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減少識字量,更注重口語交際和閱讀

2020-12-20 澎湃新聞

今秋開學,全國多地將啟用新修訂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新版教材使用大開本排版,水墨畫插圖,拼音和漢字的識字量均有所減少。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紹,減少識字量並不代表減少學習任務,而是調整了學習板塊,把更多空間留給口語交際和閱讀,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小學生捧著新版一年級教材,一年級語文課本比往年版本尺寸更大些。南方都市報 圖

拼音│延後學習、融入故事情境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按照主題單元編排學習內容,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

據了解,拼音延後學習是本冊教材的變革。不同於以往上來就學拼音的傳統編排,新版教材在集中學習拼音之前,先安排1個識字單元。

孩子在幼兒階段幾乎不接觸拼音,學起來相對枯燥。新的安排讓孩子先學習最簡單的常用漢字,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孩子適應了課堂的學習方式之後,有助於使拼音與識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情境圖」也是本冊教材的創新之處。大連教育學院小學教師教育中心語文研訓教師王芳介紹,本冊拼音字母的呈現改變了以往單幅圖為主的方式,每一課都將學習內容有效整合到意境優美的情境圖中。

例如bā、bá、bǎ、bà四個拼音的情境圖,bā是豬八戒背靠數字8、bá是小男孩用力拔蘿蔔、bǎ是兩支箭射到靶子上、bà是大壩。

王芳解釋說,這些情境圖以相應的事物示音或示形,教師可引導孩子自主觀察情境圖,建立音、形與音節意義的聯繫。情境圖不僅包含聲母、韻母、字音、字形,還把觀察方法、思維訓練蘊含其中,這樣孩子在學習拼音的同時,又促進了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識字 │多認、少寫、減少識字量和書寫次數

識字量的減少是修訂後的一大變化。

新版教材的拼音部分識字總量是37個,比原來減少33個,減少的幅度接近50%。生字部分也由原來的400字減少到300字,識字量減少了25%。

據了解,簡化後的拼音部分精選了高頻常用音節,強調帶調拼音,緊密聯繫學生的口語實際;減少的100個字,則多是孩子們在生活中不太能用到的。

蘭州市骨幹教師牛詠梅介紹,新版教材將社會生活與識字緊密聯繫起來,比如第一單元先選了40個字,比舊版的第一單元少,且都是孩子們在童話書、繪本、動畫片裡可以看到的常用字。

她表示,減少100個字並不代表減少學習任務,而是學習板塊的調整,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口語交際和閱讀,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此外,

新版教材中的寫字總量也有所減少。一年級上冊,原教材是每課描紅一遍、抄寫五遍,部編教材改為描紅一遍、抄寫兩遍。

有教師和家長擔心,漢字的書寫次數少了,孩子對漢字的識記會不會受影響?對此,重慶市教師何小兵解釋,不是重複練習的次數越多,書寫的質量就越好。「重複太多這不但損害了學習的興趣,而且造成書寫的畏難情緒。」他說。

據了解,新版教材著力讓學生在有限的練習次數中提高書寫能力,在練習次數減少的情況下,老師老師應明確寫作教學的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基本字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正確、規範地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此外,要注意引導學生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閱讀 │ 新增「和大人一起讀」板塊

新版教材的另一亮點,是多渠道倡導大量閱讀,並對課外閱讀進行系統安排。例如,「語文園地」中新增「和大人一起讀」欄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紹,該欄目編選經典的故事、兒歌,提倡無壓力親子共讀,目的是和學前教育銜接,把孩子的生活和語文學習結合,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同時,讓更多的成年人也加入到讀書的行列,滲透全民閱讀。

王芳介紹,「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既可以是老師、父母等長輩,也可以是高年級的哥哥姐姐。三種不同的共讀方式,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各有效果。

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一起讀,有助於孩子走出校園後進行模仿、遷移,讀給家人聽,獲得閱讀自信。和家人及鄰居家的哥哥姐姐是一起讀,每個人的表達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語感。孩子讀給家人和哥哥姐姐聽,有了閱讀展示和交流的自信、快樂,才會促進孩子多讀書、讀好書。

王芳提醒,大部分家長在孩子進入一年級之後,親子閱讀的熱情和參與意識比較弱,對於在共讀過程中如何營造閱讀環境、選擇材料等問題很茫然,教師要做好家長培訓。教師可通過製作「親子閱讀卡」等閱讀檔案,幫助家長記錄孩子的閱讀情況,並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評價,實現激勵性、發展性的閱讀。

插圖 │ 插圖增多、最後一篇是連環畫課文

新版教材的插圖增多了,會不會影響孩子對文字學習的興趣?牛詠梅認為,對此教師應該辯證地看,插圖的教學只是平臺和媒介,學生一旦建立拼音字母與畫面的聯繫,印象會更加深刻。教師應根據教學需求恰當使用插圖,找出拼音字母與圖的契合點。

她表示,圖畫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直觀形象的畫面對他們更具有吸引力,新版教材將識字放置在更多生動有趣的情境裡,畫面更有故事性和連續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一年級上語文教材最後一篇是連環畫課文,課文不全注音,從而引導學生對照圖畫自主識字和閱讀,幫助學生掌握藉助圖畫、形聲字規律及生活經驗去猜字、認字的學習策略。

