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108字,閱讀約3分鐘
《明史》對朱元璋的評價是"武定禍起,文治太平",朱元璋本人確實充滿了傳奇色彩,從草根到皇帝,這樣的轉變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朱元璋知道,要想當一個好皇帝,自己的文化水平必須跟上,所以他努力學習,並鼓勵大家在他登基後幫助他學習。
如何幫助他,就是給他各種好的建議。朱元璋的要求是,你有什麼好的想法,你就說,就是寫條子,我也一定看。但古代很多公務員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引經據典,一句話可以拉成五句那麼長,這讓朱元璋很頭疼。
朱元璋自己很忙,他不是特別喜歡玩優雅的皇帝,跟歷史上著名的"慈皇"李煜截然相反。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在文武大臣面前吟詩:"雄雞叫,撅,撅;雄雞叫,撅,撅;三呼扶桑掃殘星曉月!"
這首詩雖然流露出皇帝的霸氣,但不得不說內容有點俗,這與朱元璋的草根出身有很大關係。看看朱元璋下的白話聖旨:"皇帝奉天承運,稱趙,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這些傢伙(指沿海的倭寇)來了,再殺它。秦昭。"
很難想像這樣的遺囑出自一個皇帝之手,但朱元璋卻如此接地氣。一是雅言一般人聽不懂;其次,朱元璋注重實際,簡潔凝練,直奔主題,畢竟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研究什麼文採。但朝廷裡的大臣卻不這麼認為。
朱元璋唯一一次氣得打大臣,就是因為大臣太能說鬼話了。這個典故頗有意思,朱元璋被打的大臣名叫茹太素,他雖然不是劉伯溫、徐達等人的名將,但也很有能力,他是靠科舉入朝的,朱元璋登基七年後,茹太素當上了刑部侍郎。
第二年,朱元璋叫大家提建議。所以大臣們要想一想,寫什麼樣的戲能幫助皇帝,順便也能幫助自己。茹太素是熱衷於寫筆記的人之一,但他讀書太多,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每次都寫很長的文章。
朱元璋起初還忍著性子耐著性子看,看到後來,就直接讓身邊的人讀著聽,省得他眼睛累。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他堆盡才華,在家中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部《萬言書》。
就是這本"萬言書"讓他的屁股吃盡了苦頭。因為茹太素已經寫了一萬七千字,所以當朱元璋只專注於奏章的署名時,他就開始慣性地頭疼起來。他讓中學士王敏讀奏章,一邊揉著額頭,一邊聽。哪知道御書房的香都燒掉大半了,王敏還在那裡念啊念,好像沒有個完。
朱元璋心裡火了起來,一拍桌子,叫人把茹太素拉出來,放在板子上。第二天,他冷靜下來,再翻出奏章來看,發現雖然前面1650萬字都是廢話,但最後提出的五條建議,大部分都是可行的。
有了之前茹太素的榜樣,經過朱元璋的告誡,大臣們學聰明了,寫奏摺的書袋再也不敢硬落,只挑重要的談。為了徹底杜絕胡編亂造的情況,朱元璋還下令省政府制定奏摺字數和格式的規定。
這裡是《初九筆記》,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