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歧視」何時休?

2020-12-12 楚狂徒笑孔丘

第一學歷歧視是指用人單位不根據應聘者的能力和崗位需求,而是根據應聘者多年前曾取得的所謂第一學歷,對應聘者進行的不科學評價和不合理篩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出身像一把政治枷鎖,束縛了不少年輕人。近年又有一條新枷鎖出現,要求「原始學歷」必須如何。如果你第一學歷低,即使你後來又進修了,你的專業也很精通,但只要「第一學歷」達不到要求,免談。這不是「家庭出身」這把枷鎖在今天的翻版嗎?

國家教育部官方並無第一學歷的說法:「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說「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的學歷,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如果一定要強調「第一學歷」,小學、中學也是(第一)學歷。

在計劃經濟時代,各省市原第一教育局主管的國民教育序列普通全日制學校:普通小學、普通初中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時的學歷是由第一教育局頒發,一些人的舊觀念裡認為這些是第一學歷。而成人高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學校等其它繼續教育形式則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負責,頒發的學歷以及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同時修讀第二專業獲得的學歷稱為第二學歷。第一學歷與第二學歷是同一層次的兩種類型的學歷,但國家教育部門並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

當時人們舊觀念裡的所謂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出身,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的人,例如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的專業教育學歷畢業生持有「全國普通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第一學歷完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當時的「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區別於工人農民的幹部出身,例如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徵。而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特別是以崗定薪、企事業單位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開展以來,這個幹部身份越來越不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資企業都強調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而部分國企事業單位強調第一學歷,這是由於兩者的體制背景不同導致的。1999年擴招前,中國大陸的大中專教育(本科、專科中專)錄取率低、選拔嚴格,通過者大多智力拔群,都是精英教育,但1999年起大中專院校尤其是本科連年擴招,使得擁有普通全日制大中專院校畢業學歷的人越來越多(大眾化甚至普及化)。1999年中國大陸大中專教育擴招後,更無第一學歷的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教育部強調: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 不得發布「院校、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第一學歷)歧視性信息」,以歧視性招聘信息來博取眼球的用人單位,應當有所處理。

教育體制、高等院校及學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存在眾多問題,致使「第一學歷」情結依舊存在。客觀來講,我國的本科教育還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很多學生經過了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開始顯現出自身的惰性,入學之後,缺乏自控能力,相當時間耽誤在上網、遊戲等娛樂活動上,對專業知識不能較好的學習,在考試中存在違紀、作弊,而學校的教育方向也有問題,仍停留在最初的學術上,照本宣科,內容枯燥,教學方法、手段陳舊,使得畢業生缺乏實踐能力,以致於畢業之初在社會上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這個問題在我國的許多高校普遍存在。

由於目前高校連年擴招,學術水平較低大學的碩士點、博士點的盲目增加,以及上級監管不嚴,造成證書濫發等諸多原因,學歷在不斷的貶值之中,這為「第一學歷」情結的滋長提供了土壤。

學生考入「985」「211」院校,只是中學通識教育的結果,高考分數只能反映高中生在高考選拔中的水平。大專三年、本科四年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能力有了飛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能還用高考錄取分數檔框定經過三四年甚至五年學習培養的本科生水平。

用人單位不應以高中通識教育的結果來預判框定以專業技術、就業為導向的大學專業教育的結果。

人都是有能動性的,其能力也是可以發展變化的。步入大學之後,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個別用人單位針對第一學歷搞歧視,忽視求職者的後期堅持、努力和收穫,這樣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高是的一場針對基礎教育內容的應試考試,並不能考察出多年之後,一個人是否適應某一個崗位。部分名校畢業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水土不服普遍存在,名校畢業生並非絕對代表高水平、高能力早就是社會共識。

重點建設的院校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不過也應當意識到: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評價機制的豐富化,不同高校之間相互動態競爭,使得考生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優質生源選擇院校考量有很多,地域專業個人喜好,以及志願錄取因素,都會涵蓋在內。在許多省份,其它院校的高考錄取分數逆襲211甚至985的情況並不鮮見,考研情況亦然。

重點院校評價體系主要針對的是綜合類院校,在評價過程中有諸多因素考量,並非以生源和畢業生質量為唯一標準,一些藝術醫學法學等專業性較強的院校,以及同樣有研究生招錄資格的研究機構,往往並不在評價體系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簡單地以985、211院校為人才劃線,顯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教育、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也從來沒有對高等院校進行過大排隊,以網上或民間機構排名進行畢業生質量和崗位適應性判定,很容易造成「相馬失之瘦」。

