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經典,自漢武帝開始,就被稱為五經之首,乃至被後世稱為群經之首,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無不重視對《易經》的學習和研究。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易經》既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打開智慧,又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歸納總結能力,從而提升綜合實力,還可以學會為人處世的理念,從而提高整體素質,當然還能夠提高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從而增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根據一脈相承的古老文化,學習《易經》的正統方法,是對照孔子所作的《易傳》,先從《序卦》和《雜卦》開始,然後就可以順著思路,依次理解卦辭、彖辭、象辭,以及每一卦的爻辭、象辭。
對於《易經大過卦》的理解,也是用這個方法和思路,依次對各項內容進行順藤摸瓜的解讀。
一,《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
《序卦》就是用類似於武術套路的方法,既為了便於記憶,對六十四個卦名作出了有規律的排列,同時又對每一卦的卦名作出了解釋。
大畜、頤、大過、坎都是卦名,大畜表示有了積畜,有了積畜就可以有所養育,可以養育人也可以養育其他,如果不把積畜拿出來有所養育,也就是不肯動用積畜的物資,就會造成物資過多,這樣的做法就是太過分了,過分的做法終究會碰到坎坷的。
《序卦》就是通過這樣的排序方法,解釋了六十四個卦名的意思,從《序卦》的解釋中,可以明白大過卦就是過分的意思。
二,《雜卦》:大過,顛也。
顛就是巔峰、頂峰的意思,所以大過也就是極端、過分的意思。
三,卦辭:
傳世本: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帛書本:泰過,棟隆,利有攸往,亨。
棟隆,在傳世的版本上作棟橈,但經過馬王堆帛書《易經》的校對,應該作棟隆。
棟隆,表示棟梁過分粗大了,當然是好事,所以「利有攸往,亨」,表示該做的事情儘管去做,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按照傳世版本作棟橈,表示棟梁都彎曲了,怎麼還能「利有攸往」呢?所以,棟橈是錯誤的,應該改成棟隆。
四,彖辭:大過,大者過也。棟隆,本未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義大矣哉。
根據「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都是吉利之辭,當然應該作「棟隆」,「棟隆」就不可能是「本末弱也」,何況「本末弱也」這句話也不通順,應該是「本未弱也」,才符合「棟隆」這種情況。所以,彖辭應改作「棟隆,本未弱也。」
剛過而中,表示大過卦的六爻中,有四個陽爻,只有兩個陰爻分別處於初位和上位,而且二五兩個中位上都是陽爻,這就象徵著「剛過而中」。
巽而說行,表示大過卦的上卦為兌,象徵喜悅;下卦為巽,象徵順利的進入,合起來象徵了可以順利的進入並喜悅的行動,這就是「巽而兌行」。
因為大過卦象徵了大的過分,表示自身條件過分的好,所以卦辭就是「利有攸往,亨。」
五,象辭: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澤風這個卦象,象徵了大的過分,如果一個君子的自身條件過分的好,就更應該潔身自好,避開世俗的紛爭。
六,十二蓋取: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在更早的遠古,安葬死者只是用樹枝柴草,厚厚的堆在死者身上,埋在荒野之中,既沒有墳墓也不種樹,也沒有居喪的期限,後來才用棺槨來安葬死者。
對於死者來說,反正人都已經死了,怎麼安葬都是一樣的,用棺槨來安葬死者,就是對死人太好了,顯得有點過分。
雖然用棺槨來安葬死者顯得有點過分,但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這是對死者的尊重,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這種過分的事情,是很正常的。
《易經》中的大過卦,就是從這一類過分的社會事務中,歸納總結出來的。
《繫辭下》第二章中所有的蓋取,都應該用這樣的方法和思路來理解,無一例外。
因為《易經》中所有的卦,都是從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每一個卦都是像水果這個名稱一樣,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們後人在理解《易經》的時候,也必須要用歸納總結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才能正確的理解每一個卦的含義。
一個人若是不具備歸納總結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如果連水果、食物這樣的抽象概念都不能理解,甚至連通假字、假借字這樣的古代漢語知識都沒有,那就只有好好的補了課之後再來學《易經》了,如果連三角函數都不懂,怎麼能學好微積分呢?
