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 13:45 來源:揚子晚報
參與互動夏至吃涼麵、冬至吃餃子、小寒吃菜飯……插畫師李曉林在這組「24節氣美食」的圖畫裡,以溫雅清新的筆觸畫下了節氣食俗,各色美食的香氣力透紙背,挑逗著吃貨們的味蕾。李曉林的這組圖片在人人網上發出後,引網友瘋轉。近日,她在抓緊完成24節氣全部美食作品。
繪圖講述節氣應景美食
李曉林的這組圖畫一共7張,每張一個節氣,搭配應景美食,集齊一套就成了精美的手繪節氣日曆,收藏於手機裡可提醒自己什麼節氣講究吃什麼。夏至吃涼麵、冬至吃餃子、小寒吃菜飯、大寒吃八寶飯、芒種煮梅、小滿吃苦苦菜。
在「冬至」的圖片說明裡,李曉林附上了一句話,「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休,百官絕事。」 而「小滿」的圖片說明是「安息火熾,澄和心神」。「小寒」的配文是「天寒地凍北風吼,小寒時處二三九」。「大寒」配文「大寒為中者,上行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耐人尋味的文字,與文字交相輝映,恰到好處,古意盎然。
「文字不是我原創的,是我在一本養生的書上偶然看到的,感覺跟圖的意境很符合就摘用了。很雜亂,別見笑。」 李曉林謙虛地說。
6張圖片配上牛皮紙顏色的背景,加上古風十足的文字說明,迷倒網友那是必然。
創作靈感來自舌尖
被網友瘋狂點讚,作為作者的李曉林有些靦腆。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聯繫上李曉林,聊起創作的初衷,她說:「其實挺機緣巧合的,一直對古風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想畫一系列民俗的東西,盡我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記錄。最近舌尖的美食很火,就想把節氣裡的美食做一個梳理。打算畫滿一個節氣24幅。」
「我的專業是工業設計,並不是中文,所以畫這些畫之前,光是查資料就花了不少時間。」
她表示,在繪畫上沒有炫技,沒有誇張的表現手法,選擇了甚至略顯笨拙的寫實。一點一點地填充細節,一點一點地鋪出明暗,「回歸初心不過是想通過畫講故事,想讓別人看到的時候能回歸本源,質樸地描述一個你我身邊真實的24節氣。」
許多喜歡畫畫的網友詢問她的繪畫工具,她說,先在牛皮紙上面鉛筆起稿,籤字筆勾線擦掉鉛筆稿,這樣看起來會細緻一些,再用水彩上色,水粉提高光澤度。
畢業於江南大學顏值很高
2006年,李曉林從江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後,開始進入職場。「坐過辦公室,但我一直放不下畫畫,所以索性辭職,自己開畫室,成了一名自由插畫師。」李曉林說。雖然自稱是個「窮畫畫的」,但李曉林對於美術的執著讓人欽佩。
此前,揚子晚報曾報導過她創作的一組「氣象勘測儀器發展史」圖片,也透著濃鬱的復古風,這正是李曉林鐘愛的畫風。繼「氣象」在網上瘋轉之後,「節氣美食」作品再次引發網友追捧,她稱自己完全沒預想到,「感謝有這麼多支持的朋友。評價太高,愧不敢當。要繼續堅持畫下去,才對得起大家對我的這份沉甸甸的信任。」
網友們贊道:「你的畫第一次幫大家理清楚了24節氣該吃啥,漲姿勢了。」有網友建議她抓緊創作剩下的節氣美食,比如大雪醃肉,可以畫臘肉。李曉林的態度顯得非常誠懇,「我梳理出來的東西只是冰山一角,對民俗了解不多,很希望有專業人士給予指正。」
值得一提的是,李曉林同時還放出了一張自己的照片,網友贊其美貌,「自己就美得像幅畫,還天天畫畫。」「人美畫更美!」記者了解到,身為北方人的她卻有著江南女生的清秀五官,果真才貌雙全。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藝乙點評說:「用繪圖來詮釋24節氣,是個新鮮的方式。這位畫家的做法值得點讚。民俗誕生於民間,只有接地氣才能傳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通過這種形式對中國民俗多些了解。」(徐兢)
【責任編輯:劉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