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覺察之眼去覺察,就是心中有光——1月11日曼陀羅解讀

2020-12-22 明宇的養生學習課

這兩天畫了兩幅曼陀羅,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推薦大家也試試,這一篇我先做個自己的作品的解讀。

主題——教堂

總體的顏色基調很灰。但是藍色的部分和黃色,還有形狀讓我聯想起教堂。

所以取名叫做教堂。

好像是我在教堂內透過窗子向外看過去時的樣子。

有生命之花,有十字。各有其代表意義。

還有一些圖案有中式的風格。所以那就是中式的——只屬於我自己的教堂。

圖案和色彩的自我解讀

最裡面永遠是金色的,放射向宇宙的心。

融入在代表粉色的愛之中,由生命的綠色包圍著。

還有溫暖的粉橘色,與一種時光之鏡(我給小三角取的名)。

棕色有溫暖、落實,大地母親的感覺。

灰色是暗淡的部分,藏藍色是意識的星空。

綠色是森林,寶藍色是物質的宇宙。

最外一圈有眼睛,還有沙漏。眼睛代表覺察,沙漏代表時空穿梭感。

在其中的是覺察之眼,和穿越各種維度的穿梭器。

意義的挖掘——打開限制

教堂的意義總是與靈性的升華有關。但這一幅讓我覺察到一種禁錮。應該是我自己也知道,需要打破非常多的限制才可以衝出去。

這幅曼陀羅是在前一天晚上陪兒子玩的時候畫出來的,當時並沒想什麼,在第二天寫那篇關於拖延症的文章時意識到之前自己在行為模式和思想模式上的限制。

還有,無論在什麼樣的境地下,無論那是否灰暗無光,無論你在宇宙的哪一個角落,都要讓心中有光,用覺察之眼去覺察,就是心中有光。

相關焦點

  • 自我覺察:覺察什麼?怎麼覺察?
    按此推導,「自我覺察」應該是指自己察覺自己、發覺自己、看出來自己。心理學的術語來解釋,自我覺察就是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譯——佛陀,或者叫做菩提,意思就是「覺醒的人」,那什麼叫做「覺醒」呢?就是「覺」這個東西醒了。「覺」是什麼?
  • 情緒管理第一步:覺察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練習對情緒的覺察。我們心理諮詢師有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叫做「覺察力」,我們形象地稱這種能力是「用第三隻眼看世界」。「第三隻眼」,是要穿越當下的情緒情感,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去看「此時此刻客觀發生了什麼」。
  • 心理學中的自我覺察!
    覺察在心理學中的概念是:對個體全方位的認識,客觀的認識,仿佛「有第三隻眼」再俯視自己。可以看到並覺知自己的軀體反應和心理情緒反應。軀體的反應有:雙手雙腿緊張發抖、眉頭緊鎖、胸悶、頭疼、面對表情呆板、整個身體得不到放鬆。
  • 當你覺察的時候,你就是愛
    愛就是無條件的接納。只有在覺察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接納自己,愛自己;只有在覺察的時候,你才能給出愛。認真傾聽你的內心,你一定能感受到那份渴望,那個所有人共同的心聲:無論我是什麼樣子,我都是被愛的。如果你願意擺脫頭腦的控制,能夠愛自己,給出愛,只有覺察。當你覺察的時候,你不再認同頭腦,就能跳出來看一看:它說的,是真的嗎,是對的嗎?當你覺察的時候,你就是一雙眼睛,沒有標準,沒有評判;當你覺察的時候,你無條件的接納了自己,就是在愛自己。
  • 我們常說的「覺察」,到底是什麼?(一文看懂)
    內在觀察者就像第三隻眼,用來觀察我們的內在世界,只是我們習慣於用兩隻眼睛去觀察外在的世界,卻忘了打開第三隻眼去觀察我們內在世界。內在觀察者是可以通過訓練,讓它慢慢醒覺的。就像剛剛提醒你此時身體的狀態是如何,你開始注意了,就說明你的內在觀察者開始覺醒了。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問: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克:我們先來檢視一下我們所指的內省是什麼意思。我們所指的「內省」,就是向內看自己,檢視自己。為什麼我們要檢視自己?為了提升,為了轉變,為了改善。你內省是為了成為什麼人,否則你是不會沉溺於內省的。
  • 自我覺察:通往自由之路
    (KnowYourself的使命,就是幫每個人獲得幸福的技能哦~)1.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我們以為和別人有關的事,其實都和別人沒有關係——只和自己向他人做出的投射與解讀有關,而這些投射和解讀又往往出自我們的心魔。
  • 觀人生三法:覺察,抽離,解構
    我們對自己創造的人生故事,要有覺察,保持抽離的狀態,就是不要入戲太深,更重要的是,你還能夠重新解構你的人生故事。對或悲或喜的人生境遇給出不同的解讀。人生的眼界與格局,就是一個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對你的人生故事保持覺察,用第三隻眼去看待你的人生,你就可以從自動化運行的人生戲碼中跳脫出來,開始不只做一個演員,而嘗做一個導演。
  • 什麼是自我覺察,怎樣自我覺察?自我覺察會帶來什麼?
