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的高考是為了選人才,那美國的素質教育就是為了選富人

2020-09-06 老餘讀書



如果要你對「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印象做個對比,你可能會覺得:

美國教育大概是成功的。

你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大部分都在美國,特別是美國的商學院,更是世界各地學生嚮往的殿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美國崇尚快樂教育、素質教育。

中國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你看,中式教育不僅強調死記硬背,學習強度還特別大,既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樂趣,也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還是素質教育好。

我們的這個普遍印象對嗎?

不對。

哪些地方不對?

有如下幾點不對:


美國的素質教育和中國的應試教育一樣:都是為了選拔

中國高考是為了選拔,這個不用多解釋,我們都理解得很深刻,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嘛。

如果說中國的高考是為了選人才,那美國的素質教育就是為了選出富裕的家庭。

怎麼理解?

美國的素質教育,是為了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篩選出來。如:

有一個階段,美國常春藤學校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之前騎馬、冰球什麼的不強調了。

為什麼?

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教這兩門語言的,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上私立學校才能學。

所以在美國的亞裔家庭就經常被搞得很崩潰,你們名校不是說特別看重騎馬射箭、打冰球什麼的嗎?

那好,我們就投資孩子學打冰球、騎馬、射箭。

但我們花了大價錢學好了,你們標準又變了,這不是欺負人嗎!

對啊,人家就是為了篩選家庭啊。

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說不是他們目標家庭的孩子都學會了這項才藝,這個篩選標準就失效了,當然要變了啊。

這是一個美國版的「蘿蔔招聘」的故事,是一個躲貓貓的遊戲。

所以你看,都是為了選拔,中國人的高考起碼光明磊落,起碼有恆定的標準。



中國孩子學習苦?美國精英階層孩子更苦!

美國有一個學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國加州排名第一。

這個學校的學生是精英階層的後代,他們在這個學校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可以說比我們的孩子還要苦:

曾經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一位記者,跑到這所學校臥底一年,說到孩子們的狀態,都是關於「4」這個數字的:

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

什麼意思?

就是:

要想拿到4.0的GPA這個最好的成績,就要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杯高濃度拿鐵。

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的日常。

怎麼樣?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是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還是公立學校,美國優秀的私立學校,就更沒有什麼快樂教育了。

你看,即使中國中產和美國中產相隔萬水千山,但在孩子教育的選擇上是一致的:

高壓下的高強度學習。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

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跳著舞的素質教育就把知識給學了?童年快樂著,長大後就能變成人才?

無論這個世界的教育觀怎麼變,唯有一條不變:

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

這一點,我們老祖宗早就說透了:吃的苦上苦,方為人上人。


美國底層人民的教育,才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其實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

美國普通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政府給不了那麼多錢,不給錢就沒有理由要求人家多幹活,下午三點就放學了,作業也別布置那麼多了,明天還得改作業,多麻煩。

這樣「快樂教育」多好:

學生快樂學習、因為也學不了什麼;

老師快樂教書,因為也不教什麼。

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

美國普通窮人,上的就是這種學校,他們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孩子們放飛自己我,童年嘛,快樂就好。

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也受到了美國窮人這種思潮的影響?



中國教育快速培養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工程師隊伍

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之所以世界工廠是中國,而不是別的什麼國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

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

這樣的國家,不成為世界工廠,還會是誰?

為什麼中國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如此規模驚人的工程師隊伍?

因為兩點:

  • 教育標準一致,人才素質相差不大

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偏遠山區,無論是這十年還是上十年,用的教材都差不多,考試標準也差不多,最後選出來的人才不僅多,且基礎素質高;

  • 全民化的精英教育

什麼是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不是素質教育、不是快樂教育,也不是特定的教育內容,更不是說培養出來的都是精英,而是:

全民對教育的高期待,及學生學習的高強度。

就像美國惠特尼高中一樣,中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把一個人培養成普通勞動力,而是要讓他為對社會承擔更多責任,在責任中快速成長。

至於高強度,就更像惠特尼高中了,這個無需多解釋,大家都懂。

中國基礎教育,不能說水平有多高,但它的特點不僅是偏向精英教育,而且是精英教育的全民化。

正是這個教育特點,奠定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除了以上四點,你對美國教育、中國教育還有哪些印象及對教育的看法?

