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永存人已逝 浙大逸夫樓受捐親歷者回憶邵老

2020-12-18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01月08日訊1月7日上午,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香港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送院搶救無效去世,享年107歲。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桑梓情深,邵逸夫不是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是持續的捐贈,為他在各地贏得「大慈善家」的美譽。

  上圖:2004年4月30日,邵逸夫先生參加邵逸夫醫院十周年院慶活動。

  20年前邵先生捐資1億元人民幣

  以西方管理理念建造了現在的邵逸夫醫院

  邵逸夫醫院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到今年5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就滿20歲了,從最早的一幢大樓,現在已經有了3幢醫療樓,醫務人員從400人增至3000人,病床也從開始的400張,擴增到現在的1341張。

  這裡,邵逸夫醫院,是邵逸夫先生捐贈的唯一一家公立醫院,也是內地捐資最大的項目。

  我的幾位邵醫醫生朋友,大家暱稱自己為「邵跑跑」員工,這源於邵先生的英文名字RUN RUN SHAW,而「邵跑跑」,也讓人特別有種奮發的「正能量」。

  上世紀八十年代,邵逸夫先生向浙江省政府捐資1億元(7000萬港元),要求以西方管理理念與運營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現代化、國際化的公立醫院。1989年10月31日,由邵逸夫先生捐資、浙江省政府配套,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原稱浙江醫科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正式破土動工。1994年5月2日,邵逸夫醫院正式開業運行。

  邵逸夫先生,曾3次蒞臨醫院,第一次是1994年5月2日醫院開院典禮,第二次,是2000年夏天,邵先生親自到醫院視察員工的宿舍生活條件,第三次,是2004年,邵逸夫醫院成立10周年。

  我們承諾邵先生:

  要有「四個一流」

  記者碰到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他剛剛開完院務會。對於邵逸夫醫院的所有人來說,原本這一天,與平時任何一個周二沒有不同。

  「我清早8點收到香港的電話,邵逸夫先生在家中逝世,剛剛院務會上,大家自發做了哀悼。」

  蔡秀軍院長18年前到邵逸夫醫院,那時,他是最早一批加盟邵醫的年輕專家。

  (以下自述)

  邵先生出資,美國人管理,如同大戶人家的子女,又得到好的後天教養。這些「先天優勢」,讓邵逸夫醫院在國內的醫院中獨樹一幟,邵先生曾在多個場合評價邵逸夫醫院「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為了辦好這一家醫院,有太多的人努力,邵逸夫醫院也一直恪守「四個一流」——管理一流,技術一流,服務一流,設備一流。

  和其他公立醫院相比,「邵醫模式」獨樹一幟直到現在——門診不輸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診室、建立入院準備中心。

  這些管理理念,都是當年從西方國家學過來,如今正在被國內很多大醫院不斷複製。

  他在慶春路的稻田一指:

  這是寶地

  連廊牆上陳列的照片上,是1994年邵逸夫醫院開院典禮的場景,邵逸夫先生西裝筆挺,與一身紫色套裝的鄭樹教授,正微笑交談,兩人的胸前,都帶著上世紀90年代最流行的嘉賓「紅花」。

  昨晚,記者聯繫上了剛剛給學生上課回來的鄭樹教授。鄭樹教授於1984年到1996年擔任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可以說,邵逸夫醫院從孕育到誕生、成長,都與她的大力推動息息相關。

  (以下自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見過邵先生很多次。邵先生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尊重人,謙和,也很樸素。他總是面帶微笑,講話時,他帶著寧波腔。

  辦醫院的事情,是在80年代末,我記得是邵先生先提出「想在浙江辦一家醫院」。那時候,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的醫療條件和技術還比較落後,他數次見到我,每次見面,都提出「把醫院交給你」。捐資辦醫院,想法非常好,當時,這個事情也得到了省長的大力支持,曾親筆寫信給邵先生,讓我轉交。

  前期,我陪著邵先生在杭州選址,當時,他說以後城市會變大,所以我們的車子就往遠處開,一直開到慶春路盡頭,一片稻田的地方。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如今的邵逸夫醫院對面的一幢小樓,邵先生、方小姐和我一起爬上4樓,眺望這一片稻田,邵先生說,這裡好,是「寶地」。這塊地,總共100畝。

