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牛頭嶺戰國古墓發掘出當地最早鐵器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本報訊 近日,在湖南省第十二次考古年會論壇上,湖南最早的鐵器出自湘潭牛頭嶺戰國古墓得到了許多資深專家的認可與支持。

據介紹,在湘潭牛頭嶺戰國古墓中,考古人員從2號古墓裡挖掘出陶鬲、陶罐各一件,從3號古墓裡挖掘出陶鼎、陶壺、陶敦、陶豆各兩件,還從四號古墓裡挖掘陶器三件,銅矛、陶鬲、陶缽、陶罐各一件,銅砝碼一套(三粒)和少許蟻鼻錢。其中出土的陶罐相當完整,而且繪有彩色圖案。其中3號墓中發現的鐵製夯筒並不是隨葬物品,而是當時的墓葬工具。根據當時的習俗,楚人墓底一般會用枕木墊著棺材(在3號墓中內壁上的洞就是枕木過長留下的),而墓坑的泥土是整塊的,必須敲碎後再填下去,然後再用夯筒夯實,再放枕木。這個鐵質的夯筒就是在填土裡面發現的,高約14釐米,做工精緻。據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在同一地段還沒有發現過比這個更早的鐵製器具。

據湘潭市文物管理處副處長盛兆華介紹,這些出土的戰國文物,埋在土坑這樣潮溼環境下還能保存得完好無缺,足以證明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羅強武)

