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愛楊梅。我們查一查數據就可知道,據不完全統計,在30萬首古詩詞中,
關於櫻桃的有385首,荔枝307首、葡萄183首、楊梅123首。荔枝與楊梅分別佔據第二位、第四位。詩人們似乎也覺察到不妥,於是總有意無意地拿荔枝作比較,試圖扭轉楊梅不如荔枝的局面!
如陳允平的「若使漢宮知此味,又添飛驛上長安」,韓淲的「不似荔枝生處遠,恨薰風」,楊萬裡的「出稽山世少雙,情知風味勝他楊」,張鎡的「驛騎不供妃子笑,冰姿猶勝荔枝紅」等等。
今天我們讀的這首《楊梅》詩,作者說得更絕,「要是楊貴妃吃了楊梅,那就沒荔枝什麼事兒了」楊梅果真有這麼好吃嗎?來看全詩——
楊梅
摘來鶴頂珠猶溼,
點出龍睛淚未乾。
若使太真知此味,
荔支應不到長安。
——宋·餘萼舒
首句「摘來鶴頂珠猶溼」,是說新鮮的楊梅就好像剛摘下來的「鶴頂珠」一樣,還溼漉漉的。「鶴頂珠」是什麼顏色,大家都比較清楚,用丹頂珠來形容楊梅的顏色,本無新奇之處,但作者用一個「摘」字,便產生了點石成金的效果。試想,把丹頂鶴的「丹頂」給摘下來,多麼豔絕劇烈的場面,讀者印象能不深刻嗎?
次句「點出龍睛淚未乾」,也是同樣的寫法。「龍睛」一般認為是紅色,用來形容楊梅的形狀及顏色也比較恰當,「淚未乾」則突出楊梅多汁的特點。面兩句寫楊梅的滋味。
按照一般的寫法,作者必定極盡渲染、誇張之能事,來寫楊梅甜如玉漿,酸可軟齒。但餘萼舒卻從側面入手,說當年極愛荔枝的楊貴妃如果吃了楊梅,那麼「一騎紅塵」入長安的就是楊梅了,荔枝嘛,還是乖乖呆在天涯吧。況且,楊梅姓楊,貴妃也姓楊,吃起來怕是更親切呢。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支應不到長安」,很顯然,在餘萼舒眼中,楊梅的滋味是更勝一籌啊!
其實,荔枝和楊梅都是美貌又美味的水果,
荔枝(學名:Litchi chinensis Sonn.)無患子科,荔枝屬常綠喬木,高約10米。果皮有鱗斑狀突起,鮮紅,紫紅。成熟時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產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味香美,但不耐儲藏。
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廣東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亞洲東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種的記錄。 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
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因性熱,多食易上火。荔枝木材堅實,紋理雅致,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
楊梅(學名: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屬於楊梅科楊梅屬小喬木或灌木植物,又稱聖生梅、白蒂梅、樹莓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在中國華東和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區均有分布。楊梅原產中國浙江餘姚,1973年餘姚境內發掘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時發現楊梅屬花粉,說明在7000多年以前該地區就有楊梅生長。該屬有50多個種,中國已知的有楊梅、白楊梅、毛楊梅、青楊梅和矮楊梅,經濟栽培主要是楊梅。
楊梅枝繁葉茂,樹冠圓整,初夏又有紅果纍纍,十分可愛,是園林綠化結合生產的優良樹種。孤植、叢植於草坪、庭院,或列植於路邊都很合適;若採用密植方式來分隔空間或起遮蔽作用也很理想。經濟用途果味酸甜適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楊梅幹、醬、蜜餞等,還可釀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
若楊梅與荔枝pk起來,你更喜歡哪一種水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