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安憶:今天聰明的寫作者希望討好 而我們當時只想要顛覆

2020-12-11 界面新聞

35年前,1983年8月,王安憶隨母親茹志鵑以作家的身份前往美國參與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那一年,她29歲,穿著漂亮的連衣裙,美國人感嘆道,「難道在中國也可以穿這麼漂亮的連衣裙了嗎?」後來,她將自己的亮相稱為「一個新的東方人的形象」,「可能與美國人以前看到的閩廣人不太一樣。」

那時的她,雖然帶著青春的驕傲, 也仍然是羞澀的。寫作計劃開始之時,學校送給每個作者二十本書,需要他們自己進書庫挑選,因為書庫很小,一次只能進去5個人,她被人群亂鬨鬨地擠在外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輪到自己。當她終於拿到了屬於她的二十本書,她想的是,最好要學會英語,因為「只有學會英語,才能擁有它們」。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的創始人保羅·安格爾和聶華苓特別為她安排了一些項目,理由是「這個孩子年輕,要多開開眼界」。

在美國,王安憶第一次見到了漢堡,她在日記裡寫道,「原來漢堡包就是兩片熱麵包夾一塊炸牛肉或者炸雞,裝在一個小小的精巧的盒子裡。這盒子十分好玩,漢堡包的味道卻實在不怎麼樣。忍不住想起了我們的肉包子,由肉包子又想到了油條。」她還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了美國流行的牛仔褲,「眼下最時興的牛仔褲是一種用機器拉得發白髮毛、舊得厲害的褲子,還很貴。」在聶華苓的家庭影院裡,王安憶第一次看到了瑪莉蓮·夢露的電影,她對夢露的性感不以為然,認為她「很飽滿很胖,沒有腦子的,說話的時候嗲聲嗲氣」。

更為重要的是,她藉由這個「國際寫作計劃」,第一次接觸到了大陸以外的文壇。她遇到了臺灣作家陳映真、七等生等人,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王安憶獲得了外界文學的訊息,也產生了自己的疑問——她問陳映真,為什麼臺灣作家的作品反映得生活如此狹小,「臺灣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危機,為什麼作家感受不到?」同時,她也遭遇到了身為中文寫作者的尷尬。在請求同學向寫作班老師轉交自己作品的英文版而遭到拒絕後,她並不認為是自己寫得不好,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的沮喪:「可能他們對我的作品不滿意,覺得我還不夠格。我毫不認為我不夠他們的標準,我只是沮喪,我們與外界的溝通實在是太不夠了。我真想使他們了解我們、我們的作家和作品。」

王安憶的母親茹志鵑(1925-1998)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說《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和《剪輯錯了的故事》。去美國時,王安憶的身份還是依附於母親的,因此她常常是「帶有情緒的」,「我總是極力掙脫與母親的捆綁,身為著名作家的女兒,成長中的反叛期延長並且加劇。」別人都以為她們經常談文學,其實家人之間根本不聊那些。王安憶說,她與母親的爭執通常起於日常小事,比如買什麼菜或說什麼話,「她跟人家聊天時,我也會插嘴的,說你說的不對,要搶過風頭。」在更早的時候,父母並不希望她從事寫作事業,王安憶說,「因為父親是右派,所以覺得做藝術太危險了,做醫生更好,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實現人道主義。」後來,「文革」開始了,所有的幻想都結束了,「這時候就沒有什麼許不許的了,只要保住生存就夠了,」她回憶道,當她插隊落戶因想家感到苦悶時,母親建議她寫點日記,排遣苦悶,這正是王安憶寫作生涯的開始。