相關焦點

  • 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湖南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   (原標題: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圖))   出土的文物   紅網藍山站3月19日訊(分站記者 黃俊北 通訊員 王芳)3月18日,湖南藍山啟動五裡坪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正式進駐工地。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庫蘭薩日克墓地的時代約為戰國至漢。(19) 9、1993年8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墓地發掘的3座石堆、7座石圍石堆墓中出土「鐵器七件。因鏽蝕太甚,大部分辨識不出器形。矛,一件(93AKM5:C:2)僅存矛尖部分。兩面刃,中間起脊。殘長5.3、寬2.4釐米。環,一件(93AKM5:C:2)。由圓形鐵條彎曲成圓環形,可能是鐵刀之類器物的柄首。
  • 湖南村民挖出戰國古墓:出土青銅矛 墓主為高官
    供圖/桃源縣文物局  這幾天,常德市桃源縣採菱村的村民們在談論一件新鮮事兒——村子裡一戶居民家發現了一座古墓,距今兩千多年,棺槨還能看得到。儘管採菱村內的採菱古城一直在村民們心中留存著對於戰國的想像,但當這座被專家考證為戰國時期的古墓出現時,大家還是接連幾天圍在發掘現場,目睹一件件埋藏千年的器物出土。
  • 江西靖安單個古墓發掘出40具棺木[圖]
    江西靖安單個古墓發掘出  圖片說明:現場棺木群  昨(25)日,記者從江西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發現的古墓發掘現場獲悉
  • 戰國時的冶鐵到了什麼地步?來看看文物
    到了春秋時期,人工冶鐵技術開始發展,目前時代最早的人工冶鐵製造的鐵器是1978年甘肅靈臺景家莊出土的一支短劍,鐵劍劍葉的殘質約為9公分長,焊接在青銅劍格之上,出土地正是當時的秦國,反應了我國當時的鑄造水平。根據考古專家的整理統計,已經證實在春秋時期,周國、韓國、趙國、晉國、齊國、吳國、越國。楚國。中山等諸侯國都使用了鐵器,只是量相對較少,器型也比較簡單。
  • 滿城漢墓的發掘——重見天日的漢朝中山王與他的精美陪葬品
    但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中山國,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鮮虞中山國,另一個就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從銘文的形制上來看,陵山古墓出土銅器上的「中山內府」字樣接近漢隸字體,而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文字屬於金文,再加上銅器的造型和工藝明顯屬於西漢風格,學者們由此斷定這座墓是西漢時期的。
  • 中國最早鐵器是出現在什麼時候?鐵器與青銅器在戰爭中的地位角逐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在冷兵器時代,經常被提及的兩種武器金屬,其一就是青銅,其二就是鐵器。在戰爭史上鐵器所打造的武器,質量要比青銅更輕、硬度要比青銅更硬、武器要比青銅更鋒利。那麼鐵器在中國最早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被運用的呢?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安陽殷墟發掘至今,僅清理出六面銅鏡。這次展出的婦好墓出土銅鏡,彌足珍貴。圖三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三面銅鏡3.洛陽中州路西工段2719號戰國墓羽狀紋鏡1954至195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發掘260座東周墓。
  • 中山大學挖出古墓,老師在發掘現場講課,墓碑被搭建成了椅子
    1月6日,在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園的一處基建工地施工現場發現了古墓,現場共發掘出了37件(套)文物,距離墓葬區不遠處有一些墓碑搭建的椅子,中大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昨日在考古現場開設教學課,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聽課。
  • 6名小夥盯上浙江一古墓:聽人說是戰國的東西,感覺很值錢
    10月24日下午,紹興市公安局越城區分局北海派出所接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報案,稱目前正在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某古墓葬群第30號坑內的一件珍貴文物被盜。接到報案後,北海派出所立即開展偵查。這回還是中午被盜的,其中一件陶製器具由於發掘不當,被偷盜者硬生生地掰成了兩段,現場考古研究人員對此是痛心疾首。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敢一再盜掘古墓發掘現場的文物?!考古研究人員告訴民警,失竊的三件文物,都是同一個墓坑的戰國陶器。由於目前考古工作還處在發掘階段,因此所有清理出來的文物還都保留在墓坑,等待進一步處理,沒想到被「盜墓賊」鑽了空子。
  • 黃河古道下古墓發掘
    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黃河決堤,一瀉千裡,所到之處,人或成魚鱉,黃河古道厚厚的淤泥中,包含了太多的故事。(黃河古道,歷史上黃河多次因自然和人為原因改道,之前的故道都屬於黃河古道。)前段時間,滑縣黃河故道工地上發現一處古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正在進行保護性發掘。
  • 湖南古墓出土的秦簡,記錄古代快遞員職業,發現最早的乘法口訣表
    湖南古墓出土的秦簡,記錄古代快遞員職業,發現最早的乘法口訣表秦始皇嬴政蕩平六合,結束了諸侯攻罰的混亂局面,真正開啟了封建專制王朝的序幕。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湖南墓出土的先秦竹簡,卻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大秦王朝的窗口。因為該墓的所屬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屬於裡耶戰國秦代古城遺址,故而又稱之為「裡耶秦簡」。
  • 施工|廣州地鐵開挖先秦古墓
    市考古所主任張強祿表示這裡是廣州市古墓葬最密集的山坡之一,最早的古墓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5座古墓連夜被挖警示牌被推倒鍾先生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公山工地聘用的「工頭」。昨早7點半,他一如平常來到了考古工地,卻發現前一天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5座古墓變成了一堆黃土。考古工人的發掘工具被拖到一旁,寫著「文物考古勘探發掘區」黃色警示牌被推倒,警示牌上用作劃定範圍的紅色警戒線已經斷掉。「這一次被鉤機挖掉的墓葬至少有5座,年代從商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已經不是施工方第一次破壞古墓。」考古工地負責人之一、廣州市考古所考古部技工苗慧說。
  • 福州一工地發現古墓 考古專家已經開始發掘
    初步估計為南朝至唐朝年間的,考古專家今天發掘  昨日上午,位於倉山煙臺山的福州高級中學試驗樓工地發現一座古墓。施工人員在挖掘一個化糞池時,挖出大量帶有花紋的梯形青磚,同時顯露出一個弧形墓穴。據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專家現場初步考證,古墓可能是南朝至唐朝年間的。考古專家今天將對古墓進行發掘。
  •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 直面神秘古墓
    在北京市委和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大葆臺漢墓發掘組,1974年8月19日正式開始對東邊的1號墓進行發掘,1975年又對其西側26米處的2號墓進行發掘。經考古研究,1號墓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2號墓為其王后墓。墓室雖然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特別是在1號墓的發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黃腸題湊」的實物,更使大葆臺漢墓聞名遐邇。
  • 如何看待中山大學南校區發掘出漢代古墓?
    2019年開年,中山大學春暉園與施工隊合拍的古墓麗影開機,中大學子校友轉變為古墓派傳人,繼續弘揚魔法精神娛樂身心本人在附近生活了五年,居住地研究生公寓。首先,科普一下考古發掘小知識。一般來說,考古測繪現場工作還沒有結束,官方報告沒有發布,大家都有責任保護髮掘現場保護文物以防引起文物流失非法之徒盜掘,保護考古現場一手材料保護著作權(畢竟大新聞要悄悄醞釀啊,南越王墓當年發掘就各種小心,就擔心炸開了鍋),所以就有喧譁一陣過後有人出來維護世界和平:「請大家儘量不要拍照 拍了也不要發在網上」。
  • 遼寧阜新驚現肖氏四代古墓群 目前已經開始發掘
    一直備受考古界關注的肖氏墓群的挖掘有了最新的進展,肖氏家族在遼代是名門望族,遼代9代皇帝,肖和家族曾出過5名皇后、2名皇妃,封王的13人;任北府宰相的17人,佔全部北府宰相數量的30%;被招為駙馬都尉的達20人。  截止到昨日記者採訪時,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關山已發掘到肖氏後族四代人的古墓。
  • 湖南出土的秦朝竹簡給出答案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乘法口訣就已經被人們廣泛利用。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已經開始部分引用乘法表。不過,最初的乘法表與現在的有些差異,古代的乘法表是從「九九八十一」倒著背的。大約在宋朝時,乘法表的順序才與現在的一樣。關於乘法表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些專家認為我國的乘法表是從阿拉伯半島傳入的。但湖南出土的竹簡,狠狠打了他們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