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拋棄「快樂教育」,告訴孩子學習的真相:高分就是人才

2020-08-21 吳鳳琴老師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按照國際上的分法,普遍認為人才分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類。


人才的標準:

具備良好的人品在博學廣識的基礎上,

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些領域有所專長效率高,

講方法,洞察力強,吃苦耐勞,有創造性思維


談人才,首先要放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談

現行的教育制度中,高考是篩選人才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最為公平合理的手段(相對歷史上出現的任何選拔手段)。

雖然每個人都不喜歡考試,每一個學生都被中高考「折磨」的精疲力竭。但無論中國還是國外,一直用考試來選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幾十年甚至百年不變的手段。

存在即合理。中高考制度的設計並不是為了為難學生,而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高考閱卷現場


考試,是檢驗我們是否學到知識的手段。

學習,是為了學到知識,而不是為了考試,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如何檢驗是否學到知識呢,還沒有一個比考試更快捷的辦法。雖然無法保證通過考試篩選出的人都是人才,但一定能篩選出通過高等教育,最有可能成為人才的人。按照分數高低,接受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大學教育,今後投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去。

如果不通過高考分數,而且通過其他方式選拔人才到底可行不可行呢?一段實實在在的歷史給我們的答案。

1970年到1976年進校的七屆工農兵學員,在1976年後,稍微重要一些的黨政部門和科技文化單位拒絕接收這些工農兵學員。在「bo luan fan zheng 」後,學校也以招收這幾屆工農兵學員上學為恥,如北大、清華在寫其光榮的百年校史時均將這七年期間的辦學歷史作空白處理,以示這是「人才的斷檔期」。「白卷英雄」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淪為現代中國歷史上不通過考試,靠推薦選拔人才的笑柄。

(1973年6月,白卷英雄張tie sheng (音)被縣裡推薦考大學。在物理化學考試時,大部分考題不會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寫了《給尊敬領導的一封信》,最終他的考試成績語文38分,數學61分,物理化學6分。後來被毛yuan 心(音)知道,後被si 被bang(音)利用,後獲刑15年。出獄被迫闖蕩成億萬富翁,這是後話)。

看看古代的「高考制度」

夏商周時代,盛行「世卿世祿制」(世襲),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任命各級官員,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也就意味著你是不是人才,你有沒有資格參與到國家管理,在你一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定了。現如今,國家公務員報考的條件之一就是: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如果能考上大學,至少擁有了參與選拔公務員的機會。

這至少給想成為「人才」(公務員)的普通學子,一個考試的機會。至於,能不能選上,還要面試等流程。

周朝 墓


察舉制

漢朝建立的選官「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剛開始以「鄉舉裡選」 為依據,注重鄉裡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後來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翻譯:

地方向朝廷舉薦的秀才,根本不懂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向朝廷舉薦的品德高尚因孝順而聞名的人,真實的情況是:父母長輩被趕出家門!無所依靠!

所謂的「寒門」、清正廉潔的人才,更是品德敗壞,道德低下如汙泥!

被舉薦的公門子弟稱為人才,實際上卻怯懦不敢擔當;膽子如雞一樣小。

察舉制後期,看似是自下而上的舉薦,實則是自上而下的通氣打招呼,走走形式,用民意民主包裝出來的「有背景的庸才」。(歷史的相似性)

漢服


徵辟制(領導個人提拔,容易將用人之權轉移到私人手中)

徵辟制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皇帝徵召稱「徵」,官府徵召稱「闢」。 選的對象:是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拔的對象:是下級官吏。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

但在東漢時,由於政治腐敗,官僚利用闢召以徇私;又因被闢召者對闢主的感戴,形成兩者間的隸屬關係,助長了官僚中私人權勢的增長。他們為了發展個人勢力,皆爭相以此籠絡士人;而士人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託權門。這樣便發展成為一種私恩的結合。

西漢時被闢除者猶為國家官吏,到東漢則實際上成了主官的私屬。朝廷集權力量遭分割,地方割據勢力發展,東漢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與「用人之權轉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關係。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至少我們能看出,政策初期是好的,但慢慢的就形成了拉幫結派、裙帶關係的官僚團體。但本質上想做官,還是從沒有官職的讀書人中選拔。無論是漢朝還是今天二十一世紀,好好學習是避免不了的,只不過漢朝沒有高考罷了。和我們現在倡導的:平時成績本身並不重要,讀書學習很重要是一回事。

