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

2020-12-12 澎湃新聞

王安憶: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

王安憶

2016-09-26 15:41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14年5月,作家王安憶應臺灣「余光中人文講座」邀請,在高雄中山大學做了三場文學講座。講座緊緊圍繞「小說」這一文體展開,主題分別是:「小說能做什麼」、「小說的邏輯」、「故事與主題」。參與對談的除了余光中本人,還包括臺灣知名小說家黃錦樹、駱以軍等。

因王安憶之前在復旦大學講小說的課程內容曾結集為《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此次出版中山大學的講座實錄,書名為《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以下是王安憶為該書所做的序言《西子灣》,由澎湃新聞經河南文藝出版社授權發布。

第一場講座現場,王安憶與對談嘉賓黃錦樹、駱以軍

來過高雄數次,到中山大學卻是頭一遭,而且一住七天。住宿西子灣沙灘會館,臨海傍山,太陽下波光粼粼,白帆點點。天水交際處,一道細極的海平線,兩端延至看不見的地方,微微呈出弧度,暗示球形地表和地心引力。校園裡大樹夾道,綠蔭滿地,過廊的壁上張貼各種告示,有社團的召集,講演的海報,迎送的祝詞,與狗和猴相處的經驗之談,顯然,這兩種馴養與野居的動物是學校的常客。禮堂後門臺階上坐著吃盒飯的學生,化著油彩妝,身著戲衣,準備演出契訶夫的《 櫻桃園 》。走出隧道——這一條隧道本是用於軍備,粗礪的石塊砌成牆面和拱頂,中間車行,兩邊人行,人行道下的陽溝疏引雨水和山洪,紀念著蠻荒和戰爭。如今,軍車聲換成學生們的腳步聲,紛沓輕盈。從這裡出去,便是街市。

王安憶在高雄接受採訪

街市沿河而設,總是南亞地方遮陽蔽雨的騎樓,兩種生意最多,一是海鮮餐館,二是漁具店。輪渡往來,這邊是鼓山,那邊是旗津。搭乘者半數為機車,半數為步人,機車上船都不熄火,一旦到碼頭,下錨,搭跳板,即刻箭射上岸,鐵流一般滾滾而去。旗津的街市規模更大和密集,有天后宮,香火很盛,到夜晚就有吹彈歌唱。餐飲中有一家還是兩家經營肉羹,那「羹」字寫得很奇異,仿佛新造,又仿佛古傳,肉羹店門前招牌寫:某明星小姐專熱衷於此。有幾回想試,都被滾燙的灶火逼回來,店堂幾乎就在灶邊,黑洞洞裡鍋開鼎沸。輪渡往返中,經一處海灣,視野陡地開闊,看那桅杆林立,汽笛鳴叫,一派蒸騰氣象。碼頭上有一爿店鋪,專售船舶零件附件,店堂深處,堆積著舊物,提醒人們,這地方曾經有著興隆的拆船業。日軍撤退時,將船舶全部炸沉,於是,很長一段時期,此地以拆船為生計。店鋪老闆,拄著拐杖,圍著星條旗圖案的頭巾,氣宇軒昂,大約是當年行業裡的標兵。少掌柜則是現代青年,一表人才,於是,店鋪就有一半新。船舶的模型,報警的銅鐘,貝殼、螺鈿、珊瑚的製品,創意的主題總是離不開海和船。拆船業式微之後,魚鮮貿易起來,沿岸都是進貨與交易的船隻,載著冰櫃貨箱。一大早的魚市場裡,膠皮水管橫衝,船身撞擊,鐺鐺地下錨,貨櫃拖過水泥地面,動響中,忽升起男聲歌唱。探頭看,一名中年男人,守一架音響,無限的深情,想來就是聽鄧麗君的歌長大的一代人。