「第一學歷」歧視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育不良,教育同質化問題突出,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趨同。學歷歧視會成為考生擇校的風向標,造成高校實力排位上的「馬太效應」,既不利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利於擴寬進賢之路。

無論是以前的強調學歷還是現在的強調「第一學歷」,其本質還是對學歷的崇拜,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正的人才的脫穎而出。

以高考成績、錄取院校定出身,以第一學歷劃成分、論貴賤,以第一學歷分人優劣,破壞公平競爭、創業就業的環境,林林總總的這些陋識、做法嚴重挫傷了大多數畢業生對社會的第一認識,嚴重破壞了創業就業的環境。

對選拔人才設置過多限制(第一學歷)不是真正的競爭,是一種自我封閉,堵塞人才成長之路,其危害不可小覷。打破人才身份、學歷類別的歧視,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要大膽起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幹造福社會。若不以識才的慧眼廣開進賢之路,任由歧視在社會中野蠻生長,戕害的必將是國家人才培養的良田。

相關焦點

  • 就業歧視何時休
    然而,各地用人單位招聘時還是或多或少設置了限制條件,包括性別、年齡、學歷、戶籍、地域、健康、民族等,比如,北方某超大城市不少機關事業單位招人都要求碩士畢業生27歲以下,還有一些用人單位不僅要求最高學歷畢業院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連第一學歷也要符合這項條件。
  • 教師招聘拒絕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歧視何時休?家長們也有擔憂
    無論是本科學歷還是研究生學歷,只要在前面加上一個「非全日制」,似乎就變得不正規了,「非全」歧視目前依然存在。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非全日制」幾乎沒有什麼門檻,花錢就能上,所以也沒有什麼含金量。
  • 第一學歷歧視,是社會黑暗面嗎?
    來源於百度圖片搜索關於「第一學歷」,國家教育部官方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在社會上,對於這個詞的主流理解是:通常在高中之後,獲得的第一個高等教育學歷。如果你是專科畢業,那第一學歷就是專科;如果你是本科畢業,那第一學歷就是本科。
  • 談談學歷歧視
    歧視這個詞最近見諸於媒體的頻度有點高。國際範圍內,美國非洲裔黑人受到的「種族歧視」引起了多地的抗議示威與騷亂。這個我們存而不論,畢竟一句兩句也說不清楚。今天就報導的問題,聊聊在教育界存在的「歧視」現象。 我所感受到的歧視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出身歧視,學歷查三代,看出身,這個情況我記得在前面我寫的報志願的推文裡提到過。
  • 複試時第一學歷被歧視,難道專升本不能考研嗎?
    考研對一部分同學來說,不僅是知識掌握程度的比拼,更是複試時第一學歷的競爭。很多出身雙非/二本/三本/專升本的同學心裡會有很多壓力和疑問:「三本出身,考研會不會有歧視?」「專升本,還有機會上985/211嗎?」「不是名校出身複試會不會降低成功率?」
  • 第一學歷歧視下,我第一學歷太爛,去考研讀博還有意義嗎?
    好吧,通過自己努力考上好學校的研究生們以為可以洗白自己學歷,結果最終還是繼續逃脫不了第一學歷的夢魘。如果沒有理解清楚,那麼收穫的可能就是意想不到的歧視,也許連歧視也不是,就是赤裸裸的鄙視。而另一方面,優秀的第一學歷背景可以彌補某些畢業生的博士簡歷的薄弱之處,比如畢業成果偏少時間偏長、較弱的論文出版記錄。但存在的就一定合理嗎?何為第一學歷?其實所謂的第一學歷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 第一學歷歧視下,去考研讀博還有意義嗎?
    眾所周知,一些用人單位喜歡在招聘條件中有一項共同的要求:第一學歷為211/985院校全日制本科,好點的高校教師招聘就不用說了。招聘單位要求「211或985院校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畢業生」就有要求本科學校,即所謂的第一學歷。
  • 985博士因本科雙非求職被拒,如何看待高校的第一學歷歧視?
    本文為奔跑的青椒原創,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上個月,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吉林省的一位985博士到一所高校應聘時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原本二級學院已經同意錄用他,但材料上報到學校時,被人事處以本科雙非為由拒絕錄用。
  • 985博士因本科雙非求職被拒,如何看待高校的第一學歷歧視?
