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和執行力:談談我們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

2020-12-16 老王kan社會

政策是個好東西,它是一個國家以權威形式規定的為了達到的目標任務所採取的工作方法和具體措施。有了政策還得執行,執行力更是個好東西,它是實際操作能力。從這次新冠疫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講政策和具備超強執行力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優勢。可問題是,政策一旦出了偏差,超強的執行力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我們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有我們自己的考慮,更多的或許是我們想要爭取國外的資本和投資,或是讓我們融入到整個國際環境,削弱西方對我們的孤立……總之,優待外國人是我國政府的政策,承認與否都是這樣。這種政策一直延續至今,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初中國政府邀請特斯拉到上海建廠,給予了20億美元的政府低息貸款。特斯拉在落地中國的過程中,諸多地方政府都在爭奪這一企業,提供的政策優惠,超乎想像。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政府給予他們的優待,最終換來的是什麼?換來的是企業對消費者的尊敬,還是個人對中國人的尊敬?特斯拉晶片門發生之後,CEO馬斯克不賠償,不道歉,認為中國的消費者完全是在無理取鬧,讓眾多消費者大跌眼鏡。

聯繫到最近發生的廣州女護士被感染的黑人毆打咬傷事件;青島外國人插隊檢測,辱罵中國人滾出去事件;福州外國留學生推搡追打交警事件……這些層出不窮的事件,還不夠我們長記性的嗎?

我們的執行力沒有問題,上至政府,權力部門,下至社區,學校,個人,都在不遺餘力地執行國家政策,可問題是,政策也要與時俱進。有的政策,或許在一定歷史時期好用,但時代在進步,國民素質在提高,給予外國人超國民待遇這樣的政策,顯然已經不符合現實了,只會越來越讓人反感和噁心。不遺餘力的執行一個落伍的政策,只能顯出我們的愚昧,落後和自卑。