  這些都就緒,我親自到香港,拿到了這張捐資7000萬港幣的支票。

  2005年4月,邵逸夫老先生來浙大,張浚生先生陪同。

  浙大發展委員會主席

  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緬懷邵老——

  逸夫先生在浙大捐了8幢樓

  25年中邵逸夫共捐贈內地教育超過50億港幣

  捐建項目總數超過6000個

  昨天早上,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先生,在家裡接到朋友的一個電話:「邵(逸夫)先生走了。」

  張浚生愣了很久才反應過來:那位像父親一樣的平和、簡樸的忘年交;那位光是在浙江大學就捐贈了8個教學樓項目的老先生;那位80多歲,還能一天跑3個省旅遊的老爺子;那位愛吃奉化芋艿、晚年每天打坐、打太極的老先生,走了。

  1985年,張浚生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同年,他在香港拜訪了邵逸夫老先生,當時張浚生49歲,邵逸夫先生78歲。從此以後,兩位建立了篤厚的私交。張浚生稱邵老先生「邵先生」,邵老稱張浚生「張先生」。

  這幢藝術樓

  是張先生的「嫁妝」

  昨天有網友搜出一張百度上的「逸夫樓」地圖,代表各種「逸夫樓」位置的紅點密密麻麻遍布全國。有資料顯示,邵逸夫老先生25年共捐贈內地教育超過50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超過6000個。

  這其中,就有浙江大學的八幢教學樓(其中一幢正在建),分別是:玉泉校區的邵逸夫科技館、逸夫體育館、逸夫工商樓、華家池校區逸夫體育館、西溪校區的逸夫藝術中心樓、逸夫科教樓及邵逸夫醫院,以及正在建造的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張浚生告訴記者,在這幾個項目中,西溪校區的逸夫藝術中心樓,差一點不是「逸夫樓」。

  1998年,張浚生從香港回到浙大工作。他回浙大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籌建西溪校區的藝術中心樓。但當時浙大向教育部申請邵氏基金投建藝術中心樓項目,沒有成功。

  1999年,張浚生再次到香港去探望邵先生時,一進門,邵先生就跟張浚生說起,他又改了當年的捐建清單,把浙大的藝術中心樓又加進去了。「今年浙大的藝術中心樓我要投(邵先生投了500萬元),這是給我們張先生回去的『嫁妝』嘛!」顯然,這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份理想,得挺。

  於是,2000年2月,張浚生的這份「陪嫁」啟動建造,到2001年12月,這幢建築面積1.2萬平米、包含四個區塊的赭石色宏偉大樓竣工。

  這幢大樓,是浙江大學藝術系專業學生的教學樓;是浙大檔案館、美術館的所在地;這裡曾經舉辦過馬一浮先生的書法真跡展覽……讓這幢大樓成為一塊充滿藝術氣息的土地,也是大家向邵老先生的一種致敬。

  邵跑跑的旅遊經:

  暴飛+暴走

  邵老先生的英文名叫做Run Run(跑跑。緣於他的原名邵仁楞的國語發音)。在張浚生印象中,這位邵先生呀,真是特別能Run。

  邵先生80多歲的時候來大陸,臨離開前一天晚上一定把行李收拾好。夜裡12點,你就看到他的行李都整整齊齊地列隊在門口了。到了第二天早上5、6點,他就起來,拎包即走。

  「老先生精力非常充沛,跟他一起旅遊,實在是有點吃不消。」張浚生記得最厲害的一次,老先生帶著一群親朋,一天玩3個省。到現在,張浚生都能很清楚地記得那趟「暴飛(邵老先生有私人飛機)+暴走」的行程,「早上從山西出發,到寧夏,再到甘肅,晚上已經在江西了。」

  「那趟是走傷了,邵先生腳都走腫了。」好在那趟行程,隨行的還有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李國章先生,他是劍橋大學的醫學博士。李先生晚上給邵老先生按摩腳,第二天才能正常走路。