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別說教育不公平,高考真的是利於窮人而不是富人
    至於有一些個體,讀書智力不高,但是也是人才的人,或者說是讀書智力很高,但是因為太窮沒有接觸讀書機會的人,漏掉就漏掉了,只要站在自己這邊的人才數量,數十倍於朝野之外的人才,自己這邊是有組織有集團的,對方是零散無組織的,那就可以保證自己統治穩固了,是否埋沒了小部分人才,並不關心。統治者將這些人才收入囊中,把他們關進體制內後就開始對他們洗腦。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但由於美國的教育考試制度很靈活,再高校錄取的時候不僅看分數還要考查其它能力,所以很多人認為美國教育不是應試教育。但事實上,美國學生為了能夠考上好大學,也會為其而選擇應試教育。舉個例子,美國最出名的應試教育學校就是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公立學校。
  • 美國籃球窮人籃球人才多,中國籃球淪為富人遊戲,這也許就是差距
    談到籃球人才的培養,我們就不得不提美國籃球,作為世界籃球的霸主,美國隊的籃球人才堪稱世界頂級,也是世界籃球人才最多的國家,說句可能會得罪球迷的話,我們的國家隊可能去打一支美國的大學生校隊都不一定可以打的過,但是這就是差距,就是我們的桌球吊打全世界一樣,這些都是事實,即使我們不想贊同,在絕對實力面前,這就是差距。
  • 你所不知道的所謂美國素質教育
    中國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寒窗苦讀數十年,然後參加高考,而高考又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一個好大學要付出的艱辛自不必說。 在這寒窗苦讀的數十年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批判這所謂的應試教育,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在國外或者說生在美國,那樣就可以接受大多數人崇尚的素質教育,而不必做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但是你真的了解美國式的素質教育嗎?
  • 燒錢的素質教育,富人的遊戲,窮人的鐐銬
    素質教育,是富人用金錢堆砌起來的教育堡壘,這件事沒什麼可爭議的。隨便舉個例子,這兩年超過五千萬孩子在學習鋼琴,這一結果是非常典型的鼓吹素質教育的產物。孩子學得高興不高興我不知道,賣鋼琴的商家和鋼琴輔導班的老師絕對很高興。家長們覺得很委屈,我這是素質教育呀,為了孩子能綜合全面的發展,不要輸在起跑線。
  • 聚焦「新高考」, 高中選科研討會在南科大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21年,廣東省將迎來首次「新高考」,有哪些新變化需要關注?為了幫助高中學校適應新的高考改革,把握高考最新形勢。1月16日,「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選科指導研討會」 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廣州和佛山組成的高中代表團一行人齊聚南科大。
  • 面對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如何做到,只選對,不選貴
    一個大熊貓生活在四川喜歡吃竹子就一段話,上素質教育的孩子則需要研究為什麼不在非洲?為什麼與熊不是一樣的肉食等等,並且還得出報告。所以對素質教育的孩子,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出國去的思想看待,如果你想讓孩子在國際學校上課又希望他參加高考,那麼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
  • 請拋棄「快樂教育」,告訴孩子學習的真相:高分就是人才
    ,首先要放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談現行的教育制度中,高考是篩選人才的最主要手段。 雖然每個人都不喜歡考試,每一個學生都被中高考「折磨」的精疲力竭。但無論中國還是國外,一直用考試來選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幾十年甚至百年不變的手段。存在即合理。中高考制度的設計並不是為了為難學生,而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 中考、高考將退出歷史舞臺?素質教育真比應試教育好?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高考和中考將退出歷史舞臺。 文中提出高考是公平卻無效的選拔方式,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在以後的工作中也用不到,而且為了考試而學習,禁錮了孩子的思想。提昌素質教育,自由學習、快樂成長,按自己對未來的規划進行學習,學對未來有用的本領。 聽起來很不錯,而且國外一些國家也實行的這種素質教育,但您可要搞清楚一點,國外的素質教育是針對中、低層家庭的哦!
  • 三十而已:孩子的教育,幼兒園應該怎麼選?未必頂級就是好
    能上公立幼兒園,不要選擇民辦幼兒園劇中的顧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能擠入上流社會可是出盡財力,甚至低聲下氣地巴結那些同學的媽媽。但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嗎?我生活在廣州天河,可以說也是擠在富人區裡的「顧佳」。身邊有公立的幼兒園,也有高價的民辦幼兒園。
  •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看家庭,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孰優孰劣?