(本文原題為《教育專家支招:應該這樣引導一年級新生用好人教版小學語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減少 拼音向後排
    與舊版相比,新版教材使用大開本排版,水墨畫插圖,拼音和漢字的識字量均有所減少。改版後,新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不僅「長相」變了,內容也比以往更加關注兒童的需求。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紹,減少識字量並不代表減少學習任務,而是調整了學習板塊,把更多空間留給口語交際和閱讀,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那麼,新教材,新在哪兒?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 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識字量減少 拼音學習向後排
    今天(9月1日),中小學生將迎來開學的第一課,此前熱傳已久的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福建、廣東、廣西、山西、四川、雲南、浙江等地的百萬中小學生,將開始使用新版教材。與舊版相比,新版教材使用大開本排版,水墨畫插圖,拼音和漢字的識字量均有所減少。
  • 海南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 先識字再學拼音
    新版教材目錄。   小學一年級新生,先識字再學拼音!24日記者獲悉,今秋開學,海南省部分市縣小學新生的語文課本大「變臉」,將使用新改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   減   識字量減少100個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新版教材比舊版教材減少了100個識字量,從原來的400個減少到了300個。第一單元先學的40個常用字,比舊版的第一單元要少,並且全都是常用字,孩子們在童話書、繪本、動畫片裡都可以看到。同時,新版教材傳遞出一個信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 廣東多地語文教材大變臉 小學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識字量降低,突出口語和書寫此次改版的新版教材還有什麼不同?據介紹,新版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口語交際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據介紹,新版教材還新增了「快樂閱讀吧」和「和大人一起讀」,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提出了閱讀教育,這說明把閱讀習慣提升到和識字、寫字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新版教材在每一模塊的課文學習後,都有「口語交際」欄目。舊版教材也有口語訓練要求,但不如新版教材目標明確。比如,同樣是遊戲的題材,新版教材第一個口語交際名稱是「我說你做」。
  • 統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材解讀一
    統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材解讀一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亮點頗多,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筆者注意到,對比現行各版教科書,該教科書《口語交際》欄目的立意、創意,有「拓荒開路」的氣象。這種呈現方式,仿佛流露出小語界對口語交際的陌生和種種爭議及擔憂。在操作層面,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多多少少讓一線教師有些迷惑:究竟是口語交際還是看圖說話,抑或是實踐活動?統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大大方方、脆脆生生地提出了「口語交際」概念,以「口語交際:×××××」的形式指稱其內容。
  • 部編本新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分析與解讀(附進度表範例)
    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大膽地與人進行交流,從而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五)語文園地的教學    本冊教材的語文園地安排的豐富多彩,識字加油站     字詞句運用   寫話    書寫提示     展示臺     日積月累     我的發現    查字典   我愛閱讀。
  • 哈爾濱多數小學一年級語文換教材 識字量少100個
    今年數學教材與往年相比沒有任何變化,但大多數小學的語文教材卻是大變樣。新語文教材比過去「胖」了一圈,大約A4紙大小,跟數學教材一樣大,教材內容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僅識字量減少了,而且目錄順序也變了,還新增了「快樂閱讀吧」和「和大人一起讀」兩個欄目。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廣州小學語文課本大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增加不少兒童詩
    8月22日南都記者了解到,今秋開學,廣東廣州小學新生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再過渡到學拼音。此外,新版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口語交際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 浙江小學一年級語文或用新教材 先識字再學拼音
    昨天,不少老師在朋友圈轉發一條消息:《據說這是新一年級的教材,你還不趕快搶先了解!》,這條微信中還有大量新教材的配圖。快報向教育主管部門求證,得到的答覆是:今年9月,浙江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會更換教材了。
  • 中小學語文全用新教材 專家解讀:強閱讀重表達
    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義務教育段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等三門學科將全部換成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教材,而其中《語文》教材應該說是最受家長、老師和社會的關注。記者採訪了解到,新版統編《語文》教材古詩文數量大幅度增加,閱讀量也增加了不少,同時也更加注重語文閱讀能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
  • 先識字再學拼音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舊教材有何變化?新教材有何特色?為此,本報記者特邀剛參加「2016年浙江省小學語文新課程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回來的黃巖小學語文教研員牟錫釗和有著20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黃巖實驗小學老師鄭菊青,第一時間解讀新學期中新教材新變化。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1日起北京小學一年級使用新教材 語文教材先識字再學拼音
    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從新學期開始,小學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初中起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編、修訂教材。相關負責人透露,從今年開始,人教版語文、歷史、政治教材將進行輪轉換新,新學年先從一年級、七年級進行教材更新,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七年級的語文教材、歷史教材、《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部換新。
  • 部編語文二(下)教材分析和教學進度表(2020春學期)
    一、教材簡析:新人教版編部本於2018年春期正式使用,本冊教材安排課文25篇。新部編本教材新選入14篇課文,其中新選識字4篇:《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馬》《識字神州謠》《識字傳統節日》《識字貝的故事》《識字中國美食》《楓樹上的喜鵲》《我是一隻小蟲子》《淚水茶》《蛛蛛開店》《青蛙賣泥塘》《祖先的搖籃》《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羿射九日》等。口語交際增加了《注意說話的語氣》《推薦一部動畫片》等內容。每組課文包括導語、4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昨天起,我市中小學生開始陸續返校報名了,教材也都發放到了學生的手裡。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記者 李化 攝 圖片來自臨空都市報重慶商報訊 昨天起,我市中小學生開始陸續返校報名了,教材也都發放到了學生的手裡。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
  • 德州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開學第一課先學「天地人」
    9月1日,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習語文課程時,需要先識字,再學拼音。記者從德州市教育局獲悉,今秋開學,德州市小學新生的語文課本大「變臉」,將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
  • 北京小學一年級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原標題:「小豆包」入學先識字後學拼音   本報訊(記者牛偉坤 張航)今明兩天,北京全市中小學生迎來開學。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從新學期開始,小學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初中起始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 廣州小學新版語文課本大變臉:不學拼音先識字
    昨日南都記者了解到,今秋開學,廣州小學新生人教版語文教材將大變臉。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學生們將從簡單漢字學起繼而再過渡到學拼音。此外,新版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口語交際放在更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