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一個圍棋迷,他在詩中描寫了公事閒暇之時,坐在席上與人較量棋藝的情景。把棋局比作人生,可謂發人深省,下棋入了迷,連夜盡天明都不知道了。北宋時圍棋是人們消遣娛樂的方式,其實早在隋唐時期,圍棋就已經非常流行了。
隋唐時期許多帝王都嗜好奕棋,帶動了圍棋在宮廷中的盛行。唐高祖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時,就經常與當時的晉陽宮副監裴寄下圍棋,甚至通宵達旦。唐太宗李世民也好下棋,有兩首詠棋詩傳世,其中有一首詩云:「手淡標昔美,坐隱逸前良。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餘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唐玄宗也十分酷愛圍棋。在宮中設立了專門管理圍棋的機構,叫做「棋待詔」,為九品職位,直屬於翰林院管制。他對棋手們十分優待,使得這個時期棋手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當時著名的棋待詔有王積薪、鄭觀音、楊季鷹等人,而最著名的是王積薪,他經常和唐玄宗下棋,勝多負少,是唐玄宗佩服的少數高手之一。但是唐玄宗作為一國至尊,下棋卻輸不起。此時楊貴妃就會及時幫皇帝一把,她會讓自己的小狗爬到棋盤上,把棋盤攪得一團糟,自然就無法再下,只得重來。
王積薪提出了一套完備的圍棋理論,總結起來就是圍棋十訣:「一、不得貪勝。二、入界宜緩。三、攻彼顧我。四、棄子爭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須棄。七、慎勿輕速。八、動須相應。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這套理論在圍棋發展史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唐宣宗也喜愛圍棋,經常舉行圍棋比賽,勝者賞給金花碗一隻。著名的棋譜《忘憂清樂集》就收錄了宣宗時期的棋譜《金花碗圖》。宣宗時也出了一位圍棋國手,名叫顧師言。當時日本的圍棋發展也是相當驚人,有一次日本王子來到長安進行圍棋交流,因在日本無人能與之匹敵,所以氣焰非常囂張。唐宣宗於是讓顧師言出戰日本王子,對於這一項關乎大唐尊嚴的任務,對弈時顧師言鎮定從容,最後經過苦苦凝思,反覆權衡,擺出了令人驚駭的鎮神頭局勢,日本王子瞠目結舌,佩服之餘,只得認輸。
文人追求超塵脫俗、高雅飄逸的生活,而奕棋正好符合這種要求。唐朝的許多大詩人都是圍棋高手,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等,他們不僅長於詩文,對圍棋也有著極深的造詣。他們還把圍棋寫到詩文裡,杜甫的詠棋詩最多,其中以《題終明府水樓》詩中的兩句寫得最為優美:「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奕棋。」將山、水與奕棋融匯成詩,如同一幅美妙的山水畫。白居易的棋藝很高,棋癮也很大,經常「圍棋賭酒到天明」,而且不戰到底,決不罷休。他晚年經常和八位德高望重德老人在香山聚會下棋,稱「香山九老」。婦女也喜歡奕棋,民間也不乏女子奕棋的高手。
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安史之亂」爆發後,棋待詔王積薪跟隨玄宗皇帝逃難至四川。一天,他們投訴客店,吹滅蠟燭,準備睡覺時,王積薪聽到隔壁有人在說話,聽口氣像是婆媳兩人。只聽見婆婆招呼兒媳說:「今晚沒什麼事情可做,咱們兩個下圍棋消磨消磨時間吧。」兒媳同意。但是王積薪十分奇怪,心想:「隔壁既無燈光,況且婆媳二人又各住東西房,怎麼能下圍棋呢?」於是十分細心地聽著兩人的對話。原來婆媳兩人在黑暗中各自以口訣下棋,幾十個回合後,只聽見婆婆說:「你輸了!」王積薪暗自記住棋局,第二天起床後,連忙在棋盤上擺出來,仔細揣摩後,自愧不如。這個故事雖然帶有傳奇色彩,但說明了唐代民間確實有棋藝高超的女棋手。
隋文帝楊堅認為《象經》多亂法,故對象棋持反對態度,「象戲」一時受到了抑制。但至唐代,象棋活動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唐朝時的許多皇帝都是象棋迷。《梁公九諫》記載了武則天夢中下象棋的故事。「則天睡至三更,又得一夢,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忽然驚覺……」意思是武則天在夢中與大羅仙女下象棋,屢次輸給天女,受驚而夢醒。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武則天夜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唐玄宗李隆基也常與楊貴妃對弈,但方法十分别致,與眾不同。他用人代替棋子,常命數十名宮女為棋手,在胸前綴以寫有棋子名稱的錦緞,棋盤則繪圖在宮殿金磚地上,在楊貴妃那「鶯聲燕語」中,宮女隨之走動弈棋,博弈的情景的確奢華有趣。這種以人代棋的奕棋方法後來傳入日本,逐漸演變成日本的「將棋」。唐玄宗的長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也是一位頗愛下象棋的皇帝。
即使「天寶之亂」時,他與其妃張良娣擁兵西逃時,只要暫息片刻,他就要與人下棋,而對於四面八方飛來的戰報不屑一顧。丞相李泌用「馬嵬坡」事件進言勸說,他才有所收斂,但下棋的興趣仍未減。為了掩人耳目,他將「金銅成形」的象棋,換成「幹樹枝」雕成的軟木棋子,以免走棋時發出聲響,從此有了木製的棋子。象棋由高貴的金、銅、鎏金等形式,轉向普遍的木質形式,便於象棋在民間普及。唐朝時的許多詩人也愛下象棋,這可以從他們的詠琪詩中可以看出。如杜牧的「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期於局上消」,李遠的「長日惟消一局棋」。杜甫的「聞道長安似弈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等詩句,早已膾炙人口,成為千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