三十幾年過去了,王安憶已經不再是那個帶著青澀笑容、站在人群之外的年輕寫作者,母親茹志鵑也已經去世20年整,母女合著的《母女同遊美利堅》日前由中信大方再版。藉此機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了王安憶。她對比了自己的日記與母親的日記,說自己遠不如母親寫得好,「當時每天生活都那麼豐富,我也不懂得篩選,不像母親明顯是經過思考的。」即便如此,讀者還是可以從日記中看到母女二人的許多討論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在採訪中,王安憶不止一次表示,美國的生活像是一次預演,讓她對未來有所準備。多年之後,她重訪愛荷華,當年寫作計劃的工作人員見到她之後對聶華苓說,「她已經是個成熟的女人。」

2014年,王安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歐美人不喜歡看翻譯作品,而中國恰好相反

「因為我並不期待來這裡向人家證明我自己,我只想多了解人家。我很好奇。然而終究有點不高興。潘耀明沉思了一會兒說:『在美國,在香港,你會明白文憑、學歷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些,我都沒有,我只有小說。然而我的小說,他們看不懂,他們似乎只承認用英文寫的。好在說中文的有的是,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呢……」——王安憶

界面文化:在你們之前,中國也有一些著名作家,比如楊沫和丁玲,參與了這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在日記裡你們也提到了愛荷華當地人對於這些中國作家的鮮明印象,這能說明美國當地人對中國作家特別留意嗎?

王安憶:愛荷華是一個大學城,主要人口是大學生,它不能代表美國。學校對這個計劃當然是比較重視的,因為愛荷華以農業、醫學見長,有了這個計劃,把文科的水準也拉了上來。我們中國人只是這個計劃裡面很小的一部分,千萬不要以為別人對我們有多大興趣,有興趣的也就是做中國學、搞政治的學者。

界面文化:這本書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二十九歲的王安憶是怎麼想的,裡面有一些直接的情感表達,比如你寫道,為什麼他們讓我們去了解他們,而不是過來了解我們。

王安憶:當時年輕氣盛,反應比較激烈。我媽媽比較淡定,看到我和別人爭吵,她還蠻欣賞的,做父母的對兒女都不是客觀的。當時,有漢學家過來聊天,他們大部分也是臺灣出生的。從他們問的問題、開的演講會都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文學不了解,也沒有太大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就是政治生活。現在我已經很能接受這個情況了,這就是現實,無論你怎麼樣推你的作品,他們知道的也就是一點點,他們接受莫言的東西也是帶著獵奇的心態,這個不能強求。

界面文化:但如果他們把莫言的作品僅僅看成是具有異域風情的話……

王安憶:這對於莫言是不公平的,但就像我們全世界人民都在看好萊塢電影一樣,文化上的強勢和弱勢是沒有辦法的。我當時也很天真地覺得,我們應該是平等的,現在慢慢認識到了這個現實:歐美人不喜歡看翻譯作品,他們要看本國語言寫的作品。從這些文學獎項的設立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曼布克獎就是頒給以英語寫作的文學作品的。亞洲在國外幾位比較火的作家——像是譚恩美、哈金、茱帕·拉希裡,還有前幾年得普立茲獎的阮越清——都是用英語寫作的。譯文作品硬要擠到人家的市場裡,人家不愛看的。中國恰好相反,我們就愛看翻譯的作品,因為我們今天的小說是「五四」的傳統,就是西方啟蒙主義的傳統,不是《紅樓夢》的傳統,二者背景是不一樣的。當時年輕不懂,跑到那很抗拒,覺得他們要看我們的作品。但是話說回來,即使是在當時,他們也比今天更喜歡看我們的作品,因為那時的作品反映的是鐵幕後面的、看不見的中國現實——可這又不是談文學,而是談政治了。

界面文化:你現在已經意識到這裡面是存有一個交流的秩序和等級的?

王安憶:對。到今天為止,他們喜歡的中國小說是張戎的《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這樣的。但我們自己有那麼多人口,真是不要太在乎他們。中國人自己的態度也會影響外國人,如果自己不自信的話也會影響外國人。

界面文化:在愛荷華,你有參與寫作的課程嗎?有什麼感想?