四下裡,都是奇巧的對照,粗獷與婉約,歷史與現代,戰爭與和平,荒蠻和育教,這似乎概括了向學的意義。

王安憶、黃錦樹、駱以軍

來到中山大學講課總共有三場,第一場是對談,在校外進行。會場在舊日的倉庫,廢用之後改做商圈。前工業時代遺留下鋼筋水泥管道的廢墟,將消費生活塑形為藝術,文學就乘著潮流,趨進後工業時代。環境的時尚性,多少疏離了思想勞作的樸素本質,我們的話題顯然有些背時,但也可見出誠意,努力在四顧茫然中尋找接近的途徑,又在交集錯綜裡析分立場。詞語在現代極簡主義線條結構的銳度空間裡,格外顯得曖昧、含糊、模稜兩可,難免陷入虛無。可是,正因為此,也許略略動搖了存在的格式化。倘不是整理當時的記錄,幾乎都想不起說過的話了,記憶中是一片焦灼。一方面想從對方話語中掙扎回自己的話語,另一方面,又企圖從自己的話語掙扎向對方。其實都有些離題,說話者的注意總是在自己,我們都是自戀的人,所以,三方會談也不會有結果,終是各說各的。好容易,將時間填滿,在那舊日的庫房裡,時間擴容得厲害,要多少話語才能充實啊!相比較而言,第二場張錦忠老師的課堂,就有一種限制,給人以安全感。講臺與課桌椅距離接近,彼此可看見臉和表情,雖然是上課,倒更像是面談。題目是「小說的邏輯」,但交流與互動鬆弛了緊密度,可這不正是小說嗎?小說本就是散漫無定製,順著自然的發生而發生,又趁著已發生的慣性向未發生走去。整理這篇記錄,回想起當時的情形,輕鬆溫暖,扯的那些閒篇,欲刪去,又未刪去,由定稿者定奪吧!

王安憶與余光中對談

最莊嚴隆重的是第三場。首先是環境,在正式的禮堂,除去空間廣大,還有氣氛的森然。之前有李安導演和金耀基教授講演,電影的覆蓋面與哲學的深刻度都可與此空間匹配,就覺得壓力,不只是個人的,還是小說的質素,似乎都難以扛鼎。其次是新置音效設備的昂貴和複雜,事先系在腰部,環繞至頸部,再分至口和耳,範圍所限,不得離開座椅,就需謹言慎行。事後聽說場內效果一般,大約是我們在場上走動過頻,失之照顧。主持人余光中老師是第三重壓力,照理應是我為餘老師做司儀,如今反過來,只覺得惶悚極了。餘老師大約是體諒我的難處,率先反抗規則,時常脫離音效束縛走到臺沿,與臺下來回過招,引我跟隨身後,將禮堂變聊天室,這就是設備失效的原因吧!這天的題目為「故事與主題」,「主題」這個詞大概也是照顧我,因是大陸文藝的常用詞,我來自一個重視「主題」的地區。海峽隔離,各自給予命名定義,又在名義之下發展外延和內涵,許多概念錯綜交集。這題目也是給予機會,闡釋命名下的事實。這一篇記錄的整理最為用力和辛苦,許多脫口而出都欠周密,希望文字稿能作補充修訂。

當時舉行的「王安憶作品展」

要特別感謝文稿的記錄者,算一算,竟有十萬字以上,從含混的口語中通順成文字。短短一周內,說了這麼多的話,實在太饒舌了,揮霍掉這麼大量的詞語。在這個各種資源都緊缺的時代,簡直是浪費!不過,我們就寄希望時間的彈性吧,它的容量也許會隨機收漲。如今,在回想中,西子灣的七天就變得很長又很短,其中有一個醒目的顏色,就是有一天晚上,帶兩個學生在渡口吃海鮮,老闆娘,赤足穿人字拖,體態豐碩的女人,忽遞上一枝玫瑰,說:母親節快樂!原來這一日是母親節,我很高興被錯認為學生的母親,異鄉異地受到祝福。這一個外來的脫離天候節令和政治建制的紀念日,進入市井人家,帶著新鮮的喜悅和親熱,點綴了西子灣的講課的日子。 

