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講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人告訴我們,儉樸可以修養德性,一個人的品德是修心的途徑。
女先生楊絳,一生筆耕不綴。活了一個世紀,辭世前一晚還在工作,她對工作持有使命感。一百歲時的感言,儉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至高境界。她一直這樣履行生活,她的寓所三十年未重新粉刷,老舊得斑黃,她打掃得很乾淨,涼臺上種了幾盆花和小菜,增加些鮮活。她說,家裡沒什麼電器,最多的就是書。一年四季就那麼幾件衣服換著穿,卻永遠乾乾淨淨。在那些年她為貧困山區修建學校,捐款高達八百萬人民幣。
去看過梁實秋先生在重慶北碚時居住過的地方,就是(雅舍談吃)裡的雅舍,位於坡上,那時是最高坡,比老舍住的地方要高很多,步行串門需要十五分鐘左右,現在上面又開發了,屬於大半坡。其實整個雅舍並不大,當時先生是和其他人合租的,他用一間房,會客廳和小院是共用。他在書裡提到過,窗戶是沒有玻璃的,關不住風,下雨時屋頂有點漏,需要用盆接水。在那個山坡上,可想而知。(雅舍談吃)整本書呈現出來是,人間有味是清歡。先生並沒有覺得陋室的艱苦,反而體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現在去參觀,都修好了。
易經中有一句話講到,君子以儉德闢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秉性儉樸,無論是發達還是落魄,都以平靜心對待,對自身不會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