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你對「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印象做個對比,你可能會覺得:
美國教育大概是成功的。
你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大部分都在美國,特別是美國的商學院,更是世界各地學生嚮往的殿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美國崇尚快樂教育、素質教育。
中國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你看,中式教育不僅強調死記硬背,學習強度還特別大,既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樂趣,也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還是素質教育好。
我們的這個普遍印象對嗎?
不對。
哪些地方不對?
有如下幾點不對:
中國高考是為了選拔,這個不用多解釋,我們都理解得很深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嘛。
如果說中國的高考是為了選人才,那美國的素質教育就是為了選出富裕的家庭。
怎麼理解?
美國的素質教育,是為了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篩選出來。如:
有一個階段,美國常春藤學校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之前騎馬、冰球什麼的不強調了。
為什麼?
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教這兩門語言的,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上私立學校才能學。
所以在美國的亞裔家庭就經常被搞得很崩潰,你們名校不是說特別看重騎馬射箭、打冰球什麼的嗎?
那好,我們就投資孩子學打冰球、騎馬、射箭。
但我們花了大價錢學好了,你們標準又變了,這不是欺負人嗎!
對啊,人家就是為了篩選家庭啊。
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說不是他們目標家庭的孩子都學會了這項才藝,這個篩選標準就失效了,當然要變了啊。
這是一個美國版的「蘿蔔招聘」的故事,是一個躲貓貓的遊戲。
所以你看,都是為了選拔,中國人的高考起碼光明磊落,起碼有恆定的標準。
美國有一個學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國加州排名第一。
這個學校的學生是精英階層的後代,他們在這個學校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可以說比我們的孩子還要苦:
曾經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一位記者,跑到這所學校臥底一年,說到孩子們的狀態,都是關於「4」這個數字的:
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
什麼意思?
就是:
要想拿到4.0的GPA這個最好的成績,就要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杯高濃度拿鐵。
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的日常。
怎麼樣?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是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還是公立學校,美國優秀的私立學校,就更沒有什麼快樂教育了。
你看,即使中國中產和美國中產相隔萬水千山,但在孩子教育的選擇上是一致的:
高壓下的高強度學習。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
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跳著舞的素質教育就把知識給學了?童年快樂著,長大後就能變成人才?
無論這個世界的教育觀怎麼變,唯有一條不變:
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
這一點,我們老祖宗早就說透了:吃的苦上苦,方為人上人。
快樂教育,其實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
美國普通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政府給不了那麼多錢,不給錢就沒有理由要求人家多幹活,下午三點就放學了,作業也別布置那麼多了,明天還得改作業,多麻煩。
這樣「快樂教育」多好:
學生快樂學習、因為也學不了什麼;
老師快樂教書,因為也不教什麼。
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
美國普通窮人,上的就是這種學校,他們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孩子們放飛自己我,童年嘛,快樂就好。
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也受到了美國窮人這種思潮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之所以世界工廠是中國,而不是別的什麼國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
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
這樣的國家,不成為世界工廠,還會是誰?
為什麼中國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如此規模驚人的工程師隊伍?
因為兩點:
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偏遠山區,無論是這十年還是上十年,用的教材都差不多,考試標準也差不多,最後選出來的人才不僅多,且基礎素質高;
什麼是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不是素質教育、不是快樂教育,也不是特定的教育內容,更不是說培養出來的都是精英,而是:
全民對教育的高期待,及學生學習的高強度。
就像美國惠特尼高中一樣,中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把一個人培養成普通勞動力,而是要讓他為對社會承擔更多責任,在責任中快速成長。
至於高強度,就更像惠特尼高中了,這個無需多解釋,大家都懂。
中國基礎教育,不能說水平有多高,但它的特點不僅是偏向精英教育,而且是精英教育的全民化。
正是這個教育特點,奠定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除了以上四點,你對美國教育、中國教育還有哪些印象及對教育的看法?
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