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樸可以修養德性

2020-12-13 雛菊蔓延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講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人告訴我們,儉樸可以修養德性,一個人的品德是修心的途徑。

女先生楊絳,一生筆耕不綴。活了一個世紀,辭世前一晚還在工作,她對工作持有使命感。一百歲時的感言,儉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至高境界。她一直這樣履行生活,她的寓所三十年未重新粉刷,老舊得斑黃,她打掃得很乾淨,涼臺上種了幾盆花和小菜,增加些鮮活。她說,家裡沒什麼電器,最多的就是書。一年四季就那麼幾件衣服換著穿,卻永遠乾乾淨淨。在那些年她為貧困山區修建學校,捐款高達八百萬人民幣。

去看過梁實秋先生在重慶北碚時居住過的地方,就是(雅舍談吃)裡的雅舍,位於坡上,那時是最高坡,比老舍住的地方要高很多,步行串門需要十五分鐘左右,現在上面又開發了,屬於大半坡。其實整個雅舍並不大,當時先生是和其他人合租的,他用一間房,會客廳和小院是共用。他在書裡提到過,窗戶是沒有玻璃的,關不住風,下雨時屋頂有點漏,需要用盆接水。在那個山坡上,可想而知。(雅舍談吃)整本書呈現出來是,人間有味是清歡。先生並沒有覺得陋室的艱苦,反而體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現在去參觀,都修好了。

易經中有一句話講到,君子以儉德闢難。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秉性儉樸,無論是發達還是落魄,都以平靜心對待,對自身不會有危險。

