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合發展的四維路徑
基於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理念的教育共同體實踐,其目的就是以共享、共生、共榮為價值歸宿,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教育管理實踐,探索區域內教育均衡、協調、優質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基本路徑。但是,我們也要清醒意識到,要從固有的集體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要從因襲的教育方式依賴中擺脫出來,並非一朝之功。在推進區域教育共同體的進程中,一定要警惕設計與實踐、意願與結果相背離的問題,防止兩種不良傾向的產生。
一是教育資源共而不享。區域教育共同體實現了共同體內部的教師流動,這必然會給流動教師帶來新的挑戰。在面對全新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的時候,他們需要對自己業已成熟的教育教學固有模式和習慣作出調整。如果這種調整並不是發自內心,他們可能產生情感牴觸,而不願享用。同時,學校原有成員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交往氛圍中,對形成的某種學術環境存有「固執」的認同感,在教學研討、課題研究等學術資源方面,後加入教師可能會面臨「融入性壁壘」而不能享用。
二是學校文化同而不和。區域教育共同體充分彰顯了「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學校之間的文化界限,分享區域間的優質教育資源,交流了區域間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但由於共同體內學校的教育質量、學校文化、社會認可客觀存在較大差距,薄弱學校往往會對共同體內名校產生趨同性「文化盲從」。共同體學校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學校間同質與異質的關係,偏離「和而不同」的共同體學校文化價值核心,就會陷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
教育共同體不是限制發展,而是共同發展,不是「模仿發展」而是「互補發展」,不是「速成發展」而是「持續發展」。在學校「硬體」換代基本完成的前提下,教育共同體建設向縱深推進一定要確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基於促進公平、提升質量的核心價值取向,一是基於保持與發揮共同體學校各自文化特色與優勢的基礎,其發展的著力點更多地要放在教育內在要素的融合上。
要以機制體制創新為抓手,努力實現管理融合。在任何一個系統之中,機制都起著基礎性、根本性作用。教育共同體能否真正結成整體,實現學校管理有機融合,體制機制的突破就是關鍵所在。一般來講,教育共同體需要各學校擯棄「各掃門前雪」思想,推倒管理「藩籬」,暢通聯繫渠道,實行「教學、教研、培訓、考核、評價」五位一體的統一管理模式,進而實現共同體內部各校「教學進度同步,教研活動互動,教師培訓統一,考核標準一致,評議結果互認」。
要以教師隊伍素質提升為目的,努力實現教科研融合。對教育共同體的關注,核心是對教師的關注。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是構建教育共同體的核心價值之一。教育共同體學校要按照「五位一體」管理模式的要求,嚴格教學常規的執行、檢查、考核;要定期組織互動式教研活動,開展教學研究和科研創新交流;要進一步深化骨幹教師培養聯動工程,為共同體薄弱學校培養學科骨幹教師;要在共同體學校之間開展經常性的教育教學評比競賽活動,加強對深層次的教育理念、方法的交流和探討;要在學校間實現「四共同三共享」,即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訓、共同發展,共享教育資源、共享前沿信息、共享融合成果。
要以「和而不同」為追求,努力實現文化融合。學校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推動力與生命力,是教育共同體發展的前提。教育共同體學校文化的融合,首先,需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統整和引領學校文化建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整合雙方學校文化要素,使之形成合力。其次,要釐清並反思學校已有文化傳統,注意甄別,正確取捨,並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將優良的學校文化傳承下去。再其次,要依據學校實際,在全面審視學校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學校文化生長點,打造各自獨特的文化,使原有學校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充分彰顯「和而不同」的共同體學校建設理念。
要以學生的發展成長為根本,努力實現學生融合。共同體學校不僅要加強管理方式的融合,更須加強服務對象的融合,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才是建立教育共同體的根本初衷和最終目標。一是可以在學校共同體之中組建年級共同體、班級共同體、家庭共同體;二是可以統一制定相關標準,進行一定數量的學生短期交流;三是可以建立後進生幫扶小組;四是採取設立共同體專項幫困基金等形式,建立對家庭困難學生的長效幫助機制。
(作者系泰州市政協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