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御守,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24 麼麼有愛

御守,來自於日本神社,是日本一種文化,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提到御守就會想到日本,也有人不遠千裡去求取。其實如果中國有御守,大家也就不用跑那麼遠,在自己的地盤上也能戴漂漂亮亮、可可愛愛的御守。

中國有沒有御守呢?有的。往前回溯,唐代中國文化最昌盛的時期有不少日本使者,俗稱「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文化、技藝、建築等,還帶回了不少工具、書籍和器具。御守約莫是從唐代流傳至日本,當時在中國御守還尚被稱之為護身符,傳到日本後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御守。

中國人不少慕名而去,到日本的神社寺廟求取御守,其實大可不必,中國也有自己的御守,相較而言更加具有中國風特色。麼麼御守是中國顏值頗高的御守,外觀可愛大方,又有中國傳統元素,佩戴在身上,有種別樣的氣質。

麼麼御守的福袋絲綢製成,花紋由中國的傳統織繡工藝而繡制,收口處的繩結繞成了一個中國結,每個繩結的顏色搭配不同顏色的布袋,可以隨心挑選。福袋正面鏤空設計,鑲嵌十二生肖動物千足金飾物,小巧可人,每個生肖御守的寓意也不同。背面繡上了御守的願望和寓意,表達求取之人的期望,所以在挑選時一定要仔細想想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麼麼御守是值得中國人所擁有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它是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紀念品,更是集絲綢元素、生肖元素、刺繡工藝、香囊藝術、中醫傳統、佛教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吉祥物,給佩戴之人帶來祥運。

日本的御守有固定的時限,但是中國的御守可以一直佩戴,裡面的中草藥香囊能夠做佩戴之人的健康小幫手,護佑平安健康。安睡、驅蚊,好夢一整晚。

日本的御守的確很可愛,分成了很多種不同的願望御守,中國的麼麼御守也有獨特的風格特色,願望對應生肖特點,不同生肖的寓意和求取願望不同,可以選擇自己的生肖,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願望。麼麼御守的外觀也非常可愛,一點也不輸日本御守,並且有日本御守沒有的中草藥香包,也是中國御守的一大特色。

如果給朋友挑選禮物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不妨試試看麼麼御守,一定會喜歡。麼麼御守更值得被大家所看到,日本御守就留給日本的愛好者們吧,中國也有自己的御守,有中國風特色的麼麼御守。

