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現代漢語有大量的詞是從日本和英語引進而來,尤其是引入一些有關「現代化」的詞語。這些詞彌補了中文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有關工業行業的詞彙的不足。
這些詞語的來源可從英語構詞法中窺得一斑。在英語中,後綴-ize通常能將一個名詞或形容詞變成一個使動詞,而加上-ation後,則變能成一個抽象名詞。 例如以下這些詞是常見的的一些名詞或形容詞在加上後綴-ize和-ization後的詞意變化:
1、computer/computerize/computerization(計算機化)
2、robot/robotize/robotization(機器人化)
3、modern/modernize/modernization(現代化)
4、industrial---industrialize/industrialization(工業化)
5、real/realize/realization(使…成真;實現)
6、ideal/idealize/idealization(理想化)
7、container/containerize/containerization(貨櫃化)
8、 American/Americanize/Americanization(美國化)
9、African/Africanize/Africanization(非洲化)
10、carbon/carbonize/carbonization(碳化)
11、animal/animalize/animalization(獸性化)
12、actual/actualize/actualization(現實化;實現)
13、absolute/absolutize/absolutization(絕對化)
14、civil/civilize/civilization(文明;教化)
15、colony/colonize/colonization(殖民化)
16、commercial/commercialize/commercialization(商業化)
17、global/globalize/globalization(全球化)
18、local/localize/localization(地方化)
19、normal/normalize/normalization(正常化)
20、private/privatize/privatization(私有化)
21、national/nationalize/nationalization(國有化)
22、theory/theorize/theorization (理論化)
23、standard/standardize/standardization(標準化)
這些詞的中文翻譯通常會加上一個」化「字,以顯示其動詞變名詞的變化過種。
可是,如此多的」化「字輩詞組有在中文泛濫的趨勢。在一些時政新聞報導中,如果不出現幾個」化「字,就讓人感覺不」時髦「,沒有」大局觀「。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導中,就出現了「機械化」和「現代化」兩個詞,而它們的翻譯分別mechanized」和「modernization」。具體如下: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科技和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was steadi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agriculture was further mechanized.
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根本要靠發展,發展必須有合理的增長速度。
In order to defuse problems arid risks, avoid falling into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achieve modernization, China must rely on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growth rate.
可是,在中文表述經常使用這些所謂的「化」字卻不一定都有相應的帶有-ize或-ization的英文詞語。例如:年輕化、知識化、老齡化、娛樂化和國產化。因而,我們在翻譯這一類詞的時候,也不能自動地就加上後綴-ize 或-ization,自造出一個「化」字輩的詞。在許多情況下,我們需要根據上下語境的要求及慣用詞彙來變通,而不能自造詞彙。李青其編著《翻譯技巧與誤譯評析》中給出了如下的例句:
現在有許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
誤譯:Many people nowadays are calling for a nationalization, scientification and massilization.
這是一句出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文》的文章中的一句話。「民族化、科學化和大眾化」的意思是將所有的東西都變成具有中國民族性的,或是所謂的有科學依據的,以及變化民眾性的。如果簡單地將這三個「化」變成自造的nationalization, scientification和 massilization,就會讓人不知所云。根據中文的意指,將這三個化字理解成為具有「……樣的特點/風格」,則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正譯:Many people nowadays are calling for a transformation to a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mass style.
又如,在鄧小平談到「四個現代化」時還提到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英文翻譯中,將「現代化」翻譯成了modernization,將「自由化」譯成「liberalization」。
要搞四個現代化,要實行開放政策,就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
Our modernization and the open policy must exclude 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其實,bourgeois liberalization算是一個中國式術語的自造英文,雖然已成為一個政治術語,並為英語接受,不過,bourgeois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本身與接受批判的中文「資產階級」並不對等(應該是capitalists,),與liberation搭配也不會產生中文語境下的貶義,這會讓普通的英語人士還是會無從了解與明白。
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中對當年的總體要求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這一句的英文版是「keep to the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applic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在這裡,「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分別用了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和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但「信息化」則用了IT application。可以看出,英譯文仍然擺脫不了中文的束縛,還是遵從了」化「字的回譯。
不過,從語意的理解來看,所謂的」工業化「和」農業化「,就是指要讓工業和農業兩上行業達到現代化的標準,可以用modern industry/agriculture來表示。上一句的英文即可改譯為:
keep to the new path to moder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updated IT applic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對於中文裡大部分的「化」字輩的詞組,我們都可以根據中文的語境加以分析和解讀,要擺脫掉用-ize和-ization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