七,爻辭和每一爻象辭:
傳世本: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帛書本:初六,籍用白茅,無咎。
初六是指大過卦的初爻是陰爻,這句爻辭表示在放置陶罐等易碎器物的時候,為了防止陶罐被撞破摔破,就要在陶罐底下墊上茅草,這就是過分的小心,是無咎的。
在《繫辭》中,孔子也對大過卦的初六爻,有過詳細的解釋。
《繫辭上》第八章: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孔子說,物品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如果再墊上茅草,還會有什麼問題呢?這是過分的慎重小心了。而且茅草是很低廉的東西,卻也可以發揮出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始終保持慎重小心的做事情,就不會有所過失了。
孔子的這段話有三層意思,一表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慎重小心,就不會出問題;二表示即使最低廉的東西,只要合理的使用,也能發揮出重要作用;三表示要自始至終的保持慎重小心,就不會有過失。
象曰:籍用白茅,柔在下也。
對於孔子的這句象辭,很多人都把「柔在下也」理解為茅草是柔軟的,墊在陶罐的底下,當然這樣的理解也沒問題。
但是《易經》中的柔,指的是合理的使用財物,把茅草墊在陶罐的下面,就是合理的使用了茅草,人有著柔這種特性作為做事情的基礎,才會想到合理的發揮出茅草的作用,這就是「柔在下也」的真正含義。
綜合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人能夠以過分的慎重小心去做事情,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所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做具有難度和危險的事情,本來就要求人順著客觀的情況來做,能夠順著客觀的情況來做就是柔,柔才能合理的發揮出每一樣事物的作用,就像把低廉的茅草用來墊陶罐一樣,能夠自始至終的保持又柔順又過分小心的做事情,當然就不會有過失了。
傳世本: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帛書本:九二,楛楊生荑,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九二是指大過卦的二爻是陽爻,這句爻辭表示枯樹發新芽,老頭子娶了大姑娘,象徵過分的得了便宜,當然是無不利的。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老夫少妻,就是指老頭子得到了本來不應該得到的便宜,象徵著過分的得了便宜。
傳世本:九三,棟橈,兇。
帛書本:九三,棟橈,兇。
九三是指大過卦的三爻是陽爻,表示承受著過分大的壓力,連棟梁都被壓彎了,是兇的。
象曰:棟橈之兇,不可以輔也。
連棟梁都被壓彎了,即使有輔助也沒有用,表示在過分大的壓力下,是真的兇了,絕不能再抱僥倖心理了。
傳世本:九四,棟隆,吉,有他吝。
帛書本: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九四是指大過卦的四爻是陽爻,表示自身過分強大的實力,很吉利,但還沒有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未免有點浪費和可惜了。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過分粗大的棟梁,當然不會被壓彎,象徵自身的條件和實力都過分的強大,當然是吉利的。
傳世本: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帛書本:六五,楛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帛書本把九五寫成了六五,顯然是屬於誤抄了。
九五是指大過卦的五爻是陽爻,這句爻辭表示老太婆嫁給了小夥子,過分的便宜老太婆了,但這是無咎無譽的。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老太婆嫁給了小夥子,象徵著被別人過分的佔了便宜,所以這種事情並不是很光彩的事情,也不會再次發生的。
傳世本: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
帛書本:尚六,過涉滅釘,兇,無咎。
上六是指大過卦的上爻是陰爻,這句爻辭表示過分投入的做某一件事情,不給自己留退路,是兇的,但無咎。
科學家搞科研廢寢忘食,醫護人員為了抗疫顧不上回家,都是屬於「過涉滅頂」,這樣的話也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和家庭,所以是兇的,但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好事,所以也是無咎的。
象曰:過涉之兇,不可咎也。
所以孔子說,過分投入的做某一件事情,雖然不好,但也要體諒他們。
當然,《易經》和孔子的意思,並不是提倡這種「過涉滅頂」,因為《易經》中六爻的吉兇悔吝,基本上符合「一初、二譽、三兇、四懼、五功、六過」這個規律,上爻就是指事情做的過分了,所以是不提倡的。
整個大過卦,指的是社會生活中存在著過分這種事務,而每一卦的上爻,是指做事情做得過分了,所以大過卦的上爻,就是把過分的事情又做得過分了。
通過對大過卦的詳細分析,就可以看出,從《序卦》、《雜卦》到卦辭、彖辭、象辭,再到六爻的父辭和象辭,包括十二蓋取,講的都是過分這個卦象,無一例外。
所以,其餘的六十三卦,也都是用這樣一個方法和思路來理解,無一例外。
在購買《易經》之前,務必要查看這4個內容,才能買到真正的好書
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
揭秘《周易》為何同時具備卜筮和德義,實際中又該如何運用
《陰符經》所說的觀天之道,觀的是老子的道?還是五賊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