今朝不同與漢朝之處在於,讀了12年書,想成為「幹部身份」必須參加一個高考,高考成績決定了你有沒有資格,繼續接受國家對你的培養。按照十幾、二十年前「包分配」的說法,上了大學,國家總會有工作安排給你的,即使現在早已經沒有分配工作一說, 但「大學學歷」仍然是職場的敲門磚,無論你是走仕途,還是走技術、管理崗位。

九品中正制

漢末, &34;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推行了&34;。

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34;,負責察訪本地士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後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的報告,按品級授官。聽上去很美好,起初,這一制度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34;所壟斷,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34;的原則。此後的三百年間, 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所謂的「中正官」,既不中,也不正,公開公正就是擺設,給百姓看的劇本臺詞,導致寒門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最終被科舉制代替。

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與高考相似度極高,任何人只要你願意學習,符合基本條件,都可以參加高考)。

科舉制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科舉從605年開始,到清光緒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取士,後於20世紀清末初廢除。

圖片來源網絡

高考---現代選才制度,關係到中華未來的興衰。從最古老的世襲制到清代才結束的科舉制,歷代選官(才)制度在執行初期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積極作用,但這些制度在執行的後期,逐漸影響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總體而言,國家對人才的選拔方式漸趨嚴密科學,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雖然有數不清、道不明的空子可鑽(競賽、特長、自主招生、高二優秀生ti kao、ding ti ),但至少保住了兩點:

一、普通人通過高考,有階級跨越的最基本可能性。

二、高考高分越高,也最有可能是人才。

即使有一些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的案例,但高考讓選拔人才變得簡單、快捷,不用再從一堆低分裡,僅憑個人的「火眼金睛」去選人才。試想你看著一個18歲到20歲的年輕人,如何給他的道德打分?給他的創新類打分?給他的組織力打分?給他的管理能力打分?任何一個人當考官,別人都不會滿意的。歷史上的中正官就是一個例子。只有高考分數,才是夠公平!每年6月6日、6月7日,統一性的高考,才能實現上千萬人口的人才選拔,成本最低、最有效,最客觀、最能使所有人信服。

人性面前,除了高考,其他都是扯談

大家注意到,從2020年高考開始,已經持續了17年的大學自主招生政策,終結退出歷史舞臺。我國從2003年開始推行自主招生,其目的在於對應試招生作出補充,強調選拔素質人才而非分數人才,參加自主招生並且通過考核的學生,可以在高考前和院校籤訂招生合同,並且在參加高考時還能享受降分待遇,同時也給那些「偏科」的孩子也能進入理想院校的機會,從而避免人才流失。


是的,自主招生目的和初衷是好的,但是但隨著自主招生的推行,其規模和影響力也愈發深刻,自主招生中存在著不透明,已經嚴重侵害了普通學子的利益,自主招生關閉了一些普通學子的求學通道。為了搶救少數「素質偏才」,廢了更多的真正人才。

「自主招生工具是好,但使用工具的人是凡人,凡人就無法不面對人性的考驗。」 我們拿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2017年錄取學生的人數說明「綜合評價」「素質選材」個人和國家是否滿意?是否選出了真正的人才?

清華大學

保送生:169 ,藝術特長生:55 ,體育特長生:48 ;自主招生:686 ;領軍計劃:1486 ;自強計劃:176

總計:2451

北京大學 保送生:223 ;藝術特長生:60 ;體育特長生:67 ;自主招生:689 ;博雅計劃:1236 ;築夢計劃:489

總計:2541

2017年中國兩大名校共計錄取考生人數6800人左右。而將近5000人,是不用比拼高考成績的。全國有多少所211,985院校?又有多少學生不用參加高考就可以接受最優質的高等教育。想不考試,把「高等教育錄取名額」這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宣告是不可能的。如果再「綜合評價,素質選材」,損失的不僅僅是教室裡的普通寒門學子的前途命運,更損失的是國家長久的競爭力。

今年,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關閉了「自主招生」。但社會上對於「素質教育」的呼聲並未消停,「減負、快樂教育、素質教育、考試機器」等等詞彙,本是留給九樓的人喊的口號,反而讓地下室的人執行的最徹底。

2018清華自主招生 首經貿附近考點


高分就是高能力,高分就是人才。

高考試卷的本身也在創新,現代的高考,題目越來越靈活,早已不是十幾二十年前靠死記硬背考好文科,靠套公式能考好理科。

告訴孩子:只有從小養成好習慣、做到專注、愛思考、對自己要求高、善於把握機會(考試也是機會)、早懂事、早成熟(明白自己在幾樓住,該怎麼爬樓)、學習效率高、愛讀書,讀書能吃苦,做題肯鑽研..... 才能能否考出好成績。高考試卷考的就是綜合能力。考的既是孩子的學習能力,考的也是父母的認知能力。