相關焦點

  • 終止外國人「超國民」待遇時,是否也該終止英語「超國文」待遇
    原創文章:隨著社會的進步,國人見識和素養的提高,部分地方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正逐漸終止。那麼,還處於「超國文」待遇的英語,該不該一同被終止?羽寒的答案:「是!」為何?理由呢?且聽我一一道來:大家都知道,曾經,國內某些地方給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一度讓很多國人心裡怨氣沸騰,哪怕到了現在,都依然還有類似的事不時出現報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個挺可悲的事情,背後反映出來的是某些人骨子裡面一種民族自信的嚴重缺失,更多的則反應出國人對不公現象的意難平。
  • 對外國留學生和來中國的外國人超國民待遇你怎麼看
    中國的大學拼命招攬外國留學生,尤其是非洲的黑人留學生,這些人在本國也許就是學渣,但在這中國卻接受中國學生都無法學到的高等教育,這些人不僅無需繳納學費,而且給予高額的獎學金,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果是自己花錢倒也罷了,實際上都是我們的大學生花錢和納稅人養的。人家歐美國家大學依靠外國留學生賺錢,而我們則恰恰相反,處處花錢。
  • 外資藥「超國民待遇」
    從12月1日起,在我國延續多年的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正式終結。事實上,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並不僅僅表現在稅收政策上。在醫藥領域中,「原研藥」也許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德國拜爾公司研製出阿司匹林至今已有110年,但發改委【2009】2498號文件仍給予拜耳的阿司匹林單獨定價權,規格為100mg*30的阿司匹林腸溶片銷售價格為18.8元,而同劑量的國產藥最低僅為1.50元。超國民待遇在國內,內資藥企業都將矛頭指向「原研藥」這個概念和「單獨定價」政策上。
  • 永居條例:「超國民待遇」憂慮下的中國綠卡之爭
    中國司法部近日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各種討論。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登記在冊的外籍人員超過59萬。推出政策試圖規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永久居留管理,但學者指出,條例凸顯了人口、戶籍、民族三大政策的不合理性,成為民眾怨恨的宣洩口。
  • 支持俞敏洪提議,取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
    兩會期間,俞敏洪提議的《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這個要為俞敏洪點讚,取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是一個正常中國公民應有的智慧,不知道是哪個所謂的關心教育或者就是教育工作者,腦洞大開給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讓中國高校成為了一些不學無術者洋學生的天堂。
  • 啥叫「超國民待遇」!?
    為「洋大人」提供超國民待遇,似乎已經成為一些人的本能。曾有探馬來報,4月17日,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140人的旅遊團在山東泰安的高鐵站排隊進站。高鐵方面一看到是一群外國人,便立馬為他們開通過了綠色通道,還特別為他們單獨開啟一臺安檢儀。網友熱議,難道洋人的時間是時間,我們的時間就不是時間?洋人排隊辛苦,我們就不辛苦?
  • 留學生政策應與時俱進,適時取消外國留學生的特殊待遇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給予外國留學生以超國民的特殊待遇,遭屢國人詬病,媒體也曾多見反對意見,但目前看來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對來華外國留學生的待遇問題,本質上是屬於國民待遇的範疇。我國由於長期堅持對外開放的需要,對來華留學生基本上是給予超國民待遇的,這些政策措施的實行對外國留學生也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使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解決「國際高考移民」問題的關鍵,是廢除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國內各大學出於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目的,而普遍採取對留學生實行「超國民待遇」的招生政策。國內青年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必須通過參加競爭激烈的「高考」,並且達到相應的錄取分數線才有可能進入理想大學。
  • 「談談」在華外國人頻繁引發熱議的背後
    最新,新聞媒體上頻繁報導在華外國人「不遵守防疫規定」或是「被給予特殊待遇照顧」的消息,這也在輿論場上引發了激烈的不滿和議論。想來這一波帶著民族情緒的輿論是在外國人永居條例徵求意見時引發,在最近疫情之下各國甩鍋中國的負面言論刺激下,幾乎凡是涉及在華外國人的特殊事件都會被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在網絡上形成熱議。
  • 如柳|外國人在中國囂張背後的秘密
    文化輿論洗腦和「超國民待遇」是直接原因為什麼外國人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如柳認為,一方面是文化輿論給國民崇洋媚外的心理洗腦,另一方面是政策上對外國人實行「超國民待遇」。我們的媒體經常報導諸如「外國人在中國丟失一輛自行車、全城的警察幫忙找回「這樣的新聞,這樣的輿論引導除了讓更多不明真相的警察們被誤導到給外國人超國民待遇外,有什麼積極意義?難道對外國人奴顏婢膝地友好,就能換回外國人對中國的友好和尊敬?
  • 我們面對外國人仍然太不自信,但這並不是錯,很多措施可以改進
    因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很難留居和入籍的國家。在實踐層面上,允許外國人留居恰恰是太少而不是太多。網上很多反對的意見使用的信息都存在著誇大其詞、專注刺激感官而不講邏輯的問題,想要渲染的其實是一種沒有事實依據的不必要焦慮和恐慌。在中國的外國人並沒有那麼多,也根本不影響主流群體。而很多反對聲音所蘊含的種族主義主張則應該讓人警惕。
  • 補壹刀:近百萬外國人在華居留,他們的真實狀況究竟如何?
    二是廣東2008年實行「騰籠換鳥」政策後,部分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廣州轉移。失去就業機會的外國人也隨之遷出廣州。 三是持續嚴打「黃賭毒」,從事相關違法活動的外國人無奈離穗。 廣州公安局2019年對外通報說,廣州在住外國人約8.34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外國人約5.5萬,其中韓國人最多。
  • 一對一為外國人服務!外國人隔離享受特別優待,好了傷疤忘了疼
    2.外國人隔離期間享受特殊優待,優待有點過分難道說外國人在我們國家就能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青島一外國人隔離期間享受社區「特別優待」一對一志願服務,志願者自己可以不吃飯,也要先幫助外國人解決吃飯問題,吃喝拉撒,包括照顧小貓消狗都是分內事。我想說你這樣服務過你的的父母嗎?
  • 最新調查解讀:我國民眾不歡迎來華外國人嗎?
    中國繼美國和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學生接收國。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除港、澳、臺學生,2018年共有492,185名來華留學生,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黃玉琴,2019)。與之相伴隨的,「外籍新娘」、「本國學伴」、「超國民待遇」、「永居權」 等與來華外國人有關的新聞引發廣泛討論以至爭論。
  • 「超國民待遇」時代將終結 在華外企面臨新挑戰
    完全的兩稅合一、嚴格的環保政策、完善的質量標準、規範的人力資源管理、合法的勞資關係以及「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政策的重新定位等,都預示著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和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對於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外企而言,他們的身份將逐漸與中國的民企、國企等趨於一致,擁有同樣的權力和承擔同樣的義務,實現公平競爭。
  • 疑似享有「超國民待遇」的來華留學生怎麼管?教育部:趨同化管理
    從山東財經大學為留學生騰宿舍引發本校學生不滿,再到「中國學生不能進入首師大遊泳館」的傳聞……這一系列的新聞事件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擔憂——來華留學生被特殊化、外國人享受「超國民待遇」。例如,前文提到的7月9日在福州街頭暴力抗法的留學生,警方認定其違反非機動車管理辦法並處以罰款,而其所在的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也於7月12日給予該名留學生留校察看處分。但教育部也強調,趨同化並不意味著等同化。
  • 留學生自述:學伴爭議之下 有沒有享受「超國民待遇」?
    編者按: 「學伴」爭議仍未過,來華留學生群體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關注,在一些輿論看來,這一群體享有「超國民待遇」。 2019年7月20日,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既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
  • 如何看待青島外國人插隊事件
    後面的人出來勸阻,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現場工作人員勇敢站出來表示,給個面子,外國人可以不排隊。外國人則是直接扔掉了中國人的檢測單,並高喊,「Chinese,get out!」不過,目前官方尚未給出正式回應,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在疫情防控期間,如果我們沿著時間線往前追溯,在華外國人類似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屢有發生,一次又一次佔領新聞頭條,一次又一次刷新大眾認知。3月31日,坦尚尼亞一男子返京後拒絕集中隔離,私拆報警器,北京社區和警方僅對其進行了勸阻。
  • 情緒化反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無益於認識真問題
    根據《條例》,外國人獲得中國的永久居留權,大概有四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是傑出人士。  外國人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推薦,可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取得國際公認傑出成就的外國人,可以直接申請永久居留資格。
  • 留學生自述:學伴爭議之下,有沒有享受「超國民待遇」?
    (視覺中國/圖)南方周末編者按:「學伴」爭議仍未過,來華留學生群體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關注,在一些輿論看來,這一群體享有「超國民待遇」。2019年7月20日,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既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也要看到留學生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