相關焦點

  • 《德性修養的原則與途徑》:上學下達、內省默識、改過遷善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5篇文章《德性修養的原則與途徑》,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菁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以下是學後復盤正文:一、本文結構1、下學上達2、內省默識、改過遷善3、德性修養(個人成長)的歷史性與無窮性二、下學上達下學和上達
  • 德性與理性何者為要?
    歷來中國人講究德性,而歐洲人講究理性,這是兩種文明的不同發展路徑。因此,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重大問題。
  •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動,亞里斯多德說的就一定對?
    如果說倫理德性或中道是一種「應當」,那麼就意味著,德性或中道與選擇活動相關,因為「應當」就意味著存在於面臨多種可能性的選擇處境之中。所以,亞里斯多德進一步解釋說:「德性是選擇活動的一種品質(習慣),它是依據我們而被測度的一種中間狀態(中道),並且是由理性規定的,就如一個明智的人去做的規定。中道就是在過度和不及兩種過錯之間的品質。
  • 陳雅文 丨 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關懷倫理學的一種啟示
    與這種作為工具的公共權力相應,公民身份也是工具性的,公民德性的功能在於保障追求各自利益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蓋斯通指出:「人的德性與公民德性是兩種不同的德性。人的德性是所有人都希望追求的……而公民德性只具有工具價值,其目的旨在維持一個政治共同體」,「正義、感恩、謙遜、公正、憐憫」都可以被還原為追求和平和安全的手段。
  • 申論真題範文:「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好政策」滋養公民理性與德性  綜觀歷史,歷代為政者都重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將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至今舉世稱道;唐太宗虛心納諫,以文治天下,開創了貞觀盛世的輝煌局面;康熙皇帝注重編修文化典籍、吸納西方文化科技,教化人民德行。
  • 陳來:德行與德性在中國是統一的
    除了這種思想上的對羅爾斯的回應以外,德性倫理也成為學術上大家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我很早也有關注,我認為中國的德性倫理,跟西方還是有所不同的,不同在什麼地方?Virtue這個詞翻譯成德性(品質品格),但是中國古代不是直接這麼講,它是從兩個方面講的,一個概念是德行,另一個是德性,德性就是virtue的翻譯。德性是人的內在狀態,是品質、品格;可是德行是行為,廣義地來講可以叫道德行為。所以在中國來講,在早期,孟子以前主要流行的是德行的觀念,《儒行》篇也主要是落實德行,不是德性。
  • 論德性倫理學的實踐原理的兩個基本含義
    實踐原理是一種內在觀點的德性倫理學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個含義是,生活可以是實踐的,表明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實踐原理的第二個含義是,生活實踐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個人如果沒有在他的生活中發展第一種可能性,就會受到人們指責。但是,當他通過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種可能性,他才受到稱讚。倫理學可以或明確或隱含地以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為它的基礎。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也就是說,行為者不僅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直接後果負有責任,而且對他容許或本可以阻止但卻未能採取行動阻止而發生的壞的後果負有責任。功利主義感興趣的只是包含最大福利的事態,而不關心這種事態是由誰造成的,以及是如何造成的,因此,個人在功利主義理論中是完全沒有價值可言的,「每一個個體都僅僅是一條向世界輸出效用的無人格的管道而已」⑥。
  • 怎樣跟孩子談「儉樸」?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長對同學們這樣說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無多少優越的物質條件和豐厚的自然資源可以依賴。可走的路只有一條,就是要始終有著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然後艱苦創業,儘可能地節約每一點有限的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作用;儘可能地節省每一份財力、物力,將之用到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用的地方;儘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點一滴滋潤我們的國土。 古語有云:「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 康德的至善觀念:德性與幸福的統一
    眾所周知,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把「至善」——人類道德奮鬥的終極目的——解釋為德性與幸福的統一,這預設了它們的分離。而且,康德把德性單獨地看作「至上的善」,並把更多的研究精力貢獻給了德性——這是至善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正因如此,至善的第二個方面即幸福,卻時常要麼遭到忽視,要麼遭到曲解,儘管它對於道德奮鬥來說同樣必不可少。
  • 德性與規範:道德教育哲學本質的世紀論爭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德性概念實現了其歷史意義的第一次轉向,由一種廣泛的「神性德性」意義轉向更具體的「人性德性」意義。人只有通過理性與智慧,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能力品質,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德性」為古希臘社會的道德教育奠定了一種實踐基調,這種基調以「成為人」為其終極目的,道德教育哲學的本質便在於人類對幸福生活的追尋與實踐。
  • 校訓丨南洋中學:儉樸、好學、自主、求實
    作為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新式中學,這八個字是融入其血液的一種精神——南洋校訓:自主、求實、儉樸、好學隨著徐匯濱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打造,經過整體改擴建,南洋中學的師生們新學期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喬遷之喜。位於龍華中路的新校門最醒目處,一排青蔥的黃楊樹修剪成八個字——「自主、求實、儉樸、好學」。
  • 論《道德形上學》對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之劃分
    康德寫道:  「遵守諾言不是德性義務,而是一種法權義務,對於這種法權義務,可以強制人們來履行。但是,在不可以執行強制的地方,如果也遵守諾言,那倒是一種有德性的行為了(德性的證明)。」[12]。  這段話非常重要,需要加以說明。  其一,康德提示:外在的法權義務是可以(允許)執行強制(Zwang)的義務。
  • 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人本論取向:德性倫理學的啟示
    接下來,本文將以德性倫理學為基礎就核心素養相關理論問題展開討論,為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人本論取向作出嘗試。首先,德性的觀點是核心素養的理論前身和來源之一。從思想源流上看,人性論的視角探討素養主要是圍繞「德性」進行的。古希臘哲學中,「德性」一詞有特長、功能之義,是使人成為善,並使其出色運用自身功能的一種品質。在我國儒家倫理中,德性意指人之本性即「性善」。鄭玄注云:「德性,謂性至誠者也。」
  • 從理性啟蒙到德性啟蒙
    可以確定的是,出於上文理由,在為明智定向時必須顧及情慾與倫常。依據筆者陋見,下述三個相互交織的階梯式基底有望為明智定向。    其一,禮法習俗。從發生的角度看,成人的過程即接受教化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千百年來積澱而成的禮法習俗起著巨大的作用。然而,這種教化往往以潛移默化的形式發揮作用。相應地,接受教化之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舉止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家,是生長孩子德性的地方
    對孩子的德性成長而言,中國人強調:「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故奉事尊親,以尊尊親親為大。讓孩子自幼懂得尊者要尊,親者要親。以敬且愛之心事奉尊尊與親親。先端正態度,敬事而信,懂得敬與愛。 欲成君子,不可不修身。中庸曰:「思修身,不可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
  • 麥可·斯洛特丨情感主義德性倫理學:一種當代的進路
    我們對其他行為者(或者作為行動者的我們自己)的行為或態度所發生的或溫暖或寒心的第二序的移情反應——在近乎於索爾·克裡普克(Saul Kripke)的意義上一一可以確定是與諸如「對」(right)和「錯」(wrong)這樣的道德術語有關。
  • 專車並不豪華 穿著也很普通 臺灣富豪生活儉樸
    他們的儉樸生活也改變了臺灣人的奢華之風。 在生活儉樸方面,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堪稱典範。 當然,不是每個富豪都像王永慶那樣一件物品用20年不換,但臺灣富豪生活儉樸確實具有普遍性。島內科技界之所以會培養出那麼多億萬富豪,主要原因在於採取了「員工分紅」的獎勵辦法:每個公司員工像股東一樣,年底都可以享受公司分紅。前幾年經濟景氣時,一家有規模的科技公司,每個員工可以分到數百萬到數千萬元新臺幣不等的分紅。
  • 趙琦|一種第二人稱道德理論的可能性——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當代意義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琦作報告,題為「一種第二人稱道德理論的可能性——阿奎那的德性倫理學及其當代意義」。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周偉馳主持了報告會。  趙老師首先介紹了託馬斯·阿奎那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