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08日訊1月7日上午,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香港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送院搶救無效去世,享年107歲。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桑梓情深,邵逸夫不是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是持續的捐贈,為他在各地贏得「大慈善家」的美譽。
上圖:2004年4月30日,邵逸夫先生參加邵逸夫醫院十周年院慶活動。
20年前邵先生捐資1億元人民幣
以西方管理理念建造了現在的邵逸夫醫院
邵逸夫醫院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到今年5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就滿20歲了,從最早的一幢大樓,現在已經有了3幢醫療樓,醫務人員從400人增至3000人,病床也從開始的400張,擴增到現在的1341張。
這裡,邵逸夫醫院,是邵逸夫先生捐贈的唯一一家公立醫院,也是內地捐資最大的項目。
我的幾位邵醫醫生朋友,大家暱稱自己為「邵跑跑」員工,這源於邵先生的英文名字RUN RUN SHAW,而「邵跑跑」,也讓人特別有種奮發的「正能量」。
上世紀八十年代,邵逸夫先生向浙江省政府捐資1億元(7000萬港元),要求以西方管理理念與運營模式在杭州建造一所現代化、國際化的公立醫院。1989年10月31日,由邵逸夫先生捐資、浙江省政府配套,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原稱浙江醫科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正式破土動工。1994年5月2日,邵逸夫醫院正式開業運行。
邵逸夫先生,曾3次蒞臨醫院,第一次是1994年5月2日醫院開院典禮,第二次,是2000年夏天,邵先生親自到醫院視察員工的宿舍生活條件,第三次,是2004年,邵逸夫醫院成立10周年。
我們承諾邵先生:
要有「四個一流」
記者碰到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他剛剛開完院務會。對於邵逸夫醫院的所有人來說,原本這一天,與平時任何一個周二沒有不同。
「我清早8點收到香港的電話,邵逸夫先生在家中逝世,剛剛院務會上,大家自發做了哀悼。」
蔡秀軍院長18年前到邵逸夫醫院,那時,他是最早一批加盟邵醫的年輕專家。
(以下自述)
邵先生出資,美國人管理,如同大戶人家的子女,又得到好的後天教養。這些「先天優勢」,讓邵逸夫醫院在國內的醫院中獨樹一幟,邵先生曾在多個場合評價邵逸夫醫院「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為了辦好這一家醫院,有太多的人努力,邵逸夫醫院也一直恪守「四個一流」——管理一流,技術一流,服務一流,設備一流。
和其他公立醫院相比,「邵醫模式」獨樹一幟直到現在——門診不輸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診室、建立入院準備中心。
這些管理理念,都是當年從西方國家學過來,如今正在被國內很多大醫院不斷複製。
他在慶春路的稻田一指:
這是寶地
連廊牆上陳列的照片上,是1994年邵逸夫醫院開院典禮的場景,邵逸夫先生西裝筆挺,與一身紫色套裝的鄭樹教授,正微笑交談,兩人的胸前,都帶著上世紀90年代最流行的嘉賓「紅花」。
昨晚,記者聯繫上了剛剛給學生上課回來的鄭樹教授。鄭樹教授於1984年到1996年擔任原浙江醫科大學校長,可以說,邵逸夫醫院從孕育到誕生、成長,都與她的大力推動息息相關。
(以下自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見過邵先生很多次。邵先生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尊重人,謙和,也很樸素。他總是面帶微笑,講話時,他帶著寧波腔。
辦醫院的事情,是在80年代末,我記得是邵先生先提出「想在浙江辦一家醫院」。那時候,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的醫療條件和技術還比較落後,他數次見到我,每次見面,都提出「把醫院交給你」。捐資辦醫院,想法非常好,當時,這個事情也得到了省長的大力支持,曾親筆寫信給邵先生,讓我轉交。