王安憶:聶華苓網開一面,讓我去旁聽了一個創意寫作實踐課,也就是我現在在復旦上的課。我就去聽過一兩次,就沒興趣了。他們的課是非常技術化的,比如講你這裡介詞用太多了,念的時候不利落、太黏。當時我們國內講文學講的不是這些,而是文學跟生活的關係,以及從素材到作品的過程。他們的文學有點像在真空中,可能是因為社會比較穩定,所以更重視小說的內部結構,相比之下我們更重視小說跟生活的關係。當然,後來我也在實踐中認識到了這種課程的科學性。

二、寫內心小事的文學成了主流,小說分工加劇了學院化

 「他們把文學放進了研究院,這好像是一個極大的誤會。我又想起國內那些形形色色的小說座談會,我們常常遺憾不能有正常的藝術討論和藝術研究。究竟什麼是小說裡最重要、最值得談的呢?」「他們坐在一起,確確實實在談文學,可是,似乎太文學了。文學裡包含了多少社會的屬性。文學不是那麼純的,它有很多不潔的成分,沒法子,躲也躲不掉。」——王安憶

界面文化:你在日記裡提到了在寫作計劃中和一些臺灣作家的交往,比如陳映真,他們有影響到你之後的想法和寫作嗎?

王安憶:陳映真是我這次美國之行最重要的收穫,他向我展示了臺灣70年代經濟起飛以後的狀況,其實我們中國大陸就是以更快的速度再演一遍他們的歷史。他向我說明,在物質生活充實的階段,我們的意識形態會如何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那時因為我們剛剛從「文革」出來,我就常常跟他講我們這邊的狀況,他就說,你們不要以為資本主義是自由的,他們有另外一種限制,而那種限制是不會讓你覺得受限制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們叫他「馬克思主義一統派」,他對馬列主義有非常純潔的認識,他並不知道馬列主義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不管怎麼說,他讓我提前了解了許多情況——假如沒有美國的經歷,面對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發生的種種,我會措手不及的。

愛荷華這段日子也讓我對巴以問題、兩韓問題有所準備,因為計劃裡的作家有來自巴勒斯坦的,也有以色列的作家,待了一天就走了——聶華苓和安格爾的寫作計劃很有意識地選擇邊緣國家的作家。 

界面文化:你母親茹志鵑在看了幾十篇臺灣作家的短篇小說之後,覺得臺灣小說家絕大部分寫的都是知識階層生活,描寫非常細緻,文字功力也很深厚,然而卻有一個問題。她說,看多了以後,也覺得有些「套」感,「向裡,再向再向裡,於是只剩下赤條條的皮肉,顫巍巍的心靈。像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一個沒有齒的齒輪,摸不到時代的脈動,也看不到社會的心態。」

王安憶:那個時間段正好是臺灣鄉土文學之爭(註: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的、關於臺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 探討的主題是文學之本質是否應該反映臺灣現實社會)剛剛結束的時候。這個爭論,從文學本質上講,是現實主義與東方現代主義的爭論。但從更深的思想內容上講,用陳映真的話來說,核心是文學和人民關係的問題。他是一個民粹主義者,認為人民的利益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個作家必須關心的利益。回想起來,我覺得這個爭論也是對前途做了預設。現在鄉土派的作家已經都走散了,現代派的作家已經變成主流了:他們也不講故事,也不參與現實;他們寫內心,並在形式方面另開途徑。

在聶華苓和安格爾的客廳,前排由左到右依次為安格爾、陳麗娜、聶華苓和王安憶,後排由左到右依次為陳映真、茹志鵑和許世旭夫婦

界面文化:你當時是怎麼看臺灣的鄉土文學之爭的?