《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在臺灣中山大學的文學講座》, 王安憶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9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王安憶,小說,講座,臺灣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並不是我為了上課一路地奔波,而是那天晚上,我和X同學去閩南大戲院上的另外一堂生動的課。講課的人叫金士傑,聽課的人是卜雪亮及所有的觀眾。兩個演員撐起一個舞臺,卻讓這個夜晚顯得格外的不一樣。並不是因為兩位演員都是大明星,而是因為,人生,是需要聽聽男人間的對話,是需要上幾堂能夠沉下心來思考的課。
  • 王安憶、賈平凹、陳思和對話:文學書寫不能滿足於復刻日常經驗
    在復旦大學不久前舉辦的「經驗與虛構———小說大師對談會」上,作家王安憶的一番話引發熱議,似乎小說的虛構難度係數正變得越來越大。賈平凹、陳思和等作家評論家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當下圖書市場上,虛構類圖書往往被一些經典紀實圖書搶了風頭。
  • 【專訪】王安憶:今天聰明的寫作者希望討好 而我們當時只想要顛覆
    王安憶的母親茹志鵑(1925-1998)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說《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和《剪輯錯了的故事》。去美國時,王安憶的身份還是依附於母親的,因此她常常是「帶有情緒的」,「我總是極力掙脫與母親的捆綁,身為著名作家的女兒,成長中的反叛期延長並且加劇。」別人都以為她們經常談文學,其實家人之間根本不聊那些。
  • 「專訪」王安憶:今天聰明的寫作者希望討好 而我們當時只想要顛覆
    藉此機會,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了王安憶。她對比了自己的日記與母親的日記,說自己遠不如母親寫得好,「當時每天生活都那麼豐富,我也不懂得篩選,不像母親明顯是經過思考的。」即便如此,讀者還是可以從日記中看到母女二人的許多討論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在採訪中,王安憶不止一次表示,美國的生活像是一次預演,讓她對未來有所準備。
  • 當談起小學同學時,我卻要和你聊聊王安憶
    然而,緊接著的後半就讓你失望了,當我向你談起小學同學,我要和你聊的卻是小說家王安憶。別誤會,王安憶當然不可能是我的小學同學。文|文武貝王安憶:《成長初始革命年》(譯林出版社,2019年)文章是從一個叫董小蘋的小學同學說起的。董小蘋是王安憶的小學同學。
  • 杜克大學的十四堂課
    最後,附上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2005年在Kenyon(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在這段名叫《這是水》(This is Water)的視頻中,他頭一次跟人說起平凡生活的困境——以及那些教育帶給我們的改變。
  • 王安憶代表:加微信?「不好意思,我不用」
    這話說的一定不是王安憶。在會議間隙,有代表請王安憶加微信,她擺擺手:「不好意思,我不用微信」。王安憶的「難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但這句話倒並非是委婉地拒絕。午休時,記者跟著王安憶回房間,一部紅色諾基亞老款手機正在充電,看起來有些年頭了。「這手機挺好用的,怎麼摔也摔不壞。」看著記者驚訝的眼神,王安憶為手機辯解。  沒有智慧型手機,並不影響王安憶獲取信息。
  •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獲紐曼華語文學獎
    作家王安憶 視覺中國 圖繼莫言、韓少功之後,又一位內地作家王安憶入選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評委會表示,授予王安憶該獎項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在寫作上突破自我,每篇文學作品都不重複。紐曼華語文學獎的五名評審早在今年初選出了五名提名人選。經過三輪投票,決定出最終得獎者。評委會主席格裡斯說:「5名候選人都是有著很大成就的作家,但王安憶憑藉其非凡的文學功底,在三輪淘汰制投票後最終獲勝。」