一碗方便麵就是午餐


高考篩選掉的,就是:平時眼高手低的,習慣不好的,靠突擊小聰明取高分的,學習做題耐不住寂寞,坐不住的,基礎很差的,全憑死記硬背的,缺乏自律的,不珍惜時間,不高效利用時間的,在小學初中高中最該讀書的年紀,卻盼著掙錢的。嚷嚷著取消數學的,取消英語的,取消語文的,以為只會寫字認字和數學,就能學好物理化學的,不學英語就能為祖國做貢獻的。卻不知道愛因斯坦、迪卡爾等幾乎所有的世界物理學家都是哲學家、文筆也都好的能出書論著這個最基本的事實的。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關注我。篇篇給你學習乾貨。
【如果對學習有困惑,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相信會帶給你觸動和收穫。
一切學習不好,都是明白的太晚。
一切學習不好,都是沒名師指路。

相關焦點

  • 專注K12教育培訓,快樂學習幫助孩子構建持續進步的學習力
    7月16日,嗨學網在央視3·15晚會上遭點名;國家網信辦又對「學而思網校」APP存在低俗視頻、教唆早戀內容等突出問題進行約談;兩家在線教育機構接連被點名,而快樂學習教育科技集團卻腳踏實地,始終堅持「跟孩子一起改變世界」的信念,幫助孩子構建持續進步的學習力。
  • 孩子快樂了就是「快樂教育」?哪些行為正悄悄扼殺孩子學習的快樂
    今天「快樂教育」盛行的原因常說的一句話,缺什麼喊什麼,如今的教育在大喊「快樂」,就證明我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少快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是快樂教育。學生回到家基本上沒什麼作業,到家書包一丟,漫山遍野撒歡,池中捉魚,河裡抓蝦,不披星戴月不還家。
  • 生活不是童話,請告訴孩子世界的真相,這是中小學生父母的必修課
    我告訴孩子,這些都是不可信的、無聊的東西。遇到這些,置之不理就可以。聽了我的解釋,孩子安心地睡了。明白事情的真相,可以給人安全感。 02為了保護孩子,大人喜歡撒謊。而謊言,總有被戳穿的一天,孩子,也終歸要學會自己長大。 小時候,媽媽生了小妹。
  • 請告訴你的孩子,努力學習是辛苦的,但也值得!
    在學生階段,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掌握知識獲得成功人生。為了這個人生的目標,孩子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和付出,這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修煉。一定要告訴我們的孩子: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肯定是要付辛苦努力的!國內國外都一樣,學習從來不輕鬆。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再來看看對中國教育常見的批評是,我們應試教育強調考試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你看這樣一對比,美國的教育體制簡直就是完美。學的少,玩的多。這讓無數的中國家長無比嚮往。不管是教體育,樂器,文學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為應試教育。那麼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精英家庭的學生篩選出來,正如美國常青藤,他就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或希臘語,為啥呢?因為公立學校不教這兩門語言。專門去學習的學生都是可以上私立學校的精英家庭的孩子。
  • 作為孩子第1位老師,請告訴孩子這幾個真相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擺渡人,在他們面對未知事物時,請告訴孩子這幾個真相。如果沒有認真了解孩子愛好,而一味打擊「高三了,學這些沒用的幹什麼」,一家人不但沒法修復關係,更沒法啟發孩子。只有把握好高考優勢,才能成為更專業的人才,更大價值地實現夢想。
  • 劉歡談起對女兒的快樂教育後悔:毀了孩子的就是快樂教育
    著名的歌唱家劉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是這樣一個成功的歌手每次談起女兒的教育,都覺得十分惋惜,劉歡談起對女兒的快樂教育後悔:毀了孩子的就是快樂教育。西方教育會注重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和長期堅持的毅力,幫助他們將學習融入自己的自由意願中,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也經常充滿了反覆和挫折,與很多人對西方「快樂教育」的解讀相牴觸。
  • 高分就快樂嗎,高分寵兒壓抑的勝利
    高分就快樂嗎,高分寵兒壓抑的勝利實驗中學李玲第一次聽說高分寵兒壓抑的勝利這句話是從繆水娟老師《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得高分的學生都是經過大量練習和努力的付出,我曾以為這些努力雖然痛苦些,但是高分能跟孩子們帶來歡樂,成就和自信,是值得的
  • 美國的孩子也要上補習班!走進美帝快樂教育背後的真相
    最近網絡上有很多的駭人聽聞的中美、中德教育大比拼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在文章中我們被說的一無是處,國外的月亮照耀著我們想要移民、希望移民的坎坷道路。可真像到底是什麼?這些對比能給我們多少幫助?為了能讓大家看到更真實的海外兒童早期教育真相,並幫助我們的家長去模仿、參考、學習,我們展開了全球範圍內的採訪行動。
  • 「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字面上翻譯的話,就是「超越-真相」。也就是通過情感的寄託和信念的意志,扭曲客觀的事實。在後真相的世界裡,事情是否屬實,邏輯是否正確已經降低到了次要地位。而主導認知的,是那些符合自己偏好和意願的信息。高分低能,學霸隕落,這顯然是更符合他們意願的信息。即便是認清了自己家的孩子,終歸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緩解自己的這份教育焦慮。市場足夠大,概念足夠強。雖然「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後,被人唾棄,但是由此而「包裝」出的更具迷惑性的概念,卻層出不窮。