王安憶:陳映真從美國回去以後辦了《人間》雜誌,這個雜誌總共出了四十多期,我曾經在陳映真討論會上提交了一篇四五萬字的論文,寫的就是陳映真和《人間》。 當時我聽他們敘述,覺得鄉土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有故事,是沒問題的。我覺得,小說還是要以故事為主的,因為這個是小說的性格,不寫故事,你為什麼不去幹別的呢?既然我們選擇寫小說,就要遵守它的規則。從全世界的範圍看,我們中國的小說家一點都不比別的地方差,還比別的地方好,因為我們的生活經驗豐富。

跟我們同期的七等生是現代派的代表作家,他完全不管現實的變化,就寫自己內心的反應感覺,非常像現在流行的年輕小說家寫的作品——寫內心的小事,糾結得不得了,繞來繞去的——不過七等生還是很有特色的。現在從全世界的趨勢看起來,小說就是越來越學院化了,很多作家都在高校教授創意寫作。我覺得小說的學院化和小說的內部分工有關係——講故事的都歸到類型小說,思想部分要純文學來承擔。然而這麼一分工,純文學就很不好看了,類型小說也沒有思想價值。

界面文化:講到講故事的類型小說,它的缺點就是產業化、工業化吧?

王安憶:類型小說的問題就是產業化。我去年一個夏天都在看史蒂芬·金,他其實是很有才華的,但是他的才華是被經紀人控制的,故事的核心很好,但在經紀人的要求下不斷擴大,搞得故事很厚——類型小說不能太薄、要厚一點;但是故事編的很好,很曲折,有套路。我以前到劍橋參加一個現代文學研討會,說是研討會,其實是讓英國作家向全世界來展現他們。我發現他們作家的經紀人比我們的編輯還有支配力,他們要求作家保持懸念,但也不要讓讀者等太久,不然就是浪費讀者的時間。

三、不需要那麼多人當作家,但有一些文學修養可以過得更好

「美國青年人需要笑,需要快樂、需要舒適,於是就產生各種可笑的語言與動作,產生隨意性:隨意的服裝,包括毛邊褲腳,露出一個肩膀的恤衫;隨意的舉動,甚至看電影時,女孩子會把雙腳高高地擱在前座的椅背上。據說這種隨意性的產生,是對於中產階級的一切虛偽理解的一種反動。」——茹志鵑

界面文化:從日記中可以看到,你們對於美國的觀察是從一些新鮮物件開始的,比如牛仔褲和漢堡,物質豐富是不是美國留給你們的第一印象?

王安憶:我們出國的時候物質還是緊缺的,一個人從物質匱乏的地方走出來,一開始就是驚訝於美國物質豐富,也蠻迷戀的——我們總是選擇超市打烊的時候去買冰淇淋,他們會給很多;可樂隨便買很便宜,我每次去超市都很開心,好像是不要錢的娛樂項目。那時候出國回來每人都可以帶一個大件,像電視機、錄音機和冰箱,這是有配額的。因為我出國比較多,所以每次配額都被人預定掉。所以當中國的物質生活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很有抵抗力的,我可以辨別什麼是已經走過的路、什麼是象徵未來的。這些豐富的物質沒什麼了不起,物質是不會使人幸福的。

1978年,王安憶和父親王嘯平、母親茹志鵑在家中

界面文化:日記中記錄了你們母女對於美國從生活細節到精神面貌的觀察,你講到美國大學生不如中國大學生成熟,可是這成熟是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價呢?

王安憶:因為我去的時候是1983年,我們大學生還有不少是年齡很大的,是 「文革」中遺留下來的,讀書考試都很辛苦。美國人很年輕單純,覺得特別小,特別天真,總體來說有青春感。而我們的大學積累了那麼多苦難歷史,都是負重的。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美國小說的原因,因為他們好像是很原始的感覺,英國小說就更有歷史感。

界面文化:英國文學的歷史感具體指什麼?