    然而,近些年,有人認為中國正採取初步步驟向美式的教育模式轉變,而美國似乎也有些朝著中國的方向發展。當下的教育模式,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不完美。富人的孩子能夠接受全方位教育,更加適應素質教育帶來的優勢。然而,美國擁有令人羨慕的素質教育,卻也做出了改變。正是如布希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一樣,想要在素質教育的弊端下,為更多貧窮孩子爭取一份競爭的公平,這或許是美國教育試圖靠近中國教育的原因。
  • 南京一中VS二十九中,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
    南京今年高考早已結束,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附金外不必多說,依舊是位列前茅,今年二十九中的高考成績也很不錯,但是同樣位列「六大」的南京一中,卻受到了家長們的抨擊。甚至校長被喊話「下課」,稱孩子們是高分進校,低分高考。
  • 中美教育PK,揭秘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你還送孩子出國嗎?
    在網上,一直有一個段子說,中國學生到美國後,算數是非常厲害的。但是現實呢?如果你考察美國富裕白人區社區學生的數學成績,他們可一點不比中國所謂的學霸差。在中國,學校好壞的區別僅僅是成績高一點或者低一點,考上好學校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都僅僅是「量」的差距。
  • 家庭人才戰略就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
    因此,父母雙方在孩子出生前,就要有明確的家庭人才戰略,共同制定實現人才戰略的規劃,包括:近期規劃、遠期規劃、路徑規劃和戰術規劃,適時出臺適合孩子完成目標的方略,對那些短期看不到效果,卻能夠保證戰略目標實現的方略和決策,要敢於犧牲局部利益,達成戰略目標的實現。由於戰略目標是遠期目標,實現目標的時間周期相對較長,實現家庭人才戰略,父母既要學會捨棄,還要有耐心和韌性。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這些年中國對外開放,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以為外面搞的一切就都是珍寶,總有些人喜歡拿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想像力、創造力說事。然則事實真如此?對比一下中美的教育便一目了然,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說全世界最完善的,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可謂壓根就沒想過平民,眾所周知美國實行的是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大多數平民都是上一些什麼社區大學,其數學水平甚至不如中國初中生。
  • 上海教育人士談高考物理保障機制:引導高校精準設定選科要求
    從教育資源配置來看,政策明確了保障機制,學校課程資源配置的穩定性將增強。保障機制有助於高校在專業招生時更加明晰人才培養目標。上海大學原副校長葉志明則認為,通過政策引導實現良性循環,大學能招到符合自己人才培養特色的學生,學生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學校,「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設定將更趨合理。」
  • 美國教育體制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說他們教育人性化,學生可以一邊玩、一邊學,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素質教育,埋怨我們的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成了他們的一種心病。殊不知,在抨擊我國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美國精英階層和富人子弟家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進行應試教育,而不進行快樂教育呢? 美國富人區裡的公立學校資金多,教師工資高,對學生進行的應試教育;窮人區裡的學校資金少,學生只能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或素質教育。
  • 「素質教育」是怎麼毀掉美國的普通學生?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眾所周知中國教育是以填鴨式為主,簡單說就是將知識一味的灌輸給學生。相信不少人應該都感受過填鴨式教育的恐懼。填鴨式教育專業名詞為應試教育,為了應付各種考試。 月末有月考,年底有大考,畢業有高考,大大小小的考試可以說充斥了中國學子的生活。
  • 哈嘍,你的高考志願,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
    因為對大多數企業單位來說選學校就是選智商,一般來說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學生,企事業單位都要進行再培訓才能上崗,任何單位的老闆都要選學生的智商,這就是很多單位只招985,211之類大學生的原因。 為了降低招聘的人力資源成本,許多單位和企業在招聘時或明或暗對學生畢業學校是非常看重的,一些大的企業基本是非985、非211學生不要。
  • 現在討論素質教育,不過是一部理想化的科幻小說
    因為,農村沒得選,窮人也沒得選,你的文章不應該給這些人看。而是給那些有得選的社會精英們看。我也沒得選。我和一些朋友溝通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肯定會朝著人心化的發展方向去發展的。朋友說,是的。只是(那時候)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們討論教育模式的利弊,其實主要的為了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