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歷歧視是指用人單位不根據應聘者的能力和崗位需求,而是根據應聘者多年前曾取得的所謂第一學歷,對應聘者進行的不科學評價和不合理篩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出身像一把政治枷鎖,束縛了不少年輕人。近年又有一條新枷鎖出現,要求「原始學歷」必須如何。如果你第一學歷低,即使你後來又進修了,你的專業也很精通,但只要「第一學歷」達不到要求,免談。這不是「家庭出身」這把枷鎖在今天的翻版嗎?
國家教育部官方並無第一學歷的說法:「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說「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的學歷,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如果一定要強調「第一學歷」,小學、中學也是(第一)學歷。
在計劃經濟時代,各省市原第一教育局主管的國民教育序列普通全日制學校:普通小學、普通初中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時的學歷是由第一教育局頒發,一些人的舊觀念裡認為這些是第一學歷。而成人高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學校等其它繼續教育形式則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負責,頒發的學歷以及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同時修讀第二專業獲得的學歷稱為第二學歷。第一學歷與第二學歷是同一層次的兩種類型的學歷,但國家教育部門並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
當時人們舊觀念裡的所謂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出身,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的人,例如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的專業教育學歷畢業生持有「全國普通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第一學歷完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當時的「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區別於工人農民的幹部出身,例如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徵。而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特別是以崗定薪、企事業單位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開展以來,這個幹部身份越來越不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資企業都強調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而部分國企事業單位強調第一學歷,這是由於兩者的體制背景不同導致的。1999年擴招前,中國大陸的大中專教育(本科、專科、中專)錄取率低、選拔嚴格,通過者大多智力拔群,都是精英教育,但1999年起大中專院校尤其是本科連年擴招,使得擁有普通全日制大中專院校畢業學歷的人越來越多(大眾化甚至普及化)。1999年中國大陸大中專教育擴招後,更無第一學歷的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教育部強調: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 不得發布「院校、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第一學歷)歧視性信息」,以歧視性招聘信息來博取眼球的用人單位,應當有所處理。
因教育體制、高等院校及學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存在眾多問題,致使「第一學歷」情結依舊存在。客觀來講,我國的本科教育還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很多學生經過了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開始顯現出自身的惰性,入學之後,缺乏自控能力,相當時間耽誤在上網、遊戲等娛樂活動上,對專業知識不能較好的學習,在考試中存在違紀、作弊,而學校的教育方向也有問題,仍停留在最初的學術上,照本宣科,內容枯燥,教學方法、手段陳舊,使得畢業生缺乏實踐能力,以致於畢業之初在社會上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這個問題在我國的許多高校普遍存在。
由於目前高校連年擴招,學術水平較低大學的碩士點、博士點的盲目增加,以及上級監管不嚴,造成證書濫發等諸多原因,學歷在不斷的貶值之中,這為「第一學歷」情結的滋長提供了土壤。
學生考入「985」「211」院校,只是中學通識教育的結果,高考分數只能反映高中生在高考選拔中的水平。大專三年、本科四年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能力有了飛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能還用高考錄取分數檔框定經過三四年甚至五年學習培養的本科生水平。
用人單位不應以高中通識教育的結果來預判、框定以專業技術、就業為導向的大學專業教育的結果。
人都是有能動性的,其能力也是可以發展變化的。步入大學之後,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個別用人單位針對第一學歷搞歧視,忽視求職者的後期堅持、努力和收穫,這樣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高是的一場針對基礎教育內容的應試考試,並不能考察出多年之後,一個人是否適應某一個崗位。部分名校畢業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水土不服普遍存在,名校畢業生並非絕對代表高水平、高能力早就是社會共識。
重點建設的院校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不過也應當意識到: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評價機制的豐富化,不同高校之間相互動態競爭,使得考生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優質生源選擇院校考量有很多,地域、專業和個人喜好,以及志願錄取因素,都會涵蓋在內。在許多省份,其它院校的高考錄取分數逆襲211甚至985的情況並不鮮見,考研情況亦然。
重點院校評價體系主要針對的是綜合類院校,在評價過程中有諸多因素考量,並非以生源和畢業生質量為唯一標準,一些藝術、醫學、法學等專業性較強的院校,以及同樣有研究生招錄資格的研究機構,往往並不在評價體系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簡單地以985、211院校為人才劃線,顯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教育、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也從來沒有對高等院校進行過大排隊,以網上或民間機構排名進行畢業生質量和崗位適應性判定,很容易造成「相馬失之瘦」。
「第一學歷」歧視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育不良,教育同質化問題突出,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趨同。學歷歧視會成為考生擇校的風向標,造成高校實力排位上的「馬太效應」,既不利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利於擴寬進賢之路。
無論是以前的強調學歷還是現在的強調「第一學歷」,其本質還是對學歷的崇拜,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正的人才的脫穎而出。
以高考成績、錄取院校定出身,以第一學歷劃成分、論貴賤,以第一學歷分人優劣,破壞公平競爭、創業就業的環境,林林總總的這些陋識、做法嚴重挫傷了大多數畢業生對社會的第一認識,嚴重破壞了創業就業的環境。
對選拔人才設置過多限制(第一學歷)不是真正的競爭,是一種自我封閉,堵塞人才成長之路,其危害不可小覷。打破人才身份、學歷類別的歧視,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要大膽起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幹造福社會。若不以識才的慧眼廣開進賢之路,任由歧視在社會中野蠻生長,戕害的必將是國家人才培養的良田。