王安憶:不用舉例子,只要你看過英國文學就能看出這種歷史感——保守中的戒律以及階級的差異。美國基本是荒蠻的,老是寫人和自然的搏鬥,我就不怎麼喜歡海明威。而英國人的小說,像是石黑一雄或者阿加莎·克裡斯蒂,都有強烈的階級觀點,美國人沒有這種偏見。但當你有了這個偏見以後,故事就來了。比較起來,中國還是和英國相像的。

界面文化:程永新最近在再版《一個人的文學史》的活動上講到,文學的小道已經非常擁擠,其實不需要那麼人來寫作,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王安憶:他們是《收穫》的編輯,是很有精英主義思想的,我也是傾向精英主義的,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人來做作家。但是,進行一些文學的修養,人們還是可以生活得好一些。從我個人的處境上看,我作品的銷量在最近十年、尤其近五年明顯比原來要好,我的書到這兒已經到頭了。我們50、60一代作家是在很好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在我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感情和思想鬱積了一二十年,一下子都爆發了,還沒有市場的壓力,就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想法,之後也慢慢成熟了。在今天,聰明的寫作者就開始考慮討好了,而我們開始的時候都是想要顛覆的。為什麼要讀者呢?可以不要讀者的。 那個時候人的生活很單一,全國群眾都在過文學的生活,《天涯》有個欄目就是刊載普通人的書信日記,可以看出來,那個時候人們的文字普遍比現在中文系的還要好。

界面文化:那就是文學熱下降了,社會總體的文學水平也在持續下降?

王安憶:我說句不好聽的話,現代化就是一個下降的過程,現代化的前提是民主,肯定是要攤平的。但是只要人過得幸福就好了,何必要這麼痛苦呢?古代只有少數人享有文化特權,大部分人說話也說不好。但任何時代閱讀文學作品的主體都是年輕人,所以我不反對把書設計得稍微年輕化。我有一次乘高鐵看見一個女孩子,手裡夾著一本《月色撩人》,她可能把書作為她的裝飾了;還有有次走過一個咖啡館,透過玻璃幕牆看見一個女孩子也拿著一本《月色撩人》在等人。 

界面文化:我採訪過傑夫·戴爾,一位在美國大學教授創意寫作的英國作家,他說美國學生學習寫作的問題是,雖然熱愛寫作,但基本不讀書,你在教學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嗎?