    上個月,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吉林省的一位985博士到一所高校應聘時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原本二級學院已經同意錄用他,但材料上報到學校時,被人事處以本科雙非為由拒絕錄用。後來,這位博士又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才算&34;自己。他的遭遇不是個例,很多博士求職時都被&34;,這種現象在重點大學尤其普遍。
  • 醫學生考研:鼓吹第一學歷歧視者,非蠢即壞!
    一方面想通過考研來實現他高考時的遺憾,另一方面也想提升學歷從而有更好的就業。我很納悶,因為師弟是他們班這一屆考研最堅定的幾個人之一。我很奇怪師弟為什麼忽然會問出這個問題。仔細問了一下原因,原來師弟是在擔心自己的第一學歷。
  • 考研中存在第一學歷歧視嗎?盤點對非985/211生源友好的院校!
    有不少本科背景普通或是專科畢業的同學,都擔心自己考研會不會遇到區別對待,在複試階段是否會遭受第一學歷的歧視:「 985、211 院校會歧視雙非考研學生嗎?」接下來,小編就從第一學歷歧視的真實存在性、應對建議以及第一志願保護院校方面給大家支支招。
  •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因為第一學歷不是985/211受歧視,怎麼辦?
    第一學歷不好,就應該受到歧視嗎?昨天,有個學生留言問我:「老師您好,其實我不是很理解,請問為什麼HR好像很看重第一學歷?如果高考失利,然後通過考研、讀博來進一步提升自己,這樣的努力也不被認可麼?」第三,有些單位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第一學歷好的員工對單位的價值和貢獻更大,或者被一些非名校畢業生坑過,老闆基于欣賞,優先選擇第一學歷好的畢業生,或者基於失望,淘汰第一學歷不好的畢業生。這是單位的用人偏好,雖然有以偏概全的不妥之處,但也是他們選拔人的隱形標準,只要沒有明面上赤裸裸的歧視,我們也無法投訴或者幹預。
  • 學歷等級價是公開宣揚的學歷歧視
    熊丙奇學歷等級價是公開宣揚的學歷歧視   上周六,廣東省2015屆高校畢業生本科生第一場招聘專場舉行,現場有一深圳企業對不同院校畢業生「明碼標出等級價」引人注意。新進應屆生,按院校等級不同,學歷不同,起薪點不同。
  •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人民日報:反對歧視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國家認可,但社會認可度不高,各大企業招牌都明碼標出來,不承認非全日制學歷。當然大型企業的招牌,則要求碩士研究生有相同的機會1非全日制學歷,會不會歧視?所以才會歧視!
  • 第一學歷如此重要,為什麼這麼多人要考研?這些學校不歧視出身
    眾所周知現在多數名企很看重第一學歷,招聘條件直接就是:「本科階段必須為985/211院校」。21考研人數或突破400萬,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還要考研呢?,第一個高等教育學歷。一般來說,本科畢業的第一學歷就是本科,專科畢業的第一學歷就是專科。為什麼會看重第一學歷※留學碩士水分高有很多國外名校的碩士項目,申請難度不高,就讀人數很多,回國之後含金量自然較低。
  • 本科二本,碩士雙一流,找工作時會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嗎?
    只是在現在的碩士研究生群體中,有這樣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即本科是二本大學,碩士是雙一流高校,找工作時會遭遇第一學歷歧視嗎? 可是第一學歷的問題是真真實實的存在於每年的校園招聘會中,如果有考研學生問我,對於研究生而言,第一學歷真的很重要嗎?
  •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近期,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 網友:第一學歷歧視真的存在
    這也就涉及到一個原始學歷的歧視問題,那這兩種學生差距真的那麼大嗎?高考後如果這個學生被清華錄取也能證明他的綜合實力比較強,而且每一科都名列前茅,分數比較均衡,平時學生肯定是特別優異的存在,並且在高考中至少能進入全省前100名。
  • 如何正確看待學歷歧視?
    現如今學校都在提倡不要歧視成績不好的同學,並且倡導成績好的同學去輔導成績差的同學,所以成績差的你並不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依然放縱自己,不去好好學習,但是當你因為沒好好學習而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後
  • 非全日制碩士招聘被拒,「非全」歧視何時休?
    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該網友表示,國家在今年的2月14日就下文《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經過這麼長時間還是無法正視統招非全日制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