前期,我陪著邵先生在杭州選址,當時,他說以後城市會變大,所以我們的車子就往遠處開,一直開到慶春路盡頭,一片稻田的地方。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如今的邵逸夫醫院對面的一幢小樓,邵先生、方小姐和我一起爬上4樓,眺望這一片稻田,邵先生說,這裡好,是「寶地」。這塊地,總共100畝。
這些都就緒,我親自到香港,拿到了這張捐資7000萬港幣的支票。
2005年4月,邵逸夫老先生來浙大,張浚生先生陪同。
浙大發展委員會主席
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緬懷邵老——
逸夫先生在浙大捐了8幢樓
25年中邵逸夫共捐贈內地教育超過50億港幣
捐建項目總數超過6000個
昨天早上,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主席、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浚生先生,在家裡接到朋友的一個電話:「邵(逸夫)先生走了。」
張浚生愣了很久才反應過來:那位像父親一樣的平和、簡樸的忘年交;那位光是在浙江大學就捐贈了8個教學樓項目的老先生;那位80多歲,還能一天跑3個省旅遊的老爺子;那位愛吃奉化芋艿、晚年每天打坐、打太極的老先生,走了。
1985年,張浚生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同年,他在香港拜訪了邵逸夫老先生,當時張浚生49歲,邵逸夫先生78歲。從此以後,兩位建立了篤厚的私交。張浚生稱邵老先生「邵先生」,邵老稱張浚生「張先生」。
這幢藝術樓
是張先生的「嫁妝」
昨天有網友搜出一張百度上的「逸夫樓」地圖,代表各種「逸夫樓」位置的紅點密密麻麻遍布全國。有資料顯示,邵逸夫老先生25年共捐贈內地教育超過50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超過6000個。
這其中,就有浙江大學的八幢教學樓(其中一幢正在建),分別是:玉泉校區的邵逸夫科技館、逸夫體育館、逸夫工商樓、華家池校區逸夫體育館、西溪校區的逸夫藝術中心樓、逸夫科教樓及邵逸夫醫院,以及正在建造的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張浚生告訴記者,在這幾個項目中,西溪校區的逸夫藝術中心樓,差一點不是「逸夫樓」。
1998年,張浚生從香港回到浙大工作。他回浙大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籌建西溪校區的藝術中心樓。但當時浙大向教育部申請邵氏基金投建藝術中心樓項目,沒有成功。
1999年,張浚生再次到香港去探望邵先生時,一進門,邵先生就跟張浚生說起,他又改了當年的捐建清單,把浙大的藝術中心樓又加進去了。「今年浙大的藝術中心樓我要投(邵先生投了500萬元),這是給我們張先生回去的『嫁妝』嘛!」顯然,這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份理想,得挺。
於是,2000年2月,張浚生的這份「陪嫁」啟動建造,到2001年12月,這幢建築面積1.2萬平米、包含四個區塊的赭石色宏偉大樓竣工。
這幢大樓,是浙江大學藝術系專業學生的教學樓;是浙大檔案館、美術館的所在地;這裡曾經舉辦過馬一浮先生的書法真跡展覽……讓這幢大樓成為一塊充滿藝術氣息的土地,也是大家向邵老先生的一種致敬。
邵跑跑的旅遊經:
暴飛+暴走
邵老先生的英文名叫做Run Run(跑跑。緣於他的原名邵仁楞的國語發音)。在張浚生印象中,這位邵先生呀,真是特別能Run。
邵先生80多歲的時候來大陸,臨離開前一天晚上一定把行李收拾好。夜裡12點,你就看到他的行李都整整齊齊地列隊在門口了。到了第二天早上5、6點,他就起來,拎包即走。
「老先生精力非常充沛,跟他一起旅遊,實在是有點吃不消。」張浚生記得最厲害的一次,老先生帶著一群親朋,一天玩3個省。到現在,張浚生都能很清楚地記得那趟「暴飛(邵老先生有私人飛機)+暴走」的行程,「早上從山西出發,到寧夏,再到甘肅,晚上已經在江西了。」
「那趟是走傷了,邵先生腳都走腫了。」好在那趟行程,隨行的還有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李國章先生,他是劍橋大學的醫學博士。李先生晚上給邵老先生按摩腳,第二天才能正常走路。
「邵先生為什麼這麼樂於跑大陸各地?我想是一份很淳樸的愛國情,你看他光是西藏就去過三、四次。他自己常說:『要好好看看祖國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