳥,五氣俱全到處跳。犯下罪惡幾千年,今天和你總清算。毒打轟掏齊進攻,最後方使烈火烘。連同武器齊燒空,四害俱無天下同。」

  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替麻雀說話了。他叫鄭作新,是著名的鳥類分類學家。當麻雀與老鼠、蒼蠅、蚊子被列為必除的「四害」時,鄭作新帶領助手們泡在河北昌黎和北京郊區,進行了一年的調查。他共解剖了848隻麻雀,對它們胃裡的食物進行鑑別、分析、對比,得出了麻雀食性的大量數據。鄭作新的夫人陳嘉堅,在陽臺上面撒糧食餵養一些麻雀,以計量麻雀的食量。最後發現,麻雀吃雜草的種子,吃昆蟲,只是偶爾才吃點人類的糧食。1956年10月,在青島舉行中國動物學會全國大會期間,鄭作新指出,麻雀的益害,要根據季節、地區辯證地對待。即便要消滅,要消滅的也是雀害,而不是麻雀。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樹木發生嚴重蟲災,這與麻雀被人類謀殺殆盡有關。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學家更強烈要求為麻雀「平反」。1959年底中科院以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的名義,專門寫了《關於麻雀益害問題》,附上鄭作新等科學家的論證。這份報告終於為麻雀平了反,爭議長達4年多的「麻雀案」有了結論。

  至今沒有「科學家」或者說「博物學家」知道麻雀們全部的生活秘密——也像人類中的平民那樣,你好像一眼就認出了他,但你可能永遠無法了解他。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更靠譜的一句話應當是「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

  用曹植的《野田黃雀行》之一來作結尾吧: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http://news.sohu.com/20140702/n401650136.shtml news.sohu.com true 綜合 北青網 http://news.sohu.com/20140702/n401650136.shtml report 3215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是對於富有平民精神的麻雀而言,這句名言應該反著說。這種小小的鳥兒,不僅陪伴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入詩入畫,在歷史中擁有令人難忘的位置。陳