王安憶:跟我們這邊問題差不多,有的學生閱讀量真的太低了。有個學生寫的是愛情,我問他你看過什麼愛情小說,他說他看的是電影《山楂樹之戀》,那就沒法聊下去,我感到很沮喪。時代是重要的,但是寫作還是跟個體有關,你幹別的可以靠後天訓練,寫作後天訓練成分不多。莫言受過什麼教育?還不如我們這些在社會上大學的。阿來也是,十幾歲時才會說漢語,他們是真的有天分。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專訪」王安憶:今天聰明的寫作者希望討好 而我們當時只想要顛覆
    在更早的時候,父母並不希望她從事寫作事業,王安憶說,「因為父親是右派,所以覺得做藝術太危險了,做醫生更好,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實現人道主義。」後來,「文革」開始了,所有的幻想都結束了,「這時候就沒有什麼許不許的了,只要保住生存就夠了,」她回憶道,當她插隊落戶因想家感到苦悶時,母親建議她寫點日記,排遣苦悶,這正是王安憶寫作生涯的開始。
  • 王安憶談新長篇《匿名》:「寫得最用力的一次」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王安憶看來,源自她是一個嚴格的寫實主義者,必須要使種種情節的設計符合邏輯,具有嚴絲合縫的合理性。這給她帶來了很多必須要處理的枝蔓,比如主人公失蹤後上海家人的尋找,比如在一個山野的環境中如何生存下來。「我是比較笨的,不是特別聰明的寫作者,聰明人可能會用一個很關鍵的情節就把所有問題一步處理掉。
  • 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原標題: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作家唐諾最新的散文巨製《盡頭》近日在中國大陸、臺灣同步出版。日前,王安憶、唐諾、梁文道等出席理想國沙龍為新書助陣。   王安憶說,這個書名就有很多期待,因為自己現在特別想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極限,「小說到今天已經寫了那麼多,堆起來真是幾座山都有了。
  • 我們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討好別人?
    所以我想,做為聰明絕頂的高級人類,應該是從這麼小就開始學會了,如何讓大人更加歡心,為我們做出更多的笑臉,因為嬰兒越大你會發現,你給予他好的回應,他會把一些有趣的動作做的特別起勁,對吧?這樣大人會給予更多微笑和好的回應,嬰兒也感覺更加的安全舒適,做出更多有趣反應,進而刺激大人給出更多好的回應。。。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好的循環,反之,也有類似這種壞的循環。
  • 王安憶: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
    環境的時尚性,多少疏離了思想勞作的樸素本質,我們的話題顯然有些背時,但也可見出誠意,努力在四顧茫然中尋找接近的途徑,又在交集錯綜裡析分立場。詞語在現代極簡主義線條結構的銳度空間裡,格外顯得曖昧、含糊、模稜兩可,難免陷入虛無。可是,正因為此,也許略略動搖了存在的格式化。倘不是整理當時的記錄,幾乎都想不起說過的話了,記憶中是一片焦灼。
  • 聰明的女人,懂得如何處理好婆媳關係,僅靠「討好」可不行!
    但是想要和婆婆保持長久的良好關係,光靠討好可不行,還是要有自己的小技巧。聰明的女人會隱藏技能俗話說「物極必反」,很多時候,絕對的勤勞並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女人剛結婚的時候,為了給婆家留一個好印象,所有的家務都大包大攬,希望婆婆能從心底裡認可自己。
  • 被平臺綁架的寫作者
    每一個寫作者似乎都開足了馬力,開啟了每天寫一篇,甚至每天好幾篇的寫作「魔鬼模式」。前些年,有一些相識的作者還對我拿腔拿調地說,哎呀寫作是要惜字如金的,文字是要用時間來養的。所以,他每周只寫一篇東西,其餘時間找靈感。誰料幾年一過,新媒體排山倒海呼嘯而來,我發現當年提倡「文字要時間來養」的那傢伙現在自媒體號更新得比誰都勤。我對他說,你看你也扛不住了吧,背叛了你自己的主張。對方回了我兩個字:呵呵。
  • 王安憶:教育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
    在今天這送別的時候,我不打算對你們談論深奧的那一方面,因為那不可能由我來告訴你們,而是需要你們和我們共同探尋,一代又一代,永遠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只想對你們說些淺顯的囑咐。首先,我建議你們不要盡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
  • 王安憶:教育的意義
    以我這樣一個對教育沒什麼經驗的人來看教育,一方面是覺得深不可測,你可能窮一生也不能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很簡單,那就是——有時候,我會慶幸自己是一個具有閱讀能力的人,我想,假如我不能閱讀,生活將是多麼悽慘啊!受教育也許就是這樣,使得人生變得有趣一些,不那麼無聊。
  • 想要得到男人的寵愛,不用討好,只需要做這些