  • 廢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快樂教育 ! (深度好文)
    01教育最大的騙局叫「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快樂教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寶典。只要孩子能夠快樂,一切都由著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會突然對某件事情產生極大的興趣,父母便欣喜若狂的去給孩子報名興趣班。結果沒過過久,孩子沒有興趣,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就會尊重和聽從孩子的意見。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
    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 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 「衡水中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表現,讓人看到了教育的真相​
    飽受爭議之下,為何還有全國各地的家長,將孩子送進「高考工廠」,這不是往火裡推嗎?看了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表現,你或許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相。教育的真相是什麼?再看那些接受「快樂教育」的學生,他們生活相對輕鬆,有很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可他們真是利用這些寶貴時間,做關於學習的事情嗎?多少學生沉迷電子遊戲,漸漸忘記學習的初心,甚至相信「讀書無用論」。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窮孩子不配學習,人設已崩塌
    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 紐西蘭教育深度解剖,快樂教育就是窮人教育嗎?
    快樂教育就是窮人教育嗎?現在有一個誤區,快樂教育不等於不教育。快樂教育是四個字,你不能只看兩個字。他的重點還是在「教育」上。 快樂教育提倡的是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還有一個就是提倡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其實這兩句話的道理都一樣。
  • 朱朝陽是學霸卻不合群: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只讓孩子學習好
    但是,過分的看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學習當成教育的唯一的目標,確實就有一些不合理了。在爸爸媽媽們這種心理的作祟下,越來越多的高分低能的孩子被「批量生產」出來了。就像之前成功考上清華大學的王猛,雖然成績優秀,但是連雞蛋皮都不會剝。鄰居的女兒上大學了還要把髒衣服郵寄給她的爸爸媽媽,原因是自己不會洗,送到洗衣店又太貴,還是郵寄回家比較划算。
  • 信女兒談被生母拋棄 張鈺凰當年為什麼拋棄小丸子真相了
    信女兒談被生母拋棄 張鈺凰當年為什麼拋棄小丸子真相了時間:2019-10-22 23:3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女兒談被生母拋棄 張鈺凰當年為什麼拋棄小丸子真相了 綜藝《一路成年》下期預告播出後,引發網友的熱議,信女兒談被母拋棄,奶奶生病時從早到晚唱歌給她聽,從小就知道自己被拋棄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快樂教育
    01教育最大的騙局叫「孩子,你只要快樂就好」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的家長越來越尊重孩子,崇尚「快樂教育」。從根本上來講,是成就人的事業,也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懂得堅持到底,懂得對自己狠一些。因為他們知道,社會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不好好努力、不堅持學習,最終只能被社會淘汰。快樂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只能適用於家庭,而不適合這個社會。
  • 那些牛娃父母,不會告訴你的「雞娃」真相
    含蓄的牛娃父母,為什麼不告訴你雞娃真相中國的家長有一個通病,就是比較含蓄。你去找牛娃的家長取經,經常對話不超三句就結束了:——哎喲,您家的孩子怎麼教育的這麼好啊?他們以為是孩子基因突變,實際上是自己無意中為孩子創造了好的環境,比如,上文的牛媽牛爸不看電視天天看書。第二,他們不想讓你知道。「我家娃學鋼琴,我們請了教育理念最好的老師,每天陪著孩子練琴3小時。」no、no、no,這麼努力有什麼讓人羨慕呢,只有天才最耀眼啊。
  • 請告訴孩子: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這句話,也應該告訴我們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生活基本上沒有負擔,他們從小生活在沒有物質壓力的環境下,強調快樂,不太懂奮鬥和努力。請告訴他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爸媽奮鬥而來的,你將來的幸福生活也要靠自己奮鬥去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