相關焦點

  • 國之文化與健康禮:麼麼御守,傳承藥王之道
    絲綢之所以能為國禮 ,因為它已非一塊布料如此簡單,而是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內涵,,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便是這份文化的縮影和見證。茶葉亦是,不僅是喝得一口健康,更重要的,是品味它獨有的中華智慧與文明。而今天,與絲綢和茶葉一樣,也傳承著中華幾千年文明的麼麼御守,它也不僅僅是一份足金的飾品,不僅僅是一個可以作為人們祈願的吉祥物。
  • 麼麼御守香包 演繹古老工藝,傳承端午節文化
    麼麼御守香包 平安靈運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據記載是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經千年,如今在徐州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幫助下,作為徐州本土一直有著傳承民族文化之心的企業雷氏普愛,傳承創新出一款以香包為基礎的中國文化伴手禮:麼麼御守。麼麼御守有兩種款式,一種是單純的香包款,叫「金繡御守」,以金色絲線經過手工刺繡工藝繡著十二生圖案製作,香包的內部裝著當代國醫大師親配的幾種芳香藥材,分別有驅蚊闢邪香包,抗感冒抗病毒香包和安睡助眠香包幾種。
  • 國人當知的中國禮:中國的御守
    曾經,也有人去到日本的寺廟求御守,求平安,卻忘了,能夠守護中國人的,永遠只有我們自己的"菩薩"。就像這次疫情,許多人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國這麼強大,執行力這麼高,醫療水平簡直世界一流啊!今天的中國,已經足夠給我們的14億同胞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中華民族這頭獅子,已經覺醒,已經崛起!
  • 麼麼俠動畫片:用十二生肖文化弘揚中國御守(麼麼御守)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中國人把人類與十二種動物聯繫起來,形成有意思的組合,將自己對人生與世界的理解投射於它們,這樣便產生了生肖文化。生肖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已傳承數千年,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國人的傳統審美中,生肖文化更是代表著吉祥、祝福、和諧的文化。
  • 中國的御守(護身符)介紹:麼麼御守一個流傳至今的吉祥物
    中國人一直講究「護佑「,在每一次面對國家,民族的磨難,災難時,我們都在祈禱」天佑中國「,這並非迷信,而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習俗,以及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最古樸的祈願。今天,作為中國」護佑「文化的傳承代表,麼麼御守,是中國的非遺繼承人所介紹給我的。今天的麼麼御守,即古代「護身符「的創新傳承,為什麼說是創新傳承?首先是傳承。這第一點,麼麼御守一眼看上去,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它中間的一塊足金打造的十二生肖形象其中之一。
  • 原來日本御守傳承自中國唐代,你還去日本寺廟買御守嗎?
    長大後接觸了外面的世界,發現原來不止中國有護身符、泰國還有佛牌、日本還有御守,泰國佛牌不做深究,但日本御守與中國傳統文化本是息息相關。貞觀五年(631年),日本遣唐使第一次來到中國學習唐代文化,後經過300多年的學習,日本從蠻荒時代跨入了封建時代。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當然,以展覽、展演、展播等形式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通過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的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實踐。」周彭錦說,只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活」了,才能讓人看到它們的生機,實現它們的價值。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寺庫名物籤約北京聯合大學非遺學院
    中新網12月11日電 近日,寺庫(SECOO)旗下獨立品牌寺庫名物與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正式籤約,雙方將共同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在非遺傳承人才培養、非遺產品創新轉化、非遺文化解讀等領域展開合作。
  • 打破非遺活態傳承的邊界,讓文化自由流淌
    其次是文化屬性,體現在設計師對中國文化元素的挖掘;再次是可持續方面,除了秀場表現,設計師採取植物染色、環保節能技術、可循環可降解技術,改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從行業的訴求來看,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中國傳統工藝、非遺走進美好生活。
  • 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22日,浣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做薴麻手工。
  • 非遺進校園,傳承文化魅力~
    , 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注入新活力 。 活動中,同學們了解非遺,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並在「我是非遺小傳人」書卷上鄭重地籤上自己的名字,立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陳老師表示,非遺文化體現的是真善美、是精氣神、是風雅頌,不是墨守成規的教條。廣彩和其他的文化藝術一樣,創造和體會、理解才是令非遺發揚光大的精髓。傳統是基礎,創新才是關鍵。在場的小主人和家長們也就如何傳承非遺文化、如何讓非遺煥發活力、如何傳承非遺文化精神等問題展開討論。
  • 非遺+遊戲:傳統文化傳承有了新玩法
    春節前後,完美世界《誅仙》手遊將南京夫子廟歷史街區實景植入到遊戲當中,讓玩家在線領略盛世秦淮風光,此舉引起了文化業界不少關注的目光。作為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這些非遺項目承載著璀璨的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需要全體中華兒女一起珍視和傳承的文化財富。
  • 小小傳承人造訪白雪公主村 中國非遺文化亮相德國格林童話大道
    一群帶著中國非遺文化訪德的小小傳承人給出了答案。7月23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湖南省演藝集團主辦,湖南咔樂教育集團全程協辦的「小小傳承人」2019中德青少年非遺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中國非遺文化帶去德國小鎮巴特維爾東根(Bad Wildungen)。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日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品嘗哦~各位殘友們快來領略一下進賢非遺的魅力吧!非遺是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示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麼麼御守:中國御守佑善心、結善緣、結善果
    御守作為一種護身符,是否是「有求必應」?其實,中國的御守,也就是麼麼御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有它的講究。麼麼御守所護佑的願望,自然也是有講究的,並非「有求必應」,其中有一種願望,麼麼御守就不會護佑,知道是什麼願望嗎?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非遺課堂最受歡迎的是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專門的非遺教室,認真聆聽非遺大師講授非遺知識,並跟著大師現場學習手工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就這樣潤物無聲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三方努力實現共贏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甘熙故居」是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所在地,南京的老百姓更願意叫這裡「九十九間半」。它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宅第,具有極高的文化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