  • 劉盟贇:啟蒙前的時代,啟蒙後的遺蹟丨讀王安憶《考工記》
    之所以說是邊角料,是因為《啟蒙時代》中何向明與南市的出場是在小說的第5章,第203頁,而全書一共6章,200多頁。這個人和他屬於的地方,在小說前面織就的環境和人物關係中都是全新的,猶如橫空出世,哪也不挨著。小說閱讀至此讀者不免會產生好奇感和脫序感,因而更無法忽視作者想用這個人物,去說明某些象徵含義的企圖。
  • 王安憶改當編劇 嘗試話劇劇本《髮廊童話》
    王安憶改當編劇 嘗試話劇劇本《髮廊童話》 2008年06月27日 14:08 來源:青年報 發表評論   最近王安憶親自將哈代的中篇小說《擠奶女的羅曼史
  • 張怡微寫作課的秘密
    MFA 10-15人圍繞導師的授課模式,似乎更接近於美國的創意寫作課堂。套用傳統的愛荷華風格:「注重別人的意見,作者們用複印機複製自己的故事,示眾,再收集意見。」由王安憶教授領銜的寫作課,幾乎照搬了這一形式。她十分重視寫作的發生,第一學期,同學們由談自己的「來歷」開始,尋找選題的可能性,為小說開頭。
  • 王安憶小說又「觸電」 劉燁李心潔牽手《米尼》
    中新網3月15日電 東方早報報導,近來,上海女作家王安憶的小說作品似乎特別受電影導演的青睞
  • 王安憶:理想的最大敵人,是平庸、瑣碎、卑微的日常事務
    作家王安憶 王安憶:我們這代人都是犧牲品 陳思和:你看過《出道》沒有 王安憶長篇《69屆初中生》首發於《收穫》1984年第3期、第4期
  • 王安憶談新長篇《匿名》:「寫得最用力的一次」
    導讀:試圖與現實拉開距離,這種寫作其實王安憶不是第一次嘗試,比如在長篇《紀實與虛構》和中篇《傷心太平洋》、《烏託邦詩篇》中,王安憶也有過類似的努力。但這些作品,在表層的抽象下,是結實的材料。
  • 王安憶:與人群不能協調是藝術家沉重的命運
    我們也許能從現象裡找出一些規律或者一些特質,第一堂課上我說過,因為小說這個心靈世界和現實世界是保持距離的,是獨立而存在的,所以我以為它的創造者往往是由邊緣人來擔任的,他們很難是立足於社會中心這樣的位置。
  • 《收穫》文學排行榜2017上半年榜:蘇童、王安憶等折桂
    這份排行榜分為短篇小說榜、中篇小說榜、長篇小說榜和(長篇)非虛構作品榜,蘇童的短篇小說《瑪多娜生意》、王安憶的中篇小說《向西向西向南》、石一楓的長篇小說《心靈外史》和周曉楓的非虛構作品《離歌》分列上述四個組別的榜首。
  • 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原標題: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作家唐諾最新的散文巨製《盡頭》近日在中國大陸、臺灣同步出版。日前,王安憶、唐諾、梁文道等出席理想國沙龍為新書助陣。   王安憶說,這個書名就有很多期待,因為自己現在特別想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極限,「小說到今天已經寫了那麼多,堆起來真是幾座山都有了。
  • 王安憶法文版"長恨歌"發行3萬冊 700頁一字未刪
    王安憶法文版"長恨歌"發行3萬冊 700頁一字未刪   「在巴黎,能夠在主流書店買到中國作家王安憶的法文版小說《長恨歌》,而且現已發行了近3萬冊。
  • 王安憶小說搬上銀幕 劉燁李心潔牽手《米尼》
    電影《米尼》系據上海女作家王安憶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此前一直因與主要演員的檔期不合而耽誤了許久,直至不久前正式確定新生代雙料影后李心潔和內地小生演員劉燁後才決定開機。在影片《米尼》中,他們將共同演繹一段發生在上海的另類愛情故事。令人矚目的是,這部表現上海題材、反映上海故事的電影,放棄選用上海的影視演員擔綱主演。  影片導演將由留美的「第六代」女導演陳苗擔任。
  • 王安憶新作:考工記(2) | 花城
    小說家。1977年始發表作品,迄今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天香》《匿名》《考工記》等十四部、《王安憶中篇小說集》八卷、《王安憶短篇小說系列》八卷、散文集、劇作及論述等多部,逾六百萬字。關注《花城》雜誌獨立精神  人文立場  新銳主張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紙刊《花城》2018年第5期目錄  長篇小說   考工記 / 王安憶  中篇小說   蹼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