  「邵先生為什麼這麼樂於跑大陸各地?我想是一份很淳樸的愛國情,你看他光是西藏就去過三、四次。他自己常說:『要好好看看祖國的山河。』」

相關焦點

  • 每個畢業生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
    那是一個「永遠人味兒十足,永遠暖氣很熱,永遠沒有座位,永遠青春年少」的地方(語出@莊婧微博)。逸夫樓以一種低調、實幹的姿態,為莘莘學子憧憬的未來添磚加瓦,如今又成為他們追憶過去、紀念邵逸夫的寄託。邵逸夫先生已逝,對於那些素昧平生卻受其恩惠的人來說,與逸夫樓合影成為向老先生致敬的方法之一。
  • 五位器官受捐者組「一個人的樂隊」,幫澳大利亞小夥圓夢
    按照菲利普生前心願,他的器官分別捐給了5名中國人,他成為重慶市首位涉外器官捐獻者。菲利普生前曾有一個夢想,希望組建一支樂隊。如今,5名受捐者組建了「一個人的樂隊」,完成菲利普的未竟夢想。1月12日,5名受捐者齊聚重慶,進入錄音棚排練。兩個多月後,他們將站上舞臺,和「菲利普」一起演出。
  • 五句板《潘田番子愛家鄉,無量功德永流芳》作詞:劉賢生
    《無量功德永留芳》作詞:劉賢生演唱:彭美蘭混編:朱意生竹板一打鬧洋洋潘田風情唱開腔別個歌子吾盲唱黃金放排三五載有幸娶得一妻房夫妻雙雙轉家鄉夫妻雙雙轉家鄉家徒四壁一張床嶽父親自來相送新建家庭齊商量唔嫌貧窮幫婿郎唔嫌貧窮幫婿郎竹頭生筍望想長三年五載苦中過養育一對小兒郎缺衣少食無春光缺衣少食無春光孬人乘機來拆牆
  • 外教病逝後捐器官 五位受捐者為其圓夢組建「一個人的樂隊」
    1月12日,在重慶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音樂會排練,五名不同職業的普通人,在之前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情況下,互相配合完成了「一個人的樂隊」表演。而之所以稱為是「一個人的樂隊」,是因為這五名表演者都是一位外國友人的器官受捐者,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來自於這位外國人。
  • 您知道「福不唐捐」的含義嗎?
    福不唐捐,這是一句佛語。意思是: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結果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 遍地開花的逸夫樓為何獨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邵逸夫先生從1985年開始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贈款修建逸夫樓有,截止2014年1月,累計捐獻的資金大約為25億元,捐獻項目達6013個,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共有以逸夫命名的樓館近3萬座。邵逸夫先生沒有讀過大學,因為沒有上過大學,成為邵逸夫一生的遺憾,所以他開始在中國各地陸續興建逸夫樓。
  • 慈濟會的功德
    接著,星雲大師就對慈濟的功德進行了列舉: 「其實,慈濟對於臺灣的社會也有正面的貢獻,不能因為內湖事件,完全抹煞他們幾十年的喜舍、救苦救難。慈濟集合佛教信徒、社會人士慈悲布施的淨財,為社會做福利的事業,他並不是屬於寺廟道場,而是社會的慈善團體」。為了把自己的聲音傳播給更多的人,佛光山決定捐印一百萬冊《貧僧有話要說》,在海內外佛光山的道場,包括在大陸宜興市的大覺寺等地讓人免費索取,以擴大影響。
  • 科學網—記母國光院士:人已逝,光永存
    很難說清母國光主編的《光學》影響了多少念過物理的人。這是中國高校裡的第一部基礎物理光學教科書,1964年出版,至今仍在使用。當它的編著者辭世的消息傳出,很多人憶起了自己的物理課。 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周炳坤院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母國光是中國光學事業一位領軍的人物。
  • 著名實業家邵逸夫今逝世 福建網友曬「逸夫樓」悼念
    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據了解,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國內地大、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範學校、特殊教育學校6013個項目,包括圖書館、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 外教病逝後捐出器官 5名受捐者組建樂隊為其圓夢
    澳大利亞外教病逝後捐出器官 5名中國受捐者自學音樂 完成其組樂隊的願望「一個人的樂隊」 延續菲利普的音樂夢1月12日,在重慶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音樂會排練而之所以稱為是「一個人的樂隊」,是因為這五名表演者都是一位外國友人的器官受捐者,身上有不同的器官來自於這位叫菲利普的澳大利亞小夥子。菲利普熱愛音樂,他來到中國教書,但後來不幸病逝,並把器官捐給了五個中國人。他們中有醫生、農婦、銷售員、司機……為了完成菲利普的音樂夢想,素不相識的他們組建成了「一個人的樂隊」,希望將菲利普的愛心傳遞下去。
