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朱元璋對「發坤」2字如此痛恨,你看看它的諧音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也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起於微末,是歷史上極為少見白手起家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有著無數的傳奇故事,當然,流傳最多的,還是他殘暴的各種事情。
朱元璋生於貧寒,曾幹過很多偷雞摸狗的勾當,當乞丐,剃頭髮當和尚,可以說是什麼苦都吃過,什麼累都受過,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只好去投奔起義軍,可正是這次破釜沉舟,倒成就了他的一番事業,從一介布衣到皇帝,如此大的身份轉換,其中的心酸和努力,恐怕只有朱元璋自己最清楚了。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自己的過去依然念念不忘,常常自稱「淮右布衣」,不過這個稱號只能他自己喊,誰要敢不開眼喊出來,恐怕迎接他的,就不是讚美而是大刀了,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使得朱元璋的疑心病非常嚴重,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尤其是對於讀書人,朱元璋更是十分不喜歡。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待官員十分嚴苛,這也是他不喜歡讀書人的一個表現,不過不喜歡歸不喜歡,想要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還是得需要他們,朱元璋一開始不認識字,後來認識了,就總想讀奏摺,當然,朱元璋可不是喜歡那種家國大事的奏摺,而是喜歡那些吹噓他的奏摺,朱元璋還專門命人上奏摺,下面的人明白用意後,自然也是爭相拍朱元璋的馬屁,不過有些時候,拍不好就是殺身之禍。
在這類奏摺剛興起的時候,曾有不少上奏摺的教授(官職)因此丟了腦袋,究其原因,大多都是因為這2個字「發坤」,為何朱元璋會對這2個字如此痛恨呢?其實若是知道了它的諧音,大家應該就不會太疑惑了。
「發坤」2字其實本身沒什麼,但是朱元璋讀書並未讀好,對於字的諧音十分重視,而發坤兩字的諧音正好是「發髡」,所謂「發髡」就是剃髮之刑,朱元璋早年做過和尚,自然也是受過「發髡」之刑的,所以一看到這個詞,總認為他們是諷刺自己,後來更是讀著發怒,可憐那些教授們,什麼都不知道就丟了性命。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禁忌,自然是寫的格外小心,但即使如此還是會有不少人被殺,所以在洪武年間當官,可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