    自我覺察就是一個人了解、識別、思考、反省自己的感受、行為、想法等等以及它的狀態變化,然後辨別和了解自己的需求、信念、價值觀和目標。通過自我覺察,一個人把自我當做被觀察的對象,從而超越自己的心智,向內探索自己,關注自己,關愛自己,影響自己的自我調控。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自我覺察呢?
  • 心的覺察,心的成長
    這些是很多人心中的群體思想。當你要向宇宙更高的心靈層面翔升的時候,你將會在某些觀念上,很直接的碰到這些群體思想。這些恐懼以一種自我批判的架式出現在你心中——質問你為什麼總是讓某人失望、認為你還不夠努力、不夠認真,或斥責自己:你壓根兒就是一個草包,一點內容都沒有。
  • 《秘密花園》治癒之謎 曼陀羅繪畫心理學解讀
    原標題:《秘密花園》治癒之謎   心理解讀   《秘密花園》,它的秘密就在於它展示的是人最內心深處的情感。它運用的是投射技術,投射是指與個體的興趣、願望、恐懼和期望一致的知覺客觀刺激的過程。讀者通過任意選擇顏色來填充圖案,依照了自己的喜好將歡樂的、悲傷的情緒表達出來。
  • 親密關係之覺察自我
    昨天晚上和媳婦在一起聊天,提到了前一天去姐家陪侄女學習乘法口訣的事情。她說她不喜歡我不了解前因後果就給建議,沒有對錯,只是想聊聊。先說說前天發生的事。去姐家玩。事情主要點就是這樣。昨天媳婦和我說我想和你聊聊天,我們走回家吧。我好想沒聽到這一點,我說挺冷的,我們騎電車快點回去吧。她說你沒聽見我的需求,我說好吧。接下來,她說了前天和侄女學乘法口訣事情的補充版本。
  • 第1課 覺察你自己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你還能想起10年前初出校門的意氣風發或者茫然無助嗎?你還記得5年前,你處於什麼樣的心境與環境下嗎?你還能想起1年前孩子的模樣嗎?你想道最近這一個月,你的心情起伏變化是怎樣的嗎?你有關心過,你一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有多少小時嗎?你能在辛苦忙亂、或日復一日、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滋味,體驗到進步與成長嗎?
  • 保持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觀察自我想法的過程。比如,你可以覺察你此刻自己腦海中不停冒出來的想法。這些小聲音,會讓你產生內耗和糾結,如果不去覺察這些小聲音,會消耗在自己的念頭中無法自拔。比如昨天和朋友聊天,她告訴我說在家裡練習毛筆字,但是中間卻忍不住要上網去查查別人的毛筆字,然後腦子中就出現,我要寫的比他好,結果練習了半天,別人網上上傳的大師手筆,自己怎麼練習都達不到,然後她就放棄練習毛筆字了。這時候呀就需要覺察,為什麼會去想著比較?這個念頭是怎麼出來的?
  • 覺察自己,覺察他人的情緒(散文 心理篇)
    有一年的春節,聽說有兩個男人大半夜衝到她家,那時她家在學校(鄉下的小學)開了一個小賣部,起初還以為是去搶錢的,結果砸了一些東西,也沒帶走什麼值錢的,不知道是沒找到,還是壓根就沒想找。蒙面人用手電照著她的時候,看著她眼睛睜得大大的盯著自己,也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當時害怕被認出來(其實用手電射向對方眼睛的時候,對方是看不見自己的),竟然立刻拔出長刀捅向她的眼睛,立刻鮮血四溢……後來到醫院治療,眼睛自是沒有了,幸好她老公沒受什麼傷,也不知道是無意中躲過的,還是別人就是衝她去的。大家一直都覺得這件事很蹊蹺,不像是搶劫,倒像是打擊報復。
  • 覺察與感恩 | 改變與療愈的開始
    所以,覺察力,是我們的人生要去到通透闊朗必不可少的具備能力。覺察是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必須要掌握的工具。覺察是有意識的觀察、發現自我,是認知自我、了解自我的工具。覺察力,包含一個人對自己在做什麼,以及怎麼做的,自己選擇了哪種選擇,還有哪些可選但是自己沒有做出的選擇的知覺。
  • 自我覺察,時刻覺察自己的情緒,成為自己的觀察者
    很重要的練習就是學習覺察。當我們不能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如何思考,我們就沒有辦法找到解決方案。所以,當我充滿掙扎的時候,需要思考一下:我用了怎樣的語言,我是如何思考的? 快速回到自己的COACH(教練)狀態的三個重要方式:1、練習,它能帶來熟能生巧的感覺。
  • 覺察與內省有著天壤之別
    總是會有一股你不得不與之對抗的情緒之波,為了克服那股情緒等,你不得不再次審視你自己。內省不是一個釋放的過程,因為它是把現實的狀態轉變成某個非現實的樣子的過程。顯然,當我們內省時,當我們沉溺於那個特別的行為時,實際上發生的狀況就是那樣的。在那個行為中,始終存在著一個積累的過程,那個「我」為了改變而檢查某個東西,因此始終存在著二元對立,因而也是一個充滿挫折的過程。
  • 時刻地覺察
    當我們知曉,是自身的所作所為在創造出自己的人生時,我們就可以鍛鍊保持一份覺察,關於我們當下的心念、言行。當下的心念和言行會創造出未來的人生,所以我們可以儘量去避免不美好的心念和言行,多去產生美好的心念和言行。
  • 愛心成長課堂|遇見曼陀羅,遇見內在自我
    7月26日下午3:30,晉城市家庭教育協會在開發區蒲公英國際教育城315室,開展了「愛心成長第一期公益沙龍課程——彩繪曼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