  • 助印經書之功德利益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瞋痴,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作去。
  • 清華北大等9大名校自主招生親歷者的通關秘笈
    清華大學   理綜試卷相當難   親歷者/魯豐,畢業於華師一附中,現為清華大學數學物理基礎科學專業大一生。   浙江大學   面試只能發言一次   親歷者/江妮君,畢業於華師一附中,現為浙大工科試驗班大一生。   浙大自主招生考試有別於北大、清華,所有考生都要參加筆試   和面試兩輪考試。江妮君稱,筆試當天考了三門,數學、物理和英語,每門一小時。
  • 邵逸夫和無錫的那些事兒 逸夫樓跟著江大搬遷
    網友紛紛點燭悼念,感嘆從小到大上過的學校「幾乎都有一座逸夫樓」,新浪微博還發起了名為「隨手拍校內逸夫樓」的活動。1月7日,記者也通過走訪調查,盤點了無錫的逸夫樓,並說說這位老人和無錫的那些事兒。  河埒中學逸夫樓「功成身退」  「初中時蓋那幢樓,學校當大事的,還給樓做了個介紹」。巫小姐所說的是母校河埒中學的逸夫樓。這幢樓不高,設有電腦房、小禮堂、多媒體教室等,用於現代化教學。前校長史憲中回憶,當初邵氏基金會支持教育事業,通過教育部分配至各省市。
  • 為什麼有的「逸夫樓」少一點?看到最後才知道他的智慧所在!
    很多人一看到題目大概就猜到了本文的主角是誰了。他就是邵逸夫(1907-2014)!逸夫樓在中國大學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地位,而對於讀過大學的人來說,也有著特別的情結。在高校基礎設施落後的上世紀90年代,逸夫樓往往是一座學校裡最現代化的建築。而因為其往往是教學樓或者圖書館,學生又有著很高的使用率。即使到了2000年以後,高校基礎設施有所改善,邵逸夫先生的捐贈仍未停止。2003年11月20日邵逸夫先生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出資建造的逸夫教學樓開工,在建成時是亞洲第一大教學樓。
  • 80後夫妻捐1億助推教育事業 官微:飲水思源,感恩母校
    吳豔2003年浙大廣告專業畢業,而王麒誠2003年畢業自浙大工商管理。【80後夫妻捐1億助推教育事業官微:飲水思源,感恩母校】捐贈結束後,漢鼎宇佑的新浪官方微博發了這樣一條微博:飲水思源,感恩母校。史玉柱捐5000萬建數學大樓今天上午10點半,巨人集團向浙學教育基金會捐贈的儀式在紫金港校友活動中心紫金港廳舉行。
  • 為什麼國家規定捐獻者和受捐者,一輩子不能見面?真漲見識了
    這是所有患者都會有的感觸,不知道大家對器官捐獻是否有所了解呢,這是秉著自願的原則,會按照捐贈者的意願進行捐贈,這些偉大而又無私的行為讓我們佩服和感動,感謝這些捐贈者又讓一個人獲得了新生,那你知道嗎國家有關規定表示,捐贈者和受捐者是不能見面的,帶著這份好奇一起了解下吧。
  • 抄寫經文也有功德
    又如宋代溫州參軍,抄寫《金剛經》一卷,隨後獻入佛殿前供奉,在他乘舟涉海還鄉途中,雖然遇到了暴風,但能平安抵達到岸。  近代抄寫佛經的神奇妙用更是枚不勝舉。在臺灣,很多人把抄經當作是一件神聖的、可以積功德的大事,還有人把它當作是一種向佛許諾的發願。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去世——每一次回憶和講述...
    74年後,最後一位在世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高文彬9月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9歲。由此,在那場歷時兩年半之久的審判中,將日本戰犯送上歷史絞刑架的17位中國代表團成員全部謝世。  那是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當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關於歷史的記憶不容忘卻。
  • 為什麼無血緣的捐獻者和受捐者一生不能相見?有4個原因,保密是為了...
    為什麼無血緣的捐獻者和受捐者一生不能相見?主要有4個原因,保密是為了成全!在醫療行業有規定,除非有特殊情況,捐獻者和受捐者是不能見面的,甚至連對方的情況也不知道,包括名字和住址,確實人海之中沒有血緣關係的配型成功,說明雙方有一定的緣分,那既然是好事,為什麼不讓見面呢?
  • 抄寫佛經的巨大功德利益!
    大乘佛教特別強調受持、讀誦及書寫經典的功德,如《法華經·法師品》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故寫經的目的,多為自己或父母、師長、子女等祈禱消除災難、增長福報、增延壽命、成就心願。書寫之時,態度虔誠。甚至淨室齋戒,以金、銀泥,或以香汁和墨書寫,還有以血書寫經典顯示其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