相關焦點

  • 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他在《流水帳11月30日|日常》裡說:「古人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盜用,鴻鵠安知燕雀之志。當個燕雀,挺好,哈哈。」多少有點擊中了我,讓我生出許多感慨。       在陳涉世家裡,那個少時為傭耕的陳涉與一起傭耕者相約「苟富貴,無相忘」,當傭者質疑怎麼可能富貴之時,陳勝嘆息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小學生愛鑽研燒菜家人愁 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原標題:能做可口飯菜的孩子:鴻鵠安知燕雀之志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不知熨帖了多少國人的內心,但沒有人反過來問一句,「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小胖如此鑽研廚藝,也如此熱愛勞動,才上小學就能把飯菜做得這麼好,父母、教師和圍觀者,又怎知他的燕雀之志呢!無論是做鴻鵠還是做燕雀,都既要有遺傳因素,也要有環境因素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便是很多人都知曉這一點,但還是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當鴻鵠的料,而非燕雀的種。
  • 【讀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比如,最近網上很火的一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就怎麼也想不起出自何處。 幸好有「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百度,讓我們知道了它出自《史記》,中學語文課本裡曾經學過。 《史記· 卷三十六· 陳涉世家》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 鴻鵠焉知燕雀之志
    芸芸眾生,每個生命像瀚海中的星星一樣有各自的位置,脫離軌道可能會隕落,也可能逆勢變得更加耀眼,然而,起初的我們像無頭的蒼蠅般找不到目標,找不到該去往的聖地;起初的我們像一群燕雀般有食有窩便有家,為了生存,為了尋找安身之所,委屈求全,無論是自身原因還是外界因素,總感覺心中的鴻鵠之志不能暢快淋漓的抒發
  • 嗟乎,燕雀安知鴻茅之志哉!
    文 / 賓語  授權轉自賓語的廉政空間(微信公眾號:lzkj328) 燕雀安知鴻茅志,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隨筆)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裡會知道有志人物的志向。該語出自《史.記·卷三十六》。
  • 青島候鳥傳|你不是燕雀 安知鴻鵠之志?
    半島記者 李百明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初中語文課本原有《陳涉世家》,去年剛從教材「出局」,一度曾引發熱議。陳勝,字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燕雀,由作者司馬遷從《莊子·逍遙遊》轉引而來,原文是「鷃」,這種鳥即非燕子、麻雀,也不是現在的燕雀,而是另有其鳥。莊子原意並非褒鴻鵠,貶燕雀,而是講超脫,天下萬物各有各的逍遙。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鍋是讓燕雀背上了。
  • 北大校長的「鴻鵠志」引發一系列網絡熱議
    發言中講到「希望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愛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鬥者;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這段話的時候,其中「立鴻鵠志」的「鵠」字讀錯成「皓」音,一字之誤引發了網絡熱議。
  • 張紀中老婆回應惡評: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網友熱議:陳勝知道這句話被...
    虎撲9月24日訊 近日,張紀中妻子杜星霖回應惡評:「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但鴻鵠是不必停下來跟燕雀解釋的。」原文連結:張紀中老婆回應惡評: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編輯:姚凡)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其實它不僅不知鴻鵠之志,更不知鴻鵠之苦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其實它不僅不知鴻鵠之志,更不知鴻鵠之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從這句話中,你究竟讀出了什麼?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關於這個故事,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已有所耳聞,不過當時也只是將之當做了一則普通的寓言故事來聽,很少有人仔細體會過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心緒?
  • 說一不是二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我曾鬥膽採用例舉的方式,在幾個學校講過,現公開發表,就教於大方之家。也許誤讀的是我。關於「井底之蛙」與「東海之鱉」及「燕雀」與「鴻鵠」這幾個詞應該是我們都知道的,最早的出處應該是《莊子•秋水》和《逍遙遊》。
  • 別老是恐慌同齡人甩了你,看看有鴻鵠志的人是怎麼做的
    看看我,就連測遊戲間隙都不忘看看「別人家學校」周年演講校長鼓勵學生要立志,立鴻鵠志這不是很好嗎?就像當年立下鴻鵠志的人今天各有各的出路再不濟的,你也可以像我一樣作個有文化的PHP你不信我是有鴻鵠志的PHP?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燕雀,也叫麻雀,體長14-17釐米,體重19-28克,18-28克,在農村經常會看到,一蹦一跳,甚是可愛,飛行高度2000米,屬於近地飛行鳥類,在鳥類大家族中應該算是有恐高症吧。鴻鵠,鴻是指大雁,而鵠則是天鵝,體長1.5米,體重在4-5公斤左右,飛行高度近10000米。鴻鵠不論在體長體重方面碾壓燕雀,重要的是它飛行的高度,長途跋涉的距離是燕雀所遠遠不及的。所謂站得高看得遠,行萬裡路,視野必然開闊。因此燕雀肯定不會知道鴻鵠的志向了!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志於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漲姿勢丨「燕雀」和「鴻鵠」都是什麼鳥?
    而「鴻鵠」一詞,讀者大多都是從語文課本《陳涉世家》一文知道的,此文源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年輕時的感嘆:「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那麼,「燕雀」與「鴻鵠」到底都是什麼鳥呢?    「鴻鵠」是一鳥還是二鳥?
  • 「鴻鵠」怎麼讀?北大校長給你開個玩笑而已
    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時,把「鴻鵠(hú )志」念成了「鴻浩(hào)志」。很多人都在質疑:堂堂北大校長,怎麼還讀錯字呢?難道不是北大校長有意跟你我開個小玩笑?小編不才,就昧著良心猜測下:1、鴻鵠2個字連起來,小編還是能認識,真讓小編書寫,小編估計寫不出。校長的估計讀錯,難道不是想讓這個詞大火一把,估計很多不認識的這個字小夥伴,加深印象,也算是更好的傳播文化吧。
  • 考古:鴻鵠到底是啥鳥?黃色的喜鵲?
    [摘要]李時珍同學一言以蔽之,做了個總結:鴻鵠通稱天鵝,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步,一舉千裡,展翅凌雲。講真,你們不要責怪領導了,鴻鵠這種鳥呢,確實也是有點麻煩的鳥。我們最早知道鴻鵠志這個梗,是從中學課本裡,陳勝同志作為我們無產階級好兄弟,種田的時候說了一句豪言壯語:將來要是有了錢,別忘了兄弟啊!小夥伴說,哎呀你就是一種田的,怎麼稱得上富貴?陳勝兄弟嘆了一口氣——「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是說,燕子麻雀哪裡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 張紀中小30歲嬌妻首次回應惡評,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夏蟲不可語冰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陳涉世家》 著名導演張紀中與妻子杜星霖相差31歲,如此跨度的年齡差讓很多本該被祝福的事情悄悄地變了味。
  • 北大校長都讀錯的「鴻鵠」到底是什麼鳥?原來很複雜!
    近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教授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時,寄語青年: 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鬥者。但把「鴻鵠」念成「鴻hao」,引起網友熱議。對此,林校長發表公開信致歉,回應讀錯「鴻鵠」發音: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講真,你們不要責怪校長讀錯字了,鴻鵠這種鳥呢,確實也是有點麻煩的鳥!
  • 北大校長林建華念錯字引熱議 「燕雀」和「鴻鵠」到底都是什麼鳥?
    近來,北大校長將鴻鵠之「鵠」念錯了讀音引發諸多熱議。「鵠」本是一個多音字,在《康熙字典》中就列出了4 種讀音,除了hú,還可讀為hè或gǔ、gào,讀音不同,「鵠」所指也不一樣。而「鴻鵠」一詞,讀者大多都是從語文課本《陳涉世家》一文知道的,此文源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年輕時的感嘆:「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