    所以你想要有一個人的真心,得到一個男人對你的寵愛,其實你是不需要去討好對方的,只需要做好這些就已經是足夠了。首先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這樣子才能夠讓對方獨寵你。如果你想要獲得一份真心的感情的話,想要得到一個男人對你的真愛,那麼你就要首先對自己最好。如果你連自己都對自己不好的話,那麼誰還會願意對你好呢?
  • 作家王安憶:教育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
    在今天這送別的時候,我不打算對你們談論深奧的那一方面,因為那不可能由我來告訴你們,而是需要你們和我們共同探尋,一代又一代,永遠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只想對你們說些淺顯的囑咐。今年千分考面試的時候,我與一位報考臨床醫學的考生面談,我們談到醫學倫理的問題,她說「安樂死」是一種奇怪的人道主義,我問為什麼?這位女同學說,一個人的生與死不能用意義來核算,我說,你的意思是還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關係到他的至親、家人?她說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說,生命本身就有價值。我希望我們學校不要錯過這位考生,她解釋了我的關於有用和無用的觀念。
  • 王安憶、賈平凹、陳思和對話:文學書寫不能滿足於復刻日常經驗
    在復旦大學不久前舉辦的「經驗與虛構———小說大師對談會」上,作家王安憶的一番話引發熱議,似乎小說的虛構難度係數正變得越來越大。賈平凹、陳思和等作家評論家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當下圖書市場上,虛構類圖書往往被一些經典紀實圖書搶了風頭。
  • 王安憶小說搬上銀幕 劉燁李心潔牽手《米尼》
    電影《米尼》系據上海女作家王安憶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此前一直因與主要演員的檔期不合而耽誤了許久,直至不久前正式確定新生代雙料影后李心潔和內地小生演員劉燁後才決定開機。在影片《米尼》中,他們將共同演繹一段發生在上海的另類愛情故事。令人矚目的是,這部表現上海題材、反映上海故事的電影,放棄選用上海的影視演員擔綱主演。  影片導演將由留美的「第六代」女導演陳苗擔任。
  • 王安憶:理想的最大敵人,是平庸、瑣碎、卑微的日常事務
    人生的開端正處於人性醜惡展覽的時期,要知識沒知識,要理想沒理想,要真善美,給你的恰恰是假惡醜,災星籠罩我們的十年,正好是十三歲到二十三歲,真正的青春年華。 王安憶:即使到了農村,我們這批人也沒有老三屆那種痛苦的毀滅感,很多都有《出道》中志強那樣朦朦朧朧的,甚至帶點好奇和興奮的心態。
  • 孩子為了某個心願而討好家長,是聰明的表現嗎?家長要不要揭穿?
    1、心願內容的本身會直接影響孩子解決問題所使用的策略,無論何時討好都不是科學教育理論所希望孩子們掌握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真希望所有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失去自我,失去獨立自由的精神,思想,人格。
  • 專訪|朱偉:《重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包容各種各樣寫作者
    朱偉說:「我希望寫八十年代熟悉的作家們,對他們的作品作一個系統梳理、解讀,於是就有了這些文章。相比於記錄我們的交集,我更在意對他們的作品、他們創作軌跡的解讀,或許這些解讀能有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作品。」《重讀八十年代》收錄了朱偉對王蒙、李陀、韓少功、陳村、史鐵生、王安憶、莫言、馬原、餘華、蘇童10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系統解讀。
  • 孤立背單詞, 費力不討好! 掌握這個方法, 想忘都忘不了!
    《孤立背單詞, 費力不討好! 掌握這個方法, 想忘都忘不了!》.24   顛覆您的英語學習認知的公眾號:英語功夫 功夫秘籍:《孤立背單詞, 費力不討好! 掌握這個方法, 想忘都忘不了!別拖延---今天就給我們打電話!
  • 王安憶改當編劇 嘗試話劇劇本《髮廊童話》
    王安憶改當編劇 嘗試話劇劇本《髮廊童話》 2008年06月27日 14:08 來源:青年報 發表評論   最近王安憶親自將哈代的中篇小說《擠奶女的羅曼史
  • 當談起小學同學時,我卻要和你聊聊王安憶
    與當下常常被翻出來懷舊的「老三屆」,即66、68、67屆上山下鄉的知青剛好擦肩而過,用王自己的話說,「我們不如老三屆......因為他們在『文革』以前受到的教育已經足以幫助他們樹立自己的理想。」她甚至認真分析了6和9這兩個數字的組合,認為這種上下顛倒的方式恰似69屆初中生的成長狀態——顛三倒四。
  • 王安憶代表:加微信?「不好意思,我不用」
    這話說的一定不是王安憶。在會議間隙,有代表請王安憶加微信,她擺擺手:「不好意思,我不用微信」。王安憶的「難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但這句話倒並非是委婉地拒絕。午休時,記者跟著王安憶回房間,一部紅色諾基亞老款手機正在充電,看起來有些年頭了。「這手機挺好用的,怎麼摔也摔不壞。」看著記者驚訝的眼神,王安憶為手機辯解。  沒有智慧型手機,並不影響王安憶獲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